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经
《心经》可以指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是佛经中字数最少的一部经典著作,因其字数最少、含义最深、传奇最多、影响最大,所以古往今来无数艺术家都倾注极大精力和虔诚之心,把《心经》创作成为异彩纷呈的艺术品。自由自在的菩萨用般若智慧言传身教众生,依靠自心的心灵智慧,从烦恼生死的这一边到..[详情]
林中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解释
舍利子 色不异空 空不异色 色即是空 空即是色
舍利子,可以比喻为自性。
色,可以简单地理解为物质。宇宙真空为万物之母,天地日月星都是源於真空母体,都是生於真空,灭於真空,生生不息,永无了期。这些被真空所包含的形形色色的万物,统称为色。色是真空演变生化出来的。是与空不同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显的时候,人看得见,摸得著,谓之有,隐的时候,看不见,摸不著,谓之无。但实际上并不是无,而是隐於空,是另一种形式的有。比喻水,水就有不同的表现形式,雨,雪,霜,雾,冰,都是水,波浪也是水,水蒸气也是水,这些都是有形式的水,水蒸气再扩散,与空合为一体,眼睛看不见了,只看见空,但并不等於空中无水。即是说,空即是隐於空,色即是现於空。妙有真空乃色之本,万物生生灭灭永无了期。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生是灭的开始,灭是生的开始,生生灭灭的一切是色,生色之本是真空,空色一体。所以说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受想行识 亦复如是
受想行识,是客观外界之物,通过见闻觉知的功能,反映在心中产生的领受(受),想象(想),思维(行),辨别判断(识)的心理活动,这些都因心应才有。心生法生,心灭法灭。心在物上物就有,心不在物上物就无。心不在焉,就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自做到如如不动,无受想行识。
舍利子 是诸法空相 不生不灭 不垢不净 不增不减
舍利子,也可比喻为自我之心性,此言心之本质。
法,不是方法的法,也不是法术的法,这个法字,在这里泛指万事万物的意思,也可以说就是五蕴。前面已经说过,空即是有,有即是空,空和有永远互相转化,当然,有的转化过程可能需要很长的时间,比如星球的生灭,恐怕得以若干万万年的时间才能完成。人生不过百年,谁也不可能看见这个转化的全部过程。但是用理可以推出来。在这个意义上说,不但宇宙真空无生无灭,万物也无生无灭,只是由一种形式转化成另一种形式存在著。所以说万物同体,谁也没有离开这个宇宙大自然,即然如此,也就无所谓垢与净的区别了。物转化为真空时,真空并没有增加,真空化为物时,真空也没有减少甚麼。就像人的生育一样,母生九子,母体并没有少了甚麼。一个子女没生,母体也没有多出甚麼,道理是一样的。
是故空中无色 无受想行识
这裏说的空,是说人的妙明之心本来空无一物,至清至净,如如不动,正因为如此,所以才能应万事万物,才称其为妙觉,色受想行识,心动则生,心空自灭,所以称其为幻,所以说真心之中,无受想行识。
无眼耳鼻舌身意
眼耳鼻舌身意岂能没有,每分每秒都在用,但真正起作用的能源是心,心若不动,心不外驰,眼耳鼻舌身意随之不起作用,眼不见色,耳不闻声,鼻不嗅香,舌不知味,触身无知觉,意不生念,虽有若无。眼耳鼻舌身意又叫六根,六根是心的派出机构,是心应万物不同的器官。心通过六根觉察,判断万事万物,那一根失灵,心就失去了那一方面的作用,心用到那一根,那一根就起作用,同时用,同时起作用,心不在六根上,六根就无事可做了,就失业了,就等於没有了。
无色声香味触法
色声香味触法是对应六根而言,又叫六尘。六根不起作用,六尘从何而起?故真心之中无色声香味触法。
无眼界 乃至无意识界
此句是无眼界,无耳界,无鼻界,无舌界,无身界,无意识界的简化说法。界,解作「识」,所以也可以说成是无眼识乃至无意识识。六根眼为首,六根意为总,六根心为源,心动眼界生,心动意念立,心不动无界可立,眼见心不烦,声乱心不恼,心平气则和,自性无烦恼。自心本清静,一了百自了,明心见了性,万事都能了,表面平常人,心中觉悟高,不离诸是非,不逃诸烦恼,本来没有事,苦辣酸甜都是自我心。
无无明 亦无无明尽 乃至无老死 亦无老死尽
无明,是执迷不悟的人,无无明,是甚麼都明了,是一个知万理,通万化,自心圆明的大觉者。亦无无明尽,是一尘不染,万法皆空,明心见性的大觉者。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是说自心之光辉,与真空母体合而为一,已达无生无灭,无老无死之涅盘境界。
无苦集灭道
佛说人生有八苦∶生苦,老苦,病苦,死苦,爱别离苦,怨憎苦,求不得苦,五蕴盛苦。集,就是众苦在心,心中全是苦,灭,是跳出烦恼,诸苦全无,道,是所以能离苦得乐的原因。灭道,就是已达明心,无苦无乐的境界。苦乐乃是境,并非自心,自心如如不动,无苦亦无乐,到此地步,已无苦可舍,无集可断,无灭可证,无道可修,故无苦集灭道。
无智亦无得 以无所得故
自心本来清静,本体光明。因除愚昧才生智慧,如无愚昧可除,智慧也不必生了。即无智。人愚昧无知之时,妙明之心并没有丢,只是自心不明白,似失而非失。理透心明之时,似得而非得,乃自家原来本有之珍宝,本非外得。俗语说:「骑著马找马」,也是这个道理。马本没丢,只是心没想到。心明白过来了,马也不是找回来的,本来就是自己骑著。即是无得。
菩提萨埵 依般若波罗密多故 心无罣碍
菩提萨埵(音多),简称菩萨。炼心达大定,自性圆明之人叫做菩萨。依心经所指之路,由定慧而达彼岸,复自性之真空,没有一丝欲念,万法皆空,为心无罣碍,得大自在,为心无罣碍。
无罣碍故 无有恐怖
人的生死本末,来龙去脉,以及宇宙自然千变万化之理,即已明了,就应一无所恋,一无所贪,人间的一切幸福,苦厄,生死别离,俱属幻生幻灭,此时此地天伦乐,散时离时两无关,假的真做圆伦理,何真何假如是观。明理明心法自然,即是心无罣碍。自心坦然自如,如如不动,就是已达到圆觉,已脱众苦,自然也没有恐布。
远离颠倒梦想 究竟涅盘
涅盘,就是自心已达圆觉,与真空母体合而为一,无生无灭。
三世诸佛 依般若波罗密多故 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过去,现在,未来,称为三世。三世诸佛皆由此理而证。此理即自心自明,自性自度,依自性之定智慧,照自心之暗昧,而达明心圆觉,登无上界,与真空母体合而为一。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译为无上正等正觉。有无上正等正觉之心即是佛。
故知般若波罗密多 是大神咒
智慧能解自心迷误、暗昧、无明、未知数,能通万化之源,无一化不知,无一神秘不解。自心比神还乎其神,秘不可言之事,迷不住心。自心不被一切所转,不被一切所迷,心同自然一体,自心就是一个大神。
咒,就是语真言实,不二之理,可不是把心经当做咒语来念就能成佛。若不理解经意,若不实际练心,若不能做到明理明心,即使念上几千遍几万遍也没用,能悟到自心,认识自心,体会到自心,用自心照自心,自心明自心,胜於念千经万卷,因为千经万卷唯心旨,就是说,千经万卷,都是已经明心的人,给尚未明心的人下的圣旨,必须遵旨而行。所以说千经万卷唯心旨,目的是明心不是念,心经所言之理,能使人明心,故为大神咒。
是大明咒
自心智慧明灯,照自心之暗空,达明心见性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自然真空同体,一性圆明,十方平等,是为大明,能达此地步皆是心经之功。是使心达大明之真宝,是使心达大明的明言灵语,此理真实不假,是为大明咒。
是无上咒
无上指心而言,人心是一身之君,是生命之源,理解宇宙人生的至极真理,也只能用心去悟,心为无上智,心出於无上之源,是为无上咒。
是无等等咒
自性真空妙明理体为万佛根,万佛源,无心一切皆无,也无佛,也无经。一切果皆从心成,心是一切的种子,若没有妙明心,就甚麼都没有了。心能明万理,心是一台灵机,心是万机之母,什么能与妙明之心相比呢?心高于一切,妙明心即是无等等。
能除一切苦 真实不虚
所有的道理前面已经讲清楚了,没有什么再说的了,佛还怕后人不信,因此,这句话就像是佛在发誓一样地对后人说:「我不会欺骗你们,这个道理一点也不假,只要照这个道理去做,就一定能离苦得乐」,佛的慈悲之心尽矣,学佛者千万不要埋没圣贤一片心。无量大过难得悔,无为大法难得信。信是功德母,信而行,行而证,明心见性,也非难事。
故说般若波罗密多咒 即说咒曰 揭谛揭谛 波罗揭谛 波罗僧揭谛 菩提萨婆诃
此句从来没有人解过,只接上句真实不虚四字,即了结了这一大因缘。
心经总共有260个字,心经的实旨是心,是佛说与见性弟子由定慧到明理,明心,达到无上正等正觉的理论,心经是以心为刚,讲的是心法,心法的最高境界就是练功,自参自悟,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只可以意会,不可以言传,用语言文字,是没辨法说清楚的这些就叫做语言道断,又叫真经无字,在这个意义上说,凡是有字的经,可以说的法,都是假的,写的经,说的法,就像一个指路牌,对不明方向的行人,是有用的,对一个不走路的人是无用的,对已经走过这段路的人,都是没有用的,练心者读心经亦要同样看法。
佛教所说的是慈悲,儒教所说的是忠恕,道教所说的是感应,这六个中文字,下面都有个心字在的,其实大家都是叫人去修心,去练心,亦是心经所有的意思,只不过是其它不同的学说,不同的老师,用不同的语言,去教同一个道理。
- 上一篇:黄念祖:《心经》讲解
- 下一篇:般若心经【唐 玄奘译】
- 地藏经注音版
- 无量寿经注音
- 妙法莲华经全文
- 《心经》诵读、读诵的步骤
- 《金刚经》全文-金刚经原文、译文及释意
- 地藏经原文
- 楞严经白话文
-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全文
-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念诵及回向仪轨
- 《妙法莲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全文
- 佛说阿弥陀经注音版
- 普贤行愿品原文
- 药师经原文
- 金刚经注音版
- 妙法莲华经注音
-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注音版
- 无量寿经原文
- 楞严经注音
- 金刚经原文
- 圆觉经原文
- 无量寿经原文
- 妙法莲华经原文与白话文对照版
- 楞严经全文
- 普贤行愿品注音版
- 《心经》全文-心经全文注音及译文
-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全文
- 普门品仪轨,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完整仪轨
- 金刚经全文及译文
- 华严经原文
- 无量寿经全文
- 地藏经解释-地藏经全文白话解释
- 心经注音版
- 维摩诘经原文
- 十善业道经原文
- 心经的作用和好处,心经有什么作用?
-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全文)
- 佛说阿弥陀经原文
- 《心经》全文、心经译文解释
- 无量寿经白话文
- 金刚经译文
- 圆觉经讲的是什么内容?圆觉经概说
- 《大宝积经》共有多少卷,是谁翻译的?
- 楞严经是怎么来的?楞严经的由来故事
- 佛经的序分、正宗分、流通分是什么意思?
- 玄奘大师版《心经》讲记
- 念地藏经期间总做噩梦,这是为什么?
- 《华严经》是怎么来的,是谁从龙宫带出来的?
- 念经时,可以跟着文字去理解内容,感受景象吗?
- 《六祖坛经》的四种版本
- 维摩诘经主要讲了什么?
- 华严经是大乘经典吗,有哪些汉译本?
- 真正的佛在哪里?真如自性是真佛,邪迷三毒是魔王
- 《坛经》处凡愚而不减,在贤圣而不增的意思
- 《法句经》偈颂:人生在世间,应实行善德的讲解
- 百佛名经注音版
- 增一阿含经是谁翻译的,多少卷,讲什么?
- 《华严经》偈语“汝等众生,不能自救”是什么意思?
- 妙法莲华经是谁说的?
- “空”与“色”相依相存,无有差异
- 《法华经》的四安乐行是指什么意思?
- 《法句经·智者品》偈颂:智者不为得失心动
- 《维摩诘经》的汉译本与注疏
-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是谁翻译的?心经译者玄奘大师
- 佛语法门经注音版
- 法华经是谁翻译的?妙法莲华经译者鸠摩罗什介绍
- 《无量寿经》三辈往生是通途菩提心还是净土菩提心?
- 《法句经》偈颂:此心难觉察,随欲望流转的解读
- 《心经》的大智慧
- 圆澄禅师翻跟斗作礼讲《金刚经》
- 《父母恩重难报经》提倡孝道的偈语
- 《六祖坛经》中的两处“念”是指什么?有什么不同?
- 佛说菩萨行五十缘身经注音版
- 大方等如来藏经注音版
- 如何拥有幸福的生活?常修慈悲心,烦恼自然无
- 《法句经·心品》偈颂:飘浮不定心,不明了正法的讲解
- 九品往生出自哪部经典?
- 莲池赞的全文及拼音
- 华严经有几个版本?四十华严、六十华严、八十华严
- 菩萨生地经注音版
- 从《坛经》片段,瞻仰学习六祖大师的嘉言懿行
- [放生起源]寺院设立放生池在经典或传统上有什么根据?
- [感应故事]心经故事
- [白茶]什么是白茶,有哪些品种?
- [白茶]什么是白茶?白茶的简单介绍
- [佛与人生]面对别人的批评,应该怎么做?
- [佛学常识]八关斋戒的解释、戒相、功德利益
- [佛学常识]袈裟是什么意思?为什么叫福田衣?
- [佛学常识]为什么把佛法僧三者称为“宝”?
- [佛学常识]为什么要皈依三宝?归投三宝令身心安稳
- [人物故事]佛教贫女供灯的故事与启示
- [佛经故事]释迦牟尼佛和菩提达多的双头鸟故事
- [佛学常识]食存五观指的是什么?
- [人物故事]阿育王的小王妃须阇哆,持戒穿素服得宝珠
- [禅宗公案]老修行人“三十年不冒烟”的故事
- [佛经故事]富孩子变穷孩子,《法华经》穷子喻的故事
- [佛学常识]布施的意思与种类
- [佛经故事]伽尸比丘尼身披袈裟出生的因缘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