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土十要(第九)续净土生无生论
续净土生无生论
清闽鼓山沙门道霈造
明万历间,天台幽溪无尽灯法师,本一家教观,作净土生无生论。理无不圆,事无不彻。乃净土之正宗,往生之捷径。故当时论成,师登座,为四众讲演,感天乐鸣空,众共闻见。每日皆然,讲毕乃止。其灵应不爽如此。净业行人,依之修持,复何惑哉。然余今日复有是作,貂续于其后者。盖以十门中,有旨别而门同者,有门别而旨别者,皆足以互相发明,究竟净土指归。聊备自修,兼示同见同行者,同生净土云尔。唯愿我本师和尚阿弥陀如来,观世音,大势至,诸大圣众,以及十方常住三宝,慈悲鉴念。倘有一言冥契佛心,愿共法界众生,同体眷属,无生而生,齐登上品,共成佛道。时大清康熙丁卯岁,九月九日阁笔叙。
今造此论,分为十门。一一真法界门。二性心具造门。三心佛互遍门。四心佛同体门。五唯心即至门。六性德庄严门。七佛佛同体门。八心佛感应门。九三无差别门。十因果互具门。
一一真法界门
一真法界性,无佛无众生。常清净无相,不可得思议。
论曰,夫一真法界,空有未形,生佛绝朕。清净无相,湛然常住。四句既亡,百非斯遣。不可得而名,强名曰一真法界。华严经第六地偈云,法性本寂无诸相,犹如虚空不分别。超诸取著绝言道,真实平等常清净。此偈初句,标法性体本寂灭,无圣凡之相。次句,喻以虚空有三意。一喻不分别。二喻寂灭无相。三喻周遍。第三句,超诸取著,谓心行处灭。绝言道,谓语言道断,不可思议也。末句,结归实际。谓真实而无虚伪,平等而无差别,常住而不迁变,清净而无惑染也。问曰,若如是者,诸众生等,云何随顺而能得入。答曰,个中本无众生,谁背谁顺,谁出谁入。有佛无佛,性相常然。平等平等,不可思议。此是诸佛本源,一切众生性体。身心寂灭,平等真际。苟以情求之,不亦远乎。虽然,试强言之。若欲入者,且从文殊一门而入。大般若经曼舒室利分,佛告文殊云,汝于佛法,岂不趣求。文殊答云,我不见有法非佛法者,何以趣求。世尊云,汝于佛法已成就耶。文殊答云,我都不见法可名佛法,何以成就。世尊云,汝岂不得无著性耶。文殊答云,我即无著,岂无著性复得无著。行者若能于文殊所答三语云,我不见有法非佛法者。又云,我都不见法可名佛法。又云,我即无著,岂无著性复得无著。如是信解悟明,则生佛具尽,我法皆空。是谓从文殊门入。以文殊主信故,又主智故。故云,佛法大海,信为能入,智为能度。
二性心具造门
真如寂灭性,具恒沙功德。四圣及六凡,皆由心变造。
论曰,昔马鸣菩萨,宗百部大乘经,造起信论。一心具二门。一者心真如门。二者心生灭门。既云心真如心生灭,岂有二致。不过波水之异耳。是以论中二门,皆各总摄一切法,以二门不相离故。今此中前门摄真如门,唯明真如体。此第二门乃生灭门,具明体相用。故论云,是心真如相,即示摩诃衍体。是心生灭因缘相,能示摩诃衍体相用故。此偈初句云寂灭性者,真如体也。次句具恒沙德者,真如相也。后二句四圣六凡由心变造者,真如随缘之用也。随缘者,论云,依如来藏,有生灭心。所谓不生不灭,与生灭和合,非一非异,名阿黎耶识。此识有二种义。一者觉义,二者不觉义。夫如来藏者,真如随缘之别名也。生灭心者,真如随无明缘,动作生灭也。不生不灭,即如来藏,与无明生灭心和合,故非一异。得黎耶名。二义中,觉义,四圣之本也。不觉义,六凡之本也。凡圣虽殊,皆由真如性体本具,随染净缘,熏变而起。所谓不思议熏,(不可熏而熏也。)不思议变,(不可变而变也。)此之谓也。我今现前念佛,愿生净土,蒙佛授记,分身尘刹,摄化众生,是菩萨法界。愿究竟圆满无上菩提,以念佛成佛,是亲种故,是佛法界。二者皆自心真如,随缘熏变而起,不由他得也。又达摩经颂云,无始时来界,一切法等依。由此有诸趣,(六凡。)及涅槃证得。(四圣也。)界,作因义。因,指黎耶含藏染净种子。故名种子识。如此犹涉权说。若作性义,性指一真法界性,即真如体也。四圣六凡,皆是性起,即入圆门。圆门者,天台性具圆顿法门云,现前念佛介尔之心,具足百界千如,三世间三千诸法。即空假中,更有各具互具之义。以趣举一法,即法界之大都。互具各具,互融互摄。参而不杂,离而不分。一多自在,不相留碍。故辅行云,学者纵知内心具三千,(各具义也。)不知我心遍彼三千。彼彼三千,互遍亦尔。(互具义也。彼彼者,一彼彼佛,一彼彼生。心佛众生,皆有各具互具之义。)如帝网珠,交彻融摄,重重无尽也。然此一念,所以能尔者。以全性起修,全修即性故。四明尊者云,法界圆融不思议体,作我一念之心。亦复举体作生,(九界也。)作佛,(佛界也。)作依,(器世间也。)作正。(五蕴世间也。)且趣举一法,尚复具足。况念佛之心乎。如是念佛,是念究竟佛。必臻上品也。
三心佛互遍门
弥陀法界身,遍我心想中。我心想佛时,佛即全体现。
论曰,此偈即观无量寿佛经云,诸佛如来是法界身,入一切众生心想中。是故汝等心想佛时,是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诸佛正遍知海,从心想生。是故应当一心系念。谛观彼佛,多陀阿伽度,(如来。)阿罗诃,(应供。)三藐三佛陀。(正遍知。)诸佛如来下,统观诸佛。是故应当下,别观本师无量寿尊。诸佛是法界身者。界,性义,谓法性身也。无处不遍,谓遍一切众生,一切国土,及与三世,无有遗余。故华严经云,法性遍在一切处,一切众生及国土。三世悉在无有余,亦无形相而可得。今但云遍入众生心想者,令其观心,观易成故。又诸佛法身入众生心想中,是诸佛心内众生,心心寂灭也。是故汝等心想佛时,是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者。是众生心内诸佛,万德庄严也。心佛互遍,如一室千灯。虽灯灯不同,而光光互相遍摄,重重无尽也。又是心作佛者,从性起修也。是心是佛者,全修即性也。诸佛正遍知海,从心想生者。谓行人想佛之心,亲从法界缘起。缘生无性,当体寂灭,即是如来正遍知海,无二无别。是故我现前一念,观想阿弥陀佛之心。即是弥陀相好光明,全体显现。无二法也。
四心佛同体门
我心与佛心,究竟无有二。举念佛现前,非一亦非异。
论曰,前门心佛所以互遍者,以诸佛众生同一自性清净心也。何以知然。华严经云,如来成正觉时,于其身中,普见一切众生成正觉,乃至普见一切众生入涅槃。皆同一性,所谓无性是果门,摄法无遗。以佛所证,即众生本觉真心也。又云,菩萨摩诃萨,应知自心,念念常有佛如来成等正觉。何以故,诸佛如来不离此心成正觉,故知自心。一切众生心,亦复如是。是因门摄法无遗。以众生之心,即佛所证觉体也。若然者,心佛佛心,究竟无二。行人凡举一念,念阿弥陀佛时。而阿弥陀佛,即时现前。以心佛历然,故曰非一。心佛一体,故曰非异。大法眼云,华严六相义,同中还有异,异若异于同,全非诸佛意,是也。
五唯心即至门
此去西方路,远隔十万亿。弹指顷即到,以本唯心故。
论曰,西方路隔十万亿者。阿弥陀经云,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其土有佛,号阿弥陀,今现在说法。弹指即到者。观无量寿佛经,上品上生章云,此人精进勇猛故,阿弥陀如来,与观世音,大势至,无数化佛,百千比丘声闻大众,无量诸天,七宝宫殿。观世音菩萨,执金刚台,与大势至菩萨,至行者前。阿弥陀佛放大光明,照行者身,与诸菩萨授手迎接。观世音大势至与无数菩萨,赞叹行者,劝进其心。行者见已,欢喜踊跃。自见其身,乘金刚台,随从佛后。如弹指顷,往生彼国。夫极乐净土,此去限十万亿佛土之遥。而到在弹指顷者,以唯心故也。以是观之,十万亿佛土不远,而弹指顷不近。以心法无形,贯满十方,无远近故。娑婆众生,耳根最利,非五根所能及,试于耳根中观之。如危楼百尺,洪钟在簴。遥杵一击,声闻百里。声既不来,耳亦不往。声闻同时,历历现前。讵非唯心之明验乎。非唯土是唯心。而土中之佛,亦唯心现。故无量寿经云,佛告阿难,汝起整衣服,合掌恭敬,礼无量寿佛。阿难禀教,正面西向,五体投地。即见无量寿佛,放大光明,普照一切诸佛世界。威德巍巍,如须弥山,高出一切诸世界上。此会四众,一时悉见。彼见此土,亦复如是。夫礼拜之顷,举念即见阿弥陀佛,放光普照者,是亦唯心之明征也。又解脱长者,示善财唯心念佛法门云,我欲见安乐世界阿弥陀佛,随意即见。乃至云,然彼如来不来至此,我身亦不往诣于彼。知一切佛,及与我心,悉皆如梦如影,如幻如响。我如是知,如是忆念。所见诸佛,皆由自心。夫由自心者,一法界心也。既云知一切佛,及与我心,悉如梦等。则若佛若心,皆从一法界真心现起,当体寂灭,故无来往也。清凉国师云,既了境唯心,了心即佛。故随所念,无非佛矣。况无境非心,无心非佛。加以志一不挠,精诣造微。佛应克诚,于何不见。问,即佛之心,为如梦心,为法界心。答,达得心佛是梦,则当处寂灭,即法界心,非有二也。
六性德庄严门
西方安乐国,依正极庄严。须信非他物,皆是性功德。
论曰,西方依正庄严,皆性功德者。起信论云,复次真如自体相者。一切凡夫声闻缘觉菩萨诸佛,无有增减。非前际生,非后际灭。(注曰,此明真如体也。诸佛众生,同一真性。无生灭增减,毕竟常住,无有变异。)从本以来,自性满足一切功德。所谓自体有大智慧光明义故,遍照法界义故,真实识知义故,自性清净心义故,常乐我净义故,清凉不变自在义故。具足如是过于恒沙,不离,不断,不异,不思议佛法,乃至满足无有所少义故。名为如来藏,亦名法身。(注曰,此明真如相也。大智慧光明者,性自神解也。遍照法界者,周遍法界,事理俱照也。真实识知者,无倒正知也。自性清净者,离诸惑染也。常乐我净者,四德圆备也。清凉不变自在义者,性离惑业,四相莫迁,无诸障碍也。不离者,恒沙性德,不离真体也。不断者,无始相续也。不异者,体相一味也。不思议佛法者,唯佛证穷也。乃至满足无有所少义者,真如体中,性体具足。如来既证性已,万德圆彰,即验真如本具也。故名之曰如来藏,亦名如来法身。)问曰,上说真如,其体平等,离一切相。云何复说体有如是种种功德。答曰,虽有此诸功德义,而无差别之相。等同一味,唯一真如云云。由此观之,西方极乐世界,依正二报,功德庄严。如弥陀经中,珠网丽天,琼林矗地,池流八德,莲吐四光,天乐韵于六时,裓华散于亿刹,化禽演道品,风树传法音,如是等无量功德,皆是极乐国土依报庄严也。又如相好八万,举光明以遍收。功德喻沙,言寿命以统括。成佛十劫,简过未以释疑。声闻皆发大心,菩萨多居补处。生者咸归于定聚,趣途即预于阿鞞。如是等无量功德,皆是寿尊一佛二菩萨,及海会眷属等正报庄严也。如上依正二报无量功德,原非他物,乃是真如体上本有之性功德。故云栖莲池大师疏阿弥陀经,一一以称理释之,其有旨哉。问,此功德性,为化主性,为海众性。答曰,化主海众,本同一性。而不妨有各具互具之义。如上一室千灯之喻,可见也。
七佛佛同体门
弥陀与诸佛,同一法界身。一称无量寿,诸佛齐现前。
论曰,问,十方诸佛,各有愿力,摄受众生。何以不念十方诸佛,而偏念西方阿弥陀佛,求生极乐耶。答,以诸佛如来同一法身。念阿弥陀佛,即是念十方诸佛。故一称弥陀万德洪名,而十方诸佛一时齐现。何以故,同一法界身故。故华严经云,一切如来一法身,真如平等无分别。又云,一切诸如来,同共一法身。一心一智慧,力无畏亦然。以此观之,若称阿弥陀佛,而诸佛不现前,则阿弥陀佛非法界身。以有身外诸佛故。阿弥陀佛既是法界身,则诸佛何以不现前。以是知行人至心称念阿弥陀佛,而诸佛齐现,复何疑乎。
八心佛感应门
我心感我佛,我佛即应我。应感非前后,心佛同一体。
论曰,我现前感佛之心,是法身真我。而所感之佛,即我法身。即感即应,无前后也。何以故,以心佛同体,感应一时。感是我心之感,应是我心之应也。是以阿弥陀佛居法身地,与法界众生心心相照,吻然契合,无二无别。行人能以信行愿感之,当处现前,不爽毫发也。唐解脱和尚,五台县人,姓邢氏,七岁出家,初从慧超禅师,超器之。后于五台专诵华严,依经作观,求见文殊。文殊现身诲云,汝不须礼觐于我,应自悔责,必当大悟。因反求,乃大悟。感诸佛现身,说偈曰,诸佛寂灭甚深法,旷劫修行今乃得。若能开晓此法眼,一切诸佛皆随喜。解脱问,寂灭之法,若为可说,得教人耶。诸佛即隐。复有声告曰,方便智为灯,照见心境界。欲究真实法,一切无所见。以此观之,诸佛与文殊解脱,同一法性。解脱以真诚心,求见文殊,而文殊现。感诸佛,而诸佛应。念佛行人求见阿弥陀佛,亦复如是。心外无佛,佛外无心。感应道交,炳然齐现也。
九三无差别门
心佛及众生,是三无差别。我念佛发愿,上求而下济。
论曰,心佛众生,三无差别。古谓佛法太高,众生法太广,观心为易故但观心法。佛是心佛,故念佛发愿,上求于佛果。众生是心众生,故下济度于众生。所以须上求下济者。岂不见楞严会上,阿难因世尊开示五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地水火风空见识七大等,一一推破,了不可得。本如来藏,妙真如性,清净本然,周遍法界。廓然大悟,乃发愿云,愿今得果成宝王,还度如是恒沙众。将此深心奉尘刹,是则名为报佛恩。愿今得果者,上求于佛果也。还度沙众者,下度于众生也。深心者,佛本是心,则无佛可求。无可求中,吾固求之。众生是心,则无生可度。无可度中,吾固度之。故维摩诘经云,虽知诸佛国,及与众生空。而常修净土,教化于群生。无求而求,无度而度,是谓深心。以此深心,奉尘刹诸佛,勤求大果。化尘刹众生同生净土。以众生亦是未来之诸佛故。如此故能仰报于佛恩也。凡净业行人,念佛发愿,上求下化,应如是知。
十因果互具门
临终在定心,已生安养国。上品宝华中,因果各互具。
论曰,天台智者大师云,临终在定之心,即是净土受生之心,是因中有果也。华开见佛,悟无生忍,繁兴万行,尘刹利生,是果中有因也。世间草木之华,或先华后果,或先果后华。唯莲华,华果同时。华中有莲,是因中有果也。莲中有蔤,是果中有因也。因果互具,三际一时。故华严经,一切处文殊师利说偈云,一念普观无量劫,无去无来亦无住。如是了知三世事,超诸方便成十力。故净业行人,当拳拳致意于末后临终一念,蓦直而去,永无后念。如此成就,始是生净土之明验也。智度论云,临终少时,能胜终身修行之力。以猛利故,如火如毒。唯恐其障缘现前,此一念不成就耳。故行愿品,普贤菩萨教行人预发愿云,愿我临欲命终时,尽除一切诸障碍,面见彼佛阿弥陀,即得往生安乐刹。又净名经,文殊菩萨问维摩诘云,生死有畏,菩萨当何所依。维摩诘言,菩萨于生死畏中,当依如来功德之力。夫菩萨于生死畏中,尚须依如来功德。况博地凡夫,而欲自恃天真,作增上慢人,非自赚乎。然如来功德无量,略具于观无量寿佛经。净业行人,但能随念其名字,及相好光明寿量等,少分功德。倘不能久持,但一念顷专心瞻仰,而五畏一时可息,不特生死畏也。故华严云,若念如来少功德,乃至一念心专仰。诸恶道怖悉永除,智眼于此能深悟。如子依母,则得大安乐也。问曰,若然,则赵州何以云,佛之一字,吾不喜闻。又云,念佛一声,漱口三日。此何说也。答曰,若如实知得赵州落处,许汝亲见弥陀法身,是真念佛。若也不知,鹦鹉学语,自误误人,其害匪细。故四明云,不肖之徒,轻欺生死,于净土要术,生谤障人。痛哉痛哉。凡真心修净业者,应如是永息诸疑,一心念佛,期生上品,始是佛之真子。不可忽也。
续净土生无生论
跋
丁卯仲秋朔。余静中念佛,忽得此十偈。窃欲续于幽溪生无生论后,而不果。越旬日,而温陵龚明府,岸斋居士至。即出以相示。一览知妙,洞彻源委,了无疑议。居士请竟其业。余深嘉其般若因地,来自多生,非偶尔也。不违其请,乃宗诸大经大论,作此论释。既成,相与合二论而观之,互相发明。净土深旨,似无遗憾。因思非居士无以发余之绪言,非余无以竟居士之净业。法会因缘,千载一遇,岂偶然哉。因并识之,以志一时缘起云。西真比丘道霈书于圣箭堂
净土十要一书,真修净指南,法门至宝。惜原板已失,广播无由。(化杰)募依原本,续有是刻。俾使修净诸公,自始至终,虔心体玩。如入五都之市,已无宝不陈矣。剞劂将终,又得为霖大师续生无生论一卷。更加众宝之中,又获骊珠一粒。欣喜不胜。谨成霖师本愿,附刻生无生论后。更使修净诸公,无宝不收焉。可庵比丘化杰书于教忠堂
- 上一篇:净土十要(第九)清省庵法师劝发菩提心文
- 下一篇:净土十要(第九)净土法语
- 蕅益大师法语
- 净土十要问答撷录(五)
- 净土十要问答撷录(四)
- 净土十要问答撷录(三)
- 净土十要问答撷录(二)
- 净土十要问答撷录(一)
- 蕅益大师文选《题之庵冻云图》
- 蕅益大师文选《血书法华经跋》
- 蕅益大师文选《十大碍行跋(十大碍行出宝王三昧念佛直指)》
- 蕅益大师文选《明庆寺重建殿阁碑记》
- 蕅益大师文选《祖堂幽栖禅寺大悲坛记(并铭)》
- 蕅益大师文选《端氏往生记》
- 蕅益大师文选《祭了因贤弟文》
- 蕅益大师文选《吊不忘文》
- 蕅益大师文选《寿新伊大法师七袠序》
- 蕅益大师文选《祭颛愚大师爪发衣钵塔文》
- 蕅益大师文选《预祝乾明公六十寿序》
- 蕅益大师文选《达源禅宿六袠寿序》
- 蕅益大师文选《礼千佛告文》
- 蕅益大师文选《惠应寺放生社普劝戒杀念佛文》
- 佛说无量寿经上卷
- 佛说无量寿经下卷
-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一)
- 华严经要解(1)
- 心经的人生智慧-济群法师(一)
- 阿弥陀经白话文(一)
- 大方广圆觉经讲义-圆瑛大师(一)
- 观经四帖疏(卷一)
- 六祖大师法宝坛经(一)
- 大般涅槃经卷上(一)
- 大方广佛华严经普贤行愿品讲义(一)
- 大乘无量寿经白话解—黄念祖居士(一)
-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表解-李炳南老居士(上)
- 阿弥陀经白话文(二)
-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二)
-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记(卷第一)-海仁老法师(1)
- 善导大师全集-观经四帖疏(上)
- 净土法门疑难问题解答(一)
- 阿弥陀经白话文(三)
- 心经的理论和实践-徐恒志居士(上)
- 大通方广忏悔灭罪庄严成佛经 卷上
- 心经的人生智慧-济群法师(二)
- 阿弥陀经白话文(注解)
- 阿弥陀经白话文(四)
- 大佛顶首楞严经卷一【一】
- 佛说长阿含经卷第一
- 净土十要(第一) 阿弥陀经要解
-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五)
- 地藏菩萨本愿经导读(作七安心)
- 悲华经卷第一
-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三)
- 万善同归集(一)
- 普贤菩萨行愿品白话解释(一)
- 《净修捷要》报恩谈
- 华严经要解(2)
- 拜佛与医学 第一讲
- 心经的人生智慧-济群法师(三)
- 复李德明居士书四
-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四)
- 与妙真大师书七
- 一朵莲含一圣胎,一生功就一花开的解释
- 净土三经是指哪三经?主要内容是什么?
- 一位老人自在往生的真实故事
- 潇洒的东门乞丐往生记
- 百岁老居士崔成贵往生纪实
- 慈母虔诚念佛,终微笑往生净土
- 今生做眷属,必有前世因缘
- 两位法师一同发愿,感佛来迎同时往生
- 无神论者归弥陀,敬礼往生放光佛
- 有因才有果,不要只认果不认因
- 曹操投胎转世变为猪 因果轮回不可思议
- 持烛专注观想忆念佛,往生三天后身体依然散发奇香
- 将所有善行功德都回向往极乐世界
- 念药师佛能不能往生呢?
- 对于念佛求往生,你有做到“至心”吗?
- 因果是行事的准则,不可不信
- 净土宗祖师论专修
- 专心一志念佛,体发异香往生
- 徐清贤往生纪实,乱心念佛佛也迎
- 九殿阎王——平等王
- 信佛因缘,皆得往生
- 在家居士修净土宗早晚课的内容
- 欲决定往生者,请从持戒念佛真实行去
- 念佛要兼念观世音菩萨圣号
- 《了凡四训》:功名富贵能向外求吗?
- 什么是因缘果报?因果是如何运行的?
- 民国一贫妇往生记
- 念佛求往生能提前走吗?趁年轻先走可以吗?
- 百岁老人往生记
- 《太上感应篇》原文及白话译文
- 《净土圣贤录》上的令人震撼的往生实例
- 净土宗历代祖师是谁?净土宗十三代祖师介绍
- 为什么要见到自己的过失,不要看别人的不是?
- 往生论节要
- 因果轮回及天堂地狱果然有么?
- 印光大师十念法(文白对照)
- 十念记数念佛方法
- 莲池大师发愿文
- 拜佛与医学
- 印光大师论外道
- 佛说无量寿经全文
-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全文
- 阿弥陀经白话文
- 大方广佛华严经普贤行愿品讲义
- 净土十要
- 观经四帖疏
-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记
- 大般涅槃经全文
- 《佛说长阿含经》原文【姚秦 佛陀耶舍共竺佛念译】
-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表解
- 《悲华经》原文
- 地藏菩萨本愿经导读
- 大佛顶首楞严经
- 净土法门疑难问题解答
- 心经的理论和实践
- 当代往生纪实
- 拜佛与医学
- 往生纪实
- 谷响集
- 早吃素
- 五福临门
- 念佛法要
- 六祖大师法宝坛经
- 法藏法师:净土深义
- 净土十疑论
- 谛闲法师:普贤行愿品辑要疏
- 佛说无量清净平等觉经
- 正信的佛教
- 净土宗教程
- 印光大师论外道
- 大通方广忏悔灭罪庄严成佛经
- 莲池大师戒杀放生文图说
- 佛说无量寿经义疏
- 蕅益大师法语
- 《贤劫经》原文
- 明信因果
- 阿弥陀佛和他的极乐世界
- 《佛说大乘造像功德经》原文
- 印光大师文钞
- 临终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