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祖坛经
《六祖坛经》,佛教禅宗典籍。亦称《坛经》、《六祖大师法宝坛经》,全称《南宗顿教最上大乘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六祖惠能大师于韶州大梵寺施法坛经》。禅宗六祖惠能说,弟子法海集录。《释门正统》卷八《义天传》有“大辽皇帝诏有司令义学沙门诠晓等再定经录,世所谓《六祖坛经》、《宝林传》等..[详情]
新版敦煌新本《六祖坛经》
正文
南宗顿教最上大乘摩诃般若波罗蜜经
六祖慧能大师于韶州大梵寺施法坛经一卷兼授无相戒弘法弟子法海集记
慧能大师于大梵寺讲堂中﹐升高座﹐说《摩诃般若波罗蜜法》﹐授无相戒。
其时座下僧尼道俗一万余人﹐韶州次史韦处及诸官僚三十余人﹑儒士余人﹑同请大师说《摩诃般若波罗蜜法》。刺史遂令门人僧法海集记﹐流行后代﹐与学道者承此宗旨。递相授受﹐有所依约﹐以为禀承﹐说此《坛经》。
能大师言:「善知识﹐净心念《摩诃般若波罗蜜法(经)》。」
大师不语﹐自净心神良久乃言:「善知识静听:慧能慈父﹐本贯范杨阳﹐左降迁流南新舟百姓。慧能幼少﹐父亦早亡﹐老母孤遣﹐移来南海﹐艰辛贫乏﹐于市卖柴。忽有一客买柴﹐遂领慧能至于官店。客将柴去。慧能得钱﹐却向门前﹐忽见一客读《金刚经》。慧能一闻﹐心明便悟。乃问客曰:『从何处来﹐持此经典?』客答曰:『我于蕲州黄梅县东冯墓山礼拜五祖弘忍和尚﹐现今在彼门人有千余众。我于彼听见大师劝道俗﹐但持《金刚经》一卷﹐即得见性﹐直了成佛。』慧能闻说﹐宿业有缘﹐便即辞亲﹐往黄梅冯墓山礼拜五祖弘忍和尚。
弘忍和尚问慧能曰:『汝何方人﹐来此山礼拜吾?汝今向吾边复求何物?』
慧能答曰:『弟子是岭南人﹐新州百姓﹐今故远来礼拜和尚。不求余物﹐唯求作佛。』
大师遂责慧能曰:『汝是岭南人﹐又是獦獠﹐若为堪作佛!』
慧能答曰:『人即有南北﹐佛性即无南北;獦獠身与和尚不同﹐佛性有何差别?』
大师欲更共议﹐见左右在旁边﹐大师便不言﹐遂发遣慧能令随众作务。时有一行者遂着慧能余碓坊踏碓﹐八个余月。
五祖忽于一日唤门人尽来。门人集已﹐五祖曰:『吾向汝说:世人生死事大。汝等门人终日供养﹐祇求福田﹐不求出离生死苦海。汝等自性迷﹐福门何可求﹐汝等总且归房自看﹐有智慧者自取本性般若之智﹐各做一偈呈吾。吾看汝偈﹐若悟大意者﹐付汝衣法﹐禀为六代。火急作!』
门人得处分﹐却来各至自房﹐递相谓言:『我等不须呈心﹐用意作偈﹐将呈和尚﹐神秀上座是教授师﹐秀上座得法后自可依止。请不用作。』诸人息心﹐尽不敢呈师。
大师堂前有三间房廊﹐于此廊下供养﹐欲画《楞伽变》﹐并画五祖大师传授衣法﹐流行后代为记。画人卢珍看壁了﹐明日下手。
上座神秀思惟:『众人不呈心偈﹐缘我为教授师。我若不呈心偈﹐五祖如何得见我心中见解深湥课覍⑿馁噬衔遄姗o呈意即善﹐求法觅祖不善﹐却同凡心夺其圣位。若不呈心﹐终不得法。』良久思惟:『甚难!甚难!』夜至三更﹐不令人见﹐遂向南壁廊下中间壁上题作呈心偈﹐欲求衣法:『若五组见偈﹐言此偈语﹐若觅访我﹐我见和尚﹐即云是秀作;五祖见偈言不堪﹐自是我迷﹐宿业障众﹐不合得法。圣意难测﹐我心自息。』
秀上座于三更南廊下中间壁上秉烛题作偈﹐人尽不知。偈曰: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
时时勤拂拭﹐莫使有尘埃。』
神秀上座题此偈毕﹐却归房卧﹐并无人见。
五祖平旦﹐遂唤卢供奉来廊下画《楞伽变》﹐五祖忽见此偈﹐请记﹐乃谓供奉曰:『弘忍与供奉钱三十千﹐深劳远来﹐不画变相也。《金刚经》云: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不如留此偈﹐令遂人诵。依此修行﹐不堕三恶道。衣法修行﹐有大利益。』
大师遂唤门人尽来﹐焚香偈前﹐众人见已﹐皆生敬心。
『汝等尽诵此偈者方得见性。依此修行﹐即不堕落。』门人尽诵﹐皆生敬心﹐唤言『善哉』。
五祖遂唤秀上座于堂内问曰:『是汝作偈否?若是汝作﹐应得我法。』
秀上座言:『罪过﹐实是神秀作。不敢求﹐但愿和尚慈悲﹐看弟子有少智慧识大意否?』
五祖曰:『汝作此偈﹐见解只到门前﹐尚未得入。凡夫依此偈修行﹐即不堕落。作此见解﹐若觅无上菩提﹐即不可得。要入得门﹐见自本性。汝且去﹐一两日思惟﹐更作一偈呈吾。若入得门﹐见自本性﹐当付汝衣法。』
秀上座去数日﹐作偈不得。
有一童子于碓房边过﹐唱诵此偈。慧能及一闻﹐知未见性﹐即识大意。能问童子:『适来诵者是何言偈?』
童子答能曰:『你不知大师言:生死事大﹐欲传衣法﹐令门人等各作一偈﹐来呈吾看。悟大意即付衣法﹐禀为六代祖。有一上座名神秀﹐忽于南廊下书《无相偈》一首﹐五祖令门人尽诵﹐悟此偈者即见自性﹐依此修行﹐即得出离。』
慧能答曰:『我此踏碓八个余月﹐未至堂前。望上人引慧能至南廊下见此偈礼拜;亦愿诵取﹐结来生缘﹐愿生佛地。』
童子引能至南廊下﹐能即礼拜此偈。为不识字﹐请一人读。慧能闻已﹐即识大意。慧能亦作一偈﹐又请得一解书人﹐于西间壁上题着:『呈自本心。不识本心﹐学法无益。识心见性﹐即吾大意。』
慧能偈曰: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佛性常清净﹐何处有尘埃?』
又偈曰:
『心是菩提树﹐身是明镜台;
明镜本清净﹐何处染尘埃?』
院内徒众见能作此偈﹐尽怪。慧能却入碓坊。
五祖忽来廊下﹐见慧能偈﹐及知识大意。恐众人知﹐五祖乃谓众人曰:『此亦未得了。』
五祖夜至三更﹐唤慧能堂内说《金刚经》。慧能一闻﹐言下便悟。其夜受法﹐人尽不知﹐便传顿教及衣﹐以为六代祖。将衣为信禀﹐代代相传,法既以心传心﹐当令自悟。五祖言:『慧能﹐自古传法﹐气如悬丝﹐若住此间﹐有人害汝﹐汝即须速去。』
能得衣法﹐三更发去﹐五祖自送能于九江驿﹐登时便别。五祖处分:『汝去努力!将法向南﹐三年勿弘此法。难起在后﹐弘化善诱﹐迷人若得心开﹐与悟无别。』辞违已了﹐便发向南。
两月中间﹐至大庾岭。不知向后有数百人来,欲拟捉慧能﹐夺衣法。来至半路﹐尽总却回。唯有一僧﹐姓陈名惠顺﹐先是三品将军﹐性行粗恶﹐直至岭上来趁﹐把着慧能。即还法衣﹐又不肯取。『我故远来求法﹐不要其衣。』能于岭上便传法惠顺。惠顺得闻﹐言下心开。能使惠顺即却向北化人。
慧能来到此地﹐与诸官寮道俗﹐亦有垒劫之因。教是先圣所传﹐不是慧能自知。愿闻先圣教者﹐各须净心闻了。愿自除迷﹐如先代悟。」
下是法。
慧能大师唤言:「善知识﹐菩提般若之智﹐世人本自有之﹐即缘心迷﹐不能自悟﹐须求大善知识示道见性。善知识﹐愚人智人﹐佛性本亦无差别﹐止缘迷悟。迷即为愚﹐悟即成智。
善知识﹐我此法门﹐以定慧为本。第一勿迷言定慧别﹐定慧体不一不二:即定是慧体﹐即慧是定用。即慧之时定在慧﹐即定之时慧在定。善知识﹐此义即是定慧等。学道之人作意﹐莫言先后定慧﹐先慧发定﹐定慧各别。作此见者﹐法有二相﹐口说善﹐心不善﹐慧定不等。心口俱善﹐内外一种﹐定慧即等﹐自悟修行﹐不在口诤。若诤先后﹐即是迷人﹐不断胜负﹐即生法我﹐不离四相。
一行三昧者﹐于一切时中行住坐卧﹐常行直心是。《净名经》云:『直心是道场﹐直心是净土。』莫心行谄曲﹐口说法直﹐口说一行三昧﹐不行直心﹐非佛弟子。但行直心﹐于一切法上无有执着﹐名一行三昧。迷人着法相﹐执一行三昧。直心坐不动﹐除妄不起心﹐即是一行三昧﹐若如是﹐此法同无情﹐却是障道因缘。道须通流﹐何以却滞?心不住法﹐道即通流;住即被缚﹐若坐不动是﹐维摩诘不合诃舍利佛宴坐林中。善知识﹐又见有人教人坐﹐看心净﹐不动不起﹐从此致功﹐迷人不悟﹐便执成颠倒。即有数百般如此教道者﹐故知大错。
善知识﹐定慧犹如何等?如灯光:有灯即有光﹐无灯即无光。灯是光之体﹐光是灯之用。名即有二﹐体无两般。此定慧法﹐亦复如是。
善知识﹐法无顿渐﹐人有利顿﹐迷即劝进﹐悟人顿修。识自本心﹐是见本性。悟即元无差别﹐不悟即长劫轮回。
善知识﹐我自法门﹐从上已来﹐顿渐皆立: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何名为相无相?于相而离相;无念者﹐于念而不念;无住者﹐为人本性﹐念念不住。前念﹐今念﹐后念﹐念念相续﹐无有断绝。若一念断绝﹐法身即离色身;念念时中﹐于一切法上无住;一念若住﹐念念即住﹐名系缚;于一切法上念念不住﹐即无缚也。以无住为本。善知识﹐外离一切相﹐是无相。但能离相﹐性体清净﹐是以无相为体﹐于一切境上不染﹐名为无念。于自念上离境﹐不于法上念生。莫百物不思﹐念尽除却﹐一念断﹐即无别处受生。学道者用心﹐莫不识法意。自错尚可﹐更劝他人迷;不见自迷﹐又谤经法。是以立无念为宗﹐即缘迷人于境上有念﹐念上便起邪见﹐一切尘劳妄念从此而生。然此教门立无念为宗﹐世人杂见不起于念。若无有念﹐无念亦不立。无事者何事?念者何物﹐无者杂二相诸尘劳﹐真如是念之体﹐念是真如之用﹐自性起念﹐虽即见闻觉知﹐不染万境﹐而常自在。《维摩经》云:『外能善分别诸法相﹐内于第一义而不动。』
善知识﹐此法门中坐禅原不看心﹐亦不看净﹐亦不言动。若言看心﹐心元是妄﹐妄如幻故﹐无所看也;若言看净﹐人性本净
﹐为妄念故﹐盖覆真如﹐离妄念﹐本性净。不见自性本净﹐起心看净﹐却生净妄。妄无处所﹐故知看者看却是妄也。净无形相﹐却立净相。言是功夫﹐作此见者﹐障自本性﹐却被净缚。若不动者﹐见一切人过患﹐是性不动。迷人自身不动﹐开口即说人是非﹐与道违背。看心看净﹐却是障道因缘。
今既如是﹐此法门中何名坐禅?此法门中一切无碍﹐外于一切境界上﹐念不起为坐见本性不乱为禅。何名为禅定?外离相曰禅﹐内不乱曰定。外若有相﹐内性不乱。本性自净自定﹐祗缘境触﹐触即乱﹐离相不乱即定。外离相即禅﹐内外不乱即定。外禅内定﹐故名禅定。《维摩经》云:『实时豁然﹐还得本心。』《菩萨戒》云:『本原自性清净。』善知识﹐见自性自净﹐自修自作自性法身﹐自行佛行﹐自作自成佛道。
善知识﹐总须自听﹐与授无相戒。一时逐慧能口道﹐令善知识见自三身佛:
于自色身归依清净法身佛﹐
于自色身归依千百亿化身佛﹐
于自色身归依当身圆满报身佛。
色身是舍宅﹐不可言归。向者三身﹐自在法性﹐世人尽﹐为迷不见。外觅三身如来﹐不见自色身中三身佛。善知识听。与善知识说﹐令善知识于自色身见自法性有三身佛。此三身佛从自性上生。何名清净【法】身佛﹐善知识﹐是人性本自净﹐万法在自性。思量一切恶事﹐即行于恶行;思量一切善事﹐便修于善行。知如是﹐一切法尽在自性。自性常清净﹐日月常明﹐只为云覆盖﹐上明下暗﹐不能了见日月星辰﹐忽遇惠风吹散﹐卷尽云雾﹐万像森罗﹐一时皆现。事人性净﹐犹如清天﹐慧如日﹐智如月﹐智慧常明﹐于外着净﹐妄念浮云盖覆;自性不能明﹐故遇善知识开真正法﹐吹却迷妄﹐内外明彻﹐于自性中万法皆现。一切法在自性﹐名为圊净法身。自归依者﹐除不善心及不善行﹐是名归依。何名为千百亿化身佛?不可思量﹐性即空寂。思量即是自化。思量恶法化为志狱﹐思量善法化为天堂﹐毒害化为畜生﹐慈悲化为菩萨﹐智慧化为上界﹐愚痴化为下方。自性变化甚多﹐迷人自不知。见一念善﹐智慧即生。一灯能除千年闇﹐一智能灭万年愚。莫思向前﹐常思于后。常后念善﹐名为报身。一念恶报却千年善亡﹐一念善报却千年恶灭。年常已来后念善﹐名为报身;从法身思量﹐即是化身﹐念念善即是报身﹐自悟自修﹐即名归依也。皮肉是色身﹐色身是舍宅﹐不在归依也。但悟三身﹐即识大意。
今既自归依三身佛已﹐与善知识发四愿弘大愿。善知识一时逐慧能道:
众生无边誓愿度;
烦恼无边誓愿断;
法门无边誓愿学;
无上佛道誓愿成。
善知识﹐众生无边誓愿度﹐不是慧能度。善知识心中众生﹐各于自身自性自度。何名自性自度?自色身中邪见﹑烦恼﹑愚痴﹑迷妄﹐自有本觉性。只本觉性﹐将正见度。既悟正见般若之智﹐除却愚痴迷妄﹐众生各各自度。邪来正度﹐迷来悟度﹐愚来智度﹐恶来善度﹐烦恼来菩提度。如是度者﹐是名真度。烦恼无边誓愿断﹐自心除虚妄。法门无边誓愿学﹐学无上正法。无上佛道誓愿成﹐常下心行﹐恭敬一切﹐远离迷执﹐觉智生般若﹐除却迷妄﹐即自悟佛
道成﹐行誓愿力。
今既发四弘誓愿讫﹐与善知识无相忏悔三世罪障。
大师言:「善知识:前念后念及今念﹐念不被愚迷染;」
从前恶行一时〔除〕﹐自性若除即是忏。
前念后念及今念﹐念念不被愚痴染;除却从前矫杂心﹐永断名为自性忏。
前念后念及今念﹐念念不被疽疫染;除却从前疾垢心﹐自性若除即是忏。
善知识﹐何名忏悔?忏者,终身不作﹐悔者知于前非。恶业恒不离心﹐诸佛前口说无益。我此法门中永断不作﹐名为忏悔。今既忏悔。今既忏悔已﹐与善知识授无相三归依戒。
大师:「善知识:归依觉﹐两足尊;归依正﹐离欲尊;归依净﹐众中尊。」
从今已后﹐佛为师﹐更不归依邪迷外道﹐愿自三宝慈悲证明。善知识﹐慧能劝善知识归依三宝。佛者觉也﹐法者正也﹐僧者净也。自心归依觉﹐邪迷不生﹐少欲知足﹐离财离色﹐名两足尊。自心归依净﹐一切尘劳妄念﹐虽在自性﹐自性不染着﹐名众中尊。凡夫解脱﹐从日至日﹐受三归依戒。若三归依戒。若言归佛﹐佛在何处?若不见佛﹐即无所归。既无所归﹐言却是妄。善知识﹐各自观察﹐莫错用意。经中只言自归依佛﹐不言归依他佛;自性不归﹐无所依处。
今既自归依三宝﹐总各各至心与善知识说摩诃般若波罗蜜。善知识虽念不解﹐慧能与说﹐各各听:
摩诃般若波罗蜜者﹐西国梵语﹐唐言大智慧彼岸到。此法须行﹐不在口念﹐口念不行﹐如幻如化。修行者法身﹐与佛等也。何名摩诃?摩诃者是大﹐心量广大﹐犹如虚空。若定心禅﹐即落无记空﹐能含日月星辰﹑大地山河﹑一切草木﹑恶人善人﹑恶法善法﹑天堂地狱﹐尽在空中。世人性空﹐亦复如是。性含万法是大﹐万法尽是自性。见一切人及非人﹑恶之与善﹑恶法善法﹐尽皆不﹐不可染着﹐犹如虚空﹐名之为大。此是摩诃行﹐迷人口念﹐智者心。又有迷人﹐空心不思﹐名之为大。此亦不是。心量大﹐不行是小。若口空说﹐不修此行﹐非我弟子。
何名般若?般若是智慧﹐一切时中,念念不愚﹐常行智慧﹐即名般若行。一念愚即般若绝﹐一念智即般若生。世人心中常愚
﹐自我修般若无形相﹐智慧性即是。
何名波罗蜜?
此是西梵音﹐唐言彼岸到﹐解义离生灭。
着境生灭起﹐如水有波浪﹐即是于此岸。
离岸无生灭﹐如水永长流﹐即名到彼岸。
故名波罗蜜。
迷人口念﹐智者心行。当念时有妄﹐有妄即非真有。念念若行﹐是名真有。悟此法者﹐悟般若法﹐修般若行﹐不修即凡。一念修行﹐法身等佛。善知识﹐即烦恼是菩提。前念迷即凡﹐后念悟即佛。善知识﹐摩诃般若波罗蜜﹐最尊最上第一﹐无住﹑无去﹑无来﹐三世诸佛从口出﹐将大智慧到彼岸﹐打破五阴烦恼尘劳﹐最尊最上第一。赞最上大乘法﹐修行定成佛。无住无去无来﹐是定慧等﹐不染一切法。三世诸佛从中变三毒为戒定慧。
善知识﹐我此法门从八万四千智慧﹐何以故?为世人有八万四千尘劳。若无尘劳﹐般若常住﹐不离自性。悟此法者﹐即是无念﹑无忆﹑无着﹐莫起杂妄﹐即自是真如性。用智慧观照﹐于一切法不取不舍﹐即见性成佛道。
善知识﹐若欲入甚深法界﹐入般若三昧者﹐直须修般若波罗蜜行﹐但持《金刚般若罗蜜经》一卷﹐即得见性﹐入般若三昧。当知此人功德无量。经中分明赞叹﹐不能具说。此是最上乘法﹐为大智上根人说。小根智人若闻法﹐心不生信。何以故?譬如大龙﹐若下大雨﹐雨阎浮提﹐如漂草叶﹐若下大雨﹐雨于大海﹐不增不减。若大乘者﹐闻说《金刚经》心开悟解。故知本性自有般若之智﹐自用智能观照﹐不假文字。譬如其雨水﹐不从天有﹐元是龙王于江海中﹐将身引此水﹐令一切众生﹐一切草木﹐一切有情无情﹐悉皆蒙润。诸水众流﹐却入大海﹐海纳众水﹐合为一体。众生本性般若之智﹐亦复如是。小根之人﹐闻说顿教﹐犹如大地草木根性自小者﹐若被大雨一沃﹐悉皆自倒﹐不能增长;小根之人﹐亦复如是。有般若之智与大智之人﹐亦无差别。因何闻法即不悟?缘邪见障重﹐烦恼根深﹐如大云盖覆于日﹐不得风吹﹐日无能现。般若之智﹐亦无大小﹐为一切众生自有迷心﹐外修觅佛﹐未悟自性﹐即是小根人。闻其顿教﹐不信外修﹐但于自心﹐令自本性常起正见;一切邪见烦恼尘劳众生﹐当时尽悟﹐犹如大海纳于众流﹐小水大水合为一体﹐即是见性﹐内外不住﹐来去自由﹐能除执心﹐通达无碍﹐心修此行﹐即与《般若罗蜜经》本无差别。
一切经书及文字﹐大小二乘十二部经﹐皆因人置﹐因智慧性故﹐故然能建立。或若无智人﹐一切万法本亦不有。故知万法本从人兴﹐一切经书因人说有。缘在人中有愚有智﹐愚为小故智为大。人问迷人于智者﹐智人与愚人说法﹐令使愚者悟解心开﹐迷人若悟 [解] 心开﹐与大智人无别。故知不悟﹐即佛是众生;一念若悟﹐即众生是佛。故知一切万法﹐尽在自身心中。何不从于自心﹐顿见真如本性。《菩萨戒经》云:『我本源自性清净。』识心见性﹐自成佛道。实时豁然﹐还得本心。
善知识﹐我于忍和尚处一闻﹐言下大悟﹐顿见真如本性。是故以教法流行后代。今学道者顿悟菩提﹐各自观心﹐令自本性顿悟。若能自悟者﹐须见大善知识示道见性。
何名大善知识?解最上大乘法﹐直示正路﹐是大善知识﹐是大因缘。所为化道﹐令得见佛﹐一切善法﹐皆因大善知识能发起故。三世诸佛﹐十二部经﹐在人性中﹐本自具有;不能自悟﹐须得善知识示道见性。若自悟者﹐不假外求善知识。若曲外求善知识﹐望得解脱﹐无有是处。识自心内﹐善知识得得解脱。若自心邪迷﹐妄念颠倒﹐外善知识﹐即有教授。汝若不得自悟﹐当起般若观照﹐剎那间﹐妄念俱灭﹐即识自真正善知识﹐一悟即至佛地。自性心地﹐以智慧观照﹐内外彻明﹐识自本心。若识本心﹐即是解脱。既得解脱﹐即是般若三昧。悟般若三昧﹐即是无念。
何名无念?无念法者﹐见依切法﹐不着依切法;遍一切处﹐不着一切处。常净自性。使六购牧?T走出﹐于六尘中不离不染﹐来去自由﹐即是般若三昧﹐自在解脱﹐名无念行。若百物不思﹐当令念绝﹐即是法缚﹐即名边见。悟无念法者﹐万法尽通;悟无念法者﹐见诸佛境界;悟无念法者﹐至佛地位。
善知识﹐后代得吾法者﹐常见吾法不离汝左右。善知识﹐将此顿教法门同见同行﹐发愿受持﹐如是佛教﹐中身受持而不退者﹐遇入圣位﹐然须传授持。从上以来﹐嘿然而付衣法﹐发大誓愿﹐不退菩提﹐即须分付。若不同见解﹐无有志愿﹐在在处处﹐勿妄宣传﹐损彼前人﹐究竟无益。若愚人不解﹐谤此法门﹐百劫千生﹐对佛种性。」
大师言:「善知识﹐听吾说《无相颂》﹐令汝迷者罪灭。亦名《灭罪颂》。颂曰:
愚人修福不修道﹐谓言修福如是道。布施供养福无边﹐心中三业元来在。
若将修福欲灭罪﹐后世得福罪元在。若解向心除罪缘﹐各自性中真忏悔。
若悟大乘真忏悔﹐除邪行正即无罪。学道之人能自观﹐即与悟人同一例。
大师今传此顿教﹐愿学之人同一体。若欲当来觅本身﹐三毒恶缘心里洗。
努力修道莫悠悠﹐忽然虚度一世休。若遇大乘顿教法﹐虔蘸险浦列那蟆!
- 上一篇:六祖大师法宝坛经
- 下一篇:新版·敦煌新本六祖坛经·新版前言
- 地藏经注音版
- 无量寿经注音
- 妙法莲华经全文
- 《心经》诵读、读诵的步骤
- 《金刚经》全文-金刚经原文、译文及释意
- 地藏经原文
- 楞严经白话文
-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全文
-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念诵及回向仪轨
- 《妙法莲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全文
- 佛说阿弥陀经注音版
- 普贤行愿品原文
- 药师经原文
- 金刚经注音版
- 妙法莲华经注音
-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注音版
- 无量寿经原文
- 楞严经注音
- 金刚经原文
- 圆觉经原文
- 无量寿经原文
- 妙法莲华经原文与白话文对照版
- 楞严经全文
- 普贤行愿品注音版
- 《心经》全文-心经全文注音及译文
-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全文
- 普门品仪轨,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完整仪轨
- 金刚经全文及译文
- 华严经原文
- 无量寿经全文
- 地藏经解释-地藏经全文白话解释
- 心经注音版
- 维摩诘经原文
- 十善业道经原文
- 心经的作用和好处,心经有什么作用?
-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全文)
- 佛说阿弥陀经原文
- 《心经》全文、心经译文解释
- 无量寿经白话文
- 金刚经译文
- 圆觉经讲的是什么内容?圆觉经概说
- 《大宝积经》共有多少卷,是谁翻译的?
- 楞严经是怎么来的?楞严经的由来故事
- 佛经的序分、正宗分、流通分是什么意思?
- 玄奘大师版《心经》讲记
- 念地藏经期间总做噩梦,这是为什么?
- 《华严经》是怎么来的,是谁从龙宫带出来的?
- 念经时,可以跟着文字去理解内容,感受景象吗?
- 《六祖坛经》的四种版本
- 维摩诘经主要讲了什么?
- 华严经是大乘经典吗,有哪些汉译本?
- 真正的佛在哪里?真如自性是真佛,邪迷三毒是魔王
- 《坛经》处凡愚而不减,在贤圣而不增的意思
- 《法句经》偈颂:人生在世间,应实行善德的讲解
- 百佛名经注音版
- 增一阿含经是谁翻译的,多少卷,讲什么?
- 《华严经》偈语“汝等众生,不能自救”是什么意思?
- 妙法莲华经是谁说的?
- “空”与“色”相依相存,无有差异
- 《法华经》的四安乐行是指什么意思?
- 《法句经·智者品》偈颂:智者不为得失心动
- 《维摩诘经》的汉译本与注疏
-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是谁翻译的?心经译者玄奘大师
- 佛语法门经注音版
- 法华经是谁翻译的?妙法莲华经译者鸠摩罗什介绍
- 《无量寿经》三辈往生是通途菩提心还是净土菩提心?
- 《法句经》偈颂:此心难觉察,随欲望流转的解读
- 《心经》的大智慧
- 圆澄禅师翻跟斗作礼讲《金刚经》
- 《父母恩重难报经》提倡孝道的偈语
- 《六祖坛经》中的两处“念”是指什么?有什么不同?
- 佛说菩萨行五十缘身经注音版
- 大方等如来藏经注音版
- 如何拥有幸福的生活?常修慈悲心,烦恼自然无
- 《法句经·心品》偈颂:飘浮不定心,不明了正法的讲解
- 九品往生出自哪部经典?
- 莲池赞的全文及拼音
- 华严经有几个版本?四十华严、六十华严、八十华严
- 菩萨生地经注音版
- 从《坛经》片段,瞻仰学习六祖大师的嘉言懿行
- [放生起源]寺院设立放生池在经典或传统上有什么根据?
- [感应故事]心经故事
- [白茶]什么是白茶,有哪些品种?
- [白茶]什么是白茶?白茶的简单介绍
- [佛与人生]面对别人的批评,应该怎么做?
- [佛学常识]八关斋戒的解释、戒相、功德利益
- [佛学常识]袈裟是什么意思?为什么叫福田衣?
- [佛学常识]为什么把佛法僧三者称为“宝”?
- [佛学常识]为什么要皈依三宝?归投三宝令身心安稳
- [人物故事]佛教贫女供灯的故事与启示
- [佛经故事]释迦牟尼佛和菩提达多的双头鸟故事
- [佛学常识]食存五观指的是什么?
- [人物故事]阿育王的小王妃须阇哆,持戒穿素服得宝珠
- [禅宗公案]老修行人“三十年不冒烟”的故事
- [佛经故事]富孩子变穷孩子,《法华经》穷子喻的故事
- [佛学常识]布施的意思与种类
- [佛经故事]伽尸比丘尼身披袈裟出生的因缘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