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华人佛教 > 净土宗 > 净土经论 >

净土宗教程-第三编 教相判释(下)

  第八章华严判教系统

  天台与华严二宗,皆由中国祖师所创。天台宗之为中国佛学之大成,表现为独具特色的判教与止观;华严宗之为中国佛学之大成,亦表现为判教与法界观。华严宗的“三时五教”,依照《华严经》的义理,卓然而成一周密而合理的判教系统。三时五教的判释,肇始于华严初祖杜顺大师,集大成于华严三祖贤首国师,兹分述如下。

  第一节 三时:时间维度的判属

  《华严经·如来出现品》云:“譬如日出于阎浮提,先照一切须弥山等诸大山王,次照黑山,次照高原,然后普照一切大地。日不作念,我先照此,后照于彼。但以山地有高下,故照有先后。如来应正等觉,亦复如是。成就无边法界智轮,常放无碍智慧光明;先照菩萨等诸大山王,次照缘觉,次照声闻,次照决定善根众生,随其心器,示广大智。然后普照一切众生,乃至邪定,亦皆普及,为作未来利益因缘,令成熟故。而彼如来,大智日光,不作是念,我当先照菩萨大行,乃至后照邪定众生。但放光明,平等普照,无碍无障,无所分别。”

  此段经文以譬喻的手法,显示如来始从成道,终至涅盘,先后说法之次序。这种次序乃法尔自然,非有意之安排。贤首国师依之将释尊的五十年说法分为三时(亦即三期)即:日出先照时,日升转照时与日没还照时,分述如次。

  第一、日出先照时

  太阳初出,尚未越过地平线,阳光上射高山之尖端,以此喻示佛陀初成正觉,将自证境界,全盘吐露,所能接受此最高真理之学生,皆法身大士(圆初住以上的菩萨)。《华严经》直畅佛的本怀,因果该彻,事理圆融,号称无上根本法轮,是佛教至极之理论。

  第二、日升转照时

  《华严经》末会已有二乘在坐,但于此高深佛法有若聋盲。释尊应机重拟教学内容与方法,大似暂关大学、先办小学。又如太阳渐渐上升,阳光朝下辐射,平原幽谷莫不蒙照。下中上三根弟子,悉在如来智慧光明照烛之下,深得法益,此是第二时的特质。

  日升转照时又分初中后三转,初转时说生灭四谛十二因缘,教化声闻缘觉,在五教中称为小教。中转时建立八识无我,三性三无性,包括唯识法相宗与法性宗,在五教中称为始教与终教。后转时特为一类根机猛利弟子,直指当人现前一念心性,以性夺相,双遮空有,在五教中称为顿教。

  第三、日没还照时

  末后一期之佛法,如《法华经》,于有学无学诸声闻弟子,一一皆授记成佛。《涅盘经》扶律谈常,为学佛者最高之造诣。末后一期佛教,比如太阳落时,低至地平线,阳光向上辐射,还照高山,与佛初成正觉所说之教法,独被上根众生无二无别。在五教中,以华严、法华同为圆教。

  三时佛教各有特色,先照时称为无上根本法轮,转照时称为依本起末法轮,还照时称为摄末归本法轮。与五教判分亦具对应关系。

  净土宗正属日出先照时,因为华严末后一著,乃普贤菩萨以十大愿王劝进华藏海众,导归西方极乐世界。上根利智直下承当,发愿求生。钝根众生如聋如盲,杜视绝听。释尊以大悲普度之心,于第二日升转照时,专说净土三经,以念佛法门普应三根,俾令有缘众生往生净土,究竟成佛。又于第三日没还照时,在法华会上,重申净宗,追溯两土世尊因地历史,劝勉大众念佛求生极乐世界。证知,净宗法门条贯三时,重重宣演,只是众生根机不同,致有隐显之别。

  第二节 五教:内容的判属

  华严五教:小、始、终、顿、圆,与天台八教有同有异。华严判教是在继承天台判教基础上,面对禅宗鼎盛,法相宗异军突起的状况,所建构的新的判教体系。以成华严宗之五教十宗(天台设化仪四教,华严相应立十宗),从内容到形式,似比天台判教来得完备。兹分述如次。

  一、小乘教

  不堪听受大法者所受持的教门,但说人空,不明法空,纵少说法空,亦不明显。但依六识(只承认六识,不信有第七、八识)三毒,建立染净根本。但证我空之理,但了分段生死。相当于天台四教中的藏教。

  二、大乘始教

  大乘之初门,未尽大乘法理,故名为始。未示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之义,包括空始教与相始教。前者强调诸法无自性空,后者不许定性阐提成佛。所说则广谈法相,少及法性。以依生灭八识建立诸法。相当于天台四教中的通教。

  三、大乘终教

  大乘终极之教门,言定性声闻,无性阐提悉当成佛。于中少说法相,多说法性;虽说法相,亦会归性。以依如来藏八识,随缘建立诸法。此教真俗二谛圆融,即台宗圆教双照义,相当于天台四教中的别教。

  四、顿教?

  速疾顿悟之教门,此教明一念不生,即名为佛,不依地位渐次而说。于中不说法相,唯说真性。生心即妄,不生即佛。顿超佛地,不必经历三大阿僧祇劫,故名为顿。此教离一切相,即台宗圆教双遮义。顿教在天台化法四教中未及安立。

  五、圆教

  无碍圆满之教门。总一法界,性海圆融,缘起无碍,相即相入;帝网重重,主伴无尽;于一毛端现宝王刹,坐微尘里转大法轮,故名圆教。此即台宗圆教,遮照同时义。

  净土宗在五教中,正属顿教与圆教所摄。净宗念佛法门,信愿持名,即得往生净土,一生成办佛果,疾超速证,非渐教迂回屈曲可比,故为顿教所摄。

  净宗亦属圆教,莲池大师于《弥陀疏钞》中,广引净土经典文句,佐证全圆之华严玄海。在净宗经典点中具足无遗,莲池大师概括为十点,说明净宗与华严无二于别。一、无情说法同,二、一含无量同,三、不动周遍同,四、见闻获益同,五、八难顿超同,六、出生无尽同,七、双垂两相同,八、教主法身同,九、不可思议同,十、顿齐佛境同。①上述十种具体内容,怒不详引,净宗属圆顿之教,祖师大德多有阐述。吾人应于此判属,谛信不疑。

  净宗亦复兼通前三教,净宗法门在小乘教、大乘始教与终教中,或显说,或隐说,唯愿善根成熟众生,念佛求生,速成无上正等正觉。表证释尊无尽的悲心,净宗法门的广大圆满。

  综上所述:在天台判教与华严判教的体系中,净宗占有核心的地位,顿速圆融,称佛本怀,乃一代时教之指归。九界众生离此门,上不能圆成佛道;十方诸佛舍是法,下不能普度含灵。诚哉确论。

  第九章 净宗祖师之判教

  印中净宗祖师,以净宗理念,审视释尊一代时教,建构出诸种颇具特色的判教系统,其中以龙树菩萨、昙鸾大师、道绰大师、善导大师的判教较为突显,对后世影响较大,兹分述如次。

  第一节 难行道与易行道

  龙树菩萨在《十住毗婆沙论》中,注重行人获阿惟越致(不退转)的必要性。以防堕入声闻辟支佛地,乃至在凡夫地无量劫轮转之险况。论云:“若人发愿欲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未得阿惟越致,于其中间,应不惜身命,昼夜精进,如救头然。”然而,获至阿惟越致地,甚难久远乃可得,非怯弱下劣之人所能为。释尊为普度众生,广开方便之门。论云:“佛法有无量门,如世间道有难有易,陆道步行则苦,水道乘船则乐。菩萨道亦如是,或有勤行精进,或有以信方便易行疾至阿惟越致者。”①

  在这里,龙树菩萨从修行的方法与效能方面,提出了判教的标准,将一代时教,八万四千法门,概分为两类:一者难行道,靠自力勤修戒定慧,于无量劫捍劳忍苦,次第破见思惑、尘沙惑、无明惑,竖出三界,历劫修证,是为难行道。二者易行道,仰赖佛力,一心执持名号,得佛愿佛力加持,此身得至阿惟越致地,疾速圆成菩提,是为易行道。

  龙树菩萨诠释易行道的内涵较为宽泛。恭敬称念十方佛名,即得不退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十方佛名分别是:东方善德佛、南方栴檀德佛、西方无量明佛、北方相德佛、东南无忧德佛、西南宝施佛、西北华德佛、东北三乘行佛、下方明德佛、上方广众德佛。同时,称念阿弥陀佛名,亦得不退转。论云:

  “阿弥陀佛本愿如是,若人念我称名,自归即入,必定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故常应忆念。”①

  由上可知,龙树菩萨的判教,着重在自力与他力的标界。而他力的仰赖,非唯阿弥陀佛一佛,亦非突显往生净土的必要性。

  昙鸾大师承继龙树菩萨的判教,并加以独创性的诠释阐发。云:“难行道者,谓于五浊之世,于无佛时,求阿鞞跋致为难。此难乃有多途,粗言五三,以示义意。一者外道相善,乱菩萨法。二者声闻自利,障大慈悲。三者无赖恶人,破他胜德。四者颠倒善果,能坏梵行。五者唯是自力,无他力持。如斯等事,触目皆是。譬如陆路,步行则苦”。

  “易行道者,谓但以信佛因缘,愿生净土,乘佛愿力,便得往生彼清净土。佛力住持,即入大乘正定之聚。正定,即是阿鞞跋致,乘船则乐。”②

  昙鸾大师对难行道与易行道的诠释,进一步丰富发展了龙树菩萨的判教。具体表现在三点:其一,龙树菩萨认为难行易行主要表现在自力与他力,难行道与易行道均能在此土今身获至不退转地。而昙鸾大师则认为:于此土得不退转视为难行道,唯有往生净土而证阿惟越致,才是易行道。其二,龙树菩萨主张称念十方诸佛名号皆属易行道之法。而昙鸾大师则认为:唯有称念阿弥陀佛的名号才属易行道,娑婆众生由阿弥陀佛本愿力,方能往生西方净土,证得不退转地。其三,昙鸾大师详陈于五浊之世,于无佛时,求阿惟越致的五种困难,障碍菩萨修行,从反面显示出易行道的殊胜。以上三点,是昙鸾大师依据《无量寿经》与《往生论》的教旨所创发的观念。

  由是,“他力本愿”的理念与对易行道高度自觉的倡导,构成了中国净土宗的主要特色。这一特色亦是在继承龙树菩萨判教基础上,加以中国本土化的独创。可见,昙鸾大师对中国净土宗的创制贡献甚大。追根溯源,龙树菩萨亦被推尊为净宗祖师。

  第二节 圣道门与净土门

  道绰大师继承龙树、昙鸾的难行道与易行道之判教,根据当时的法运,加以进一步的诠释,提出圣道门与净土门的判分。

  何为圣道门?于娑婆世界凭自力,断惑证理,入圣得果之法,名为圣道门。何为净土门?称念名号,乘佛本愿,往生净土,入圣得果的教门,称为净土门。

  圣道与净土二门,同为释尊金口所宣,是法平等,无有高下。然时机与教法是否相应,弘学佛道者不可不察。若教法契合时机,则易修易悟;若机教时乖,则难修难入。圣道门,去佛时遥,且理路深幽,今时末法之钝根众生难以解悟。圣道门中有大、小二乘之别,大乘说真如实相第一义空之理,教人证悟,凡惑众生难以下手。小乘修入见道、修道位,断五下分结,证阿那含果;断五上分结,证阿罗汉果。今时无问道俗,难得其人。是故《大集月藏经》云:“我末法时中,亿亿众生起行修道,未有一人得者。”当今末法,现是五浊恶世,唯有净土一门可通入路。是以诸佛大慈,劝归净土。纵使一生作恶,临命终时,十念相续称佛名号,一切诸障自然消除,定得往生。故知念佛正是适应今日末法时机之殊胜教门。道绰大师广引经论,劝勉大众舍难行道,依易行道,以起心立行,愿生净土之自力,仰赖阿弥陀佛大愿业力,往生彼土,速疾出离生死轮回,三界火宅。

  由上可见,道绰的判教,继承了龙树、昙鸾判教的基本精神,加进了末法思想与时教相应的视界,强化了往生净土的必要性,为“他力本愿”的净宗理论注入更为强劲的活力。

  善导大师进一步光大“他力本愿”的净宗理念,宣示:“一切善恶凡夫得生者,莫不皆乘阿弥陀佛大愿业力为增上缘也。”①释尊一代时教可以判分为渐教与顿教二种,在娑婆世界入圣得果法,称为渐教(即难行道,圣道门),往生西方净土入圣得果法,称为顿教(即易行道,净土门)。释尊所说的八万四千法门,是针对正法像法的众生断惑证真而说;末法众生依之修学证悟不易。唯有念佛往生的净土法门,乃是释尊为五浊恶世的凡夫特设的方便法门。

  综上所述:净宗祖师的判教,抓住净宗心要特质,予以阐发,建构参照坐标,条分缕析一代时教,豁人心目,巩固行人净业信心。说理圆融,推崇本宗并未贬抑他宗。对净宗理论体系的建构与弘扬,贡献甚大。

  透视净宗祖师的判教,可以感知到他们共有的愿心:欲令一切众生念佛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以先避娑婆秽土之险恶,轮回之可怕,因而不惮重重劝勉。这种意念心态在修行通途佛法的人看来,似有偏急之嫌,而这种超出常格的强调,实称两土世尊的本怀。经云:

  “无量寿佛意欲度脱十方世界诸众生类,皆使往生其国,悉令得泥洹道;作菩萨者,令悉作佛;既作佛已,转相教授,转相度脱,如是辗转,不可复计。”①净业行人将求生净土当作头等大事来办,是契合阿弥陀佛心愿的。净宗祖师于此苦口婆心地阐扬,无非代佛弘化。

  通过教相判释的讨论,吾人更能明了净宗在一代时教中的地位与作用。由此巩固对念佛法门的决定信心,成办无量劫来未曾解决的生死大事,何幸如之!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