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身进德嘉言录
四、历代祖师大德如是说:
△一念万年,十方目前。极小同大,忘绝境界;极大同小,不见边表。
△心镜明,照无碍,廓然莹彻周沙界,万象森罗影现中,一颗圆光非内外。
△一心一切法,一切法一心,乃至山河大地,日月星辰,无不尽在自性含融之中。
△心性周遍,虚彻灵通,散之则应万事,敛之而成一念。
△“吾善养吾浩然之气”,“万物皆备于我矣”,孟子此语,可谓见道已至极圆融。浩然之气者,即遍满法界之性体也,性体既满法界,万物则皆在我包罗之中,无一而不备,可见其悟入之浩大,与真体内充之力量矣。
△万象丛中独露身。
△溪声山色,咸是第一义谛;鸦鸣鹊噪,无非是最上真乘。
△夜夜抱佛眠,朝朝还共起,起坐镇相随,语默同居止,纤毫不相离,如身影相似,欲识佛去处,只这语声是。
△青青翠竹,尽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
△“扑竹非他物,纵横不是尘,山河及大地,全露法王身”(香岩禅师听扑竹声而悟道)。
△“无形相,极灵妙,非亲证知哪能晓?”性是如此地绝对清净与超越。它离一切相对的名相及概念,因为是不可说,不可唱的绝对境,所以,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唯有自身亲证才能达到。
※※※※※※※※※※※※※※※
释迦世尊当年在菩提树下目睹明星开悟时说:
“奇哉!奇哉!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只因妄想执着不能证得。若离妄想,一切智、自然智、无师智,皆得显现。”
人人皆有佛性,人人皆可成佛
△一切众生无不具有佛性,灵明空寂与佛何殊!但以无始劫未曾了悟,妄执身为我相。故生爱恶等情,随情造业,随业受报,生老病死长劫轮回,然身中佛性未曾生死,如水作冰而湿性不易。若能悟此性即是法身,本自无生何有依托!
△涅槃之体非本无今有。若涅槃体本无今有者,则非无漏常住之法。有佛无佛,性相常住。以诸众生烦恼覆故,不见涅槃,便谓为无。菩萨摩诃萨以戒定慧勤修其心,断烦恼己,便得见之。
△是佛性中,分别众生自有三种:一者不证见佛性,名为凡夫。二者能证见佛性,名为圣人。三者证至此理究竟清净,说名如来。
△《法华经》所尊贵的就是毫无隐秘地直示我们“一切众生本具与佛同样的灵明、微妙、圆满、廓彻的寂灭心体”,以之修行,无不成就。
△六祖慧能说:自性就是佛,佛就是自性。学法作佛莫向外求。自性悟,众生是佛;自性迷。佛即众生。
△凡圣一如,生佛等同,迷之则生死无端,悟之则轮回顿息。
△觉心体,生佛同,有情无情共鼻孔。
△山僧向汝道,五蕴身田,内有无位真人,堂堂显露,无丝毫许间隔,何不识取。
△宋比丘尼的那首诗“尽日寻春不见春,芒鞋踏破岭头云,归来笑拈梅花嗅,春在枝头已十分”是开悟的写真。诗的意思是在春天却不知道春在哪里,喻人本身即具有佛性,不欠分毫,而却不相信自己。找啊找啊,脚上穿的草鞋,把岭上的白云都踏破了,还是找不到,回到自己住的院子里,摘取一枝梅花放在鼻头一嗅,才恍然明白——春意早就显露十分了。前番向外驰求,舍近就远,舍易就难便反觉可笑。
△过去诸如来,只是明心的人;古今诸贤圣,亦是修心的人;现今未来修学者,当出丈夫之志,发真正见解,依如是法,亲尝其味,自到自肯之地。
△“如果悟透了人人本具佛性,而佛性是万法齐备,无所不包的,已成之佛与凡人本具的佛性如灯灯相摄,构成了这一真法界,人就会彻底打破这人与我的界限,而知众生与我同一体,佛是我心中之佛,我是佛心中之众生了。”“人身难得今已得,佛法难闻今已闻”,“一切众生皆当成佛”此命题,使每个信佛学佛者的内心充满了光明和希望,鼓舞我们在人生的道路上奋勇前进。
※※※※※※※※※※※※※※※
佛说法四十九年,千言万语,只是要人认识本来面目。要立正信,信自己本来是佛,只要肯修,回转头来,此生决定可以成佛,这叫弄正因地;信我今日之本体,原本是觉,心本是净土,只因颠倒,然佛性半点不缺始终不坏,因上完全可以成佛;惟无始积习未除,非此生可以扫尽,若有一丝一毫烦恼不断,生死依旧难逃;信末法时代,佛法衰落,一世不如一世,我如此生不了,更待何时?要如是信,方是信得真,信得切。佛法中的净土法门,是三根普被,利钝全收的特别法门,只要真为生死,发菩提心,以深信愿,持佛名号,皆可仗佛洪慈,带业往生,都可即生成办了生脱死这一大事因缘。
一生可以成办
△现实的生存,是一时的、有限的、难过的日子。一旦彻底地痛感到这难过日子的生存时,一旦不满足这在水需舟、在陆需屋的不自由和无常的一切时,也就会深深地憧憬和向往那永远无限的、绝对自由的怀抱。佛陀与数不清的过来人是我们的楷模,当仁而不让,所谓发菩提心,弄正因地,就在这里。
△佛陀给五比丘说法时说:“如当所说,为说修行,即于现身,得诸漏尽。”就是说,我现在讲的,你们一定要听进去,并付诸实践,就可以在现世得到清净解脱。所以禅宗说见性成佛、密宗说即身成佛,特别如净土宗的念佛往生净土,即生可成办了生死大事等等。
△学佛修行,每不知修者何物,修为何事,若能自知修者为心,是超第一阿僧祇劫矣;修至不可得,是超第二阿僧祇劫矣。更进至习气扫净,非空非有,中边不着时,是超第三阿僧祇劫矣。阿僧者,言多也,随因缘而长短,不可说定有何多时也。
△我们解脱应该感谢佛陀,因为佛陀根据自己的开悟境界,给我们指出了一条由解悟趋入的光明大道,再用不着我们去瞎碰乱闯,只要顺着这条道路,以解悟为前行方便,是大有可为的,纵是博地凡夫,既然佛性在握,既然有好条件好因缘,就应该直下承当,决然不疑,勇猛精进地大步朝前走,“成佛”的无限光明,照着我们每一个人!或解悟,或证悟,这样,你就完全可以尝到佛教的法乐而庆快平生啊!
△古德云:“三昧不成,纵使筋断骨枯,终不休歇”!又说:“不破疑团誓不休!”能有这样的决心,什么事怕办不成?对照这些圣贤,我感到十分惭愧,从今以后,敢不努力自勉。
△自尊,是自己增进自己的德业,各位要自尊!不要以为自己是个普通人,哪里敢希望做高僧做大菩萨?凡事全在自己做去,能有高尚的志向,没有做不到的!争取做高僧做大菩萨不是为了做高僧做大菩萨。
△高峰禅师自叙开悟缘由说:“我就不信开悟有这般奇特,因为任何能够实现的事,只要有心去做,总能成功!”但如何才叫有心去做呢?一开始就觉得难,似乎万不能学成而放弃不学,那就终无所成了,故首先须有决定不疑的心。有了决心,但去如果悠闲迟缓地虚度光阴,也照样学不成。故其次须有勇猛精进的心。虽能勇猛精进,但如果少有所得即便自满,或时间久了便生疲惫,或遇到顺境便心迷意转,遇到逆境便惰怠旷废,也同样学不成,故再次须有恒常永固,誓不退转的心,象高峰禅师那样,拼着一生做个痴呆汉,定要见着这下子(指开悟),这才是真正的大丈夫。
△法国卢梭说:
我觉得人类各种知识中最有用而又最完备的,就是关于“人”的知识。我敢说,戴尔菲城神庙唯一碑铭上的箴言——“你要认识你自己”,比伦理学家们的一切著作都更为重要,更为深奥!
第三部分
正知正见导正行,少走弯路
学佛不可不知
△释迦牟尼佛在世的时候,有人请求佛解答一些既是形而上学,又并非此人的智力水平所能理解接受的问题。这个人还对佛说,如果这些问题得不到解答,他就不再接受佛的其他教诲了。佛为此人打了一个比方:
有一个人,被毒箭所伤,亲人带他去看医生,假如当时他说:“我不愿拔出此箭,要等我知道是谁射我的,他是什么种族人,他的姓名和氏族,他是高是矮还是中等身材,他的肤色是白是黄还是黑?他来自哪一城市乡镇?箭是哪一型的?箭羽是哪种毛制的?箭簇又是什么材料所制……”那么,这人必当死亡,而不得闻知这些答案。
释迦如来对提问人说,如果你死扣住还不为你所能理解接受的问题上,那么,在你还未得到如来的答案时,就要死掉了。
△佛陀在世的最后教诲:
你们要降服自己的心,要远离贪欲,要使自己清净,要使自己忠诚。你们要记住,形躯生命是短暂的,如能这样思维,你们将可远离贪欲,远离瞋恚,你们可以远离不善。当你们发现自己被贪欲引诱的时候,一定要自我降服!你们要作自己“心”的主人,不要做“心”的奴仆。要知道,一个人的“心”可以使人成佛,也可以使人成为畜牲。“心”悟,这个人成佛;“心”迷,这个人可以成为邪魔。所以,你们必须降服自心,不要使它离开正轨而入歧途。
你们要在一起学习,在一起研究,在一起修行。你们不要虚耗精力,糟蹋时间在那些怠惰的生活和无益的争论中,你们要以悟道的花朵和果实为乐,这是法乐。
我的真正生命是法身,不是形躯,形躯的必然消逝,是无常,法身却永恒,不生不灭。见到形躯的我,他们未见佛,依循我的教诲,即是见佛。
△佛法是修出世法,出世并不是脱离世间,逃避世间,而是在世俗中超出世俗的知见。如他人打我骂我,凡夫认为是冤家,学佛人认他是善知识。贫苦痛厄,凡夫认为是坏事,学佛人认为是好事。名利恭敬,凡夫认为是好事,学佛人认为是坏事。佛法根据因果循环的道理,对一切事物平等看待,如打我骂我可消宿业,贫苦病厄可生菩提,名利恭敬可障菩提。所以说,好即是坏,坏即是好,这远远超出世人的见解。
△修行有真与假之分,我们的色身本来是假的。为了求真,于是要修行,故说:“以假求真。”因为能舍假,才能得真,如果处处执着我相。不在真我上下功夫,这叫做假修。在任何时候,任何处所,对一切事物不着相也不离相(不爱着,不厌恶,也不逃避),心行不二,始终如一,这才是真修。
△欲得佛力加被,必须先发菩提心,视万物为一体,六道为同命,依法精进,不允许有刹那违背慈悲的心念。精诚所至,金石为开,自然能感动佛菩萨而感应道交了。
△菩提是没有相状的,也没有什么可得的。学佛的人如果处处着相,处处求得,那么他的心念就不能与无相菩提相应。着相妄求,虽或暂有所得,可是有得必有失,于是得失扰其心,疑情摇其信,是难免要退悔的。只有以无相为本,对一切有相的事物看成是虚妄,那么,得失不足以动其心,困苦不足以退其志,危难不足以伤其气,这样,自然能大雄无畏,勇猛直前,菩提不求而自得了。
△佛眼观之,没有一法不是在“因缘聚合”时而生,也没有一法不是在“因缘别离”时而灭,更没有一法能离开因缘的范围而独立生存者。万物皆从因缘起,缘起性空,佛陀把此理为世人演说即是佛教。我们明白因缘,明白缘起性空之理,即是明白佛教。
缘起性空,是着重于本质的分析透视,从而警惕我人是生存在幻妄的境界中,而不是否定了现象的存在。所以讲人也空,法也空,但仍不能离开幻有现象而存在,因为如果无能力解脱生死,终究是在业力的造作受报之中。业力也是幻有的,但它却能够牵引生命的升降而感受苦乐。但如果悟透了缘起性空的真理,便能不受一切幻景的诱逼,不做一切幻景的奴仆,而得自由自在,那就是一种解脱生死功夫。人,一旦不为外在的境界所转,他就可以不造生死之业而能解脱生死或自主于生死了。
△祖师痛哭流涕者比比也,打人骂人者更多,但其悲喜忿怒之境与常人毫无共同之处。祖师之打人骂人,正是极度的慈悲,正是演说妙法。
△六祖因过去世修行与学习都已经成熟,所以在这生便能顿悟见性。同时,六祖过去世还广结善缘,如无深广的善缘,他不会遇到五祖。
△由于我们不能停止妄想,故佛说一切法对治众生的一切妄想,八万四千法门对治千差万别根基的人们。如果妄想没有了,一切法也就用不着了。
△学佛本意,是在去迷求觉,依般若法门,方可登彼岸,得解脱,此义万勿动摇!
△修行当依法不依人。倘由人情转移,即是以性命为人情。法如当机,切不可因人而疑法,转为自误。
△修行当活计,不可拘执死法,如一时无善知识为我决定,我当审量自己之地位与机缘,所修由博而约,层层推进,必得一究竟者。
△末法众生福薄,德学兼备的善知识寥若晨星,故知识苟有些长处,即应如犊恋母,不可轻易云离。
△佛不涅槃,法轮常转,末法时代一样有利根人,善知识与佛无二,倘遇善知识,宝山勿空过,时不再来,切不可稍存待心。
△是法平等,无有高下,法法无上,门门第一。修行者必须对各种法有法法平等的观点,不生门户胜劣执见。从来祖师大德,因悲心激切,特别强调自己法门的优胜,这往往是一个时期中破人执着的说法。如果学者脚根没站稳,听到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就不免彷徨不定,坠入歧途。因此,初学阶段应以专一深入一门为主。
△各宗修法,首先都要以伟大的愿力为主,誓愿与众生共同获得平等的大觉,方可警觉痛切,不至中途懈怠。其次,要以实修为主,就是从内心出发,不只是表面上的一套唱做礼拜。功夫做得实在,就会冷暖自知。最初下手时,不宜用力过猛,要稳步前进,否则会进一退九。在修学的中途,必须一门深入。不急不缓,如切如磋,毅力坚强,愈久愈坚,等到发明心地后,则要涵养省察,不离觉照,在一切顺逆的境界上,刻苦磨炼,考验自心。无论修什么法门,都要注重持戒。
△千里求师,不如在家持戒。
△如果以戒束身,则悖理违德之事不敢想,无益有损之言不敢出。
△出家人真学佛人,衣食住行、日用动静都是有戒的。不要说杀盗淫,你的心在那动一下,都是犯戒。难是难,但心戒是最上乘的。
△该止的不止,固然是犯戒,该作的不去作,同样是犯戒。
△持戒也有很多善巧,并不是那么呆板,既要严肃又要方便。若把那些戒基本上守好了,你去修定,那快得很。
△人都怕患执着,但也不能一概而论。因为无论学什么,都须对所学之事感兴趣,才能学成。兴趣达到顶点,便成了执着,犹如炼铁,不断地炼,就能成钢了。至于执着的害处,是指有些人刻意执相分别。这错误的执着,便成了障道因缘。但是如果一概认为“执着”不好,终日悠悠荡荡,不思进取,决无益处!故对执着二字必须分清,如果因执着不舍而障道则不可有,如果为了进道锲而不舍则不可无。
△除执着,只是要你除去执着心,除去不对的事。可是,对的事就不能不坚持。“是道则进,非道则退,”不合乎道者不要执着,合乎道者要持诵不忘。
△“实际理地不染一尘,佛事门中不舍一法,”我们平常的一切修行,多闻熏习,看经念佛,烧香叩头这些事情,依然要如法如律地做去。只有将事相上的每件事情都原原本本地落实下去,才有可能体认理上一法不立的实相。
△莫视解悟知见、经教文字为畏途。知解无过,文字无过,过在于学者执着文字相,徒夸知解而不销归自性,于本心上领略。
△言语可以障道,亦可以载道。执之,则美酒即为糟粕,了之,则糟粕皆为美酒。
△佛法本是应病与药,有时立文字,有时不立文字,因时、因地、因人,而有不同施设。处今之世,为了抢救众生慧命,为了使佛法屹立不移于世,第一要务在劝勉人亲近经典,甚不宜引用一些“入海算沙”、“说食不饱”的话,挡人向学之心。自然,研参经书语录,出发点要正,要善用其心,此二点最不可缺!
△欲使佛法兴,除非僧赞僧。同样的,欲使众生普获法益。惟有各宗相互标榜,故历来有远见之士,决不肯扬自黜他,处处必以整个佛法着想。
△僧伽住持正法,续佛慧命,为人中第一福田,至尊至贵;纵使持戒不周,德行有玷,在家居士不能与比。譬如金刚虽有残缺,一切众宝所不能及!在家居士务须深信佛语,相信僧宝是人中福田,而竭尽谦恭低让、委曲将护之能事。
△出家在家都没有什么区别,只看你是否执着外在的一切。执着外在的一切,便像水结成冰,处处有碍,于是就有痛苦。不执着外在的一切,就象冰化成水,自由流动,无拘无束,这就是幸福的彼岸。
△要真出家:
明心菩萨,大事已了,入无学位,心无出入亦无烦恼,出家一事,出亦得,不出亦得,总勿自欺欺人,名真出家。
又有居士,示有妻子财产,日居烦恼之中,无所染污,心离尘劳,是真出家者,故居士宜在家出家。言身虽在家,心已出离。
比丘则应出家出家。言身心两出家,永断烦恼。回俗一事,佛制所允。若比丘身不回俗;心常恼乱,不忘名闻利养者,即是回俗,并是大破戒,与恶人不异。
△心不随境转,就无来无去,心不住着就能得胜妙境界。可是现在的人都是心随境转,甚至随着神通的境界转,他不知道这是一条危险的路,偏差的路。
△学佛不应求神通,神通是魔术师的事,与学佛无关。学佛人不求什么福报,要就是整个宇宙全部都是我的,所谓“大我”,否则就是一点都不要!
△神通之事绝对不可说,不可露,否则必遭魔障。故意显露是着相以求,即是自心不静,即是自心入魔境。
△宝藏经云:神通有五种。一妖通,如狐狸老变,木石精灵依附之类。二曰报通,如鬼神逆知,神龙隐变,或夙世所修天眼未成,今世视听特异者之类。三曰依通,如乘符往来,药饵咒水,以及放光引神,必有所依藉等类。此三者假名曰通,实非通也,因其不究竟且必退转故。四曰五神通:一天眼二天耳三他心四宿命五神足,此虽名通,但可分为究竟与不究竟两种。无道者不究竟,终必退转,并有危险。颠狂成魔,堕大地狱,必招后果,甚可畏也。五曰道通,又名漏界通,究竟通,即以道为本,以天眼等五神通为用。此必先明心地,开发觉慧,证得净空为体,然后缘化万有,无心应物以用。
如果根本未空而开天眼等五神通,遇有力之外境前来,或喜或悲,魔即乘入。比如开天眼无隔,能见诸切已恼怨之事,不觉瞋怒,遂致堕落;或见男女爱悦之事,不觉情移入胎。因贪痴之根未除,暂时压伏不起,一旦反动,不复可制。
学佛人,第一不许求神通,坐时见光见佛等等,皆幻心所起,悬为大戒,应防其稍得胜境,喜魔来入心肺也,应先证得漏尽通,有本不愁末。
△我见过一些有奇功异能的人,亲证亲验,你不承认也得承认。但从烦恼上看,他们却同于一般人;从智慧上看,神智尚不越中下,自然,有智慧又有神通是很好的,二者不可兼得呢?我所希望的宁愿是前者而不是后者。
△戒急于求成,“但事耕耘,不问收获”,功到自然成,切勿以急躁心希望立即见效早日成就,要知道,种下善因,必结善果,只是因缘有迟速罢了。如果着相以求,反会导致心神不宁,甚至因一时得不到预期的效果而丧失信心。
※※※※※※※※※※※※※※※
佛法的实践活动主要是指个体精神自我净化与升华的过程,亦即超越世俗的功利欲念以及由此而来的诸烦恼痛苦,而达到彻底觉悟的精神自由境界。这一精神的自我净化、自我升华的过程,并不是说个体要与世界裂割开来,独善其身,恰恰相反,个体应当在充满喧哗与骚动,烦恼与痛苦的人间生活中,砥砺自己的意志,达到净化人生、净化心灵的目的。这一过程是入世而出世的过程。说入世,是因为个体不脱离社会生活,不逃避责任;说它出世,是因为个体超越世俗的混浊污染,保持自己清净纯洁的心灵与觉性。
修行集
△古德颂
“古之人,行履笃,言不诳,心不曲”。
古代的人,处世纯厚,行为笃实,出言诚恳,居心正直。
“守清素,如慧开,竭尽施,不积财。”
梁时慧开法师,以讲经闻名,住杨城彰都寺。当时豫章太守谢惠请师讲经,厚加赠送;晋安太守刘业,知师清贫,亦施钱一万,师全部散给贫穷,顷刻都尽。
“自洁者,如道林,入深山,远女人。”
道林法师是同州人,居太白山。帝屡次召请不肯出山。临终时天乐鸣空,异香满室。师匿迹深山幽谷,路险不能攀登,终生不见女人,以成清洁之志。
“尊师者,如道安,服苦役,心自甘。”
尊师的模范是道安法师,他是魏时常山人,十二岁出家,性聪敏但相貌丑陋。其师开始不重视他,叫他服苦役。他从无怨言,也从不露怨容。读经万言,一日而毕,并能背诵无差。后来遇神僧佛图澄,深入堂奥。佛法从此大行。
“孝亲者,如道丕,为养母,自忍饥。父捐躯,为报国,丕苦求,骨跃出。”
后周时道丕法师是唐宗室,七岁出家。年十九岁时长安作乱,背母亲入华山,又逢大饥荒。法师乞食供母,自己忍饥不吃。其父出征战亡阵地,因遵母命去收骨骸,到后见白骨遍野,无从辨认,道丕至诚祝祷,有骷髅从骨中跃出,便带着归葬,这是孝心精诚所至。
“高尚者,如道恒,避荣命,入山深。”
道恒法师是蓝田地方人,二十岁出家。秦主姚兴欲夺其志,以高官厚禄引诱,虽令罗什道碧二位大师劝谕,也不肯从,避入深山以终老。
- 《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经》原文
- 佛说无量寿经全文
- 佛说长寿灭罪护诸童子陀罗尼经全文
- 佛说高王观世音经全文
- 如何修法才能得神通?神通怎么修?
- 十八层地狱分别叫什么?十八层地狱详细图解
- 戒除邪淫得清凉
- 《佛说圣者无量寿智大乘陀罗尼经》原文
- 在家居士修净土宗早晚课的内容
- 读诵无量寿经的利益
- 念佛怎样“发愿和回向”?
- 最常用回向偈、回向文
- 佛前忏悔发愿文
- 净土五经一论是什么?有哪些内容?
- 简单的早晚课
- 《太上感应篇》原文及白话译文
-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全文
- 佛说十善业道经原文
- 净土宗历代祖师是谁?净土宗十三代祖师介绍
- 曹操投胎转世变为猪 因果轮回不可思议
- 印光大师十念法(文白对照)
- 生死关全集
- 净土宗十三祖-印光大师简介
- 今生做眷属,必有前世因缘
- 净宗朝暮课本
- 阿弥陀经白话文
- 净修捷要
- 极乐辅臣观世音菩萨
- 净土宗祖师论专修
- 徐清贤往生纪实,乱心念佛佛也迎
- 大方广佛华严经普贤行愿品讲义
- 佛说无量寿经
- 净土十要
- 《净土圣贤录》上的令人震撼的往生实例
- 佛说阿弥陀经全文
- 念佛求往生能提前走吗?趁年轻先走可以吗?
- 观经四帖疏
- 西方发愿文(图文)
- 娑婆教主释迦牟尼佛
- 信佛因缘,皆得往生
- 一朵莲含一圣胎,一生功就一花开的解释
- 净土三经是指哪三经?主要内容是什么?
- 一位老人自在往生的真实故事
- 潇洒的东门乞丐往生记
- 百岁老居士崔成贵往生纪实
- 慈母虔诚念佛,终微笑往生净土
- 今生做眷属,必有前世因缘
- 两位法师一同发愿,感佛来迎同时往生
- 无神论者归弥陀,敬礼往生放光佛
- 有因才有果,不要只认果不认因
- 曹操投胎转世变为猪 因果轮回不可思议
- 持烛专注观想忆念佛,往生三天后身体依然散发奇香
- 将所有善行功德都回向往极乐世界
- 念药师佛能不能往生呢?
- 对于念佛求往生,你有做到“至心”吗?
- 因果是行事的准则,不可不信
- 净土宗祖师论专修
- 专心一志念佛,体发异香往生
- 徐清贤往生纪实,乱心念佛佛也迎
- 九殿阎王——平等王
- 信佛因缘,皆得往生
- 在家居士修净土宗早晚课的内容
- 欲决定往生者,请从持戒念佛真实行去
- 念佛要兼念观世音菩萨圣号
- 《了凡四训》:功名富贵能向外求吗?
- 什么是因缘果报?因果是如何运行的?
- 民国一贫妇往生记
- 念佛求往生能提前走吗?趁年轻先走可以吗?
- 百岁老人往生记
- 《太上感应篇》原文及白话译文
- 《净土圣贤录》上的令人震撼的往生实例
- 净土宗历代祖师是谁?净土宗十三代祖师介绍
- 为什么要见到自己的过失,不要看别人的不是?
- 往生论节要
- 因果轮回及天堂地狱果然有么?
- 印光大师十念法(文白对照)
- 十念记数念佛方法
- 莲池大师发愿文
- 拜佛与医学
- 印光大师论外道
- 佛说无量寿经全文
-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全文
- 阿弥陀经白话文
- 大方广佛华严经普贤行愿品讲义
- 净土十要
- 观经四帖疏
-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记
- 大般涅槃经全文
- 《佛说长阿含经》原文【姚秦 佛陀耶舍共竺佛念译】
-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表解
- 《悲华经》原文
- 地藏菩萨本愿经导读
- 大佛顶首楞严经
- 净土法门疑难问题解答
- 心经的理论和实践
- 当代往生纪实
- 拜佛与医学
- 往生纪实
- 谷响集
- 早吃素
- 五福临门
- 念佛法要
- 六祖大师法宝坛经
- 法藏法师:净土深义
- 净土十疑论
- 谛闲法师:普贤行愿品辑要疏
- 佛说无量清净平等觉经
- 正信的佛教
- 净土宗教程
- 印光大师论外道
- 大通方广忏悔灭罪庄严成佛经
- 莲池大师戒杀放生文图说
- 佛说无量寿经义疏
- 蕅益大师法语
- 《贤劫经》原文
- 明信因果
- 阿弥陀佛和他的极乐世界
- 《佛说大乘造像功德经》原文
- 印光大师文钞
- 临终关怀
- [放生起源]寺院设立放生池在经典或传统上有什么根据?
- [感应故事]心经故事
- [白茶]什么是白茶,有哪些品种?
- [白茶]什么是白茶?白茶的简单介绍
- [佛与人生]面对别人的批评,应该怎么做?
- [佛学常识]八关斋戒的解释、戒相、功德利益
- [佛学常识]袈裟是什么意思?为什么叫福田衣?
- [佛学常识]为什么把佛法僧三者称为“宝”?
- [佛学常识]为什么要皈依三宝?归投三宝令身心安稳
- [人物故事]佛教贫女供灯的故事与启示
- [佛经故事]释迦牟尼佛和菩提达多的双头鸟故事
- [佛学常识]食存五观指的是什么?
- [人物故事]阿育王的小王妃须阇哆,持戒穿素服得宝珠
- [禅宗公案]老修行人“三十年不冒烟”的故事
- [佛经故事]富孩子变穷孩子,《法华经》穷子喻的故事
- [佛学常识]布施的意思与种类
- [佛经故事]伽尸比丘尼身披袈裟出生的因缘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