俱舍论
《阿毗达磨俱舍论》(简称《俱舍论》),义为对法藏论。全论通过五事(色法、心法、心所法、不相应行法、无为法)内容与八品词句进行抉择,主要讲述一切万法之总相、别相、性质、类别,对世出世间法进行细致入微的分析,详细阐明流转与还灭的因果法则...[详情]
阿毗达磨俱舍释论 第八卷
阿毗达磨俱舍释论 第八卷
婆薮盘豆造
中分别世间品之三
行有于业俱舍中当说。爱取于惑俱舍中当说。如此缘生。若略说唯三。谓惑业果类。此三义前已显。偈曰。于中说诸惑。如种子及龙。如根树及糠。释曰。此惑与种子等。云何相似。譬如从种子芽叶等生。如此从惑惑业类生。又如池是龙所镇住处恒不枯涸。如此惑龙镇住生池相续不断。又如树未被拔根。斫斫更生。如此未拔除惑根诸道灭灭更起。又如树时时生花生子。如此诸惑数数生惑业类。又如米为糠所裹。于生有功能非单米。如此业为惑至得糠所裹。于生别生有功能非单业。如此诸惑应知如种子等。偈曰。如有糠米业。及如稻并花。释曰。于前已说惑似糠。今说业如有糠米。又如稻蕉等以果熟位为边。如此诸业已熟不更生报。又如花于生子中是近因。如此业于生果报中最为近因。偈曰。如熟饮食类。释曰。如已熟食及饮。一向为受用。不可更转为生。如此果报类。不能于别生中更牵别果报。若更牵报无得解脱义。如此生相续依因依缘生。不过四有。谓中有生有先时有死有。此四于前已释。偈曰。于四种有中。生有必染污。释曰。此中几有定不定染污。若一向染污。唯是生有。由何惑。偈曰。由自地诸惑。释曰。若生有在此地。一切同地惑皆为染污。于三界无有一惑由此众生不结生。阿毗达磨师说。如此此染污由大惑。不由小分惑。由自在故。若此位最昧钝。随有惑先数数起惑最近。是时于此位中此惑即起为染污。由先疾利故。接中有为必应知如此染污不。偈曰。余三。释曰。所余三有。即中有等。各有三种。谓善染污无记。于诸有中几有于何界相应。偈曰。无色三。释曰。除中有所余有。何以故。无色界非隔别处。为至彼故起中阴。于欲色界不数故。则知皆具四有。如众生依因依缘生。此义已广说。若众生已生。云何得住。偈曰。世间以食住。释曰。有一法世尊自通自知。为他正说。谓一切众生以食为住。经言如此。此食有几种。有四种偈曰。段食。释曰。段食者有粗有细。细者是中有众生食。以香为食故。及诸天劫初众生食。以无变秽流故。此食悉入彼身。如油于沙。复次若细众生彼食亦细。譬如发污虫等。触食第二。作意食第三。识食第四。此中段食者。偈曰。于欲界。释曰。此食于色无色界无。由离欲此于彼生故。偈曰。以三入为体。释曰。于欲界香味触入。一切皆名段食。作段吞故。先以口鼻含之。后分分吞故。影光焰辉。此等云何成食。由从多故。作如此说。此等若非所食能令相续住。亦入细食数。譬如浴涂等。云何色入非食。若作段食必约于色。偈曰。非色入由此。不利自根脱。释曰。食是何法。若能利益自根四大。色入者于正食时。不能利益自根及四大。何况能利益余根及四大。非自境界故。有时见色即起乐及喜。此色亦非食。但缘此为境。能生乐受等触。以此为食非色。复次已得解脱人。谓阿那含阿罗汉。见可爱饮食无利益故。偈曰。触作意及识。三有流通二。释曰。触者从三和合生。作意者是心业。识者是意识。此三若有流必是食。此三通三界有。云何不立无流为食。由立食以能滋长诸有为义。无流生起能灭尽诸有。毗婆沙师执如此。复次于经中说食义。食有四种。为令已生众生得住。及为愈相续。又为利益寻求生众生。无流法不尔。是故非食。已生者于道中已生众生。此义易解。何者寻求生。偈曰。意生寻求生。乾闼婆中有。对有。释曰。世尊以此五名。说中阴众生。何以故。此众生从意生故。故说意生。不取不净及血所有诸外为生依故。寻求生者。欲得生未得故。处处寻求生。乾闼婆者。由食香故。以香益身行向于道故。对有者。对向生处起故。如经言。对起有碍害自体。生有碍害世间。由此经言故。对有名中阴。复有别经言。有众生对有结已尽。非生有结。此经中有四句。复次已生者。谓阿罗汉。寻求生者。谓有爱众生。复次几种食令已生众生。住几种食能滋益寻求众生生。毗婆沙师说。一切食皆能为二事。何以故。段食亦于有爱众生令得后有。佛世尊说。有四食为病根痈刺老死等缘。作意食亦曾见令现生住。先旧师说如此有一父遭饥饿难。以满囊灰挂置壁上。慰喻二子语云是麨。二子数思麨囊。得多时安住。后时有人。为开彼知是灰。失先作意即便命终。复次于海中有多人。船败见大涛聚。思谓是岸。随往趣彼。至已触之方知是涛。失先作意即便命终。于别诵中说。海中有大身众生。从水登岸。于沙上生卵。以沙覆之还入海中。若母于此卵忆念不忘。卵则不坏。母若于中忘失忆念。此卵即坏。经部解不尔。勿由他食他食得成。若释应如此。于中若卵缘母。忆念不忘。卵则不坏。若忘即坏。有余师说。此忆在触位中。云何说食唯四。为不如此耶。一切有流法。必能滋益有。虽然由胜故说。偈曰。为益此。能依所依二。能引生别。有次第说后。二释。曰所依者。谓有根身。为滋益此身段食为胜。能依者。谓心及心法。为滋益此法触食为胜。如此二食。于滋益现世已生有中胜余。复立作意食者。于引后有为胜。是所引有。从业所薰修识种子生。如此后二。于引生未生有为胜。是前二食如乳母。能将养已生故。后二食如生母。能生未生故。由胜余故唯立四。为一切所吞分段皆是。食不有分段是所吞而非段食。此有四句第一句者。若吞此分段。诸根坏损害四大。第二句者。谓余三食。第三句者。是所吞分段能滋益诸根增长四大。第四句者。除前三句。如此与触等如理应各立四句。为有缘触等得诸根滋益。及四大增长。是诸亦非食不。有谓别地及无流。余句应思。若人食此食。损食者根大。此物亦是食。由执初至故。何以故。段食于二时中作食用。若正食时对治本病。若消时增益身大。毗婆沙师说如此。于何道有几食。于一切道有一切食。于生亦尔。于地狱云何有段食。有燃赤铁段为食。锡赤铁汁为饮。若能损害物亦是食。则违前四句。亦违分别道理论。彼论云。何者为段食。若缘此分段滋益诸根。增长四大相续得愈。及识亦尔。广说如论。由约能增益食说。故无相违。损害食于地狱中亦有食相。何以故。此食有能为暂遮饥渴等病。复次有别处地狱。如人道有段食故。是故段食遍五道中。有此义应然。佛世尊说。若有人施一百离欲欲界外仙人食。若有人施一凡夫人食。此人在剡浮密林中行。于此前施后施。福德百千倍胜。是何凡夫在剡浮密林中行。余师说。住于剡浮。或云。是有福凡夫。此执不然。由说一故。此中何所以。施一凡夫食福德。多胜施多离欲凡夫。若施多凡夫食。此福德胜施一凡夫。是义可然。有余师说。是近佛地菩萨。余师不说此义。何以故。若施此菩萨福德最多。不可称数。若施此人所得福德。乃至施百俱胝阿罗汉。亦所不及。毗婆沙师说。有凡夫已得四谛观决择分能。此中说名在剡浮密林中行。此名与义不相称。又不曾于余处但假安立此名。谓经及阿毗达磨藏等中。说剡浮密林中行。必得四谛观决择分能。是故此是自所分别。若尔云何。必约菩萨正在剡浮密林中行。故说此言。何以故。此菩萨于是时与凡夫离欲。欲界二义相应故。于余仙人分别。令异此菩萨。于无边众生无量倍胜。而报百者。由随前所立。此义必应尔。何以故。由除此人于外仙人格量须陀洹故。若不尔。应以剡浮密林中行格量须陀洹说众生依因依缘生。及众生得住义已。众生死堕义亦已说。谓由福尽。不由命尽等。此义今当说。为于何识正起时众生得死堕及托生。偈曰。断接善离欲。退及死托生。此事于意识。释曰。断善根。更接善根。离欲下界。退失上界死生。如此六法。于意识中成。非于余识。由说生故。托中有义亦是所说。若约受死生云何。偈曰。于舍受死生。释曰。舍命及受生。此二心在不苦不乐受中。此受昧钝故。余受则明了。于明了识中死生不成。于此意识中。偈曰。非一无心二。释曰。死及生虽复在意识。非一心及无心中。何以故。若人正在定心无死生义。地非同分故。功用所成故。能为利益故。于无心中亦不得死。何以故。若无心人则无横害。是时依止若欲起变异。是时随属依止心。必定起现前。后方舍命非余。若于受生时无心亦不应然。心断因不有故。若离上心惑。不得受生故。是故于中无心不应道理。死有有三种。于前已说。偈曰。涅槃二无记。释曰。于威仪心及果报心。若于欲界中。有果报名舍。若无于威仪心般涅槃。云何但于无记非余心中。此无记。随顺心断绝。由力弱故。若人正死。于何身。分中意识断灭。若一时死。身根共意识一时俱灭。若人次第死。此中偈曰。次第死脚脐。于心意识断。下人天不生。释曰。若人必往恶道受生。及人道天道。如此等人。次第于脚于脐于心意识断灭。不更受生是名不生。谓阿罗汉。此人于心意识断绝。有余部说于头上。何以故。身根于此等处。与意识俱灭故。若人正死。此身根如热石上水渐渐缩减。于脚等处次第而灭。复次若众生如此次第舍命。于中多众生。为斫末摩苦受所逼方死。云何斫末摩。偈曰。末摩水等。释曰。末摩者。于身有别处。如偈言
- 上一篇:阿毗达磨俱舍释论 第七卷
- 下一篇:阿毗达磨俱舍释论 第九卷
- 楞严经白话文卷一
- 第一卷 忉利天宫神通品
- 卷一 序品 第一
- 第四卷 阎浮众生业感品
- 第六卷 如来赞叹品
- 第二卷 分身集会品
- 第三卷 观众生业缘品
- 第八卷 阎罗王众赞叹品
- 第五卷 地狱名号品
- 第七卷 利益存亡品
- 妙法莲华经注音 序品第一
- 第十三卷 嘱累人天品
- 第九卷 称佛名号品
- 第十二卷 见闻利益品
- 第十卷 校量布施功德缘品
- 《地藏经》赞
- 第十一卷 地神护法品
- 《地藏经》开经偈
- 楞严经白话文卷二
- 《华严经》原文卷一至卷五
- 妙法莲华经弘传序
- 楞严经注音 第一卷
- 卷一 方便品 第二
- 《地藏经》回向偈
- 妙法莲华经注音 譬喻品第三
- 妙法莲华经注音 方便品第二
- 卷二 譬喻品 第三
- 楞严经白话文卷三
- 楞严经白话文卷四
- 卷七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 第二十五
- 卷二 信解品 第四
- 楞严经注音 第七卷
- 妙法莲华经注音 化城喻品第七
- 卷三 化城喻品 第七
- 卷三 药草喻品 第五
- 卷六 药王菩萨本事品 第二十三
- 妙法莲华经注音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第二十五
- 楞严经白话文卷十
- 楞严经白话文卷五
- 卷四 五百弟子受记品 第八
- 圆觉经讲的是什么内容?圆觉经概说
- 《大宝积经》共有多少卷,是谁翻译的?
- 楞严经是怎么来的?楞严经的由来故事
- 佛经的序分、正宗分、流通分是什么意思?
- 玄奘大师版《心经》讲记
- 念地藏经期间总做噩梦,这是为什么?
- 《华严经》是怎么来的,是谁从龙宫带出来的?
- 念经时,可以跟着文字去理解内容,感受景象吗?
- 《六祖坛经》的四种版本
- 维摩诘经主要讲了什么?
- 华严经是大乘经典吗,有哪些汉译本?
- 真正的佛在哪里?真如自性是真佛,邪迷三毒是魔王
- 《坛经》处凡愚而不减,在贤圣而不增的意思
- 《法句经》偈颂:人生在世间,应实行善德的讲解
- 百佛名经注音版
- 增一阿含经是谁翻译的,多少卷,讲什么?
- 《华严经》偈语“汝等众生,不能自救”是什么意思?
- 妙法莲华经是谁说的?
- “空”与“色”相依相存,无有差异
- 《法华经》的四安乐行是指什么意思?
- 《法句经·智者品》偈颂:智者不为得失心动
- 《维摩诘经》的汉译本与注疏
-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是谁翻译的?心经译者玄奘大师
- 佛语法门经注音版
- 法华经是谁翻译的?妙法莲华经译者鸠摩罗什介绍
- 《无量寿经》三辈往生是通途菩提心还是净土菩提心?
- 《法句经》偈颂:此心难觉察,随欲望流转的解读
- 《心经》的大智慧
- 圆澄禅师翻跟斗作礼讲《金刚经》
- 《父母恩重难报经》提倡孝道的偈语
- 《六祖坛经》中的两处“念”是指什么?有什么不同?
- 佛说菩萨行五十缘身经注音版
- 大方等如来藏经注音版
- 如何拥有幸福的生活?常修慈悲心,烦恼自然无
- 《法句经·心品》偈颂:飘浮不定心,不明了正法的讲解
- 九品往生出自哪部经典?
- 莲池赞的全文及拼音
- 华严经有几个版本?四十华严、六十华严、八十华严
- 菩萨生地经注音版
- 从《坛经》片段,瞻仰学习六祖大师的嘉言懿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