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经

《心经》可以指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是佛经中字数最少的一部经典著作,因其字数最少、含义最深、传奇最多、影响最大,所以古往今来无数艺术家都倾注极大精力和虔诚之心,把《心经》创作成为异彩纷呈的艺术品。自由自在的菩萨用般若智慧言传身教众生,依靠自心的心灵智慧,从烦恼生死的这一边到..[详情]

当前位置:华人佛教 > 佛经大全 > 心经 >

如何修持《心经》,《心经》的修法和行法

《心经》的修法与行法

  行深般若波罗蜜多

  《般若心经》修持法中,我们要修什么?行什么?观什么?我们来看看在《心经》最前面的一段。「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这个「深」是什么意思?就是指:「他在实践般若波罗蜜多圆满的境界!」所以说「深」,是般若波罗蜜多的圆满,也就是到达彼岸圆满的境界。

  有人认为在汉译的佛经里,没有进行式,或认为玄奘大师翻译得不好。因此,有人依现有的梵文,再翻译成「正在实行智慧到彼岸的完整的时候」,而认为这才是最忠于原经典的意思;但是,这在中文文意上,实在很不通顺。

  「深」字是玄奘大师翻译时,用来表达时态的用词,是完成式的用词,为现在完成式。因此,玄奘大师用「深」字来代表现在进行且完成,他用「深」字来代表智慧已经到彼岸,这是什么意思呢?是整个完成了。

  所以说,「行深般若波罗蜜多」,不是在行般若波罗蜜多,而是般若波罗蜜多完成;用这果地的境界来实践的时候,这样才能「照见五蕴皆空」,而这个照见是当下观照。但是,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是没有能照、所照的,所以在这当中,不是有一个「般若」的东西,而是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也同时在觉照;亦即般若波罗蜜多在运作时,同时照见五蕴皆空。这两个动作,是同时一如的,也就是说他观照的同时,就是安住在般若波罗蜜多的境界中。

  所以,我们看起来、讲起来,好象是分立的两个动作,好象是一个般若在观照现空,观照五蕴现空,即能观的是般若,所观是五蕴,境界是现空。但事实上这三者是统一的,只是用处不同而已,绝对不是有一个「般若」的东西存在与观照。

  假若有一个般若自性存在的话,请问般若是空或不空?如果般若有自性的话,那以般若观般若怎么办?以般若观般若,不是要破般若吗?也就是以般若观般若,最后还是一个空,那么这样的一个般若是被观破的对象,而这被观破的对象,怎么能观破别人呢?这与理相违!所以说,般若是现观的,这现观般若是能观、所观、境界这三轮当下,都是体空的。

  我们再把前面的见地拿出来。前面我们所安住的正见,这正见是不是也是空?正见也是空,才不会变成执着于正见。

  现在,要怎么修?就是在二六时中,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我们二六时中,怎么修「行深般若波罗蜜多」呢?就是随拈一境,现观般若。比如说,我们随拈一境为桌子,桌子是属于什么?它是属于外色,现观色无,即是我们行深般若波罗蜜多。但是桌子存在不存在?当然存在!我们在这边要不即、不离,就是行深照见桌子是空,照见我是空,任何一境都涵摄在《心经》的观照当中。

  无智无得之观行

  我们再看经文「无智亦无得」,这也是一种观行。例如此时我们说:「好高兴,我很有智慧!」这就是起有所得心,这时候要回破。我们可以现观,但是心要无得。无智无得,这是一种还照的境界功夫。

  另外,行深《心经》,是否也是一个果位行法?是可以这样说,但是我认为大家在此时修证,可以用「行深《心经》」,来做一个实践观行的功夫。因此,「五蕴皆空」在前面是做一种见地,但是我们此时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来照见五蕴皆空,这是一种观行。

  所以,现在想想看,在我们的思想观点里面,有没有任何问题?果然,一看全是贪恋执着,这就是没有照见五蕴现空不可得。如果我们能够照见五蕴皆空,就不会贪恋执着了。因此,前面所讲的「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在这种现观现照的功夫里面,它就必须被马上的应用,不再是一种见地了。

  心无罣碍行

  「以无所得故,菩萨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罣碍,无罣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湼盘。」这几句话,就菩萨而言,是菩萨修行般若波罗蜜多所证得的果位,但是就《心经》而言,仍是属于修持位。从「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罣碍,无罣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湼盘」可知,这都还是在断除的过程。

  首先,我们来看看「心无罣碍」是什么?我们若依据般若波罗蜜多,这个心在运作起来的时候是无罣碍,无住生心;而这生心也是无罣碍的。我们心生起来的时候是无罣碍,就可以去除掉我们所有的恐怖,远离一切的颠倒梦想,现在总算可以休息了,安住了。但是,这个休息、安住,还不是在那边立地成王,也不是「普天之下皆是王土」的圆满境界。他还不是那么圆满,只是到达一个境界,休息一下。就菩萨而言,他是证得湼盘,没有罣碍了,这是一种很欣然、很喜悦的觉受,达到一个安住的地方。

  故就菩萨而言,他总算到了没有罣碍的境界,也没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而安住下来了。不过到这里,都还是在断除微细尘沙惑的过程,还没有完全把如来的境界提起来,尚未起大作月、大力量,也还没有成就如来圆满果地的境界。

《般若心经》的果德

  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那么这样的境界,到最后翻转过来是什么?就是我们整个《般若心经》所证得的殊胜果位,即「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是佛的果德,也就是《般若心经》所要证得的。我们现在不是断,而是现起一切都是空的,一切都是无所得,怎么作起来都是佛行、佛果。所以说:「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是佛的果德,也就是《般若心经》所要证得的。我们现在不是断,而是现起一切都是空的,一切都是无所得,怎么作起来都是佛行、佛果。所以说:「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什么叫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无有少法可得!就是佛的果位。

  有一些人,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时,把度一切苦厄当作果位。若把它当作果位,则可以视为观自在菩萨的大悲作用,但我认为这「度一切苦厄」,不可以和「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的果德相应。在理想的圆满境界中,诸佛是现前行般若波罗蜜。而这三世诸佛,就是我们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就是我们所行一切都跟般若波罗蜜多相应,而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就是我们所得的佛果。那么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即有大作用,有大力量,能度众生,而不执着。无有少法可得,就是这个!

  佛境菩萨行

  「观自在菩萨」,这一句话太重要了!现在,就一个现实境界而言,我们没有一个人能够现前成佛,所以我们可以去他方世界成佛,像龙女一样,这是缘起上的问题。不过我们绝对可以证入佛境,只是证入佛境之后作什么?佛境菩萨行,显现出来的就是观自在菩萨。所以,我们在读诵观自在菩萨时,心要能了知二义:一是显现诸佛大悲种性的观自在菩萨;二是我们自身行持这个《般若心经》的观自在菩萨,也就是我们自身。我能观自在,就是观自在菩萨,不能行观自在,就是发愿行观自在者。而观自在菩萨,他能够度一切苦厄,这样相应回来,我们就是佛境菩萨行的行者。

  所以,就整个《般若心经》的见地、道地跟果位,它可以总摄一句话,也就是我们在体性上具足整个佛的见、道、果位,而示现行持的观自在菩萨。

  《心经》最后说:「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这些话是对那些在前面所提的境界里面,还不能现前取证的人,再次的呼吁,也是悲心的再一次教诲。要让这些人,牢牢记住般若波罗蜜多的伟大,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的!这是一个赞叹,赞叹是有功德的。我们不能因为前面所具足的一切,而不行功德。

  谁最积极行功德?就是诸佛!诸佛乃行大功德者。他了知一切现空,他是无缘大悲,无缘大慈者,能够不断的寻求一切功德,而不执着功德,精勤精进。这一点,我们确然不可忘。

  所以,这里面有二义:一是对一般凡夫众生的不断呼吁;二是给我们最后的示现,即了知那样伟大的见、行、果后,我们在世间上应如何真实实现,而永不退转,也就是真实勤爱我们的功德,建立我们的功德,而不执着!

  「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揭谛揭谛 波罗揭谛 波罗僧揭谛 菩提萨婆诃」这句话是什么?是一个总归,也就是大家来赞诵:「来吧!来吧!大家来吧!大家一起来吧!大家到湼盘的彼岸去吧!」

  大家一起来吧!大家到湼盘的彼岸去吧!大家现前总持摩诃般若波罗蜜多,能成观自在行,心具三世诸佛智慧。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