觉灯法师答:请问大乘与小乘是如何划分的?

  觉灯法师答:大乘,梵语maha^ya^na。音译摩诃衍那、摩诃衍。又作上衍、上乘、胜乘、第一乘。为小乘(梵 hi^naya^na)之相反词。乘(梵 ya^na),即交通工具之意,系指能将众生烦恼之此岸载至觉悟彼岸之教法而言。有如次各说:

  (一)在阿含经,尊称佛陀之教说为“大乘”。

  (二)大乘、小乘之语,系释尊入灭后一段时期,大乘佛教兴起后,由于大、小乘对立而起之名词。一般而言,系大乘佛教徒对原始佛教与部派佛教之贬称,若由部派佛教之立场来看,大乘并非佛教。然由思想史之发展而言,小乘乃是大乘思想之基础。

  (三)小乘视释迦为教主,大乘则提倡三世十方有无数佛。小乘仅否定人我之实在性,大乘且否定法我之实在性。小乘以自己之解脱为主要目标,故为自调自度(调指灭除烦恼;度指证果开悟)的声闻、缘觉之道。大乘认为涅槃有积极之意义,乃自利、利他,两面兼顾之菩萨道

  (四)小乘中,有阿含经、四分律、五分律等,以及婆沙论、六足论、发智论、俱舍论、成实论等论。至于大乘,则有般若经、法华经华严经等经,以及中论、摄大乘论等论。大乘教徒虽承认小乘三藏之价值,然以为不如大乘经之殊胜;而小乘教徒则不以大乘经论为佛说。

  (五)大乘所以殊胜之理由,《菩萨善戒》经所说要义如下:教法(法大),发菩提心(心大),领解其教法(解大),以清净心(净大),具足菩萨之福德与慧德(庄严大),经过三大阿僧祇劫之修行(时大),具足相好而得无上菩提(具足大),此即大乘法门之核心要义。

  小乘,梵语 hi^naya^na。又作声闻乘。二乘之一,乃大乘、菩萨乘之对称。意译为狭小之车乘,指运载狭劣之根机以达小果之教法;即于所修之教、理、行、果,与能修之根机均为小劣之法门。小乘之名,原系大乘佛教徒对原始佛教与部派佛教之贬称,其后学术界沿用之,并无褒贬意。其教义主要以自求解脱为目标,故为自调自度(即灭除烦恼,证果开悟)之声闻、缘觉之道,而异于大乘自利利他二者兼顾之菩萨道。大乘诸经论中比较大小二乘之别者颇多。

  (一)据《大智度论》卷四、卷十八等所载,声闻乘狭小,佛乘广大;声闻乘自利自为,佛乘利益一切;声闻乘多说众生空,佛乘则兼说众生空与法空;暖、顶、忍、法等四善根位为小乘之初门,菩萨法忍为大乘之初门;声闻说法中无大慈悲心,大乘法中则在在强调大慈悲心;声闻法中皆为自身,大乘法中广为众生;声闻法中无欲广知诸法之心,仅有欲求疾离老病死之心,大乘法中欲了知一切法;声闻法之功德有所限量,大乘法中欲尽诸功德,无有遗余。(二)据《入大乘论》卷上载,声闻之学,仅断结障,观无常行,从他闻法;菩萨则志在断尽一切微细诸习,乃至观一切法空,不从他闻,得自然智、无师智。声闻之解脱,称为爱尽解脱,而非一切解脱,乃为钝根少智众生而权假设说者;大乘之解脱,断烦恼习,一切都尽,乃为利根菩萨而广分别说者。

  过去以小乘乃为声闻而设权门方便之教,而视之为佛教之初门,然随近世佛教研究法之改变,则称所谓之“小乘教”为“原始佛教”或“根本佛教”,其中多含释尊直接口授之教说,其后之大乘佛教则为其教义之敷衍。今日东亚诸国中,以锡兰、缅甸、泰国等专传小乘佛教;尼泊尔、西藏、蒙古、我国及日本等则主要遵奉大乘佛教,而兼学小乘。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