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祖坛经
《六祖坛经》,佛教禅宗典籍。亦称《坛经》、《六祖大师法宝坛经》,全称《南宗顿教最上大乘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六祖惠能大师于韶州大梵寺施法坛经》。禅宗六祖惠能说,弟子法海集录。《释门正统》卷八《义天传》有“大辽皇帝诏有司令义学沙门诠晓等再定经录,世所谓《六祖坛经》、《宝林传》等..[详情]
六祖坛经原文注释及释义
疑问品第三
原文:次日,韦刺史为师设大会斋。斋讫,刺史请师升座,同官僚士庶肃容再拜,问曰:“弟子闻和尚说法,实不可思议。今有少疑,愿大慈悲,特为解说。”师曰:“有疑即问,吾当为说。”
释义:第二天,韦刺史为大师设大会斋,饭后,刺史请大师登法座,自己和官僚、信众们整肃仪容后礼拜,问道:“弟子听大师说法,实在微妙难思议。现在我有疑问,望大师慈悲为我们讲解说!” 大师说:“有疑问提出来,我当讲解。”。
原文:韦公曰:“和尚所说,可不是达摩大师宗旨乎?”师曰:“是。”公曰:“弟子闻达摩初化梁武帝,帝问曰:朕一生造寺、度僧,布施、设斋,有何功德?达摩言,实无功德。弟子未达此理,愿和尚为说。”师曰:“实无功德。勿疑先圣之言,武帝心邪,不知正法,造寺、度僧,布施、设斋,名为求福,不可将福变为功德,功德在法身中,不在修福。”
释义;刺史问:“大师所说,可是达摩祖师的宗旨?”大师答:“是的。”刺史问:“弟子听说达摩祖师当年教化梁武帝时,武帝问,朕一生建寺庙,度僧人,布施财物,广设斋会无数,有什么功德呢?达摩祖师说,没有功德。弟子不明白这个道理,望和尚为我解说。”大师说:“实在没有什么功德。你们不要怀疑先圣话!梁武帝心被不正确的认识所占据,不认识真正法性。建寺庙,度僧人,布施设斋,这只是在求福,不能把福报变成功德。因为功德在自己法身之中,而不在修福。”
原文:师又曰;“见性是功,平等是德,念念无滞,常见本性,真实妙用,名为功德;内心谦下是功,外行于礼是德;自性建立万法是功,心体离念是德;不离自性是功,应用无染是德。若觅功德法身,但依此作,是真功德。若修功德之人,心即不轻,常行普敬。心常轻人,吾我不断,即自无功;自性虚妄不实,即自无德,为吾我自大,常轻一切故。善知识,念念无间是功,心行平直是德;自修性是功,自修身是德。善知识,功德须自性内见,不是布施供养之所求也,是以福德与功德别。武帝不识真理,非我祖师有过。”
释义:大师又说:“能认识自性即是功,待人平等是德。每个心念不滞留,常见自己本性,真实而妙用,这是功德。内心谦虚即是功,外表有礼即是德;自性建立万法是功,心体远离妄念即是德;念念不离自性是功,应用而不执着即是德。若寻功德法身,但依照这样做,才是真正功德。若真修功德之人,心里不会有轻慢之心,而常行普敬。若心中常轻慢他人,自我不断,自然不会有功;自性虚妄不实,也自然没有德;因为自大傲慢,常轻视一切缘故。善知识!清净之念从不间断是功,心行平直是德;自修心性即是功,自修身行即是德。善知识!功德必须自性内见,而不是布施供养所能求到的,这即是福德与功德的区别。梁武帝不认识这个真理,不是我们祖师有过错。”
原文:刺史又问曰:“弟子常见僧俗,念阿弥陀佛,愿生西方。请和尚说,得生彼否,愿为破疑。”
释义:刺史又问道:“弟子常见出家、在家之人称念阿弥陀佛名号,发愿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请和尚解说,这样能否往生西方?望大师为我破除心中疑惑!”
原文:师言:“使君善听,惠能与说。世尊在舍卫城中,说西方引化经文,分明去此不远。若论相说里数,有十万八千。即身上有十恶八邪,便是说远。说远为其下根,说近为其上智。人有两种,法无两般。迷悟有殊,见有迟疾。迷人念佛求生于彼,悟人自净其心。所以佛言,随其心净,即佛土净。”
释义:大师说:“请韦君用心听!我为你解说。佛在舍卫城中,说西方接引经文,清楚指出西方净土离此不远。若论距离,于我们有十万八千里路。即相当众生身上有十恶八邪。因为障碍,所以便说西方遥远。说远是为其下根,说近是他们是上根。人的根性虽有两种,但是佛法的道理却是一样。众生有迷悟之别,所以见性即会有早、晚不同。迷惑之人念佛求生西方,觉悟的人自净其心,所以佛说,随其自心清净,自然佛土清净。”
原文:使君,东方人,但心净即无罪,虽西方人,心不净亦有愆。东方人造罪,念佛求生西方。西方人造罪,念佛求生何国?凡愚不了自性,不识身中净土,愿东愿西,悟人在处一般。所以佛言,随所住处恒安乐。使君,心地但无不善,西方去此不远。若怀不善之心,念佛往生难到。今劝善知识,先除十恶,即行十万,后除八邪,乃过八千。念念见性,常行平直,到如弹指,便睹弥陀。
释义:使君,东方人,只要心清净即无罪,虽然是西方人,如果心不清净,一样有错。东方人造罪,想念佛求生到西方世界。那么西方人造了罪,念佛要求生到什么国土呢?凡夫不理解自性,不认识自己身中净土,于是发愿往生东方或西方。在觉悟人眼里,到处都是净土。所以佛说,随其所住之处常安乐。使君!只要心善,西方即离我们不远。若怀不善之心,念佛往生难以到达。我劝各位善知识,首先要除去十恶,就等于行了十万里路,然后再除去八邪,即又走了八千里。念念见到自己本性,常心平行直,到西方如弹指,便见阿弥陀佛。
原文:使君,但行十善,何须更愿往生!不断十恶之心,何佛即来迎请?若悟无生顿法,见西方只在刹那。不悟念佛求生,路遥如何得达?惠能与诸人?惠能与诸人移西方如刹那间,目前便见。各愿见否?众皆顶礼云:若此处见,何须更愿往生。愿和尚慈悲,便现西方,普令得见。
释义:使君!你但常行十善,何须更求往生呢?若不断十恶之心,什么佛来迎请你?若能了悟不生不灭顿教法,见西方只在剎那。不悟而念佛,求生西方路途遥远,如何能够到达?我为各位把西方移到这里,如刹那间,眼下便能见到。大家愿见西方净土否? 大众同向大师顶礼说:“如果能够在这里见到西方,又何必再去另求往生?望和尚慈悲,现在示现西方,让大家都能见到!”
原文:师言:“大众,世人自色身是城,眼耳鼻舌是门。外有五门,内有意门。心是地,性是王。王居心地上,性在王存,性去王无。性在身心存,性去身心坏。佛向性中作,莫向身外求。自性迷,即是众生,自性觉,即是佛。慈悲即是观音,喜舍名为势至,能净即释迦,平直即弥陀。人我是须弥,邪心是海水,烦恼是波浪,毒害是恶龙,虚妄是鬼神,尘劳是鱼鳖,贪嗔是地狱。愚痴是畜生。”
释义:大师说:“各位!世间人的身体就像一座城,眼、耳、鼻、舌好比是门。外有五座门,内有一座意门。心是土地,性是国王。王住心地上。性在王存,性去王无。自性在身心存,性去身心坏。作佛须向自性中求,莫向身外求作佛!自性若迷即是众生,自性觉即是佛。心存慈悲自身即是观音菩萨,能喜舍即是大势至菩萨,能净化身心即是释迦佛,心地平直自身即是阿弥陀佛。心中分别人与我等于修建了一座障碍自己的大山,不正确的思想是汹涌大海,烦恼即是翻滚的波浪,心存不善即是凶猛恶龙,虚妄即是扰人的鬼神,尘劳是鱼鳖,贪心、瞋心,即等于为自己造下了地狱。愚痴不悟是畜生。”
原文:“善知识,常行十善,天堂便至。除人我,须弥倒,去邪心,海水竭,烦恼无,波浪灭,毒害忘,鱼龙绝,自心地上觉性如来,放大光明,外照六门清净,能破六欲诸天;自性内照,三毒即除,地狱等罪,一时消灭。内外明彻,不异西方,不作此修,如何到彼。”大众闻说,了然见性,悉皆礼拜,俱叹善哉。唱言:“普愿法界众生,闻者一时悟解。”师言:“善知识,若欲修行,在家亦得,不由在寺。在家能行,如东方人心善。在寺不修,如西方人心恶,但心清净,即是自性西方。
释义:“善知识!你常修十善,天堂便到。除去人我之心,须弥山便会崩倒;取掉不正确的思想,海水就会枯竭;烦恼不生,波浪即会平息;断除恶念,鱼龙便会灭绝。这时自己心地上的真如觉性,即会大放光明,外照六门清净无染,能破六欲;自性内照,即能消除贪、瞋、痴三毒,地狱等罪,一时消灭。如此内外光明澄彻,无异于西方。若不这样修行,如何能到西方极乐世界?大家听了开示,洞然各见自性,于是向六祖顶礼,同声赞叹:好极了!又唱道:“普愿法界一切众生,听闻的人都能马上觉悟。”大师说:“善知识!如果要想修行,在家也能成功,不一定非要出家。在家人如果能够依此修行,即如东方人心善。出家人不照此修行,即如西方人心恶。只要自心清净即是自性西方。”
原文:韦公又问:“在家如何修行,愿为教授。”师言:“吾与大众说《无相颂》,但依此修,常与吾同处无别。若不依此修,剃发出家,于道何益。”颂曰:
释义:韦刺史又问:“在家人如何修行?愿和尚开示!”大师说:“我为大家说一首无相颂,只要依此修行,即像与我同在一处没有区别。若不这样修行,即使剃发出家,于修道上又有何用?”偈说:
心平何劳持戒, 行直何用修禅。 恩则孝养父母, 义则上下相怜。
让则尊卑和睦, 忍则众恶无喧。 若能钻木取火, 淤泥定生红莲。
苦口的是良药, 逆耳必是忠言。 改过必生智慧, 护短心内非贤。
日用常行饶益, 成道非由施钱。 菩提只向心觅, 何劳向外求玄。
听说依此修行, 天堂只在目前。
原文:师复曰:“善知识,总须依偈修行,见取自性,直成佛道。法不相待,众人且散,吾归曹溪。众若有疑,却来相问。时刺史官僚,在会善男信女,各得开悟,信受奉行。
释义:大师又说:“善知识!大家要依此偈修行,认识自性,善用直心最终成就佛道。佛法对待任何人都是一样的。大家且散,我回曹溪去了,若有疑问,可到曹溪来问我。”当时,韦刺史、官员以及在法会中听讲的善男信女们,各自都心开意解,信受不疑,决心实践。
- 地藏经注音版
- 无量寿经注音
- 妙法莲华经全文
- 《心经》诵读、读诵的步骤
- 《金刚经》全文-金刚经原文、译文及释意
- 地藏经原文
- 楞严经白话文
-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全文
-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念诵及回向仪轨
- 《妙法莲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全文
- 佛说阿弥陀经注音版
- 普贤行愿品原文
- 药师经原文
- 金刚经注音版
- 妙法莲华经注音
-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注音版
- 无量寿经原文
- 楞严经注音
- 金刚经原文
- 圆觉经原文
- 无量寿经原文
- 妙法莲华经原文与白话文对照版
- 楞严经全文
- 普贤行愿品注音版
- 《心经》全文-心经全文注音及译文
-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全文
- 普门品仪轨,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完整仪轨
- 金刚经全文及译文
- 华严经原文
- 无量寿经全文
- 地藏经解释-地藏经全文白话解释
- 心经注音版
- 维摩诘经原文
- 十善业道经原文
- 心经的作用和好处,心经有什么作用?
-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全文)
- 佛说阿弥陀经原文
- 《心经》全文、心经译文解释
- 无量寿经白话文
- 金刚经译文
- 圆觉经讲的是什么内容?圆觉经概说
- 《大宝积经》共有多少卷,是谁翻译的?
- 楞严经是怎么来的?楞严经的由来故事
- 佛经的序分、正宗分、流通分是什么意思?
- 玄奘大师版《心经》讲记
- 念地藏经期间总做噩梦,这是为什么?
- 《华严经》是怎么来的,是谁从龙宫带出来的?
- 念经时,可以跟着文字去理解内容,感受景象吗?
- 《六祖坛经》的四种版本
- 维摩诘经主要讲了什么?
- 华严经是大乘经典吗,有哪些汉译本?
- 真正的佛在哪里?真如自性是真佛,邪迷三毒是魔王
- 《坛经》处凡愚而不减,在贤圣而不增的意思
- 《法句经》偈颂:人生在世间,应实行善德的讲解
- 百佛名经注音版
- 增一阿含经是谁翻译的,多少卷,讲什么?
- 《华严经》偈语“汝等众生,不能自救”是什么意思?
- 妙法莲华经是谁说的?
- “空”与“色”相依相存,无有差异
- 《法华经》的四安乐行是指什么意思?
- 《法句经·智者品》偈颂:智者不为得失心动
- 《维摩诘经》的汉译本与注疏
-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是谁翻译的?心经译者玄奘大师
- 佛语法门经注音版
- 法华经是谁翻译的?妙法莲华经译者鸠摩罗什介绍
- 《无量寿经》三辈往生是通途菩提心还是净土菩提心?
- 《法句经》偈颂:此心难觉察,随欲望流转的解读
- 《心经》的大智慧
- 圆澄禅师翻跟斗作礼讲《金刚经》
- 《父母恩重难报经》提倡孝道的偈语
- 《六祖坛经》中的两处“念”是指什么?有什么不同?
- 佛说菩萨行五十缘身经注音版
- 大方等如来藏经注音版
- 如何拥有幸福的生活?常修慈悲心,烦恼自然无
- 《法句经·心品》偈颂:飘浮不定心,不明了正法的讲解
- 九品往生出自哪部经典?
- 莲池赞的全文及拼音
- 华严经有几个版本?四十华严、六十华严、八十华严
- 菩萨生地经注音版
- 从《坛经》片段,瞻仰学习六祖大师的嘉言懿行
- [放生起源]寺院设立放生池在经典或传统上有什么根据?
- [感应故事]心经故事
- [白茶]什么是白茶,有哪些品种?
- [白茶]什么是白茶?白茶的简单介绍
- [佛与人生]面对别人的批评,应该怎么做?
- [佛学常识]八关斋戒的解释、戒相、功德利益
- [佛学常识]袈裟是什么意思?为什么叫福田衣?
- [佛学常识]为什么把佛法僧三者称为“宝”?
- [佛学常识]为什么要皈依三宝?归投三宝令身心安稳
- [人物故事]佛教贫女供灯的故事与启示
- [佛经故事]释迦牟尼佛和菩提达多的双头鸟故事
- [佛学常识]食存五观指的是什么?
- [人物故事]阿育王的小王妃须阇哆,持戒穿素服得宝珠
- [禅宗公案]老修行人“三十年不冒烟”的故事
- [佛经故事]富孩子变穷孩子,《法华经》穷子喻的故事
- [佛学常识]布施的意思与种类
- [佛经故事]伽尸比丘尼身披袈裟出生的因缘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