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七讲话[第二期]一九八四年 -第六天
佛七讲话[第二期]一九八四年 -第六天
第六天断色思想舍自贡高住惭愧心恐畏造罪
佛七到今天是第六天了,一开始的时候,我和大家讲,七天佛要求一心不乱,不知道大家用功程度怎么样了。希望最后两天继续努力,求得一心不乱。若得一心不乱,临命终时,必然蒙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前来迎接。
大家要珍惜这七天。在这七天之中,没有一切缘务干扰大家,凡事做成,就是为了成全你们办道。为什么道呢?求一心不乱。
七天当中应该身业不犯杀盗淫,身拜佛,身绕佛,不可散步,游荡,以身业得具足功德。口称阿弥陀佛,不许闲杂话,以口业得具足功德。或许还有人说这个道场真讨厌,动也不能动,说也不能教说。有人还偷着讲话,就好比小孩子一样,给穿上了新鞋,就喜欢到水洼里去踩一踩 。希望大家莫把自己的功德破坏。意业方面要不昏沉、不散乱,至心念,至心听,专想阿弥陀佛,可能这个大家一时办不到,但必须要有办到的决心。身口意三业清净,就能得无量功德了。
古德说:“若人三业清净,与佛同德”。经上说:“若人须叟间三业清净,有无量功德。”须叟间,是很短的时间,一天一夜有三十个须叟;换句话说,一个须叟比我们一个小时还少。我们念佛,平常一天九支香,最起码有九个须叟,你掌握一个,也有往生的希望了。
《弥陀要解》发挥说:“一心有两种,事一心和理一心。不管事一心或理一心,都从三业清净得。”身口意三业清净是不犯杀盗淫、恶口妄语绮语两舌,意不起贪瞋痴。这样,叫全事即理。希望大家掌握住最后两天,再加紧地努力。
现在引用经文来说明怎样修一心不乱。《般舟三昧经》讲:“念佛人欲求一心不乱,先断色思想,舍自贡高。”这里的“色”是指男女色。男贪女色,女贪男色,最能惑乱心神,所以首先要断这种思想。讲明白一点,就是断淫欲心。因为这个色思想,众生最难断。当色思想起来的时候,饭不想吃,觉不想睡,当然佛更不想念了。这时问他:“你想不想往生西方?”他可以告诉你:“我宁肯下地狱,我要得到对方。”你看这个可怕不可怕?我们以修道的眼光来看,这个人是可怜到极点了。他被一个假相所骗,迷惑到极点了。这说明,若起色思想,怎么能修一心不乱呢?换句话说,色思想要是不断,就不能得定。
经上说,色思想若伏,即使还没断,而是仅仅伏下,禅定也就生了。大家在末法时期,不能得禅定,就是被色思想害了。我们说,末法时期众生根机差,主要就差在这个地方。如果色思想一断,禅定就起,反之,色思想不断,不伏,想得禅定,那不可能。就是以世间法来说,有多少英雄豪杰,不就是败在色思想上吗?
一心不乱就是大禅定。一心不乱另一个名称,叫“首愣严定”还有一个名字,叫“金刚禅定”,也叫作“狮子吼禅堂”,这是我们的佛性修行起来,叫作“般若波罗密”。佛性具有无边法财都被色思想害了,害得一扫精光。片刻的观乐,换来的是永劫沉沦。我们学佛,要作大丈夫,掌智慧剑,突破这一关。所以《般若三昧经》说,要想得一心乱,应先断色思想;不断色思想,能得一心不乱,无有是处。佛说这是第一障道之法。
其次,应当断除“自贡高”。怎么叫自贡高呢?贡高是对别人起贡高我慢,自以为了不起,高人一等,不把人放在眼里。那根源是唯心所造,所以称为自贡高。这个自贡高,不在六根,不在六尘,不在六识,不在十方界。如果在六根的话,六尘贡高,对你有什么关系?它也不在六识。怎么知道不在六识呢?识是由于根尘所生,既然根没有贡高,尘也没有贡高,那么识怎么会有贡高呢?这个贡高我慢也不在十方,如果它在东方,应该东方贡高,和你没有关系;它在南方,是南方贡高,和你也没有关系,所以十方都没有贡高。
六根、六尘、六识、十方界都没有贡高,可知贡高心不生。既然是贡高我慢的心不生,怎么会起我慢贡高呢?是“自贡高”。完全是虚妄心所造。这个心一造自贡高,就不能一心不乱了。怎么知道的呢?因为自贡高一起,一定有人我之见;人我见一生,一定生憎爱二心;一有憎爱二心,定生是非之见;要是生了是非之见,一定炫已夷人,炫就是炫耀自己;夷人就是压制别人。这样的心一起,怎么能得一心不乱呢。因为这个心一起,便会落入斗争之中。佛曾说:“未法时期斗争坚固”。就是这个自贡高心所造成的。
所以说,有人要是生色思想、自贡高,不得一心不乱。大家来打佛七,这两种心一定还在作崇。要知,有色思想,男忆想女,女忆想男,乱心一定定不下来。色思想的恶势力,还胜过瞋恨心。瞋恨心若起,别人劝一劝,还可以伏下;至于色思想呢,淫欲心一动的话,谁来也劝不下了,法身慧命就会被子一毁到底。
你要想伏下它,我可以告诉你,这几天讲的一些办法都可对治。第一个,求阿弥陀佛、观世音菩萨加被,使弟子断色思想。这有不思议的功德力。第二个,用“不念作意”,不想,咬紧牙关,不想。当然,没有那么容易的,说不想就不想,它一定要来冲击你。第一次冲击,不想,抵挡过去;第二次,一定还来冲击,冲击不上;三次,它就消退了。这个时期过去以后,下个时期它一定还来冲击你,你再咬紧牙关,不想,用不念作意,念阿弥陀佛、观世音菩萨求佛力加被。一天、两天、一月、二月,保证你在三个月后,它一定伏下。可是,以后不要再起想,再起想,它就会死灰复燃。各位不妨下大心,发菩萨心,用这个办法看一看。
自贡高,也是用不念作意,不要自己起贡高我慢。印光法师讲,要看一切人都是佛,看自己仅仅是凡夫。常存这个心,贡高我慢就可消除了。上面谈到的是以断色思想,舍自贡高来达到一心不乱,现在再引证《菩萨念佛三昧经》,以住惭愧心,恐畏造罪得一心不乱。经上说,念佛人若欲得一心不乱,须住惭愧心,恐畏造罪。佛曾说过,要是人们在造微细的罪后,起大恐怖,这个人一定可以成佛。相反地,没有惭愧心,不怕造罪的,一定会堕落。因为不畏惧造罪,就会放逸;放逸的人,一定不精进于正道;不精进于正道,一定不 接近恶知识;由于恶知识的因缘,就会造十种恶业,堕入苦道,受苦无穷。如能起惭愧心的,这个人一定不放逸;如果不放逸,一定精进于佛道,一定断十种恶业。所以住惭愧心,恐畏造罪,可以断三种结,得初果(即须陀洹果);薄贪瞋痴,得二果(即斯陀含果);断五下分结,得三果(即阿那含果);断五一分结,得四果(即阿罗汉果),以此功德念佛求生四方,一定可以往生,因此,惭愧心是一切善法的根本。不惭不愧,是一切恶法的根本。大家如能时刻怀惭愧心,那是善的开始,叫作修道人。所以印光法师自己谦虚,自称“常惭愧僧”。
怎么能够断色思想,舍自贡高,住惭愧心,畏惧罪业呢?必须要清净身语意三业。
我说这些话的意思是教大家以最有效的方法达到一心不乱,不但佛七中如此,就是大家回家以后,也要时时刻刻反省自己;身语意三业清净不清净?三业清净,便可以得到一心不乱,这样,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定会现在其前垂手接引,导往西方。希望大家切实反省!切实努力!
有人说:“我念佛七天,还没得一心不乱,那不是希望落空了吗?”你不要灰心,还有机会。临命终时,如能十念、三念、一念成佛,也可往生。可是,要知道,有最要紧的一点是,不管十念、三念、一念,一定要叫它一心不乱。不能作到一心不乱,那往生就没有希望,最多种一个远因,那不晓得哪一生哪一劫。才能结果呢。
有一种人,所犯的病很严重。他不但心散乱,打昏沉,他还乱起烦恼,看到人,他起烦恼,见到事,也是起烦恼,总觉得打佛七不称心,又苦又累。
第二种人较好一些,但病也不轻。他虽然不像第一种人那样,光感觉打佛七苦,没有丝毫的益处。这第二种人,他不感觉苦了,但是悠悠荡荡混日子,随众绕佛,随众念佛,心不在焉,还要随意打妄想,散乱纷飞,昏沉不停。这种子人混下七天来,名义上在打佛七,其实得不到佛七的利益,大不了种个远因,说不定哪一生哪一劫,这个善根才发起来,得到一点益处。
再有一种人,他在念佛,仔细听佛号的时候,有一支香或是半支香感觉很舒适,能把前面两种病,稍微伏一伏,但是这个境界不能保持长久,有些比他强的人,保持时间就多了,或者一天、二天,那就不一定了。我相信在这个念佛堂中,一定有人得到这种境界。大家想一想,你念佛是不是达到了这个地步?如果这样,往生就有一点希望了。可是有一个条件,要求你保持不退。
再有一种人,他念佛念到感觉一种轻妄。他会说,身上一点负担都没有,心里边烦恼也没有了,觉得非常轻松,非常安乐。这种人可能较少。大家也考虑考虑,你到这个程度了没有?念到这个境界没有?
再有一种人,那就很难得了。他念佛念到那个心,清似水,明似镜。我认为这种人在现在很难找到。
各位可以省察一下,你是在哪个境界啊?说起来,这个法似乎很深。因为闻慧太粗,不能得到这个法;思慧也太粗,也不能得到这个法;唯有修慧,逐渐能达到。现在我们七天念佛,就是用的修慧。
因此,大家务必努力念佛。今天第六天了,一定要求一心不乱。一心不乱是往生西方的保证啊!、
好,现在开始念佛。
- 有三心者,定得往生
- 中论要解
- 《中论要解》第三卷--观成坏品第二十一
- 《中论要解》第三卷--观因果品第二十(下)
- 《中论要解》第三卷--观因果品第二十(上)
- 《中论要解》第三卷--观时品第十九
- 《中论要解》第三卷--观法品第十八
- 《中论要解》第三卷--观业品第十七(下)
- 《中论要解》第三卷--观业品第十七(上)
- 《中论要解》第三卷--观缚解品第十六
- 《中论要解》第三卷--观有无品第十五
- 《中论要解》第二卷--观合品第十四
- 《中论要解》第二卷--观行品第十三
- 《中论要解》第二卷--观苦品第十二
- 《中论要解》第二卷--观本际品第十一
- 《中论要解》第二卷--观燃可燃品第十
- 《中论要解》第二卷--观本住品第九
- 《中论要解》第二卷--观作作者品第八
- 《中论要解》第二卷--观三相品第七(下)
- 《中论要解》第二卷--观三相品第七(上)
- 佛说无量寿经上卷
- 佛说无量寿经下卷
-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一)
- 华严经要解(1)
- 心经的人生智慧-济群法师(一)
- 阿弥陀经白话文(一)
- 大方广圆觉经讲义-圆瑛大师(一)
- 观经四帖疏(卷一)
- 六祖大师法宝坛经(一)
- 大般涅槃经卷上(一)
- 大方广佛华严经普贤行愿品讲义(一)
- 大乘无量寿经白话解—黄念祖居士(一)
-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表解-李炳南老居士(上)
- 阿弥陀经白话文(二)
-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二)
-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记(卷第一)-海仁老法师(1)
- 善导大师全集-观经四帖疏(上)
- 净土法门疑难问题解答(一)
- 阿弥陀经白话文(三)
- 心经的理论和实践-徐恒志居士(上)
- 大通方广忏悔灭罪庄严成佛经 卷上
- 心经的人生智慧-济群法师(二)
- 阿弥陀经白话文(注解)
- 阿弥陀经白话文(四)
- 大佛顶首楞严经卷一【一】
- 佛说长阿含经卷第一
- 净土十要(第一) 阿弥陀经要解
-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五)
- 地藏菩萨本愿经导读(作七安心)
- 悲华经卷第一
-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三)
- 万善同归集(一)
- 普贤菩萨行愿品白话解释(一)
- 《净修捷要》报恩谈
- 华严经要解(2)
- 拜佛与医学 第一讲
- 心经的人生智慧-济群法师(三)
- 复李德明居士书四
-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四)
- 与妙真大师书七
- 一朵莲含一圣胎,一生功就一花开的解释
- 净土三经是指哪三经?主要内容是什么?
- 一位老人自在往生的真实故事
- 潇洒的东门乞丐往生记
- 百岁老居士崔成贵往生纪实
- 慈母虔诚念佛,终微笑往生净土
- 今生做眷属,必有前世因缘
- 两位法师一同发愿,感佛来迎同时往生
- 无神论者归弥陀,敬礼往生放光佛
- 有因才有果,不要只认果不认因
- 曹操投胎转世变为猪 因果轮回不可思议
- 持烛专注观想忆念佛,往生三天后身体依然散发奇香
- 将所有善行功德都回向往极乐世界
- 念药师佛能不能往生呢?
- 对于念佛求往生,你有做到“至心”吗?
- 因果是行事的准则,不可不信
- 净土宗祖师论专修
- 专心一志念佛,体发异香往生
- 徐清贤往生纪实,乱心念佛佛也迎
- 九殿阎王——平等王
- 信佛因缘,皆得往生
- 在家居士修净土宗早晚课的内容
- 欲决定往生者,请从持戒念佛真实行去
- 念佛要兼念观世音菩萨圣号
- 《了凡四训》:功名富贵能向外求吗?
- 什么是因缘果报?因果是如何运行的?
- 民国一贫妇往生记
- 念佛求往生能提前走吗?趁年轻先走可以吗?
- 百岁老人往生记
- 《太上感应篇》原文及白话译文
- 《净土圣贤录》上的令人震撼的往生实例
- 净土宗历代祖师是谁?净土宗十三代祖师介绍
- 为什么要见到自己的过失,不要看别人的不是?
- 往生论节要
- 因果轮回及天堂地狱果然有么?
- 印光大师十念法(文白对照)
- 十念记数念佛方法
- 莲池大师发愿文
- 拜佛与医学
- 印光大师论外道
- 佛说无量寿经全文
-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全文
- 阿弥陀经白话文
- 大方广佛华严经普贤行愿品讲义
- 净土十要
- 观经四帖疏
-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记
- 大般涅槃经全文
- 《佛说长阿含经》原文【姚秦 佛陀耶舍共竺佛念译】
-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表解
- 《悲华经》原文
- 地藏菩萨本愿经导读
- 大佛顶首楞严经
- 净土法门疑难问题解答
- 心经的理论和实践
- 当代往生纪实
- 拜佛与医学
- 往生纪实
- 谷响集
- 早吃素
- 五福临门
- 念佛法要
- 六祖大师法宝坛经
- 法藏法师:净土深义
- 净土十疑论
- 谛闲法师:普贤行愿品辑要疏
- 佛说无量清净平等觉经
- 正信的佛教
- 净土宗教程
- 印光大师论外道
- 大通方广忏悔灭罪庄严成佛经
- 莲池大师戒杀放生文图说
- 佛说无量寿经义疏
- 蕅益大师法语
- 《贤劫经》原文
- 明信因果
- 阿弥陀佛和他的极乐世界
- 《佛说大乘造像功德经》原文
- 印光大师文钞
- 临终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