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说盂兰盆经
《佛说盂兰盆经》梵名( Ullambana-su^tra)。全一卷。西晋竺法护译。又称盂兰经。属方等部经典。收于大正藏第十六册。内容记述佛陀之大弟子目连,因不忍其母堕饿鬼道受倒悬之苦,乃问法于佛,佛示之于七月十五日众僧自恣日,用百味饭食五果等供养十方佛僧,即可令其母脱离苦难。...[详情]
第六章·正宗分 第一节·目连悲泣陈情
第六章·正宗分
第一节·目连悲泣陈情
目连大叫,悲号涕泣,驰还白佛,具陈如此。
解字
[大]作形容词,与“小”相对而言,以反衬目连之大呼、大喊之急切心情。
[叫]作动词,呼,喊的意思。
[悲号]有声无泪曰悲,哭而有言曰号。悲,作形容词;号,作动词。如《诗豳风七月》云:“女子伤悲,殆及公子同归。”
[涕]名词作动词,涕,本指眼泪。在这里指流泪、哭泣。
[泣]作名词,指眼泪。如白居易《琵琶行》云:“座中泣下谁最多”。
[驰]作动词用,疾行的意思。如:每冒风驰行,未百步辄反。——明?袁宏道《满井游记》;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沁园春?雪》。
[还]作动词用,返回的意思。如:还而不入。——《诗?小雅?何人斯》。
[白]作动词用,禀告,报告的意思,亦含有尊敬之意。
[佛]指释迦文佛。
[具]作副词用,完备,详尽。如《岳阳楼记》之“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陈]上言、陈述。
[如此]如,助词;此,指示代词,代指上文所发生的事,即“食未入口,化成火炭”之事。
说文
目连见自己以神通之力所馈饷其母之钵饭,因其母“以左手障钵,右手抟食”故,“食未入口,化成火炭”,其母“遂不得食”。情急之下,
于是目连大叫悲痛,血泪哭泣,疾行返还祗园精舍,禀告佛陀,详尽陈述,如上所见情况。
会意
子急告父,臣急告君。自力不如,理宜投佛,势所必然。目连之神通,可以化刀杖作天华,翻大地而取地肥,震动世界,回转日月。外道移山制之不动,满城释子举之梵天。曾止耆婆之车,焚得胜之殿。其审理叵可思议而得也。岂料其母身萦极苦,命若倒悬,但竭其孝诚,尽其神变,而竟不能令母除恶报,暂济饥渴。所以,大叫悲哀,急驰白佛,备申恳请。此则更显孝子度母之急切心情,亦更说明其母堕落之深。
更令人深思的是,目连虽得六通,自以为神通广大,可以度母得解脱。但他不知与母之食,乃是循业化成火炭的道理,故其神力是不能挽母定业的。这充分说明,“各人生死各人了,各人吃饭各人饱”的道理。原以“求人不如求己”故。所以,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他人之帮助仅仅是外缘而已,改变命运的主因在自己。
鉴赏
仅仅十六字,就把尊者“驰还白佛”之原委交代得一清二楚。鉴赏此段文,甚有意义:
1、从尊者的“大叫”、“悲号”、“涕泣”等情形看,尊者只得心自在,还未能得法自在。所以,一见与其母之食顿成火炭,就难以接受如此之现实,故悲痛万状。岂不知此种现象乃是循业发现也。尊者的“驰还白佛”,乃为下文如来之弹斥作了伏笔,以此可证此经乃属大乘。
2、“具陈”一词,说明尊者将自己所见之实况,如实禀告于佛陀,将尊者出家修道,欲度父母之孝心本怀彻底掀翻,和盘托出了也。就此一词,为下文之发挥孝顺之到张本,可谓妙哉!
出典
这里出一“求人不如求己”的典故:
佛印禅师擅长诗文,经常和东坡一道游山玩水,吟诗作对,而且均不乏幽默机智,禅师常用宗下机锋取笑东坡,所留佳话为人们津津乐道。
一日,佛印禅师携东坡居士游玩吴越山水。为访三生石上的旧精灵,途径杭州中天竺,便走了进去参礼,此寺乃观音菩萨示现千手千眼圣像之道场也是生逢佛世的千岁宝掌和尚栖真之地,名传中外。
当他们走进山门,经过哼哈殿的时候,见两尊神态威猛的金刚神像镇守山门。东坡好奇地问道:“禅师你说,这两尊金刚神将,哪一尊重要啊!”
佛印禅师“哼”地答道:“当然是拳头较大的那一尊啊”
东坡无语,“哈”地跟了进去。
当他们来到后殿时,又看到千手观音菩萨手持念珠,东坡又问道:“禅师,观音既是菩萨,为什么还要数手里的那串念珠呢?”
禅师“奥”了一声说,“她像凡夫一样,也在祈祷啊!”
东坡不解地问道:“她向谁祷告呢?”
禅师笑答:“咦,她向观音菩萨祷告呀!”
东坡又追问道:“她自己既然是观音菩萨,为什么要向自己祷告呢!”
点评
目连尊者的“驰还白佛”,警告我人神力难以挽救定业的道理,亦是说明因果报应丝毫不爽。而目连不能以自己的神力挽救自己母亲的堕落饿鬼之苦,这充分说明大乘佛教的救济不是外道所谓的纯救济,而是自他不二的。“天上降包子,还须自己张口”,这句名言即是明证。
- 上一篇:第五章·序分 第二节·发起序
- 下一篇:第六章·正宗分 第二节·如来简示法要
- 《佛说盂兰盆经》浅说
- 佛说供养僧人可让过世父母脱离恶道,让在世父母长命百岁
- 为什么说《盂兰盆经》是佛门的《孝经》?
- 《佛说盂兰盆经》教你报答生生世世父母恩
- 凡是佛弟子,便要行修孝道
- 落实佛门至孝_佛说盂兰盆经研习报告
- 佛说盂兰盆经疏孝衡钞
- 佛说盂兰盆经白话
- 佛说盂兰盆经仪轨
- 《盂兰盆经》解倒悬佛教的孝经
- 佛说盂兰盆经与佛教孝慈之道
- 第七章·流通分 第四节·四众奉行
- 第七章·流通分 第三节·如来正答
- 第七章·流通分 第一节·当机申请
- 第七章·流通分 第二节·如来赞许
- 第六章·正宗分 第四节·当机获益脱苦
- 第六章·正宗分 第三节·正示法要
- 第六章·正宗分 第二节·如来简示法要
- 第五章·序分 第二节·发起序
- 第四章·科判
- 楞严经白话文卷一
- 第一卷 忉利天宫神通品
- 卷一 序品 第一
- 第四卷 阎浮众生业感品
- 第六卷 如来赞叹品
- 第二卷 分身集会品
- 第三卷 观众生业缘品
- 第八卷 阎罗王众赞叹品
- 第五卷 地狱名号品
- 第七卷 利益存亡品
- 妙法莲华经注音 序品第一
- 第十三卷 嘱累人天品
- 第九卷 称佛名号品
- 第十二卷 见闻利益品
- 第十卷 校量布施功德缘品
- 《地藏经》赞
- 第十一卷 地神护法品
- 《地藏经》开经偈
- 楞严经白话文卷二
- 《华严经》原文卷一至卷五
- 妙法莲华经弘传序
- 楞严经注音 第一卷
- 卷一 方便品 第二
- 《地藏经》回向偈
- 妙法莲华经注音 譬喻品第三
- 妙法莲华经注音 方便品第二
- 卷二 譬喻品 第三
- 楞严经白话文卷三
- 楞严经白话文卷四
- 卷七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 第二十五
- 卷二 信解品 第四
- 楞严经注音 第七卷
- 妙法莲华经注音 化城喻品第七
- 卷三 化城喻品 第七
- 卷三 药草喻品 第五
- 卷六 药王菩萨本事品 第二十三
- 妙法莲华经注音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第二十五
- 楞严经白话文卷十
- 楞严经白话文卷五
- 卷四 五百弟子受记品 第八
- 圆觉经讲的是什么内容?圆觉经概说
- 《大宝积经》共有多少卷,是谁翻译的?
- 楞严经是怎么来的?楞严经的由来故事
- 佛经的序分、正宗分、流通分是什么意思?
- 玄奘大师版《心经》讲记
- 念地藏经期间总做噩梦,这是为什么?
- 《华严经》是怎么来的,是谁从龙宫带出来的?
- 念经时,可以跟着文字去理解内容,感受景象吗?
- 《六祖坛经》的四种版本
- 维摩诘经主要讲了什么?
- 华严经是大乘经典吗,有哪些汉译本?
- 真正的佛在哪里?真如自性是真佛,邪迷三毒是魔王
- 《坛经》处凡愚而不减,在贤圣而不增的意思
- 《法句经》偈颂:人生在世间,应实行善德的讲解
- 百佛名经注音版
- 增一阿含经是谁翻译的,多少卷,讲什么?
- 《华严经》偈语“汝等众生,不能自救”是什么意思?
- 妙法莲华经是谁说的?
- “空”与“色”相依相存,无有差异
- 《法华经》的四安乐行是指什么意思?
- 《法句经·智者品》偈颂:智者不为得失心动
- 《维摩诘经》的汉译本与注疏
-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是谁翻译的?心经译者玄奘大师
- 佛语法门经注音版
- 法华经是谁翻译的?妙法莲华经译者鸠摩罗什介绍
- 《无量寿经》三辈往生是通途菩提心还是净土菩提心?
- 《法句经》偈颂:此心难觉察,随欲望流转的解读
- 《心经》的大智慧
- 圆澄禅师翻跟斗作礼讲《金刚经》
- 《父母恩重难报经》提倡孝道的偈语
- 《六祖坛经》中的两处“念”是指什么?有什么不同?
- 佛说菩萨行五十缘身经注音版
- 大方等如来藏经注音版
- 如何拥有幸福的生活?常修慈悲心,烦恼自然无
- 《法句经·心品》偈颂:飘浮不定心,不明了正法的讲解
- 九品往生出自哪部经典?
- 莲池赞的全文及拼音
- 华严经有几个版本?四十华严、六十华严、八十华严
- 菩萨生地经注音版
- 从《坛经》片段,瞻仰学习六祖大师的嘉言懿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