瑜伽师地论

《瑜伽师地论》梵文 Yogācāra-bhūmi-?āstra佛教论书。简称《瑜伽论》。瑜伽师地,意即瑜伽师修行所要经历的境界(十七地),故亦称《十七地论》。相传为弥勒菩萨口述,无著记录。为印度大乘佛教瑜伽行派和中国法相宗的根本论书。...[详情]

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七(1)

  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七(1)

  瑜伽师地论卷第七.本地分中有寻有伺等三地之四

  癸六、宿作因论(分四科) 子一、标计(分二科)

  丑一、所计(分二科)     寅一、指广说

  宿作因论者:犹如有一若沙门、若婆罗门,起如是见,立如是论,广说如经。

  「不如理作意」,这一大科里面一共有十六段,现在是第六段「宿作因论」。这个我们平常也听别人说,自己有的时候也会说「宿命论」,究竟什么叫做「宿命论」,恐怕还是搞不清楚,现在这里玄奘大师把印度的宿命论翻成了汉文,看看他怎么讲。一共分四大段,第一科是「标计」,「标计」里面分二科,第一科是「所计」,「所计」里面先「指广说」。

  「宿作因论者」,「宿」,就是以前、过去很久了,所做的业力是现在得果报的因,这样的思想的人。「犹如有一若沙门、若婆罗门」。这个《披寻记》的本子是「谓如有一」,这个木刻本《金陵科经处》这本子是「犹」,「犹如有一」,我看那「谓」字是比较好。这个就是说有一类人,或者是沙门、或者是婆罗门。「若沙门」,这话是意思是出家的一种有哲学思想的人。「婆罗门」,就是在家有哲学思想的人,倒不是一般的人,这二类人,或者说是同一思想就是一类人。「起如是见,立如是论」,有这样的思想,有这样的言论。其中的内容广说像经里面,像《阿含经》里面有说到,就是经里面、《阿含经》里面有说到「宿作因论」的思想,说的很详细的。

  这是「指广说」,底下是第二科「释略义」。

  寅二、释略义

  凡诸世间所有士夫补特伽罗所受者,谓现所受苦。皆由宿作为因者,谓由宿恶为因。由勤精进吐旧业故者,谓由现法极自苦行。现在新业由不作因之所害故者,谓诸不善业。如是于后不复有漏者,谓一向是善性故,说后无漏。由无漏故业尽者,谓诸恶业。由业尽故苦尽者,谓宿因所作,及现法方便,所招苦恼。由苦尽故得证苦边者,谓证余生相续苦尽。

  「凡诸世间所有士夫补特伽罗所受者,谓现所受苦」。这一句,第一句是这里把经里面说的话引来了加以解释,是这样意思。「凡诸世间」,所有一切世间上,所有的人,「补特伽罗」就是数取趣者,就是在生死流转的人。「士夫」也就指人说。「所受的」,这经上有这么一句话,这句话什么意思,这瑜伽师地论主解释,「谓现所受苦」,就是现在他所遭遇到不如意的事情,心里面的痛苦。这就是补特伽罗所受的,这是受苦说。

  「皆由宿作为因者」,这也是经上的这句话,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谓由宿恶为因」,所受的苦是什么原因有的呢?这就是解释说,由过去的时候所做的恶、造的罪,造了很多的罪恶为原因,为现在受苦的原因;现在受苦就表示你过去造了很多罪,过去造了很多罪,所以现在要受苦。造罪是「因」,现在受苦是「果」,有如是因就有如是果,那么这个「宿作因论者」这么讲。

  「由勤精进吐旧业故者」,这句话也是经上介绍「宿作因论」上的说法,由勤精进吐旧业故者,经上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谓由现法极自苦行」,这个话就是「勤精进」,就是现在这个人,他明白信受这样道理的人。「现法」,就是现在的色受想行识,他现在的色受想行识,主要还是他的心。他能够「勤精进」,就是很努力不懈怠的,自己给自己受苦,受了很多的苦,造作很多苦的事情自己来受。或者多少天不吃饭、或者吃的很少、或者是太阳晒、或者是用火来烤、或者是学什么…反正做了很多的苦。或者一个脚站在那里,冬天不穿衣服,或者是…都是不穿衣服,做了很多奇怪的事情给自己苦恼。由这样的现在「勤精进」的去受苦,这样意思,叫做「勤精进」。这个「吐旧业」,就是过去造的罪就排遣出去、就消出去了,消出去了过去的罪。你现在多受苦,过去的罪就消除,你受苦就可以消罪,是这样意思。

  「现在新业由不作因之所害故者」,这也是经上的话,「谓诸不善业」。这个旧业是过去时代造的罪,过去时代造的罪,由于现在你的勤精进的修苦行,就消出去了。由现在造的罪,就是现在「新业」,「现在新业由不作因之所害故」,你现在不要做…不要造罪,这样子的行为就把现在的罪业就害了,也就是不起了。现在不造罪当然就没有罪的生起,是这样。说是现在新业,「由不作因之所害故者,谓诸不善业」,这一些不好、对于人有伤害的事情,你不要做,那么就把这个罪业害掉了,也就不起了。

  「如是于后不复有漏者,谓一向是善性故,说后无漏」,这句话又是经上说的。「如是于后不复有漏」,就是过去的罪业由现在的勤修苦行,勤精进的修苦行灭掉了,现在的新业也不造,这样子你以后的生命就不再有罪了。过去罪也消灭了,现在也没有罪,这样子就是「一向是善性故,说后无漏」,就是把罪业都消除了,剩下来只是良好的一种功德;所有的毒都消除了,剩下来的都不是毒,这就叫做「后无漏」,以后就没有漏,没有罪过了,没有罪业了。

  「由无漏故业尽者」,这还是经上的话,「谓诸恶业」,由无漏故,叫做「业尽」。这句话指什么说的呢?就是一切的罪业,「业尽」就是一切的罪业尽了,一切罪业尽了,也就是「无漏」,这么意思。

  「由业尽故苦尽者」,经上这句话什么意思呢?「谓宿因所作,及现法方便,所招苦恼,由苦尽故得证苦边者」。这个经上这句话,「由业尽故苦尽者」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谓宿因所作」的罪业所招的苦恼尽了、没有了,及现在法方便所招的苦恼也没有了,这就叫做「业尽故苦尽」。

  这看出来现在的生命体上有二种苦恼:一种是「宿因所作的罪业,所招的苦恼」。一个是「现法方便所招的苦恼」,这是二种。在下文破「宿作因论」这个地方要认清楚,不然就糊涂了,不知什么意思。现在的所受的苦恼有二种:一种是「宿因所作」,一种是「现法方便所作」,这二种苦恼。「由业尽故苦尽」,就是这二种苦恼都没有了。

  「由苦尽故得证苦边者,谓证余生相续苦尽」。经上这句话「由苦尽故得证苦边」,是什么意思呢?就是得证「余生」。现在的生命要受苦,将来以后的生命就是「余生」,余生的生命体上相续苦尽,一直的是没有苦恼了,那就是得解脱了,那就是「证苦边」。「苦尽故」,就是成就了、达到了苦恼的边际,苦恼到此为止,就是边际;以后没有苦恼了,就是「得证苦边」,是这样意思。

  那么这前面是「所计」是他的思想。「释略义」也就是他的执着,他的不正确的想法。那么下面是指「能计」,能有这样思想的人,是谁呢?

  丑二、能计

  谓无系外道作如是计。

  「谓无系外道作如是计」,「无系」是什么意思呢?这个「系」,表面上说就是不穿衣服,衣服是「系」,不穿衣服就是那个裸体外道。这个裸体外道,也就叫「尼干子」,「尼犍陀弗咀罗」梵语是这样意思。因为不穿衣服是裸体,所以也称之为「无惭外道」,没有惭愧心的外道,也就是裸露他的身体修诸苦行,这样的外道。说是外面不穿衣服是「离诸系缚」,表示他内心灭除过去的罪、现在的罪,也是离系缚,有这样的意义的。

  这是说「能计、所计」,加起来就是「标计」,标出来这样思想的人。

  子二、叙因(分二科) 丑一、问

  问:何因缘故,彼诸外道,起如是见,立如是论?

  前面是「标计」,这底下第二科「叙因」,叙述为什么有这样思想的原因,先是问,什么因缘故,彼诸外道有这样的见,有这样的论呢?这是问。

  丑二、答(分二科) 寅一、总标

  答:由教及理故。

  这底下回答,先「总标」。「由教」,由于他们有这样的言论,所以知道他有「立如是见,立如是论」。第二个原因就是「理」,他讲一套道理出来的。因为内心里面有这样的思想,就是「理」;发出来的言论就是「教」。那么就是劝别人相信他的思想,就是他的宣传就是「教」,他内心的思想就是「理」。

  寅二、别释(分二科) 卯一、由教

  教如前说。

  他是怎么样教呢?前面「因中有果论」那地方说过了。

  卯二、由理(分四科) 辰一、出彼人

  理者,犹如有一为性寻思,为性观察,广说如前。

  「理」是什么呢?「犹如有一为性寻思,为性观察,广说如前」,也像「因中有果论」那个地方说的。就是那个人他那个第六意根有这样的聪明,能够这样思惟观察,观察出来这么一种道理。这是由教、由理。「由理」中分四科,第一科「出彼人」,广说如前。第二科「举彼见」举出来,也就是说出来他内心的思想,分成三科,第一科是「标」。

  辰二、举彼见(分三科) 巳一、标

  由见现法士夫作用,不决定故。

  这一句话是「标」。他为什么有这样的理论呢?就是他看见了「现法士夫」,就是现在的生命体上的人,他们发出来的作用,不是决定的;这里面有个不决定,所以有这样的看法的。什么叫「作用不决定」呢?

  巳二、征

  所以者何?

  这是第二科,这是在「问」。什么叫「作用不决定」呢?问这一句。

  巳三、释

  彼见世间,虽具正方便,而招于苦;虽具邪方便,而致于乐。

  「彼见世间,虽具正方便」,这是第三科「解释」。

  「彼见世间,虽具正方便」,那个尼干子外道,也就是他那个大老师,他看见世间上的人。有些人「虽具正方便」,虽然那个人有正当的思想,是有道德的,做了很多的慈善事业。「而招于苦」,应该是受乐,但事实上招引来很多的不如意。做了很多的好事,结果没得好报,受了很多的苦恼,这是一个不决定。他这善业的作用,没能得善报,而却得了苦恼,这是善业得善报不决定。「虽具邪方便,而致于乐」,那人没有道德的思想,没有道德的行为,不道德,做了很多损人不利己的事情,那么应该受恶报嘛!不是,「而致于乐」,他得到了很多满意的事情,很多如意的事情,受了很多乐的果报。就是做恶事不决定得恶报;做善事不决定得善报。所以「见现法士夫」的思想行为是不决定。他看见这件事,看见这件事,他就心里面想了,他就在想。

  这是第二科「举彼见」,底下辰三「显彼思」。

  辰三、显彼思

  彼如是思:若由现法士夫作用,为彼因者,彼应颠倒。由彼所见非颠倒故,是故彼皆以宿作为因。

  「彼如是思」,他看见这样不决定、不公平的这种现象,他内心就想了、观察思惟,什么道理呢?「若由现法士夫作用,为彼因者,彼应颠倒」。若是由于现在生命体的人,发出来的作用,为彼受苦、受乐的因,「彼应颠倒」,那么这是一个颠倒混乱的世界,不是,不是一个合道理的世界,都颠倒了。做好事大家都赞叹的,结果受恶报,这不是颠倒吗?做恶事应该受恶报,结果受乐报,这是颠倒,这是一个混乱的世界了。

  「由彼所见非颠倒故,是故彼皆以宿作为因」。因此那个尼干子的大老师,他就提出他深一层的见地,「由彼所见」,深一层的见地,他认为他的见地是最正确,不是颠倒的。他是什么见地?他提出的见地…「皆以宿作为因」,就是他现在所受苦乐的果报,不是现在的行为招感的,是过去世、过去世做善、做恶,做了很多罪才受苦的,所以他这样提出来他的正见,是「非颠倒」的,这么样说。

  这是「显彼思」,他内心看见那样现象,他提出来这样的见地,这是第三科。

  辰四、结彼立

  由此理故,彼起如是见,立如是论。

  这第四科,所以他结束他所成立的这种理论。「由此理故」,由这样的见地,所以他就发起这样的思想,建立这样的言论,对外宣传。

  子三、理破(分三科) 丑一、总征

  今应问彼,汝何所欲?现法方便所招之苦,为用宿作为因?为用现法方便为因?

  这是第三科是「理破」,第一科是「标计」,第二科是「叙因」,现在第三科就是瑜伽师地论主,这论主由佛法的真理来破斥他的邪知邪见,分三科,第一科「总征」,先问。

  「今应问汝」,现在应该同你讨论这件事,提出来问题问问你,你解释、解释。「汝何所欲?」你心里究竟想怎么的呢?「现法方便所招之苦,为用宿作为因?为用现法方便为因?」这个「现法方便」也就是他勤精进由现法极自苦行,就是这件事,就是卧在有刺的草上面,来刺这身体让他受苦,这叫做「现法方便」。他现在的生命体表现出来的一种活动,叫做「现法方便」。在那个有刺的草上面来刺自己的身体,身体跳起来,然后落下去,叫这刺来刺身体,受这个苦。这个苦是「现法方便」所招之苦,如果你不那样做就没有苦嘛!所以这个苦不是「宿作为因」,是你现在自己给自己制造的苦,不能说这个苦是「宿作为因」。

  「现法方便」,招引来的苦,你现在这种愚痴的行为招引来的苦,这个苦「为用宿作为因?为用现法方便为因?」这个「宿命论」…,破这个「宿命论」怎么破法?是这样的破法。你这个苦是过去世的罪业为原因?是现法方便为苦之因?两种业只是一种苦。你这个修苦行这个苦,究竟是那一个原因出来的?是「现法方便」招引来的呢?是「宿作」的罪业招引来的呢?提出这两个问题。

  丑二、别诘(分二科) 寅一、宿作为因难

  若用宿用为因者,汝先所说,由勤精进吐旧业故,现在新业由不作因之所害故,如是于后不复有漏,乃至广说,不应道理。

  「若用宿用为因者」,这是第二科,是丑二「别诘」,前面是「总征」。这第二科一条条的问,分两科,是寅一「宿作为因难」。

  说是你现在,「现法方便」修苦行受这个苦,是以「宿作」的罪为因由的,你若是认为这样子的话。「汝先所说,由勤精进吐旧业故」,那就不合道理,那就是不合道理了。那么这话怎么说呢?因为你说现在受的苦是宿作为因,但是你现在你修这个苦行这个因,你现在修苦行那个受苦,很明显是你「现法方便」招引来的嘛!如果你不要自己制造苦恼而有苦恼来,那个苦应该是「宿作为因」。现在是你自己在那里是故意的制造苦来受苦,这是现法方便为因嘛,这很明显是这么回事。若是你说宿作为因、宿作为因的话,你就不要修苦行,不要修苦行,不要修苦行你就受了苦,有苦来,有苦来那个苦是宿作为因。「宿作为因」,现在受苦了,过去世的业力、那个罪业就消除了,这样子说还是有道理。

  但是你现在不是,现在是你故意制造的苦,这是现法为因,所以说,你说由现法为因所受的苦,受了苦就能够排遣过去的罪业,这话说的不合道理。你现在要排遣,排遣宿世的受苦、排遣宿世的罪业,就是自己不要制造苦恼。因为你这苦是你现在努力造,你自己故意造来的,现法方便为因的嘛,不是以宿作为因的。不是以宿作为因,那么这个苦,不应该能排遣过去的罪业。你若说是由现法方便招引来的苦,那就不能排遣过去的罪业,就不能。因为这个苦和过去的宿作罪业没关系,所以你受苦,你白受苦了,你不能消罪的呀!除非是…你不是自己制造的,它就有苦来,那样子你受苦,那可能是能消除罪业,能消你以前的罪业的。所以你若说是…你现在、现法方便为因的这个苦,你说它是宿作为因,这话是不对的,不合道理,你这句话说的不对。所以「汝先所说,由勤精进」自己去修苦行,能消灭过去的罪业,这不合道理。

  按佛法的道理说,你过去的罪业现在发生作用,使令这个人苦了、受苦了,那么这个苦渐渐的消除了,那个罪业、这个作用,也就消除了。这个佛法应该承认这一点,若是你自己故意制造苦行受苦,那个不是过去的业发生的作用,那个业还在那里没有动,那你不能消它,你受了苦就是白受苦了,你不能消过去的业。我们出家人里面也有人提到你多受苦就消罪业,那么在这个地方可以分别出来,你自己故意的受苦不能消罪,你不能消罪的。所以「汝先所说,由勤精进,吐旧业故,是不应道理」。

  那「现在新业由不作因之所害故」,这也是不合道理。现在新业由不作因,不作,你嘴说空话,照样还是造业的,所以那句话没有用,当然明知道…,不要说是…这个不相信因果的人,就是相信因果的人,你不修止观,你不去调伏烦恼,明知道是做恶会有恶报,还是做恶的。所以这句话也是…也不合道理,你就是这样说,还是不合道理的。所以「现在新业由不作因之所害故」,只是说空话就是了,还是做不到的。

  「如是于后,不复有漏」,所以你说现在去修苦行消过去的罪业,现在不要再造罪,将来就不会有罪了,乃至到像你说的很多很多的话,都是不合道理,那都是邪知邪见了。

  这是第一个「宿作为因难」。底下第二科「现法方便为因难」。

  寅二、现法方便为因难

  若用现法方便为因者,汝先所说,凡诸世间所有士夫补特伽罗所受,皆由宿作为因,不应道理。

  若是你改变、改变了主意,说是所有的苦都是由现法方便为因的,现在这个人他的生命体上发出来的思想行为有错误,所以招感了苦恼。若这样讲,若是这样,你改变了这个主意呢,「汝先所说」,你以前所说的那句话,「凡诸世间,所有士夫补特伽罗所受,皆由宿作为因」,就不合理了,不应道理。这是两个难。

  丑三、结斥

  如是现法方便苦,宿作为因故,现法士夫用为因故,皆不应道理;是故此论非如理说。

  「如是现法方便苦,宿作为因故,现法士夫用为因故,皆不应道理」,这是第三科「结斥」。这个「理破」分三科,第一科是「总征」,第二科是「别诘」,现在第三科呵斥他。

  「如是」,像前面这一大段说的,你所现法方便招引来的苦,是宿作为因,不合道理,现法士夫用为因故,也不合道理。「是故此论,非如理说」,所以这个宿作因论是不合道理的说法,你要弃舍这种邪知邪见,不要再宣传了。

  子四、显正(分二科) 丑一、标说

  我今当说如实因相。

  现在是第四科「显正」,第一科是「标计」,第二科「叙因」,第三科是「理破」,那么第四科「显正」,显示正义,分两科,先是「标说」。

  「我今当说如实因相」,我现在应该开导,开示、开示你佛法的真实的道理,因果的道理要告诉你。这是标、「标说」,下面「列别」分三科,第一科是「唯用宿作为因」分两科,第一科是「标类」。

  丑二、列别(分三科) 寅一、唯用宿作为因(分二科) 卯一、标类

  或有诸苦,唯用宿作为因。

  佛法里面讲的道理是这样,或者有一种苦恼,它唯独是用过去的罪业为因缘而有的。这是这个类,底下举一个例子。

  卯二、举例

  犹如有一自业增上力故,生诸恶趣,或贪穷家。

  「犹如有一自业增上力故」,就像有一种人,他自己的以前的这业力很强的。「增上力」,就是很强大的罪业。「生诸恶趣」,使令这个人到三恶道去受苦了。或者是没到三恶道,来到人间生到贪穷之家,生活困难受种种苦。

  这是「宿作为因」,这是一种,这是第一科「唯用宿作为因」。现在第二科「杂用宿作现业为因」,第二科先「标类」。

  寅二、杂用宿作现业为因(分二科) 卯一、标类

  或复有苦杂因所生。

  或者是有一类的众生所受到的苦是杂因所生,不是唯独宿作的罪,也有现在造了罪,那么和合起来为因缘而生出来苦恼的。这是另一类。那么底下「举例」,举例子头一个「举事王」。

  卯二、举例(分二科) 辰一、举事王

  谓如有一因邪事王,不获乐果,而反致苦。

  「谓如一」个人,他这个人为政府、为国王做事,为王做事不以正道,他是用一种诈术、邪因、不道德的事情,为王做事。为王做事,当然他做事情没做的好啊!所以没有得到如意的果报,受苦了。受苦了,不获乐果,他的意思是希望因此而能够得到乐,结果没得到乐果反而得到苦恼了,那么这是杂因。杂因是什么呢?就是这个人宿世没有做过功德,现在没有这个善业去得福报,所以得到苦果。他得到苦果,一方面是过去没有善业,所以那就是他…可以说「宿作为因」。

  但是这个宿作为因,不能单独得到这个果报,要「邪事王」,他一种…不道德的行为做事,所以受到国王的治罚,所以没得到乐而受苦,那么这就是现业。有现业,也有宿业,和合起来而得苦,这是「杂因所生」,是这样意思。那么这样事情,如果……若是反过来说,假设这个人宿世做了很多的功德,做了很多功德,那他现在,因邪事王呢,他就不会得到苦,他就会得到乐,因为过去他有那个福报,他有那种福业,现在他就还是能得到福的、得到安乐果的,那就是不同了。那么现在这是第一科。底下「例余业」。

  辰二、例余业

  如事于王如是,由诸言说商贾等业、由事农业、由劫盗业、或于他有情作损害事,若有福者,获得富乐;若无福者,虽设功用而无果遂。

  「如事于王如是」,说是…这一段是说为王做事,他得到这样的果报,这是杂因。那么若做别的其他的事情呢?做什么事情呢?「由诸言说」,以说话为职业的,用说话作职业。其实言说也就是文学,语言文字,就是读书人还属于这方面的事情的人,他们写文章的人,这个都是言说为事业的。或者其他…是「商贾等业」,做生意的人;或者是做农业,「由事农业」生产;或者是做工业,制造一个机器,制造飞机、制造汽车的,那么这是「工巧业」。「由劫盗业」,或者是劫盗的人,做事业的人。「或于他有情作损害事」,以杀戮为业的,杀猪宰羊的这些事情,这些事情为什么是杂因所生呢?「若有福者」,就是把那个事王的也在内,若是他宿世做过了很多的有意义的、利益人的事情,那么他现在不管做什么事情啊,他能「获得富乐」,那个富贵的这些安乐。「若无福者虽设功用而无果遂」,也是不行的,也是得不到的。那么就是你若搞错了,搞错了就是你就受苦了,那么这就是这样意思。

  寅三、纯由现法功用为因(分二科) 卯一、标类

  或复有法,纯由现在功用因得。

  这是第三科,「纯由现法功用为因」的,不是由「宿世」。纯由现在这个色声香…不是,这个眼耳鼻舌身意,现在的色受想行识的生命体,发出来的活动的作用,以此为因而有所得。这是「标类」,底下「举例」。

  卯二、举例

  如新所造引余有业,或听闻正法于法觉察,或复发起威仪业路,或复修学工巧业处,如是等类,唯因现在士夫功用。

  「如新所造引余有业」,就是譬如你现在无明缘行,由无明为因缘,你造了…或者是罪业、或者是福业、或者不动业,那么引出来这种…造成这个业将来得果报。将来是得三恶道的果报、或者是人天的果报、或者色界天的果报,那么这就是现在的一种为因,「纯用现在现法为因」,现法的功用为因而得果报的。

  「或听闻正法于法觉察」,或者是一类的人,他欢喜学习佛法、听闻佛法,由听闻而专精思惟,而又能够如理作意,修学圣道,修学戒定慧,就是闻思修三慧。「于法觉察」,就是包括了思慧和修慧,听闻正法是闻慧,由闻思修慧的修行而能断惑证真得圣道,那么这就是纯是现在你肯努力而有这样成就的。

  「或复发起威仪业路」,或者是这又是一种。你能够由内心的发动,你就会有行住坐卧的威仪,这一方面的,你有行住坐卧的威仪,你心一变,行为上就变,他是以心为本的,这也是你现在的…我现在说心里想要坐下,那就坐下;你想要走,就走;你想要去纽约,就去纽约,那么这就是你现在的现法功用为因,所表示出来的一种境界。

  「或复修学工巧业处」,或者这个人欢喜做律师、欢喜做会计师、或欢喜做工程师、或者什么…,他修学世间的各种工巧业,这都是你现在的努力。

  「如是等类唯因现在士夫功用」,而成就的。这就是这样的意思,不纯是「宿作为因」,不纯是宿作为因,也有是现在努力的而成就的,也有是过去的业力又加上现在的努力和合而有所成就的。

  这是论主破斥「宿因论」,而后又开示出来佛法的正见,这一大段。

  癸七、自在等作者论(分三科) 子一、标计(分二科) 丑一、所计

  自在等作者论者:犹如有一或沙门、或婆罗门,起如是见,立如是论:凡诸世间所有士夫补特伽罗所受,彼一切,或以自在变化为因,或余丈夫变化为因,诸如是等。

  这是第七科,前面是第六,现在第七「自在等作者论」。这个大自在天他能够创造宇宙的万物,这个作者论。还有个「等」,就是还有其他的…或者是说梵天,还有其他的…或者时间能创造一切、或者是方所能创造一切、或者征尘能创造一切,这个种种的论。现在说「自在等作者论」,第一科是「标计」也是先说「所计」,后说「能计」。

  「自在等作者论者:犹如有一」位,有一类或者是沙门、或者是婆罗门,「起如是见,立如是论」,什么见?什么论呢?「凡诸世间所有士夫补特伽罗所受」,所受的苦,或者所受的乐。「彼一切」所受的苦乐的果报,以谁为因?「或以自在变化为因」,是大自在天他能变化的,他能变化一切的事情,他变化苦你就得受苦;他变化乐你就是受乐,你只有去受,你不能去创造的。「或余丈夫变化为因」,或者其余的丈夫变化为因。这个窥基大师解释这个文夫是谁呢?就是我,就是执着的那个「实我」,就是那个自我是作者,自我又是受者。但是数论师的意思,那个我、神我只是受者,有自性是作者。那么胜论师就不同了,胜论师说:我也是作者,我也是受者,各式各样的说法不一样。「诸如是等」,这么多的作者论说出不同的说法。这是「所计」。

  丑二、能计

  谓说自在等不平等因论者,作如是计。

  这是说「能计」。这个能有这样思想的人是谁呢?就是「说自在等不平等因论者,作如是计」,这个大自在天他能创造万物,万物是有因的,就是以大自在天为因,是「有因论」。但是自在天以谁为因呢?自在天是无因而有的,他是无因的。这样说就是不平等,有的有因,有的无因,是不平等论,「不平等因论」。而佛法就是平等的,一切法都是因缘所生,未曾有一法不从因缘生。所以这是「说自在等」是「不平等因论者,作如是计」的。说这个我能创造一切,那么我是谁创造的?我是无因而有的,那是不平等,「不平等因」。

  这是「标计」,底下就是「叙因」。

  子二、叙因(分二科) 丑一、问

  问:何因缘故,起如是见,立如是论?

  这是「叙因」,这是「问」,底下就是回答。

  丑二、答(分二科) 寅一、总标

  由教及理。

  这是「总标」,由教及理,起如是见,立如是论的。这个「教」如前面说了,这里不再说了。这底下是「别释」。前面是「总标」,这是「别释」。「别释」第一是「由教」,「由教及理」。

  寅二、别释(分二科) 卯一、由教

  教如前说。

  理者,这第二科说「理」,理分三科,第一科是「出彼人」。

  卯二、由理(分三科) 辰一、出彼人

  理者,犹如有一为性寻思,为性观察,广说如前。

  如前面「因中有果论」那里说。这是「举彼见」,「广说如前」,这是「出彼人」,第二科「举彼见」。

  辰二、举彼见(分三科) 巳一、标

  彼由现见于因果中,世间有情不随欲转,故作此计。

  这是第二科「举彼见」,分三科,第一科是「标」。就是「彼由」于现前发现因果之中,这个世间的「有情不随欲转」,不能随自己的心意而出现的,不能随自己心意而出现。我想要做恶事,我想要做善事,不能随你心,不能满你的心愿的,你不可以作主的。所有的行为,所有的境界,不是随你心愿出现的,这就叫「不随欲转」。「故作此计」,所以他有这样的思想。这是「标」。

  巳二、征

  所以者何?

  「所以者何」是问?为什么是这样子呢?是问。第三科是「解释」,先是说「因不随欲」。

  巳三、释(分二科) 午一、因不随欲

  现见世间有情,于彼因时,欲修净业,不遂本欲,反更为恶。

  「现见世间有情」,世间上有情识的人。「于彼因时,欲修净业,不遂本欲」,有的众生他似乎是相信有善恶果报,所以他要造好因,在因地的时候就想要修这个清净良好的功德的事情,于人有利益的事情,但是做不到,「不遂本欲」,不能满足他的愿望的,他做不到。「反更为恶」,不愿意做恶反而还要自己去做恶,做恶的因缘出现就做恶了。那么这就是不遂…,想要做善不能做,所以「不遂本欲」。这是「因不随欲」。

  午二、果不随欲(分二科) 未一、标相

  于彼果时,愿生善趣乐世界中,不遂本欲,堕恶趣等。

  第二科「果不随欲」,分两科,先「标相」标出来他的相貌。

  是于受果报的时候,那个有情是希望能够往生到善趣,人天的善趣,快乐的世界里面去生活。「不遂本欲」,不能够满足他的愿望。「堕恶趣等」,反而堕落到三恶道去了。所以因也不能随意,果也不能随意,他看见了这样的事情。这底下「释义」解释,前面是「标相」,这里解释道理。

  未二、释义

  意谓受乐,不遂所欲,反受诸苦。

  前面那段文的意思,就是那个众生他心里面是不想受苦,想要受乐,但是不能够满足他的愿望,所以他受苦了,这样子。

  辰三、显彼思

  由见此故,彼作是思:世间诸物,必应别有作者、生者、及变化者,为彼物父,谓自在天,或复其余。

  「由见此故,彼作是思」,这是第三科「显彼思」,第一科「出彼人」,第二科「举彼见」,现在「显彼思」。

  「由见此故」,由于那个人他发现了这样的事实的原因,所以他内心就去观察思惟怎么回事情呢?「世间诸物,必应别有作者,生者及变化者」,这世间上这一切的事物不能随人,不能随顺他自己的愿,他愿意做善做不成,想要受到好的果报不行,这什么原因呢?一定是,决定是,另外有一个主宰者、主宰者。

  这个「作者」,就是主宰者,你想要做好事不行,叫你要做坏事,「作者」。「生者」,给你造作很多的苦恼叫你受。这个「生者」,就是他能够出现这一切的苦乐的事情。「及变化者」,或者变化出来苦乐的事情,就是另外一个主宰者给你做,给你生、给你变化…这些事情。「为彼物父」,为彼一切事物的父亲,他能造作一切的,一切都是他的儿子,那么是这么回事。这个父亲给儿子做了很多的苦,叫他儿子受苦,然后称他为爱,称之为爱。「谓自在天」,或者说这个是父是谁呢?就是大自在天,或者其余的梵天王这些人。那么这是他们这个「自在等作者的论」,他这个论是这样的,有立如是见,「起如是见,立如是论」,这样的说法。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