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华人佛教 > 净土宗 > 因果启示 >

修身进德嘉言录

  △凡事付之一笑,于人无所不容。

  △宽性宽怀过几年,人生人死在眼前。随高随下随缘过,或长或短莫埋怨,自有自无休叹息,家贫家富因果显。万事忍字放在首,一日清闲一日仙。

  △笑口相逢到此都忘恩怨,肚皮偌大个中吸尽乾坤。

  △大肚能容,断却许多烦恼障;笑容可掬,结成无量欢喜缘。

  △君子居安,宜操一心以虑患;处变,当坚百忍以图成。

  △忍者众妙之门,小忍小益、大忍大益、暂忍暂益,久忍久益,化有事为无事,化大事为小事;忍之忍之,人无奈我何也。

  △寒山问拾得,世间有谤我、欺我、辱我、笑我、轻我、贱我、骗我,如何处置?拾得曰:只要忍他、让他、避他、由他、耐他、不要理他,再过几年你且看他。

  △辱我、骂我、毁我、负我,本来无我。让他,容他,忍他,恕他,不要理他。

  △我心与一切众生之心,无二无别;一切众生受诸苦恼时,与我受苦恼时之苦,亦无二无别。每一念此,不觉欲泪,一腔怨心、怒心、恨心、毒心皆油然而化悲心矣。

  △满腔欢喜,笑开古今天下愁;大肚能容,了却人间多少事。

  △受得小气,才不至于受大气;吃得小亏,才不至于吃大亏。

  △吃亏就是占便宜,占便宜就是吃亏,这是老庄退一步进三步的道理。

  △我不识何等为君子,但看每事肯吃亏者便是。我不知何等为小人,但看每事好便宜者便是。

  △某君临终时对其子立遗言:“无他言,汝等只要学吃亏。”

  △吃亏人,常在世。

  △周兴安说:“我在数十年的实践体验中,深深感觉到:

  人与人之间的一切纠纷与灾祸,很多从好占便宜与不肯吃亏中来。处事能吃亏,是大便宜,大安乐。守住自己的本份,绝不妄想占别人丝毫的便宜,从大处远处着想,遇到和发生利害冲突关头,常作退一步想,不与计较,省却不少烦恼。

  遇到别人无礼相加或言语相侵,不加报复,不与争执。他占了便宜,欣然自得;我吃了亏,不予挂心,心安理得,更免却不少是非。”

  △凡情最难忍受的,莫如侮辱。辱即可忍,则一切诸忍都易做到。其实侮辱之来,如合理的,正是为我痛下针砭,有甚可怒?如不合理的,由果推因,怨债应偿,有甚可恨?

  △“要爱你的仇敌”,所憎恨的只是他恶行,而不是他本身。他的不好行为必然基于身不由己,因为他有一个幕后指挥者——魔鬼(坏心理、坏习惯……),他是无知的,他是善良的,或许,他会因你的宽恕而觉醒过来,从而明白自己的不对。

  △原谅别人已经认识到的过失,是一种美德。

  △宽恕是不是懦弱的表现呢?不是的,为什么?因为凡是能够宽恕他人过错的人,都是明理、开朗的人。他们不会与人斤斤计较过去,或争是非斗意气,反会原谅别人。他们说:犯错误大都是不明真理者所为,他们已经染下了恶习难以自拨,他们的心是枯燥的、乏味的、心灵是贫穷痛苦的。如果我们看见一个非常贫穷痛苦的人,是可怜他还是痛恨他呢?正因为我们看见了他心灵的贫穷,所以我们宽恕他。

  △一个不肯原谅别人的人,就是不给自己留有余地。须知每个人都会有犯过错而需要别人原谅的时候。

  △骂人骂不得吗?如果骂你一回就断你一分我执,骂你一回就断你一分习气,骂你说你就是接引你,只要用得恰当,一切烦恼都成妙用,何必断呢?

  气怎么不能生呢?在关键时刻,往往生一下,对人对己对国家民族都有好处,为什么不可生一下气?强凌弱,众暴寡,你不生气;民族国家受到侵略,你不生气,你还能叫做人么?反之,如果出发点不干净,出于自私自利,什么善事完全都可以成为坏事。古今圣贤都特别重视忍辱,但,若不为自身谋禄位争地盘,如文王一怒而天下安,身心挺安然自在,这正是大机大用啊!

  ※※※※※※※※※※※※※※※※

  有些行为我们很难辨别其是非对错。我们应该慎言。不该说而说固然不好,该说的不说也不对。比如历代祖师大作狮吼,他们如果缄口默言岂不是大损失?又如发现一个间谍或坏人不去检举,因而危害到国家与人民的利益和安全,这样的慎言和持重是不可取的。保持对事物的正知正见是重要的。

  慎言与自省

  △慎言语。虽有奔骥,难追片言之失。

  △“驷不及舌”,可不畏哉!

  △言行,立身之基也。

  △一言兴邦,一言丧邦,言语不可不慎也。

  △万言万当,不如一默。

  △口才是银子,沉默是金子。

  △十语九中,未必称奇;一语不中,则愆尤蝟集。十谋九成,未必归功;一谋不成,则訾议共兴。君子所以宁默勿躁,宁拙勿巧。

  △不管一个人说得多好,你要记住。当他说得太多的时候,终究会说出蠢话来。

  △夸夸其谈是软弱的标志,而那些能够做出大事的人,往往都是守口如瓶的。

  △三缄其口为宜!世上对于有才干的人,通常是妒羡交加的,唯有收敛锋芒才是上策!当然。过份沉默也不是好事,在适当的时候发表中肯的言论,才能获得他人的尊敬。

  △开口动舌无益于人,戒之莫言;举心动念无益于人,戒之莫起;举足动步无益于人,戒之莫行。

  △谨言为修行之要。

  △高行,慎言,可以防身。

  △处世戒多言。言多必失。

  △多门之室生风,多言之人生祸。

  △开口讥诮人,是轻薄第一件。不惟丧德,亦足丧身。

  △人说一句谎言,每视为无关轻重。殊不知尚须另造二十句谎言,以维持其先发之一句也。

  △修己,以清心为要;涉世,以慎言为先。

  △悠悠之谈,宜绝于智者之口。

  △群居,守口;独坐,防心。

  △寡言语以养气,寡思虑以养神,寡嗜欲以养精。

  △不可乘兴而轻诺,不可因醉而生瞋,不可乘快而多事,不可因倦而鲜终。

  △口开神气散,舌动是非生。

  △是非只因多开口,烦恼只因强出头。

  △君子不唱流言,流言止于智者。

  △要讲别人之前,先和这个(指心)商量一下。

  △寡言择交,可以免忧患,可以无悔尤。

  △好说、好张罗、好结交、好游,实为修行人一大障碍,应沉默杜潜,则其益无量。

  △事到快意时须转,言到快意时须住。

  △修行之人大忌说人长短是非,乃至于一切世事非干己事者,口不可说,心不可思,若口说心思,便是昧了自己。

  △上士闭心,中士闭口,下士闭门。

  △人家是说了再做,我却是做了再说。人家是说了也不一定做,我却是做了也不一定说。

  △呐呐寡言者未必愚,喋喋不休者未必智。

  △大辩若讷,大巧若拙,大勇若怯,大智若愚,吾师乎。

  △口是伤人斧,舌是割心刀;闭口深藏舌,安身处处牢。

  △祸从口出!夫口舌者,凿身之斧,灭身之祸。

  △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

  △刀疮易好,恶语难消。

  △伤人之语,深于矛戟,万不可出言刺伤人心。

  △反省是禅。

  △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

  △圣贤而可百世为师,功于“吾日三省吾身”。

  △迷途知返,得道不远。

  △见已不是,万善之门;见人不是,诸恶之根。

  △静坐常思己过,闲谈莫论人非。

  △常见自己过,与道即相当。

  △真认自己错,莫论他人非,他非即我非,同体名大悲。

  △学者事事要自责,慎勿责人。人不可我意,自是我无量;我不可人意,自是我无能。时时自反,才德无不进之理。

  △责人之心责己,恕己之心恕人。

  △责人时需想着:“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律己时需想着:“细行不矜,终累大德。”

  △持己,当从无过中求有过;待人,当从有过中求无过。

  △责己要厚,责人要薄;待人要丰,自奉要约。

  △夫责己者,兼可成人之善;专责人者,适以长己之恶。

  △吾辈终日不长进处,只是“怨”“尤”两字,全不反躬自问。真正学问,常是自责自省。

  △躬自厚而薄责于人,时时检点自己且不暇,岂有功夫去检点别人?

  △爱人而人不爱,敬人而人不敬;君子必自反也。爱人而人即爱,敬人而人即敬;君子益加谨矣。

  △天天要检查自己的不是,从内心约束、克制自己的私心杂念。倘使一天没有认识到自己的缺点和错误,那就是一天安于自是;一天无过可改,就是一天没有进步。

  △常看得自家未必是,他人未必非,便有长进;再看得他人皆有可取,吾身只是过多,更有长进。

  △“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作恶的人只要能深省痛改,就会变成好人。业障固然不能全消,但至少从今以后不做坏事,走向光明了。

  △人能仔细反省,就会生起悔过自新的勇气来。应时常反省自己的过失,痛痛快快、切切实实地把它表露出来。从反省中去认识自己,从反省的镜子中去了解自己的真正面目。

  △反省是智慧的果实,反省是进德的阶梯,反省是修学中重要的功课。

  ※※※※※※※※※※※※※※※※※

  古今达士之为人处世、涵养识见是智慧之结晶,可令学人受用终生。但我们也不能僵直理解、机械照搬。比方说“君子不妄语”,当我们到人家家里去拜访,过了吃饭时间,主人问:“吃了饭吗?”,你明明未吃,为了不打扰对方,却回答说:“吃过了”。纵然欺骗了对方,其出发点却是好的。又如医生安慰患了绝症的病人,虽然打了妄语,但其动机是善良的。重要的是应该保证在正知、正见、正行的基础上活学活用。

  为人与处世

  △凡事以预立为为不劳,处众以谦恭为有礼,遇险以不乱为定力,济物以慈悲为根本。

  △敬畏天地、神明、圣人之言,为万善之本。

  △识时务者为俊杰。

  △智者顺时而谋,愚者逆理而动。

  △处事不必与俗同,亦不宜与俗异;做事不必令人喜,亦不可令人憎。

  △知行知止唯贤者,能屈能伸是丈夫。

  △心事宜明,才华须藏。邦无道则隐,邦有道则现。

  △言行相顾,心迹相符,始终不二,幽明无间。易世俗所难,缓时流之急,置身于千古圣贤之列,不屑为随波逐流之人。

  △挫折自己的锐气,化解自己的忿怒,收敛自己的智慧光芒,不使自己显得太特殊,即所谓和光同尘,韬光养德。

  △待人处世的态度不可太轻率,否则将为事物所困扰,而无法修养自己的身心,但也不能太过份慎重,以致为外物所拘泥,而失去洒脱自在的气度。

  △君子不蔽人之美,不成人之恶。

  △君子扬善不扬恶。

  △是非窝里,人用口我用耳;热闹场中,人向前我落后。

  △君子不妄语。

  △君子应该象竹子一样直。

  △当一个人遭受挫折,处于进退两难的境地时,很容易灰心丧气,因此要设法恢复当初的信念,立下贯彻到底的决心。相对的,当一个人功成名就时,很容易踌躇满志,而招来意料不到的祸患,所以应该急流勇退,以为全身之道。

  △谦退,是保身第一法;安祥,是处事第一法;宽容,是待人第一法;恬淡,是养心第一法。

  △拙字可以寡过,缓字可以免悔,退字可以远祸,苟字可以养福,静字可以益寿。

  △节欲戒瞋,是保身法;收敛安静,是治家法;随顺自然,是省事法;行善修心,是出世法。守此四法,结局通达。

  △处难处之事愈宜宽,处难处之人愈宜厚,处至急之事愈宜缓。

  △接人要中和有介,处事要精中有果,认理要正中有通。

  △任难任之事要有力而无气,处难处之人要有知而无言。

  △闲时要有吃紧的心思,忙时要有悠闲的趣味,这是超越环境的限制。

  △小人固当远之,然也不可显为仇敌。君子固当亲之,然也不可曲为附和。

  △择善人而交,择善书而读,择善言而听,择善行而从,是初学切要功夫。

  △与世人酬酌,唯以忠恕为怀,则一切时、一切处,恶念自无从而起。

  △平生无一事可瞒人,此是大快。

  △勿吐无益身心之语,勿为无益身心之事,勿近无益身心之人.勿入无益身心之境,勿展无益身心之书。

  △自处超然,处人蔼然,无事湛然,有事斩然,得意淡然,失意泰然。

  △态度鲜明.以理服人,落落大方,不卑不亢。

  △不卑不亢,仪容固宜有度;谦虚恭让,语言尤宜有章。

  △为人骨宜刚、气宜柔、志立大、胆宜小、心宜虚、言宜实、慧宜增、福宜惜、虑宜远。

  △精明也要十分.只须藏在深厚里作用。古今得祸,精明人十居其九,未有浑厚而得祸者。今人惟恐精明不至,乃所以为愚。

  △要养成敦厚正直的品格,敦厚故,隐恶扬善,处处替人着想;正直故,急公好义,言所当言。

  △做人须以谦冲为怀,如果一意包揽善行令誉,就会有树大招风、名高谤来的危险。

  △一个人假使拥有完名美节,就容易招致他人的嫉妒与毁谤。因此,要多多少少分些给别人,以免自身遭到危害。同样的,恶劣的名声,也不能全往旁人身上推,自己好歹要分担一些。能抱着这样的处世态度,才可以修心养性。

  △争利起于人各有欲,争言起于人各有见。如能以淡泊自处,以知能让人,胸中有无限快活处。

  △勿寻人小过而必究,勿乘人患难而相攻。

  △持身不可太皎洁,一切污辱垢秽要茹纳得。与人不可太分明,一切善恶贤愚要包容得。

  △对情感较薄的人要宽厚,对情感太超过的人要方正,好比水太热要加点冷水,水冷了要加点热水。人既不能离群独居,处世就要中道,冷冰冰或热情过份都不好。

  △立身要高于人,处世要知退让。世人多半为追求名利而奔忙,具有真知卓见者,则能保持超然的态度,以行道为己任。如果想免去世俗的污染,就要有高于别人的见识。

  △处世不可任己意,要悉人之情;处事不可任己动,要悉事之理。

  △不蹈无人之室,不入有事之门,不进藏物之所,非但避嫌,亦以远祸。

  △对失意人莫谈得意事,处得意日莫忘失意时。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