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毗达磨顺正理论 第五十五卷
阿毗达磨顺正理论 第五十五卷
尊者众贤造
三藏法师玄奘奉诏译
辩随眠品第五之十一
所辩随眠及随烦恼。于中有几唯依意地。有几通依六识地起。颂曰
见所断慢眠自在随烦恼
皆唯意地起余通依六识
论曰。略说应知诸见所断。及修所断一切慢眠随烦恼中自在起者。如是一切皆依意识。依五识身无容起故。所余一切通依六识。谓修所断贪嗔无明。及彼相应诸随烦恼。即无惭愧惛掉及余大烦恼地法所摄随烦恼。即是放逸懈怠不信。依六识身皆容起故。理应通说诸随烦恼。今此且依粗显者说。复应思择如先所辩。乐等五受根。对今此中所辩一切烦恼随烦恼。何烦恼等何根相应。于此先应辩诸烦恼。颂曰
欲界诸烦恼贪喜乐相应
嗔忧苦痴遍邪见忧及善
疑忧余五喜一切舍相应
上地皆随应遍自识诸受
论曰。欲界所系诸烦恼中。贪喜乐相应以欢行转遍六识故。嗔忧苦相应以戚行转遍六识故。无明遍与前四相应。欢戚行转遍六识故。与余烦恼遍相应故。邪见通与忧喜相应。欢戚行转唯意地故。何缘邪见欢戚行转。如次先造罪福业故。疑忧相应以戚行转唯意地故。怀犹豫者求决定知心愁戚故。余四见慢与喜相应。以欢行转唯意地故。有余师说。不应此五唯喜相应。现见此五现行位中亦有忧故。谓世现见执有我者。亦自感伤我受苦故。执我断者亦生忧戚。故契经言诸愚夫类。于我断坏心生惊恐。执自苦行为净胜者。内心必怀极愁戚故。已之闻智族等下劣。每为他人所轻陵者。与慢俱起必有戚故。由是此五亦忧相应。彼说不然异心起故。谓自感伤我受苦者。此但缘苦而自感伤。当于尔时不执有我。若起我见现在前时。于我必应有欢行转。怀断见者见断德故。不因断相而生惊恐。怀常见者于断生怖。然生怖位则不计常。执自苦行为净胜者。必异心中缘自所受。种种苦事而生愁戚。若执苦行为净胜时。必应生欢见彼德故。为他轻陵而生戚者。如是忧戚必在异心。谁有为他轻陵生戚。而即起慢侮蔑于他。故五喜俱诚为善说。如是别说欲界随眠。欢戚行殊四受俱已。通说皆与舍受相应。所以者何。以说舍受痴随增故。无明遍与烦恼相应无简别故。烦恼相续至究竟时。取境赊缓起处中欲。渐渐衰微相续便断。尔时烦恼与舍相顺。是故皆与舍受相应。岂不舍根非欢非戚。如何欢戚烦恼相应。如处中人俱无违故。谓欢与戚俱起相违。舍于两边俱能随顺。是故舍受通与欢戚。烦恼相应亦无有过。又贪嗔性非即欢戚。与欢戚法相随顺故。容可与彼欢戚法相应。由彼相应说为欢戚行。如是舍受性非即欢戚。与欣戚品法相随顺故。容可与彼欢戚品相应。由彼相应说为欢戚行。欲界既尔上地云何。皆随所应遍与自地。自识俱起诸受相应。谓若地中具有四识。彼一一识所起烦恼。各遍自识诸受相应。若诸地中唯有意识。即彼意识所起烦恼。遍与意识诸受相应。上诸地中识有多少。谓初静虑具四余一受有多少。谓初二三四等如次。具喜乐舍。喜舍乐舍唯舍应知。随诸地中所有烦恼。如应与彼识受相应。何缘二疑俱不决定。而上得与喜乐相应。非欲界疑喜受俱起。以诸烦恼在离欲地。虽不决定亦不忧戚。虽怀疑网无废情怡。如在人间求得所爱。虽多劳倦而生乐想。有说色界喜乐与疑得相应者。俱寂静故依平等义。建立相应既等寂静相应无失。如欲喜根非处生故。相不寂静疑则不然。由此喜疑无相应理。谓世现见有贫贱人。头面身支垢腻臭秽。手足皴裂匮食乏衣。复为重担之所镇压。虽遭此等种种艰辛。而有欢娱歌舞啸咏。或见他苦而反生欢。如是喜根有非处起。疑则不尔故无等义。由不等故无相应理。有说色界虽复怀疑。而于疑中生善品想。故彼得与喜乐相应。谓彼现见诸离欲者。多分因疑能引正定。有说初二三静虑中与疑俱生。应全无受故但应与本性受俱。已辩烦恼诸受相应。今次复应辩随烦恼。颂曰
诸随烦恼中嫉悔忿及恼
害恨忧俱起悭喜受相应
谄诳及眠覆通忧喜俱起
憍喜乐皆舍余四遍相应
论曰。随烦恼中嫉等六种。一切皆与忧根相应。以戚行转唯意地故。有余师说。恼喜相应见取等流应欢行故。悭喜相应以欢行转唯意地故。欢行转者悭相与贪极相似故。谄诳眠覆忧喜相应。欢戚行转唯意地故。欢戚行者。谓或有时以欢喜心而行谄等。或时有以忧戚心行。有余师言。既说诳是贪等流故。但应欢行不应说与忧根相应。是欢等流不应戚故。又正诳时不应戚故。或应说诳是痴等流。憍喜乐相应欢行唯意故。在第三静虑与乐相应。若在下诸地与喜相应。此上所说诸随烦恼。一切皆与舍受相应。相续断时皆住舍故。有通行在唯舍地故。舍于一切相应无遮譬如无明遍相应故。余无惭愧惛沉掉举。四皆遍与五受相应。前二是大不善地法摄故。后二是大烦恼地法摄故。说二及声显难及释。谓于恼诳设难如前。理应释言果因相别如无惭掉。虽贪等流而与忧苦有相应义。故知所说与受相应。不唯同因但据相别。许有忧戚而行诳者。情有所忧而行诳故。所说烦恼随烦恼中。有依异门佛说为盖。今次应辩盖相云何。颂曰
盖五唯在欲食治用同故
虽二立一盖障蕴故唯五
论曰。如契经言。若说五盖为不善聚是为正说。所以者何。如是五种纯是圆满不善聚故。其五者何。一欲贪盖。二嗔恚盖。三惛眠盖。四掉悔盖。五疑盖。契经既说盖唯不善。故知唯在欲非色无色界。由此为证知惛掉疑体。虽皆通欲色无色。而但欲界有得盖名。为显惛沉掉举二种唯欲界者。有立为盖故与眠悔和合而立。眠悔唯是欲界系故。为显眠悔唯染污者有得盖名。故与惛沉掉举二种和合而立。惛掉唯是染污性故。疑准前四在欲可知。何缘欲贪嗔恚疑盖。各于一体别立盖名。而彼惛眠掉悔二盖。各于二体合立盖名。欲贪嗔疑食治各别。是故一一别立盖名。由惛与眠及掉与悔。所食能治事用皆同。故体虽殊俱合立一。欲贪盖食谓可爱相。此盖对治谓不净想。嗔恚盖食谓可憎相。此盖对治谓慈善根。疑盖食谓三世。如契经说于过去世生如是疑。乃至广说此盖对治。谓若有能如实观察。缘性缘起惛眠盖食。谓五种法一[梦-夕+登]瞢。二不悦。三频申。四食不平性。五心昧劣性。此盖对治谓光明想。此盖事用谓俱能令心性沈昧。掉悔盖食谓四种法。一亲里寻二国土寻。三不死寻。四随念昔种种所更。戏笑欢娱承奉等事。此盖对治谓奢摩他。此盖事用谓俱能令心不寂静。由此说食治用同故。惛眠掉悔二合为一。或贪嗔疑是满烦恼。一一能荷一覆盖用。惛眠掉悔非满烦恼。二合方荷一覆盖用。此五名盖其义云何。谓决定能覆障圣道。圣道加行故立盖名。若尔则应诸烦恼等皆得名盖。一切皆能覆障圣道及加行故。如世尊告诸苾刍言。若为一法所覆障者。则不能了眼是无常一法。谓贪乃至广说一一别说如杂事中。何故世尊说盖唯五。理实应尔然佛世尊。于立盖门唯说五者。唯此于五蕴能为胜障故。谓贪恚盖能障戒蕴。如次令远离欲恶故。惛沉睡眠能障慧蕴。此二俱令远毗钵舍那故。掉举恶作能障定蕴。此俱令远奢摩他故。如是四盖渐次令超出离白法。由此于后令于业果四谛生疑。疑故能令乃至解脱解脱智见皆不得起。故唯此五建立为盖。若尔掉悔盖应惛眠。前说顺戒定慧蕴。次第而说故不尔。此中坏次第者。世尊意欲显别义故。谓契经中佛依正理说惛眠盖毗钵舍那能治非止。说掉悔盖唯奢摩他能治非观。此依伏断说观止门。别治惛眠掉悔二盖。若依永断此观止门对治一切用无差别。为显此理故坏次第。岂不契经作如是说。修等持者怖畏惛眠。修择法者怖畏掉悔。由此证知惛眠障定。掉悔障慧其理必然。理必不然互相顺故。惛沈顺定顺上分中。因言已辩掉举顺慧以性捷利似择法故。非顺彼法可言障彼。又若惛眠能障定者。则应许定能治惛眠。不应契经作如是说。惛眠对治谓光明想。掉悔障慧为难亦然。故彼所言唯陈自执。然契经说。修等持者怖畏惛眠。修择法者怖畏掉悔。此言意别。谓惛眠盖相顺等持。欲修等持惛眠易起。故修定者怖畏惛眠。非谓惛眠近能障定。怖畏掉悔准此应知。若谓契经作如是说。心昧劣位修定非时。心轻躁位修慧非时。故知惛眠近能障定。掉悔障慧理必应然。理亦不然就近说故。谓此经意正说惛眠。于法相中不能简择。是故择法为彼近治惛眠。亦能近障择法。故昧劣位修定非时。定非惛眠近对治故。惛悔于慧准此应知。若谓经说彼现起位。修此非时故知唯彼但为此障。则不说者障义既无便应非盖。非不障胜法。而盖义可成。由此应知俱为俱障。俱为俱治其理必然。但于此中就近障治。故作如是差别而说。有余别说唯立五因彼说云何。谓在行位先于色等种种境中。取可爱憎二种相故。后在住位由先为因。便起欲贪嗔恚二盖。此二能障将入定心。由此后时正入定位。于止及观不能正习。由此便起惛眠掉悔。如其次第障奢摩他毗钵舍那令不得起。由此于后出定位中。思择法时疑复为障。故建立盖唯有此五。乍可枉谤当圣慈尊。以圣慈尊犹一生隔。未证无等大我智故。宁可枉谤现能寂尊。彼说何缘名枉谤佛。以彼所说前后相违。及与契经理相违故。如何彼说前后相违。谓若欲贪嗔恚二盖。现起能障将入定心。障既现前何能入定。若别修治伏已入者。则不应言正入定位。于止及观不能正习。又不能习止及观者。云何名为正入定位。又彼所说正入定言。为闻思所成。为修所成定。若言我说闻思所成名正入定。则不应说后出定位。思择法时闻思所成有分别故。即思择法何待出时。若说我言修所成定。名正入定理亦不然。修所成心正现前位。惛眠掉悔何容现前。若不现前宁障止观。如何彼说经理相违。谓彼所言惛眠掉悔。如其次第障奢摩他毗钵舍那。违前教理故彼所说。唯立五因无有功能证盖唯五。由此前说理善可依。何故无明不立为盖不说成故。如契经说无明所覆覆即是盖。有余师说。等荷担者立诸盖中。无明于中所荷偏重是故不说。若立无明为一盖者。一切烦恼所荷障能。合比无明犹不能及。故不立在诸盖聚中。慢复何缘不立为盖。以有由慢能修胜法。为盖义劣不立盖中。有余师言。夫为盖者令心趣下。慢则不然以能令心趣上法故。非慢有力能压伏心。令其趣下故不立盖。诸见何故不立盖中。见诸有情阙无我见者。虽执有我而能离染故。有说诸见慧为体故。性捷利故不顺盖义。为盖必与此义相违。随烦恼中余不立盖。准前所说应如理思。上二界惑不立盖者。离三界染初非障故。初为障故建立盖名。又上界惑唯无记故。盖唯不善如前已说。今应思择诸随眠等由何而断。由慧观见彼所缘故随眠等断。若尔欲界他界遍行。及三界中见灭道断。有漏缘惑应无断义。缘苦集谛法智忍生。唯缘欲界苦集谛故。缘灭道谛诸智忍生。唯缘无漏为境界故。无如是失。我许诸惑永断方便有多种故。为有几种总有四种。何等为四。颂曰
- 上一篇:阿毗达磨顺正理论 第五十四卷
- 下一篇:阿毗达磨顺正理论 第五十六卷
- 楞严经白话文卷一
- 第一卷 忉利天宫神通品
- 卷一 序品 第一
- 第四卷 阎浮众生业感品
- 第六卷 如来赞叹品
- 第二卷 分身集会品
- 第三卷 观众生业缘品
- 第八卷 阎罗王众赞叹品
- 第五卷 地狱名号品
- 第七卷 利益存亡品
- 妙法莲华经注音 序品第一
- 第十三卷 嘱累人天品
- 第九卷 称佛名号品
- 第十二卷 见闻利益品
- 第十卷 校量布施功德缘品
- 《地藏经》赞
- 第十一卷 地神护法品
- 《地藏经》开经偈
- 楞严经白话文卷二
- 《华严经》原文卷一至卷五
- 妙法莲华经弘传序
- 楞严经注音 第一卷
- 卷一 方便品 第二
- 《地藏经》回向偈
- 妙法莲华经注音 譬喻品第三
- 妙法莲华经注音 方便品第二
- 卷二 譬喻品 第三
- 楞严经白话文卷三
- 楞严经白话文卷四
- 卷七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 第二十五
- 卷二 信解品 第四
- 楞严经注音 第七卷
- 妙法莲华经注音 化城喻品第七
- 卷三 化城喻品 第七
- 卷三 药草喻品 第五
- 卷六 药王菩萨本事品 第二十三
- 妙法莲华经注音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第二十五
- 楞严经白话文卷十
- 楞严经白话文卷五
- 卷四 五百弟子受记品 第八
- 圆觉经讲的是什么内容?圆觉经概说
- 《大宝积经》共有多少卷,是谁翻译的?
- 楞严经是怎么来的?楞严经的由来故事
- 佛经的序分、正宗分、流通分是什么意思?
- 玄奘大师版《心经》讲记
- 念地藏经期间总做噩梦,这是为什么?
- 《华严经》是怎么来的,是谁从龙宫带出来的?
- 念经时,可以跟着文字去理解内容,感受景象吗?
- 《六祖坛经》的四种版本
- 维摩诘经主要讲了什么?
- 华严经是大乘经典吗,有哪些汉译本?
- 真正的佛在哪里?真如自性是真佛,邪迷三毒是魔王
- 《坛经》处凡愚而不减,在贤圣而不增的意思
- 《法句经》偈颂:人生在世间,应实行善德的讲解
- 百佛名经注音版
- 增一阿含经是谁翻译的,多少卷,讲什么?
- 《华严经》偈语“汝等众生,不能自救”是什么意思?
- 妙法莲华经是谁说的?
- “空”与“色”相依相存,无有差异
- 《法华经》的四安乐行是指什么意思?
- 《法句经·智者品》偈颂:智者不为得失心动
- 《维摩诘经》的汉译本与注疏
-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是谁翻译的?心经译者玄奘大师
- 佛语法门经注音版
- 法华经是谁翻译的?妙法莲华经译者鸠摩罗什介绍
- 《无量寿经》三辈往生是通途菩提心还是净土菩提心?
- 《法句经》偈颂:此心难觉察,随欲望流转的解读
- 《心经》的大智慧
- 圆澄禅师翻跟斗作礼讲《金刚经》
- 《父母恩重难报经》提倡孝道的偈语
- 《六祖坛经》中的两处“念”是指什么?有什么不同?
- 佛说菩萨行五十缘身经注音版
- 大方等如来藏经注音版
- 如何拥有幸福的生活?常修慈悲心,烦恼自然无
- 《法句经·心品》偈颂:飘浮不定心,不明了正法的讲解
- 九品往生出自哪部经典?
- 莲池赞的全文及拼音
- 华严经有几个版本?四十华严、六十华严、八十华严
- 菩萨生地经注音版
- 从《坛经》片段,瞻仰学习六祖大师的嘉言懿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