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禅要诀
一卷。北天竺僧佛陀波利(觉爱)略说,唐·明恂随录,慧智传译。收在《万续藏》第一一○册。系以问答体的形式,记载佛陀波利于唐高宗仪凤二年(677)所说的禅法要义。内容包括结跏趺坐的坐法、禅与戒、四威仪与修禅、小乘、外道之修禅与大乘止观之差别、入证的顿渐、定之诸相,及魔事的遣除等。并谓行者如能发起慈悲心、永舍报怨之念、此心恒持非求非不求,则可以进入无相等观。
◎附《修禅要诀》(摘录)
问:比见学禅者,多有失心,令既已无所复用,因废万行,虚度一生。下情以此,但欲余修,且不修禅,得不?
答曰:不也。禅是六度之第五,亦是三学中定学,安得不修?亦既有人因食噎死,岂即不食耶!其失心者,只是不善方法耳。若解方便,千万无失。幸勿疑怖,决定须修。北天竺有一僧,每习多闻而不学定。彼时读诵经,忽有天来掩其口,而语曰汝闻思足矣!何不习禅以之验之?纵修余行而不学定者,于佛法中未为全得。
问:性多散乱者,学定何由可得?
答:猕猴尚能坐禅,况乃人而不得也?学定难者,只为前生未曾习耳。今复不学,于未来何可得?岂令弥历长久而不得耶,更期何时?经曰闻思尚如门外,禅行始似入门。修禅下至一念,福尚无量,岂一生殊可不学也?未能全学者,幸可兼修。讲说之人虽复广议禅法,且如说食而未入口。至于禅行,始如饱美食也。昔有国王,闻禅之益,虽理国务,兼复习禅。况出家之人,落发屏缘,息心无事,而不少学,岂是人哉?
问:学禅但唯坐耶?
答:是何言也?有待之身,要须四威仪中易脱而互修,宁得唯坐。唯坐多招魔事。
问:此方相传为右手等多动,坐者要令左压右。今乃与彼硕反,未审何故耶?
答:西方诸佛从佛以来,相承坐法皆如是也,并是印法。此方擅改,吾所未详。
问:坐禅时倚物,身或俯仰等,任性坐得不?
答:必须正身端坐。身若倚曲即生病痛。
问:谨闻坐矣!行法云何?
答:行即经行也。宜依平坦之地,自二十步以来,四十五步以上,于中经行。经行时,覆左手,以大指屈着掌中,以余四指把大指作拳然。覆右手,把左手腕。即端坐少时,摄心令住。谓住鼻端等也。乃行。行勿太急太缓,行只接心。行至界畔,即逐日回身,还向来处。住立少时,如前复行。行时即开目,住即辄闭。如是久行,稍倦,即休经行。唯在昼夜不行也。
问:多人同处经行得不?
答:稍须相离,令近不得。
问:行审其如是,往哲宁悉不言?幸乞指事委陈,庶令自我作古。
答:乌苌国有佛经行处,及弥勒菩萨经行处。并雕石以为界畔,今犹宛然,见者皆遥礼无敢践其所。菩萨行处,人或入中,然欲度其修短,或延或促,竟无有能定其步数。诸国屡亦有斯迹耳。经行之事,盖是寻常。今古显然,无宜致惑,吁哉小事,此地犹迷。
问:绕塔行道与经行何别?
答:经行者,直往直来,岂同旋绕耶!又塔是多人往来处,不可于中经行。
问:此方有逆日行道,称为右旋者,未知是不?
答:西方旋塔并逐日转,曾无逆行(此条相乘而起非此正宗)。
问:谨闻行矣!住法云何?
答:住即端身摄心正立也。两手一如行时,如是久立,稍觉劳倦,或双足如离地之状,觉如是等,即宜且休,住余坐等。
问:诸威仪中所有轨则并是印法耶?
答:如上习禅行住坐卧、屈申进止、手足左右等,一一皆是印法。
问:如上威仪修禅之法依何乘耶?
答:依摩诃衍。
问:用四威仪修禅之法,小乘外道岂可无乎?
答:此之禅法小乘始无,外道宁有耶?邪宗本期受苦,翘足倒悬。正法为遣劳疲,威仪易脱。小乘进或可分有,外道全无。
问:外道及与三乘皆有禅定,息心遣境未审何殊?
答:外道执我以习禅,小乘计法而修定,大乘止观人法双除,此其别也。
问:将欲学禅,以何方便为先?
答:先起大慈悲心,永舍报怨之念,方得习禅。贪嗔设起,速还除忏,如杖击水,暂开还合也。恶念相续,不可学禅。
问:创初学禅即观无相得不?
答:须以方便渐次而入,吾未见顿现无相者。
问:渐次云何?
答:如是间学者,令心先住长安一城之中,但勿令出外。如是渐住一寺、一房,乃至鼻端,心若不住,还摄令住。
问:鼻端云何?
答:想于鼻端如一滴垂露,住心观此。
问:此想成已,复何所观?
答:次想脐中如沙里细泉。此想若成,或见光明及腹中诸事。次观顶上状如瓮口,直下贯身,彻于下地中也。既此想已,次观顶上想。已观顶上,去顶四指,令心住此。从是以后身渐自在,次乃得入无相等观。从浅至深,状若登梯之渐也。
问:亦有从想鼻端超越,即得无相观不?
答:譬似有人于沙土中本求铜铁,因或得金,此亦然也。从缘鼻端或入顶想,或入火光定,或得无相等,如是超次中间不定。
问:经云若心有住,则为非住。或云心依境界,是动非禅。若缘鼻端等,岂非有住耶?
答:鼻等想成辄便舍之,更观余相才得寻舍,何成住耶?
问:缘鼻端等积想乃成,久积想心,其必难舍,宁辄舍鼻,次得缘脐?
答:本作要期,得而不住,及想成已,自有厌心,厌心既生,舍之甚易。
问:如圣教说初入道者,先教五停心等。今何不尔?
答:五停心及鼻端等各是一途,吾所禀承,但依此也。
问:有圣教云若不先学多闻,不许修定。其少闻者得修禅不?
答:如吾和上懒黎相承一途,直尔学禅,无问多闻少闻也。先多闻者最为第一,或多闻者倒益浮散,固有顺定多闻及不顺者也。
答:设使有人一字不识,但解禅法亦是多闻,非要广寻文句等也。周利般陀诵箕忘帚,成大罗汉,此岂多闻耶?且成斯证,未必一切皆然。
问:其有持戒及破戒者,并得学禅不?
答:无问持戒破戒,并得学禅,先净持戒,尤是第一。
问:圣教云尸罗清净、三昧现前,破戒之人何得修定?
答:(中略)小乘犯重即便永弃,何得修禅。尸罗不净、定不现前者,据此说也。若大乘中但能息心,即真忏悔。真忏悔故,障灭戒生,故得禅定。示有先入方等忏悔,得灭罪相,更修戒品,方始习禅者也。
问:以何法修令心速定?
答:速求定者反是懈怠,慎勿求速。但能离念,息诸攀缘,非求非不求得定。若不得但勿计念者,是大精进也。乌苌国有一僧,久坐不能得定,遂废业。忽有天化为人,来其前,磨一铁锤。僧问:何用?答曰:欲以作针。僧曰:何由可成?天曰:不休即成。僧遂体悟,还复习禅。因得道果,后复住灭定。住灭定故,迄今犹在。但以离念为勤,得定何虑不速乎!
问:定中有何相耶?
答:定相极多,且举三五。或头似丈夫之状,或觉身上多诸垢秽腻,此等是有障之相,即宜改易威仪,或且休止。或觉身上如虫蚁行,或复如云及白叠等,从背上起,并勿怪亦勿手触,或如滴油从头面下,或见所坐处明,此等并是定前相也。或久坐立身有劳倦,傍闻弹指声或触门等声者,即直出定或寝息等,此是诸天善神善知人劳倦来相警耳。或觉身有轻举而亦乐者,是神足前相;或轻举而苦者,是风大增也。或身上有处热者,是火光定相;或见一室明者,是初禅之前相。或闻奇妙香气,世间无比者,此是定成之相。如是等类不可具述,但觉如是违顺等相,皆勿取相以生忧喜,但缘本境安静其心。
问:坐禅者既不用违强,身心若觉如上虫蚁行等,抑情不触岂不违强耶?
答:未得定时,不用违强,渐既在定,违强无失。
问:将从定出时节等云何?
答:初学定者先作要期,或若干时,或鸣钟,或一时一更等当须出定。如是期已,然后入禅必须然也。其有入定或经劫数,或一二七日等者,并随其心,有此修短耳。欲出定时先从心动,心动已即气脉渐通,然后徐徐动身而起。故经云世尊从禅安详而起。
问:若有魔事云何遣除?
答:但解四威仪中易脱而修,即无魔事,慎勿勉强,以自生苦。道从乐生,不同外道受诸苦法。解此消息,魔事自除。犹不除者,即宜舍置。或读诵经论,乃至入诸市肆游目放心,魔事必遣。但有禅病,宜依经教以禅法治,非但针药等所能疗耳。
问:坐禅有预防魔事法不?
答:凡欲学禅先起悲愿,我今修定,必取菩提,广利群物,唯愿三宝诸天神等,宜■其身使无灾障。每斯誓已,然后习禅。然于禅堂内四壁边上,多画圣僧形像,并作跏趺坐禅定状。其圣僧像稍宜大作,仍以花香供养。近下复画诸凡僧像,稍宜小作,大小如人,亦作禅状。然后于中学禅,可得预防魔事。
问:佛堂中坐禅得不?
答:坐禅宜于静室、树下、冢间及露坐等,不须在于佛堂中也。
问:多人同处坐禅得不?
答曰:得。然各面他背坐,不得相向,若有多人,夜中燃一灯烛,人少不须用。
问:学禅者一切时常摄念耶?
答:除大小便,余时常须摄心。
问:定心名止,止中即有观不?
答:但只勿学临时自当知。
问:坐禅人兼得持经、讲说等不?
答:力所堪者皆得兼修。然诸业中禅业最胜,是以西方上房上供先给禅师,经律等师与其中下。
问:有禅业者,命终之际能排恶趣不?
答:如极边险不持弓矢,逢贼必危。身亦如是。既处无常,不预修禅,临终必乱心,舍命多生恶趣。定心自在,临终无颠倒。无颠倒故,随心受生善所。即此生中尚期果证,何况临终不排恶趣乎。亦有一生学禅而不能得,临欲舍命而始得者。其人死之后,颜色不变,身体柔软,是其相也。禅师屡云,闻思学者适犹习于良方。至于修慧,始如服于妙药,虽有多闻施戒等行犹不安,禅者尚未得名修道人也。又云,禅定者乃陶冶粗鄙,澡练神明味道之辈,特宜存习。但恂暂逢玄匠,略问如前,迫以短时不遑周详,备更详金牒参而用焉。[佛百]
- 佛说人生哲理 佛说人生感悟的句子
- 维摩诘所说经原文
- 这样回向最有效
- 打坐的方法 初学打坐的正确方法
- 禅宗小故事十三则
- 神奇的求财方法
- 马祖道一:想尽办法令弟子开悟
- 《信心铭》释义
- 禅宗公案大全
- 禅修打坐时是睁眼好还是闭眼好?
- 令人开悟的佛教禅诗一百首!
- 为什么要上香
- 如何战胜心魔?
- 《金刚经》的十大威力
- 景德传灯录
- “即心是佛”的参禅之道
- 慧可断臂求法是真的吗?二祖断臂求法的故事
- 六祖慧能_禅宗慧能大师的一生
- 打坐导致性欲冲动,怎么办
- 临济宗历代传人
- 十恶八邪
- 看别人不顺眼是自己修养不够
- 《禅门日诵》简介
- 千休万休皆不如一休
- 参透生死令人动容 圣严法师圆寂前曾拒绝换肾
- 禅定境界分别为哪九个层次呢?
- 佛教中的禅宗五祖是谁?禅宗五祖弘忍大师介绍
- 佛家经典禅语
- 一生绝不能做的两件事
- 心口不一 贵耳贱目
- 马祖道一:对佛像吐痰也是菩萨境界
- 指月录
- 野狐禅公案三则
- 庞蕴居士的神奇故事
- 上无片瓦盖头,下无寸土立足
- 听鸡蛋和你讲话
- 在修道路上,管好你的这些动物和这条虫子
- 月在佛教中的寓意
- 大和尚“绝情”度贫母
- 禅宗七祖
- 禅宗的起源与二十八代祖师
- 禅修已收纳所有佛法
- 佛法工夫在于觉不觉悟
- 修行者每天发四弘誓愿的用意
- 修佛法者,首先立坚志
- 佛教并非都劝人割爱出家
- 一会善一会恶不能长久,唯有忏悔惭愧才可长久
- 看清因缘才能在修行的同时影响他人
- 非空非有 即空即有
- 信佛就要明白世法的值不值得当中是觉悟还是颠倒
- 游报恩寺,让白居易暂离红尘,享受了无尽禅味
- 希运禅师古诗《尘劳迥脱》解释
- 从五言律诗《余住无方所》看拾得无牵无挂,逍遥自在
- 寒山和尚的大乘佛诗《嗔是心中火》讲了什么?
- 王维的《过香积寺》表达了什么?
- 心本无生因境有
- 当说别人时要不断地省察自己
- 道谦禅师送信开悟的故事
- 听其言,观其行,辨其心
- 用心去看世界
- 禅宗成就的是什么佛?
- 不能自我反省,再卓越超群也只能英雄气短
- 心有一丝挂碍就不能自在
- 禅宗与其他宗派的区别,禅宗的特色
- 现前修为最终一念圆满
- 《修心要论》是弘忍作的吗,是本什么样的书?
- 真正理解了佛法才是真修行
- 三界内外是空无物的
- 佛法讲最后圆满身不依据身份背景做佛事
- 深悟深参心行处
- 从禅诗《饭覆釜山僧》看诗人王维供养僧人饭食
- 持佛号的心是始觉 所持的佛号是本觉
- 白话诗僧王梵志《我有一方便》蕴蓄的佛理和处世哲理
- 自己要觉悟好人生
- 时而转弯,时而放平
- 学会自利利他
- 诗僧王梵志诗作《城外土馒头》解说
- 从有求到无求 从有学到无学
- 佛法在世间 不离世间法
- 唐代诗人綦毋潜夜宿龙兴寺的的所见所闻
- [放生起源]寺院设立放生池在经典或传统上有什么根据?
- [感应故事]心经故事
- [白茶]什么是白茶,有哪些品种?
- [白茶]什么是白茶?白茶的简单介绍
- [佛与人生]面对别人的批评,应该怎么做?
- [佛学常识]八关斋戒的解释、戒相、功德利益
- [佛学常识]袈裟是什么意思?为什么叫福田衣?
- [佛学常识]为什么把佛法僧三者称为“宝”?
- [佛学常识]为什么要皈依三宝?归投三宝令身心安稳
- [人物故事]佛教贫女供灯的故事与启示
- [佛经故事]释迦牟尼佛和菩提达多的双头鸟故事
- [佛学常识]食存五观指的是什么?
- [人物故事]阿育王的小王妃须阇哆,持戒穿素服得宝珠
- [禅宗公案]老修行人“三十年不冒烟”的故事
- [佛经故事]富孩子变穷孩子,《法华经》穷子喻的故事
- [佛学常识]布施的意思与种类
- [佛经故事]伽尸比丘尼身披袈裟出生的因缘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