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华人佛教 > 净土宗 > 净土旨归 >

净土探究(五十)

  十六、修行根本愿

  修行的根本是什么?

  1、净土世界所听闻的都是善法善行

  法藏比丘说:‘当我成佛的时候,如果净土中的天人,在净土中能够听到恶事恶名的话,我便不能圆满成就佛道。’

  在净土中,不闻恶事恶名,反过来说,净土天人所听闻的皆是善法善行。就如阿弥陀经所说:‘彼国常有种种奇妙杂色之鸟……,是诸众鸟,昼夜六时出和雅音,其音演畅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圣道分如是等法。其土众生闻是音已,皆悉念佛、念法、念僧。’

  观无量寿佛经也说:‘初观成日,次作水想……,八种清风从光明出,鼓此乐器,演说苦、空、无常无我之音,是名水想……。次观宝树……,树想成已,次当想水……,其摩尼水流注华间。寻树上下,其声微妙,演说苦、空、无常、无我诸波罗蜜,复有赞叹诸佛相好者……,次观大势至菩萨……,眼目开想,见佛菩萨满虚空中,水鸟树林及与诸佛,所出音声,皆演妙法,与十二部经合。’

  无量寿经卷上也说:‘八功德水……,波扬无量自然妙声,随其所应,莫不闻者,或闻佛声,或闻法声,或闻僧声,或寂静声,空无我声,大慈悲声,波罗蜜声,或十力、无畏、不共法声,诸通慧声、无所作声,不起灭声,无生忍声,乃至甘露灌顶众妙法声,如是等声,称其所闻,欢喜无量,随顺清净离欲寂灭真实之义,随顺三宝力无所畏不共之法,随顺通慧菩萨声闻所行之道,无有三涂苦难恶事恶行之名,但有自然快乐善法善行之音,是故其国名曰极乐。’

  2、大小乘佛法都是以三十七种助道品为修行的根本

  由以上经文得知,极乐世界里充满了声闻解脱法、大乘菩萨法,以及佛果位上不共妙法,而将净土中的天人、声闻、菩萨三种求道者,带入一乘佛地的究竟成佛境域。再则从经文解释净土众生听闻种种佛法的广泛内容来看,我们可将本愿看成四十八愿中的‘修行根本愿’,为什么呢?因为任何欲往成佛之路走的佛弟子,均必须从听闻基层的佛法开始入门扎根,极乐世界的天人众生,就是从听闻善法善行开始,进而深入佛法的根本,发觉佛道的源头,从修行的根部开始灌溉、施肥,从根部延伸、成长,终至根深树大,果实累累,利益众生。而佛法的根本是什么呢?就是阿弥陀经上所说的‘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圣道分。’这亦即是阿含经中所说的解脱生死最重要最根本入手修行的佛法(下文自明)。不仅声闻行者以此‘五根、五力、七菩提、八圣道等三十七助道品’为修行解脱的根本,大乘菩萨行者,同样也是以此五根、五力、七菩提、八正道、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等三十七道品,为学佛修行自利、利他的入门基础。

  如大智度论卷十九解释摩诃般若波罗蜜经中述说菩萨修学三十七道品的论文说:‘菩萨摩诃萨应学一切善法,一切道。所谓干慧地乃至佛地,是九地应学而不取证,佛地亦学亦证。复次,何处说三十七品,但是声闻、辟支佛法,非菩萨法?是般若波罗蜜摩诃衍品中,佛说四念处乃至八圣道分。是摩词衍三藏中,佛亦不说三十七品独是小乘法。佛以大慈故,说三十七品涅槃道,随众生愿,随众生因缘,各得其道;欲求声闻人,得声闻道;种辟支佛善根,得辟支佛道;求佛道者,得佛道。均随其修行之初,有发大悲心而修三十七道品,或无发大悲心而修三十七道品,因此有大悲心或无大悲心修学因缘,由此本愿修行因缘诸根利钝差别,故得果有大小深浅之别。’

  又说:‘菩萨虽学虽知是三十七道品法,但未具足六波罗蜜,故不取证。’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四百二也说:‘诸菩萨摩诃萨安住般若波罗蜜多,以无所得而为方便,应修习四念住、四正断、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觉支、八圣道支,是三十七菩提分法,不可得故……。’

  由此可知,无论大小乘佛法,都是以此三十七种助道修行的方法为入门学佛的基础。

  3、唯有知而能行才能超凡入圣

  一般阅经者都见闻过三十七助道品,但大部分的佛教徒,均只将其当做理论上浮面的阅读,没有深入其义,静静的去思惟、力行它。圣人与凡夫的差别,也正是出在这个‘知与行’的上面。

  大智度论说:‘佛法大海,唯信能入,唯智能度。’意思便是告诉我们:有了佛法闻慧的认识,要进而能运用所知法义先度化自己的贪欲、恶念寺内众生,才能生出‘如实智’来引渡众生到彼岸,这才叫做唯‘智’能‘度’。若是空有佛法智识,而不能以‘智’度脱自己的身心烦恼,所拥有的这个‘智’,只能说是世间的智识,起不了‘以智能度’的作用。学佛而不能‘行’,不能‘度’,不能以三十七道品往下扎根,空谈果实累累的将来,这种佛法知见,就是虚有其表,华而不实,形成没有根的浮萍。欲掌握临命终时,往西方或修道前进的佛教徒,就取决于我们自己今生是否能运用所知‘佛法’,所修法门,来‘度’脱现在正在现前的种种烦恼贪念了。

  4、凡是佛弟子都应重视三十七道品

  三十七道品不仅是带领净土众生走向成佛之路的根本佛法,也是带领现世的佛弟子,走向净土,走向自我解脱的根本不二法门。如果一个大乘学佛者,在修行之初,没有将‘五根、五力、七菩提、八正道’等解脱知见的基础融会贯通,是不能巩固所发长远菩提心的。一个禅修者,由于修行之初,没有般若的‘中观正见——三十七道品做为修禅入门的基础,无论在任何身心转换的过程中,是很容易走向任何外道的禅定修持中,而仍自以为豪的。现在就将本愿所说的修行根本——三十七道品,以‘五根’为主干,简单的向读者介绍:

  5、什么是五根?

  (1)五根包涵了三十七道品

  五根就是信根、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根是生长的意思;就是说学佛的人,入门之初,一定先从这五种由浅入深的根本层次下手扎根,进而踏上正信学佛的修行道路。

  三十七道品,由此五根内容而开衍;了脱生死,也以此五根内容为根本;成佛之路,亦是以此五根内涵为阶梯。怎么说呢?如五根中的信根,就是指四不坏信;五根中的精进根,则是指四正断(四正勤);五根中的念根,乃是指四念处,四念处中的法念处即涵摄了七觉支、八正道及十二因缘法等;五根中的定根,便说明了四如意足(四神足)或四禅;五根中的慧根,则说明了四圣谛。因此说五根包括了大小乘的基本要法。

  (2)什么是信根?

  甲、对佛法僧戒坚固信心的源动力来自何处?

  杂阿含经卷二十六说:‘五根中的信根,就是信佛、信法、信僧、信戒——四不坏信(净)。’身为佛弟子,那一个不是由此而进入学佛的道路?

  四不坏信的‘不坏’是什么意思呢?依杂阿含卷三十及大乘章义第十一及大智度论卷十九说:‘即是指对佛、法、僧、戒的信心,已经到达生生世世不会疑惑、动摇、毁坏的程度。’而要到达对三宝信心永不动摇、毁坏的程度,必须从皈依开始,就踏上对佛、法、僧、戒法义的深思力行上,才能在闻法、持戒、修定戒、定、慧三学齐头并进的基础下,依修行的次第,逐渐达到对佛所觉悟的真理‘净信坚,不可倾动’的信心。

  就如杂阿含卷三十说:‘要达到四不坏信的程度,必须有四个条件:一、亲近对解脱佛法有深度认识的善知识,二、听闻有助于了脱生死的正法,三、对解脱佛法内正思惟,四、对修行的方法及次第,要有明确、详细的认知。’佛弟子若能从皈依开始,就从这四个根本修行的条件下手学习,久而久之,便能达到四不坏信,净信坚固的理想。

  乙、学佛者要达到什么程度,才能坚定对三宝的信心?

  而一个佛弟子,要修持、学习到什么程度,才能对‘佛法僧戒’的领悟与学习,达到永不疑惑、永不动摇的心态呢?杂阿含经卷三十说:‘唯有证得声闻初果——一个悟道的圣者,才能对佛、法、僧、戒的体悟与修学,生出如实正意知见,生生世世,达到“不由他信,不由他欲,不从他闻,不取他意,不因他思”不受任何外道、邪法蛊惑、毁坏、动摇的信心。’(而依大乘菩萨法修行阶位,至少要进入初地,才能如智论卷十九所说达到‘对佛法僧戒通达无碍,不动、不坏,得力自在,信根成就的境界’)

  丙、为什么末法众生对三宝的信心不能坚固?

  成就‘四不坏信’,这也只是初入出世圣者之位,踏上了脱生死之路的第一步。因此我们凡夫众生,对佛法僧戒的领悟力与修习力,可说是非常微薄的。尤其末法时代的今天,一般的佛教徒,对三宝的信心,大都停留在感情、偶像的权威信仰上,不能进步,不能认识真正皈依、学佛的方向?将学佛的信仰,建立在对‘个人的佛法知见认识上’,这是非常危险的,更遑论对三宝建立坚固不坏的信仰了。

  悟道的圣者在成佛路上永不退转

  五根中的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正是教导佛弟子,应当如何由浅入深的达到对佛法僧成不坏信心——悟道的境界。而当一个成就四不坏信的圣弟子,进一步踏上大乘菩萨广度众生的成佛之道时,必然在广远的菩萨道上,对佛法僧戒的信心,永不退转,直至成佛。

  丁、往生净土必定成就对三宝的坚固信心永不退堕

  极乐世界的天人众生,由于在弥陀及诸大菩萨的教导、说法下,随时随地,都能够对阿弥陀佛的慈悲与智慧,生起理解、修学的信心。从阿弥陀佛所证悟的究竟佛法,阿弥陀佛的圆满成佛行愿,以及阿弥陀佛的究竟戒德中,学习,体会弥陀无上智慧及圆满慈悲的形成与结果。从进入修证佛法的第一步——悟道、证果中,坚定对‘佛法僧戒’的不坏信心,自然比在娑婆世界中的众生修行、悟道要容易得多。并且当其在净土中成就‘佛法僧戒’四不坏净的圣行后,无论到任何世界度化众生,都不会对‘佛法僧戒’的信念产生丝毫的疑问与动摇。(有关菩萨行者如何闻法、修行及诸佛行愿等问题,二十愿后,会有详述)。

  (3)什么是精进根?

  甲、认识四种根本进修行的方法

  五根中的精进根,就是帮助我们早日悟道的四种根本精进修行的方法。也就是智论卷十九及杂阿含卷二十六所说三十七道品中的‘四正断’——四种正确断除修行障碍的精进方法。唯有根本精进的修学方法认识、巩固后,才能正确的朝向悟道的脚步前进。

  如论中说:‘三十七种助道修行的方法,乃是以十法为根本,何等为十?一、信,二、戒,三、思惟,四、精进,五、念,六、定,七、慧,八、除、九、喜,十、舍。’

  其中精进者,就是指此处说的四正勤(四正断)及五根中的精进根、五力中的精进力、七觉支中的精进觉支以及八正道中的正精进。

  修行者正精进的目的,就是运用的这里所说的四种根本精进修行的方法,不惜身命,一心求道。

  如杂阿含卷三十说:‘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四正断。何等为四:一者断断,二者律仪断,三者随护断,四者修断。’

  (甲)向道、学法的初步用心力法

  什么叫做断断?就是斩断障碍悟道的恶行、恶事的方法,必须不断地用佛法薰陶身心。

  要知道我们皈依佛,乃是皈依一个身心寂静,觉悟宇宙真理,成就圆满悲智的觉者。乃是皈依佛的智慧与慈悲,学习佛的智慧与慈悲。整体的佛法,讲的就是圆满的智慧与圆满的慈悲。而佛究竟的智慧与平等的慈悲心是从何处产生呢?是从内心寂静的无我禅思中而产生。而内心寂静的无我禅思,必须透过四正断、四念处、四圣谛及十二因缘法……等三十七道品长期由浅入深的修学与体悟才能获得。

  而‘缘起性空’,正是佛陀从内心无我禅思中印证的‘成果’。我们不可倒‘因’为‘果’,空谈‘缘起性空’的理论,而轻忽了缘起性空的根本修因——三十七道品。没有一尊佛菩萨,从踏入佛门起,不经过四正断、四念处……等解脱法门的修因,而证悟‘性空’真理的。

  不论阿含经乃至大乘经典,都清楚的说明:我们如果想在今生修证佛一分的解脱智慧与慈悲,必须一点一滴从佛所证觉的解脱佛法——三十七道品,下手思惟、修习。

  站在早日悟道、即身证果的立场上,因此佛训诫比丘们说:‘如果你们想要今生修行有所成就,对于已经有过的恶念、行为,要时时加以反省、改过、检讨。要以“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小心谨慎的心情来防止一切有害众生慧命及阻碍自己修行的恶心、恶行再度生起。为了减少及遏止恶念行为最好的方法,就是督促自己学戒、持戒、修定。唯有用戒、定来约束、端正自己平常散乱的行为,才能促使自己“身口意”三业日趋向善,恶念减少,乃是初机者学佛、向法初步用心的不二指南。而对于已经生起的向道心,更要不断地专注在“戒定慧”三学“法义”的薰陶、学习上,将之保存、增长,经年累月,必能逐渐清净身口意三业,达到悟道的理想。’

  极乐世界的天人众生,在诸上善人的共同勉励、进修下,不断的忏悔业障,增长善念,不好的念头在善念不断的开启下,根本就生不起来,时时在戒、定、慧三学的体悟学习中,朝向悟道的目标前进。

  (乙)律仪戒的重要性

  什么叫做律仪断?就是修行者要断除有失利生威仪、律法上不好的态度与行为。

  现了出家相,或者已经具备弘法度生的能力,便说明了其在涵养、发心、品德上,堪作人、天修行的表率。因此应当行住坐卧间,善于守护自己的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勿令众生因见出家众行为不端,威仪不整,而有任何毁谤三宝,丧失众生学佛、向法的机会。

  净土众生,个个身真金色相,庄严清净,威仪具足,没有人间禅行者律仪上的缺失,堪作人天的师范。

  (丙)修行者要随时将死字放在心上

  什么叫做随护断?就是修行者要随时用修观的方法,断除修定的障碍,以守护日益增长的向道心。

  贪食美食及对姿色的留恋难舍,是修定的一大障碍。为了减少对饮食、色身的贪执,尽速超出欲界,所以佛指示弟子说,当修不净观。修行者要随时静下心来,观想自己现在正在面对死亡的来临,观想随时面对意外发生,身患重病,乃至死亡后,尸身腐朽、青瘀、肿胀、出脓、烂坏的情形,以期随时看破、放下这个短暂不实的色身,一心专注在出离生死的精进上。

  净土众生,没有对饮食贪著及对姿色留恋不舍的悭执心,所以修观的角度与人间禅修者有明显的深浅度的不同。

  (丁)四念处观是修禅的前方便

  什么叫做修断?进入修禅的前方便,依众生根器的不同,而有种种斩断、对治修定障碍的方法,其中之一,即是修学四念处。四念处中第一的身念处,即是前述随护断中所说的不净观。其次是受念处、心念处、法念处。四念处乃是帮助修行者早日悟道,进入修定之门必经的四种循次渐进证人般若,趋向空性的不二慧观法门。而五根中的念根,正是讲的四念处。如杂阿含卷二十六说:‘念根者,当知是四念处。’现在就以此点‘修断’所说的四念处,与五根中的念根融通净土众生对四念的修法来做扼要说明:

  (4)什么是念根?

  甲、修行者以不净观净化对色身的贪执心

  身念处——身不净。即不净观。修行者一面用戒来约束、端正自己的行为,勿令造作恶业;一面用观身法门来对治、除去贪念的生起。如增一阿含卷五及禅法要解、禅秘要法、正法念处经、智论卷十九、四十八以及四念处论等经论对四念处均有详解。今仅取其扼要,来做说明。

  观身法门,最主要的目的,是要佛弟子时时藉著不净观,来对治自己对色身的贪恋心与执著心。而且一定要配合修定来做观想,才能在静心中达到以不净观净化对色身的贪执心。

  诸如从身外的毛发、皮肉、目泪、唾涕、五官、四肢……变化、衰老、脏秽、不净的情形,及身内的血脉、筋骨、髓脑、脂膏、肠胃、心肝、脾肾、脏肺、大小便溺……等污浊、变化的情形,配合体内、体外生、老、病、死中的种种脏污、不净、变烂、生虫、白骨、骷髅、恐怖、变化之相,来体会肉身的无常不净,有何可贪?而且以禅秘要法中说,不净观有其一定循序渐进的观想方法。

  当佛弟子进一步在禅思中看到自己内身的脏臭不净,才能观破色身的不净虚妄,才能不染著于色身,放下色身,超脱欲界色身束缚。藉此观身法门,而念念身观分明,照见五蕴皆空,念念趣向无生。

  乙、修行者要对每一种苦乐感受清楚觉知

  受念处——欢爱是苦。每个人从出生到老死的一切感受,都不出七情六欲,荣华富贵,天灾人祸、悲欢离合……等善恶的觉受。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一切的美好与幸福,悲伤与厌恶,都将随著死亡的降临,而一起埋葬,化为乌有,成为南柯一梦。

  修观者若不能即时醒悟此生身心的一切善恶感受,都是短暂幻有,无常苦空的,便不能进一步生起厌离生死之心,更遑论了脱生死了。古德说:‘不怕念起,只怕觉迟。’观受法门,最主要的目的,就是要学人随时保持对每一个念头生起时清楚的观照觉知,不要被杂思妄想之念拖著走而不自觉。当身识生起某种快乐的感觉时,要知道内身为什么正在生起某种乐受的感觉,当身识生起某种痛苦的感受时,要知道内身为什么正在生起某种苦受的感觉,当身识没有痛苦也没有快乐的感觉时,要清清楚楚的知道为什么现在身识既没有痛苦也没有快乐的感受……。苦、乐正在现前时,不要被苦、乐的感受牵著走,要一心观照、清楚苦、乐、悲、欢等感受的起、伏、生、灭、来、去、变、异、消失……。我们就一直停留在人间的七情六欲循环反覆的身心变化中无有止息,又不自觉,所以跳不出苦乐的轮回。修行者,就是藉著长期在修观中观破苦乐感受的虚妄不实,空无自性,才能藉此观受法门,而念念受观分明,思惟受蕴原本自性空寂,无所依倚,不惊、不怖,不起世间想,念念照见五蕴皆空,念念趣向无生。

  丙、修行者要随时觉知自己心念无常、转变的情形

  心念处——观心无常。凡夫的心,没有一刻宁静过。举凡为家庭、为事业、为朋友、为亲戚……,因此家庭事业种种的忙碌,而造成许多身心上不能解决的因恼。若没有偷得浮生半日闲的机会经常来反观、发觉自己时刻受到外境、情绪的影响而造成无量形成来世的善恶业行,以认识自己目前的心态,掌握自己目前的心念,停止造作恶行的话,那么便只有生生世世‘心’受境转,为物所诱,轮转无期了。

  观心法门,就是要学佛者经常静下心来,观照、认识自己的无常心性。唯有当心宁静下来时,才能察觉出自己的心绪,原来一直被名利、财势、爱欲、食欲、睡欲等五欲习性所交织、缠绕著,无法平复。

  一般人由于思绪太过杂乱,不能认识、分辨自己的心态混浊到什么程度。而一个经常习静、习定的人,就能清清楚楚的随时观察出自己的心态是昏沉?或者散乱?或者清晰分明?或者杂乱无章?或者黑暗现前?或者智慧涌现?对于自己的内心,起了爱欲的念头?起了嗔恚的念头?起了愚痢的念头?起了害人的念头……,无不觉察分明。而且当修定者对禅定的次第及内容有了充足的理解,当自己保持光明心念到什么程度时,则能清楚的知道自己是否已经入定,并且自知入的是什么定。如果一个修禅的人,自己有没有入定,是昏沉?或者只是没有智慧的无想?或者已经入了第几禅天?进入了四空定天?而不能以智慧觉知,则证明是外道修法,这种定境,易得易失。

  而一个佛弟子,自己心念解脱时,即能自以解脱知见自证自知心念已经超脱生灭思绪的范围,已经进入涅槃解脱的领域……。这是具有坚固的佛法无我知见为前导的佛弟子,才能长期在禅思中,观破心识刹那生灭、起伏、变易、无常的现象,念念掌握心识的动向,不令散乱,藉此观心法门,念念心观分明,不起世间想,照见五蕴皆空,念念趣向无生。

  丁、唯有以净定心思惟因缘法才能认识因缘法

  法念处——观法无我。宇宙万法,由六根、六尘、六识十八界所形成。十八界由心识而显现。唯识所现之宇宙万法,依具有甚深禅定的修行者来说,就有如镜中相、梦中事一般的影现在其心眼中如许的不实、虚幻。而要亲证万法唯识所现、空、无生的真理,必须从出世间法——四圣谛、七觉支下手体悟(后文慧根中及七觉支中自明)。而要认识四圣谛的道理,便必须从十二因缘法下手思惟、了解(十二因缘法已于十一愿中略作解释)。

  十二因缘法与四圣谛是互为表里的。十二因缘法就是依苦集灭道的真理来做思惟,依此有故彼有,此无故彼无的因缘生灭法则而建立。四圣谛的内容,同时即是从十二因缘法而开衍。无论大小乘修行者,欲走向成佛之道的路上,都必须依大慈悲心自悟十二因缘法,才能正见成佛的修因(见大智度论)。佛弟子皈依法、学法的目的,就是要从此四圣谛、十二因缘、七觉支、八正道等解脱生死的根本佛法,开始了解与学习,才能奠定成佛道上良好的修因基础,不致误入歧途,远离佛道。但是没有‘戒、定’做基础的闻慧,是与解脱佛道不相应的,其对‘法’的了解,永远停留在名相上、理论上、学识上浮面的钻研,与自己生死无干,这也就是为什么现在成为末法时代的原因之一。

  在家居士虽然不能出家依法修行,但是若能在居家中成就‘正信、净戒、闻法、思法、修法、悟法、自度、度他’的德行,依杂阿含经说,最多能证声闻三果。但是现在的居士学佛,如果要专心修法,就不能兼顾家庭、事业,要家庭与修法并进,获证声闻果位,以现在的居家根器而言,并不容易。故仿似念佛法门为最适宜,先求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再于净土中稳当修行,更比娑婆世界的修行者容易悟道、证果。

  观法无我的‘法’,其中之一法,便是指十二因缘法。观法无我的‘观’字,即是指当学佛者将前述观身体、观感受、观心诚的观照基础建立后,才能以一颗坚固的‘净定之心’,进入对甚深因缘法的醒悟、思惟、观法之中而无疑惑。

  如杂阿含经叙述释迦牟尼佛就是在长劫修行中,证觉轮回生死因缘的源头,而将其所觉所悟因缘法次第生起的原因及次第灭除的因由,告诉我们后学弟子,目的就是要我们也踏著佛陀证觉‘内容’的脚步,在入静时,保持观法觉照,了了觉知:‘是什么原因生起,而使我至今仍停留在生死轮回中?什么原因没有?就能使我超出轮回,不受生死?……。哦!因为有生,所以有老死,如果没有生的缘,当然不会有老死,而生的“缘”就是……。’唯有我们在入静时,清清楚楚知道:要超脱身心轮回生死的关键,不是专注在色身呼吸、气脉、心脏……停止跳动的成就,不是生理上唯物升华的结晶。而是心力在摆脱色身的禁锢后,对生死束缚的源头——十二因缘法还灭过程彻彻底底的超脱与证悟。

  学佛者唯有经常保持一颗净定之心,才能真正在日常生活中,依十二因缘法入观、思惟,踏著佛陀证觉的脚步,确实从斩断生死源头的‘生缘’做去,为自己制造来世出苦的机会。当我们确实依十二因缘还灭的过程去做,此时才能真正得到‘因缘法’的受用。

  ‘诸法无我’的内容,便是建立在一个修行者,于动静一如的修持中而证觉的,是建立在修定中禅思的基础上,不是停留在听闻佛法理论上思考、理解的见地上。体证万法无我的根本法观入手处,即是以此‘禅思’为基础。如果不在修定中奠定‘观慧’的基础,要想直接从闻法、论法的辩理上,顿见因缘法的真谛,或者直接从没有智证的空观中顿悟空性,顿悟‘无生’之理,那么佛就不需要在无量劫中勤苦修行,才能将其在定慧中证觉的甚深因缘法的内容告诉我们了。

  当一个悟道者,能够在禅思中以甚深因缘法观破生死轮回的根源,观破了无明的根本,照见五蕴无我、无我所拥有的一切,识不缘行、行不缘识,便能亲证法界唯识所现空、无我的真理,亲见十二因缘法的本源处。

  戊、净土众生如何依四念处修观?

  极乐世界的修道者,对于‘身、受、心、法’此四种慧观法门,更能比娑婆世界的禅修者观想得力:

  一、净土众生在色身观照方面:可从‘带有身光的清净化身相’中直接依般若性空真谛,观照五蕴皆空,不会贪著色身的光明、清净。从体证性空真理中,如实知见眼耳鼻舌身意而如实知见空中无眼耳鼻舌身意,念念融入空性,趣向无生法门。

  二、净土众生在觉受观照方面:当其进入修定时,必能从身识的感觉中,如实知见内外的喜乐觉受,生无来处,去无去处,了了分明,心不散乱。就在念念分明的精神统一状态中,进入无漏思惟中,真实知见色声香味触法的根源处,又真实知见空中无色声香味触法,念念融入空性,趣向无生法门。

  三、净土众生在心识观照方面:当其以明利的心眼,在清净的禅思中,念念观破心识刹那无常、空无自体的生灭现象时,便能念念掌握其心识,不令散乱。就在其了了分明心识活动空无自性的情况下,如实知见眼识界、耳识界……,乃至意识界,又真实知见空中无眼识界、耳识界……,乃至无意识界。而藉此心观念处,照见十八界皆空,念念融入空性,趣向无生法门。

  四、净土众生在万法观照方面:当天人众生依‘五根、五力、七菩提、八正道’等法修行,从精进禅修中,了悟甚深因缘法的性空法义时,便能做十二因缘法观破生死轮回的根本,照见宇宙万法,唯识所现,宇宙万法,唯一法界的真谛。净土众生的智慧观照力之所以会如此的明利,除了在净土中受到佛菩萨的教化外,皆因往生前,曾经种下听闻、思惟解脱佛法的深厚善根,才能在净土修行时,迅速悟道、证果。故凡欲往生净土的莲友,均因随缘闻法,广播解脱知见资粮。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