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毗达磨顺正理论 第五十九卷
阿毗达磨顺正理论 第五十九卷
尊者众贤造
三藏法师玄奘奉诏译
辩贤圣品第六之三
今应思择。于圣谛中求真见者初修何行。求见圣谛初业地中。所习行仪极为繁广。欲遍解者当于众圣。所集观行诸论中求。以要言之初修行者。应于解脱具深意乐观涅槃德背生死过。先应方便亲近善友。善友能为众行本故。具闻等力得善友名。譬如良医于疗疾位。先审观察诸有病者。何等本性如何变异。何所规度有何势力。何处何时习何成性。何志何失何法所随。何食何业住何分位。彼从先来串服何药。次观诸药味势熟德。随应授与令热令腻。或令进汤引诸病出。凡所授药功不唐捐。具悲智尊亦复如是。先观烦恼重病所逼。初欲习业诸弟子众。何等本性为贪行耶。广说乃至为杂行耶。如何变异谁令变耶。为经久住为暂尔耶。令违本性有何德耶。何所规度为求世荣为求出世坚固功德。有何势力彼所依身。为极坚固堪耐劳苦。独处闲居专精受行。杜多功德为极[怡-台+耎]软。为居何处有居此处。此德失生处亦顺生诸得失。故理须观察为在何时。有在此时欣乐于此时。亦顺生欣乐心故理须观察或根熟位说名为时。习何成性彼于先来。串习何德今成此性。有何志性为性怯劣为性强勇。堪处闲居为性劬劳。为极勇猛堪能担荷大劬劳担。有何过失为增上慢。为被他言之所牵引。为多寻伺为性愚蒙。为多谄曲为性躁扰。为贪敬奉为爱利养。为多邪解为多疑惑。何法所随为何烦恼。坚所随逐何可动耶。彼宜何食顺益彼身。身依食住故应观察。彼有何业是先所为令顺先修故应观察住何分位。功德过失随年位殊。故应观察彼宜授与。何等法药为应舍置。为应诃摈为应赞励为应诲示。次应观察诸对治门。随其所应授与令学。各令获益功不唐捐。由此世尊契经中说。亲近善友名全梵行。行者既为能说正法。善友摄持应修何行。颂曰
将趣见谛道应住戒勤修
闻思修所成谓名俱义境
论曰。诸有发心将趣见谛。应先安住清净尸罗。然后勤修闻所成等。故世尊说依住尸罗。于二法中能勤修习。谓先安住清净戒已。复数亲近诸瑜伽师。随瑜伽师教授诫勖。精勤摄受顺见谛闻。闻已勤求所闻法义。令师教诫所生慧增。渐胜渐明乃至纯熟。非唯于此生喜足心。复于法义自专思择。如是如是决定慧生。自思为因决慧生已。能勤修习诸烦恼等。自相共相二对治修。今于此中略摄义者。谓修行者住戒勤修。依闻所成慧起思所成慧。依思所成慧起修所成慧。此三慧相差别云何。谓如次缘名俱义境。理实三慧于成满时。一切皆唯缘义为境。尔时难辩三慧相别。故今且约加行位。辩说闻思修缘名俱义。非唯缘名境有决定慧生故。闻所成慧不但缘名境。然随师说名句文身故。于义差别有决定慧生。此慧名为闻所成慧。约入方便说但缘名。闻慧成已为知别义。复加精勤自审思择。欲令思择无谬失故。复念师教名句文身。由此后时于义差别。生决定慧名思所成。此加行时由思义力。引念名故说缘俱境。思慧成已等引现前。不待名言证义差别。此决定慧名修所成。诸瑜伽师此中立喻。如彩画者习彩画时。最初从师敬受画本。审谛瞻相临本仿学。数毁数习乃至刮真。然后背本数思数习。为令所习无谬失故。复将比校所仿画本。令己所造等本或增。不尔所习无增进理。由此后时所作转胜。无劳观本随欲皆成。习三慧法应知亦尔。毗婆沙师复别立喻。如有一类浮深驶水。曾未学者不能离岸。及浮所依曾学未成。能暂舍离去之不远。恐乏沉溺复还趣岸。或执所依曾善学者。能无劳倦不顾岸依。虽经极深险难洄澓。能免沦没自在浮渡。如是应知三慧相别。经主谓此思慧不成。谓此既通缘名缘义。如次应是闻修所成。今详三相无过别者。谓修行者依闻至教。所生胜慧名闻所成。依思正理所生胜慧名思所成。依修等持所生胜慧名修所成。彼由未达毗婆沙意故作是言。然毗婆沙辩三相别意不如是。谓若有慧于加行时。由缘名力引生义解。此所引慧名闻所成。若加行时由思义力引念名解。由此于后生决定慧名思所成。若不待名唯观于义。起内证慧名修所成。如彼所宗辩此三慧。虽皆决定相无差别。而依至教正理等持。为因不同三相有别。如是我宗辩此三慧成时缘义。相虽无别而依缘名缘俱缘义。加行别故三相有别。且思所成是思正理。所生决慧为此加行。势力坚强无有谬失。重念师教名句文身。是思所成加行助伴。约加行说通缘名义。非成满位亦可通缘。是故于三决慧生位。虽俱缘义相无差别。而加行中有差别故。毗婆沙者约之显别。既尔思慧非为不成。闲居者言闻所成慧现在前位。轻安光明未遍所依。亦不坚住思慧行位。轻安光明未遍所依。少得坚住修慧行位。定力所引殊胜大种。遍身中故便有殊胜。轻安光明遍满身中。相续坚住由此行者。所依极轻容貌光鲜。特异常位三慧之相差别如是。余不定位亦有光明。然非皆是闻思慧摄。此中二慧名所成者。是因闻思力所生义。第三修慧名所成者。是即以修为自性义。如言命器食宝所成。诸有欲于修精勤学者。如何净身器令修速成。颂曰
俱身心远离无不足大欲
谓已得未得多求名所无
治相违界三无漏无贪性
四圣种亦尔前三唯喜足
三生具后业为治四爱生
我所我事欲暂息永除故
论曰。身器清净略由三因。何等谓三因。一身心远离。二喜足少欲。三住四圣种。谓若欲令修速成者。要先精勤清净身器。欲令身器得清净者。要先修习身心远离。身远离者。谓远恶朋心远离者。谓离恶寻由身心离恶朋寻故。身器清净心易得定。此二由何易可成者。由于衣等喜足少欲。言喜足者无不喜足。少欲者无大欲。诸有多求资生具者。昼狎恶朋侣。夜起恶寻思。由此无容令心得定。所无二种差别云何。谓于已得妙多衣等。恨不得此倍妙倍多。即于此中显等倍胜。更欣欲故名不喜足。若于未得妙多衣等。求得故名大欲。诸所有物足能治苦。若更多求便越善品是此中义。如契经言。随有所得身安乐者。令心易定及能说法。故有希求治苦物者。是为助道非为过失。故经主言。应作是说于所已得。不妙不多怅望不欢名不喜足。于所未得衣服等事。求妙求多名为大欲不应正理。所以者何。若已得物未能治苦怅望不欢。若都未得能治苦物。希求得者此不障定有何过失。又弹对法所辩相言。岂不更求亦缘未得。此二差别便应不成。理亦不然非对法者。言于已得妙多衣等。更别欣求余所未得。妙多衣等名不喜足。如何说二差别不成。若尔所言有何意趣。谓于已得足能治苦妙多衣等。即于此中显等倍胜。更生欣欲恨先不得。此衣服等倍妙倍多名不喜足。于已获得足能治苦。更倍希求方能障定。非于已得未能治苦。更倍希求便能障定。故对法者所说无失。或不喜足虽更希求与大欲殊故无有失。谓先已得诸资生具无所乏少。而更希求如是希求。从于已得心不喜足。所引生故果受因名名不喜足。于先未得诸资生具。心无所顾过量希求。如是希求名为大欲。二种差别其相如是。喜足少欲能治此故。与此相违应知相别。谓治不喜足不喜足相。违是喜足相能治大欲。大欲相违是少欲相是于已得能治苦物。不更希求名为喜足。于所未得能治苦物。不过量求名少欲义。喜足少欲界系通三。亦有越三无漏摄者。谓欲界系善心相应。喜足少欲是欲界系二界无漏例此应说。所治二种唯欲界系。以何证知色无色界亦有能治喜足少欲。以现见有生在欲界。从色无色等引起时。所治二种现行远故。能治二种现行增故。已说喜足少欲别相二种通相。所谓无贪以二俱能对治贪故。所治通相所谓欲贪。圣种应知如能治说。谓亦通三界无漏是无贪。如无色中虽无怨境。而亦得有无嗔善根。故无色中虽无衣等。而亦得有无贪善根。如彼不贪身亦不贪资具故。无色界具四圣种受欲圣者。于圣种中有阿世耶。而无加行众圣种故名为圣种。圣众皆从此四生故。展转承嗣次第不绝。前为后种世所极成。众圣法身皆从于衣生。喜足等力所引起。是圣族姓得圣种名。四中前三体唯喜足。谓于衣服饮食卧具。随所得中皆生喜足。此三喜足即三圣种。无贪善根有多品类。于中若治不喜足贪。此乃名为前三圣种。第四圣种谓乐断修断。谓离系修。谓圣道乐。谓于彼情深欣慕。以乐断及修名乐断。修即是欣慕灭及道义。或乐断之修名乐断。修即是欣慕灭之道义为证惑灭乐修道故。由此能治有无有贪故此亦以无贪为性。岂不第四亦能治嗔等。则应亦以无嗔等为性非无此义。然以前三为资粮故。前三唯是无贪性故。此亦自能对治贪故从显偏说。何缘唯立喜足为圣种非少欲耶。以少欲者容于衣等物有希求故。谓有意乐性下劣者。于未得境不敢多求。设已得多容求不歇。见喜足者少有所得。尚不更求。况复多得。故唯喜足建立圣种。或为遮止苦行者欲。不说少欲以为圣种。非彼外道心有胜欲。恒有劣欲熏相续故或随所得生欢喜心。不更欣求名为喜足。断乐欲乐此为最胜。欲界有情多乐欲乐。此乐欲乐违出家心。于离惑中令心闇钝。能障梵行静虑现前。为过最深喜足能治。故唯喜足建立圣种。非于未得多衣等中。起希求时心生欢喜。何况于少是故少欲。于能对治乐欲乐中。非最胜故不立圣种。缘衣服等所生喜足。如何可说是无漏耶。谁言如是喜足是无漏。若尔圣种宁皆通无漏。由彼增上所生圣道。彼所引故从彼为名。故言圣种皆通无漏。不作是言缘衣服等。所有喜足皆通无漏。少欲无漏准此应释。谓彼增上所生圣道。彼所引故从彼为名。非圣道生缘衣等境。世尊何故说四圣种。以诸弟子舍俗生具。及俗事业归佛出家。为彼显示于佛圣法。毗奈耶中有能助道生具事业。谓有厌离生死居家。出家求脱有何生具。于随所得衣服等中深生喜足。作何事业深乐断修。异此无能证涅槃故。何缘唯四不增不减齐此满足圣生因故。谓圣生因略有二种。一弃舍过。二摄持德。如次即是前三第四。是故唯四不增不减。或闻思修所成诸善。皆是圣种解脱依故。然为对治四种爱生。是故世尊略说四种。以契经说有四爱生。故契经言。苾刍谛听爱因衣服。应生时生应住时住应执时执。如是爱因饮食卧具。及有无有皆如是说。为治此四故唯说四圣种。于药喜足何非圣种。不说于彼有爱生故。为治爱生建立圣种。经唯说有四种爱生。是故于药不立圣种。或即摄在前三中故。谓药有在衣服中摄。有在饮食中摄有在卧具中摄。故于药喜足不别立圣种。或若于中引憍等过。对治彼故建立圣种于药无引憍等过生。故圣种无于药喜足。或一切人皆受用者。于彼喜足可立圣种。非彼尊者缚矩罗等。曾无有病受用药故。或一切时应受用者。于彼喜足可立圣种。非一切时受用药故。或医方论亦见说有于药喜足。毗奈耶中方见说有。衣等喜足圣种唯在内法有故。有言虽有于药喜足而不建立为圣种者。诸药有能顺梵行故。谓世现见乐学戒者。于药喜足障梵行故。或佛为欲暂息永除我我所事欲故说四圣种。谓为暂息我所事欲故说前三圣种为永灭除及我事欲故说第四圣种。经主于此自作释言。我所事者。谓衣服等。我事者。谓自身缘彼贪名为欲。若作此释义不异前。颂中不应别为文句。与前所说治四爱生。言虽有殊义无别故。由此我部毗婆沙师。更约异门释此文句。我所我执立以欲名。谓为暂时息我所执。故世尊说前三圣种。即于衣等所生喜足。及彼增上所引圣道。为永灭除及我事执。故世尊说第四圣种。即乐断修及彼增上。所引圣道皆名圣种。此门意显令有身见。暂息永除说四圣种。如是已说将趣见谛所应修行及修行已。为修速成净治身器。既集如是圣道资粮。欲正入修由何门入。颂曰
- 上一篇:阿毗达磨顺正理论 第五十八卷
- 下一篇:阿毗达磨顺正理论 第六十卷
- 楞严经白话文卷一
- 第一卷 忉利天宫神通品
- 卷一 序品 第一
- 第四卷 阎浮众生业感品
- 第六卷 如来赞叹品
- 第二卷 分身集会品
- 第三卷 观众生业缘品
- 第八卷 阎罗王众赞叹品
- 第五卷 地狱名号品
- 第七卷 利益存亡品
- 妙法莲华经注音 序品第一
- 第十三卷 嘱累人天品
- 第九卷 称佛名号品
- 第十二卷 见闻利益品
- 第十卷 校量布施功德缘品
- 《地藏经》赞
- 第十一卷 地神护法品
- 《地藏经》开经偈
- 楞严经白话文卷二
- 《华严经》原文卷一至卷五
- 妙法莲华经弘传序
- 楞严经注音 第一卷
- 卷一 方便品 第二
- 《地藏经》回向偈
- 妙法莲华经注音 譬喻品第三
- 妙法莲华经注音 方便品第二
- 卷二 譬喻品 第三
- 楞严经白话文卷三
- 楞严经白话文卷四
- 卷七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 第二十五
- 卷二 信解品 第四
- 楞严经注音 第七卷
- 妙法莲华经注音 化城喻品第七
- 卷三 化城喻品 第七
- 卷三 药草喻品 第五
- 卷六 药王菩萨本事品 第二十三
- 妙法莲华经注音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第二十五
- 楞严经白话文卷十
- 楞严经白话文卷五
- 卷四 五百弟子受记品 第八
- 圆觉经讲的是什么内容?圆觉经概说
- 《大宝积经》共有多少卷,是谁翻译的?
- 楞严经是怎么来的?楞严经的由来故事
- 佛经的序分、正宗分、流通分是什么意思?
- 玄奘大师版《心经》讲记
- 念地藏经期间总做噩梦,这是为什么?
- 《华严经》是怎么来的,是谁从龙宫带出来的?
- 念经时,可以跟着文字去理解内容,感受景象吗?
- 《六祖坛经》的四种版本
- 维摩诘经主要讲了什么?
- 华严经是大乘经典吗,有哪些汉译本?
- 真正的佛在哪里?真如自性是真佛,邪迷三毒是魔王
- 《坛经》处凡愚而不减,在贤圣而不增的意思
- 《法句经》偈颂:人生在世间,应实行善德的讲解
- 百佛名经注音版
- 增一阿含经是谁翻译的,多少卷,讲什么?
- 《华严经》偈语“汝等众生,不能自救”是什么意思?
- 妙法莲华经是谁说的?
- “空”与“色”相依相存,无有差异
- 《法华经》的四安乐行是指什么意思?
- 《法句经·智者品》偈颂:智者不为得失心动
- 《维摩诘经》的汉译本与注疏
-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是谁翻译的?心经译者玄奘大师
- 佛语法门经注音版
- 法华经是谁翻译的?妙法莲华经译者鸠摩罗什介绍
- 《无量寿经》三辈往生是通途菩提心还是净土菩提心?
- 《法句经》偈颂:此心难觉察,随欲望流转的解读
- 《心经》的大智慧
- 圆澄禅师翻跟斗作礼讲《金刚经》
- 《父母恩重难报经》提倡孝道的偈语
- 《六祖坛经》中的两处“念”是指什么?有什么不同?
- 佛说菩萨行五十缘身经注音版
- 大方等如来藏经注音版
- 如何拥有幸福的生活?常修慈悲心,烦恼自然无
- 《法句经·心品》偈颂:飘浮不定心,不明了正法的讲解
- 九品往生出自哪部经典?
- 莲池赞的全文及拼音
- 华严经有几个版本?四十华严、六十华严、八十华严
- 菩萨生地经注音版
- 从《坛经》片段,瞻仰学习六祖大师的嘉言懿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