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华人佛教 > 佛经大全 > 佛经文章 >

般舟三昧经 解题

[佛经文章] 作者:后汉支娄迦讖 译 [投稿] 放大字体 正常 缩小 关闭

  经名:般舟三昧

  著译者:后汉支娄迦讖译

  资料出处:佛书解题(香光版)

解题:

  《般舟三昧经》,三卷,又名為《十方现在佛悉在前立定经》、《大般舟三昧经》,后汉.支娄迦讖译,全经共三卷分十六品,收於《大正藏》第十三册。本经约於汉末译出,可说是现存大乘经典最早期之作品,也是弥陀经典中之最早文献。本经重於禪定(三昧)之修行,与一般净土经教重於信愿往生不同。本经所说的念佛,是念佛三昧,即是修念佛观,「念」是繫心一处,令心明记不忘,与念相应的慧心所,於所缘极乐依正的境界分别观察。这样的念慧相应,安住所缘能达到定,即成就了念佛三昧。念佛三昧成就时,就见无量佛,得念佛三昧,虽未得天眼,也并未去佛国,但在三昧中,即可以明了见佛。中国的念佛法门,初传於庐山结白莲社念佛,修念佛三昧期能见佛、往生西方,即著重於繫心念佛,故本经在净土宗有其重要的地位。

  「般舟三昧」,梵文pratyutpanna-buddha-sammukha$vasthita-sama^dhi,意义是「现在佛悉立在前(的)三昧」。「现在佛」,是十方现在的一切佛。三昧修习成就了,能在定中见十方现在的一切佛,所以名「般舟三昧」。其修法必须依一佛而修,不能依十方一切佛起修,修成了才能渐渐增多,见现在的一切佛。所以,「般舟三昧」是能见现在一切佛的,修习时也是不限於念阿弥陀佛,「般舟三昧」是重於定的专修;念阿弥陀佛,是重於斋戒信愿。不同的法门,在当时佛教流传中结合而误以為「般舟三昧」,就是专念阿弥陀佛的三昧,其实「般舟三昧」不侷限於阿弥陀佛而通十方一切佛。

本经在《大正藏》中有共有四种译本,其内容比较如下:

  一、《般舟三昧经》,一卷,汉.支娄迦讖译。

  二、《般舟三昧经》,三卷,汉.支娄迦讖译。

  三、《拔陂菩萨经》,一卷,失译。

  四、《大方等大集贤护经》,五卷,隋.闍那崛多译。

  前二部,都传说為支娄迦讖译,现存的一卷本,部分与三卷本的文句相合,比三卷本缺了六品,由於文字部分与三卷本相合,但「涅槃」、「总持」等译语及序文,都不可能是汉译的,近於晋代的译品,一卷本的念佛三昧,以思想来说,是唯心如幻,近於唯识学的。但三卷本所增多的,如《无著品》,《羼罗耶佛品》,《请佛品》(《贤护经》《甚深品》)部分,都近於般若空义。《般舟三昧经》三卷本,分十六品;《大方等大集贤护经》,分十七品。此两部经的分品,虽多少、开合不同,而次第与段落,都是一致的。《拔陂菩萨经》,没有分品,与三卷本的上卷前四品相当。序起部分近於《大方等大集贤护经》。

本经的的地位及特色:

  一、以持名念佛,禪净离合往生净土。

  二、本经的编纂,大约在纪元前后一世纪左右。在现存大乘经典中為最早期之作品。

  三、弥陀经典中最早文献。

  四、中国的念佛法门,初传於庐山结白莲社念佛,修念佛三昧期能见佛、往生西方,即著重於繫心念佛,其修行法门来自於本经。

  五、天台智者大师立常行三昧,此法出自本经。

  六、「般舟三昧」在思想上,啟发了唯心所现的唯识学。

  七、在观行上,从初期的是心作佛,发展到佛入我心,我心是佛的「如来藏」说。

  八、《大智度论》中,再三提到「般舟三昧」;《十住毘婆沙论》,自「念佛品第二十」,到「助念佛三昧品第二十五」,是依本经而说的,故本经是在唯心如幻的观想基础上,称念佛三昧為空三昧,与般若思想相融和。

  九、本经是為在家菩萨(贤护)说的;并嘱累阿难等比丘,及八菩萨受持宏通)。在家菩萨在佛教中的地位,显然的重要起来。

  十、「般舟三昧」,是在家、出家,四眾弟子所共修的法门。

本经各品要义如下:

  问事品第一

  佛在罗阅祇摩訶桓迦怜,摩訶比丘僧五百人皆得阿罗汉,尔时有菩萨名[颱-台+(犮-乂+又)]陀和与五百菩萨,并有十万比丘三万比丘尼及诸菩萨、诸天人非人等,佛放大光明,颱-台+(犮-乂+又)]陀和菩萨问佛,菩萨当作何等三昧,而得种种功德,佛告:若能修习「十方诸佛悉在前立三昧」,则能得所有一切功德。

  行品第二

  佛陀告[颱-台+(犮-乂+又)]陀和菩萨,菩萨所念现在,定意向十方佛,若有定意,一切得菩萨高行。这定意即是持净戒精进念佛一心不乱,从菩提心菩萨行入手便能得现在诸佛悉在前立。并宣扬弥陀净土,闻阿弥陀佛,数数念,常当念如是佛身,有三十二相悉具足光明彻照。就像比丘观死人骨,其骨无有持来者,亦无有是骨,亦无所从来是意所作想有。菩萨持佛威神力,於三昧中立,在所欲见何方佛,欲见即见。因為持佛威神力、持佛三昧力、持本功德力而得见佛。

  四事品第三

  菩萨各有四种四法的修行法门,而速得三昧。

  一、1.信念所信无有能坏2.精进无有能逮3.所入智慧无有能及4.常与善师从事。

  二、1.不得有世间思想,如指相弹顷三月2.不得卧出三月,如指相弹顷3.经行不得休息,不得坐三月,除其饭食左右4.四者為人说经,不得望人衣服饮食。

  三、1.合会人至佛所2.合会人使听经3.不嫉妒4.教人学佛道。

  四、1.作佛形像若作画,用是三昧故2.用是三昧,持好疋素令人写是三昧3.教自贡高人内佛道中4.常护佛法。

  最后强调修此三昧,善敬其师的重要。

  譬喻品第四

  以海船失宝比喻闻此经不修持的愚痴,以不闻栴檀香喻不接受此经的愚痴,以牛与尼摩珠喻不相信此经的的愚痴。并说明信三昧者,其人宿命曾见过去佛,故佛為信者说是三昧。后以布施较量功德劝菩萨持是三昧得广大功德。

  无著品第五

  什麼是菩萨三昧,先观想佛悉在前立,当具足念诸佛端正,悉欲逮见一一想,想识无有能见诸佛顶上,悉具足作是想见诸佛,接著念我身、身想、.持戒三昧从心得从身得佛。接著说明一切法本无有,念佛亦不用心得,亦不用身得,亦不用心得佛,亦不用色得佛。并以铁著火中烧正赤,有智者不当以手持,比喻没有执著的心念佛,当得三昧。

  四辈品第六

  四眾第子修行法门。

  一、比丘眾:1.清净持戒2.乞食弃捨诸欲乐3.所从闻是三昧,敬法师如世尊4.有诵行是三昧,常精进莫懈怠5.远离恶知识,然后从是法行6.常捨离眾聚会。

  二、比丘尼:1.当谦敬,不当嫉妒,不得瞋恚,去自贡高,去自贵大2.当精进弃於睡眠不得卧出3.捨离财利4.当净洁护5.不得惜躯命6.乐於经,当求多学7.弃婬恚痴,出魔罗网8.弃所好服饰珠环9.不得恶口10.不得贪爱好钵震越11.為人所称誉不得有諛諂。12.敬善师视如佛。

  三、白衣(优婆塞):1.持五戒坚净洁住2.不贪欲3.行作沙门,常持八关斋,斋时常当於佛寺斋4.念布施不念我5.当大慈於善师6.见持戒比丘不得轻易说其恶。

  四、优婆夷:1.持五戒2.归依三宝3.不得事餘道,不得拜於天,不得示吉良日4.不得调戏5.不得慢恣6.不得有贪心7.当念布施8.欢乐欲闻经9.敬重於善师10.心常不倦不懈11.若比丘比丘尼过者,常以坐席宾主饮食待之。

  般舟经授决品第七

  此经佛般泥洹后,三昧者当现四十年,后不復现,直至后乱世佛经且欲断时,诸比丘不復承用佛教,国国相伐时当復现。 [颱-台+(犮-乂+又)]陀和菩萨,罗邻那竭菩萨等八大菩萨闻佛所说发愿於后乱世时,誓护此经。并有五百四眾弟子愿随菩萨所教,佛放大光明嘱累八大菩萨。

  般舟经拥护品第八

  八大菩萨持珍宝布施,持身自归供养佛。佛并告知菩萨有不信餘道、断爱欲、如法行、无所贪生等四事速得是三昧。若菩萨学是三昧者,若持、若诵、若守今世即得远离诸害,诸天护持,并见诸佛闻经等五百功德。

  般舟经羼罗耶佛品第九

  过去羼罗耶(无畏王)佛时,须达长者子持是三昧,成和竭罗(然灯)佛。并说明欲成此三昧王,当勤观察一、自观身,观他人身,自观身观他人身者本无身。二、自观痛痒,观他人痛痒,自观痛痒观他人痛痒者本无痛痒。三、自观意,观他人意,自观意观他人意者本无意。四、自观法,观他人法,自观法观他人法者本无法等四念处。佛并告[颱-台+(犮-乂+又)]陀和菩萨此三昧独如来、不退转菩萨及阿罗汉才会相信,并劝菩萨当念佛当见佛当闻经,不当有著。接著说明守三昧者,守住正觉不得念我,不得著法。

  请佛品第十

  [颱-台+(犮-乂+又)]陀和菩萨请佛设供。问佛几法能证三昧,佛答二种五法。

  一、1.乐於深经无有穷尽,脱於眾灾变去,以脱诸垢中,以去冥入明,是菩萨逮得无所从来生法乐。逮得是三昧。2.不復乐所向生。3.不復乐喜於餘道4.不復乐於爱欲中。5.自守行无有极。

  二、1.布施心不得悔。2.持经布施,為他人说经。所语者安諦。无有疑无所爱惜,说佛深语身自行立是中3.因入空行故不嫉妒,离五所欲等4.三昧自学復教他人,书是经著好疋素上使久在。5.信多乐法,敬长老及知识,於新学人若得所施,当念报恩等。

  佛并以自己為例,告 [颱-台+(犮-乂+又)]陀和菩萨,往昔无数劫前提和竭罗佛时,佛闻是三昧即受持是三昧。见十方无央数佛。悉从闻经悉受持,并授记成佛。 [颱-台+(犮-乂+又)]陀和菩萨问佛如守此三昧,佛告 [颱-台+(犮-乂+又)]陀和菩萨,色不当著,不当有所向生。当行空,是三昧当守。

  无想品第十一

  佛告 [颱-台+(犮-乂+又)]陀和菩萨,若菩萨欲学三昧,其有他人,若馈遗钵震越衣服者不嫉妒、悉当爱敬人孝顺於长老、当有反復念报恩、不妄语远离非法、常行乞食不受请、当精进经行、昼夜不得卧出、常欲布施天上天下,无所惜终不悔、深入慧中无所著、先当敬事善师视如佛。十方面下手。如是修行当得戒清净至究竟、不与餘道从事,出入智慧中、於智慧中清净,无所復贪生、眼清净,不復欲生死、高明无所著、清净於精进自致得佛、若有人供养者不用故喜、正在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復动等八种利益。

  十八不共十种力品第十二

  获初得佛日,至般泥洹日佛无难、无短、无忘、无不定时、终无生法想言我所、无有不能忍时、无有不乐时、无有不精进时、无有不念时、无有不三昧时、无有不知时、无有不脱见慧时、过去无央数世事无有能止佛无所罣碍所见慧时、当来无央数世事无有能止佛无所罣碍所见慧时、今现在十方无央数世事无有能止佛无所罣碍所见慧时,身所行事智慧,是本常与智慧俱、口所言事智慧,是本常与智慧俱、心所念事智慧。是本常与智慧俱。等十八种佛的功德。并得有限无限悉知、过去当来今现在本末悉、弃脱定清净悉知、诸根精进种种各异所念悉知、者种种所信悉知、若干种变无央数事悉知、悉晓悉了悉知、眼所视无所罣碍悉知、本末无极悉知、过去当来今现在悉平等无所适著,等十种慧力。

  劝助品第十三

  於过去现在未来之菩萨持有四事,於三昧中,而生起随喜功德不可思量。

  师子意佛品第十四

  过去久远私訶摩提(师子意)佛时,有一遮迦越王(转轮圣王)名惟斯芩王。佛為说三昧法门,时惟斯芩王闻三昧发起随喜心,并修习三昧成佛。是故精进修行,终不復失佛道。

  至诚佛品第十五

  佛以自己為例,於过去萨遮那摩佛时。有比丘名和轮,佛般泥洹后,比丘持是三昧。我尔时作国王剎利种,於梦中闻是三昧,觉已便行求持是三昧,但承事师三万六千岁,魔事数数起,不得闻,故此三昧难闻,故应起敫重想。

  佛印品第十六

  以无所贪、无所求、无所想、无所著、无所愿等心修持即為佛印。会中眾生获大利益,佛并再次付嘱八大菩萨劝修此法门,与会大眾皆大欢喜,作礼而去。

  (香光尼眾佛学院图书馆整理)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