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禅林僧宝传舟峰庵沙门庆老撰
补禅林僧宝传舟峰庵沙门庆老撰
五祖演禅师
禅师讳法演、绵州巴西邓氏。少落发受具。预城都讲席、习百法唯识论。窥其奥置之曰、胶柱安能鼓瑟乎。即行游方所至、无足当其意者。抵浮山谒远录公、久之无所发明。远曰、吾老矣。白云端炉鞲、不可失也。演唯诺径造。白云端曰、川藞苴汝来耶。演拜而就列。一日举、僧问南泉、摩尼珠语。以问端、端叱之。演领悟、汗流被体。乃献投机颂曰。山前一片闲田地。叉手叮咛问祖翁。几度卖来还自买。为怜松竹引清风。端颔之曰、栗棘蓬禅、属子矣。演掌磨、有僧视磨急转、指以问演。此神通耶、法尔耶。演褰衣旋磨一匝。端尝示众云。古人道、如镜铸像。像成後、镜在什么处。众下语不契。演作街坊、自外来。端举示演、演前问讯曰、也不争多。端笑曰、须是道者始得。初住四面、迁白云。上堂云、汝等诸人、见老和尚。鼓动唇舌、竖起拂子、便作胜解。及乎山禽聚集、牛动尾巴。却将作等闲。殊不知檐声不断前旬雨。电影还连後夜雷。又云、悟了同未悟、归家寻旧路。一字是一字、一句是一句。自小不脱空、两岁学移步。湛水生莲花、一年生一度。又云、贱卖担板汉、贴秤麻三斤。百千年滞货、何处浑身。身张丞相谓、其应机接物。孤峭径直、不犯刊削。其知言耶。演出世四十馀年。晚住太平、移东山。崇宁三年六月二十五日。上堂辞众。时山门有土木之工。演躬自督役。诫曰、汝等好作息、吾不复来矣。归方丈、净发澡浴。旦日吉祥而逝。阇维得舍利甚夥。塔于东山之南。盖年八十馀。先是五祖遗记曰。吾灭後可留真身。吾手启而举、吾再出矣。演住山时、塑手泥涞中裂。相去容匕、众咸异之。演尝拜塔、以手指云。当时与么全身去。今日重来记得无。复云、以何为验以此为验、遂作礼。及其将亡也、山摧石陨。四十里内、岩谷震吼。得法子、曰惠勤。曰克勤、曰清远。皆知名当世云。
赞曰、临济七传而得石霜圆。圆之子、一为积翠南。一为杨岐会。南之设施、如坐四达之衢。聚珍怪百物而鬻之。遗簪堕珥、随所揬焉。骎骎末流。冒其氏者、未可以一二数也。会乃如玉人之治璠玙、珷玞废矣。故其子孙、皆光明照人、克世其家。盖碧落碑无赝本也。
云岩新禅师
禅师讳悟新、王氏、韶州曲江人。魁岸黑面、如梵僧。壮依佛陀院落发。以气节盖众、好面折人。初谒栖贤秀铁面。秀问、上座甚处人。对曰、广南韶州。又问、曾到云门否。对曰、曾到。又问、曾到灵树否。对曰曾到。秀曰、如何是灵树枝条。对曰、长底自长、短底自短。秀曰、广南蛮、莫乱说。新曰、向北驴、只恁么、拂袖而出。秀器之、而新无留意。乃之黄龙、谒宝觉禅师。谈辩无所抵捂。宝觉曰、若之技止此耶。是固说食耳、渠能饱人乎。新窘无以进。从容白曰、悟新到此、弓折箭尽。愿和尚慈悲、指个安乐处。宝觉曰、一尘飞而翳天。一芥堕而覆地。安乐处、政忌上座许多骨董。直须死却无量劫来偷心、乃可耳。新趋出。一日默坐下板。会知事捶行者。新闻杖声、忽大悟。奋起忘纳其屦。趋方丈见宝觉。自誉曰、天下人总是学得底。某甲是悟得底。宝觉笑曰、选佛得甲科、何可当也。新自是号为死心叟。榜其居曰死心室、盖识悟也。久之去游湘西。是时喆禅师、领岳麓、新往造焉。喆问、是凡是圣。对曰、非凡非圣。喆曰、是什么。对曰、高著眼。喆曰、恁么、则南山起云、北山下雨。对曰、且道是凡是圣。喆曰、争奈头上漫漫、脚下漫漫。新仰屋作嘘声。喆曰、气急杀人。对曰、恰是。拂袖便出。谒法昌遇禅师。遇问、近离甚处。对曰、某甲自黄龙来。遇云、还见心禅师么。对曰、见。遇曰什么处见。对曰、吃粥吃饭处见。遇插火箸於炉中云。这个又作么生。新拽脱火箸、便行。新初住云岩、巳而迁翠岩。翠岩旧有淫祠。乡人禳会、酒胾汪秽无虚日。新诫知事毁之。知事辞以不敢掇祸。新怒曰、使能作祸、吾自当之。乃躬自毁拆。俄有巨蟒盘卧内。引首作吞噬之状。新叱之而遁。新安寝无他。未几再领云岩、建经藏。太史黄公庭坚为作记。有以其亲墓志、镵于碑阴者。新恚骂曰、陵侮不避祸若是。语未卒、电光翻屋、雷击自户入。折其碑阴中分之。视之已成灰烬、而藏记安然无损。晚迁住黄龙、学者云委。属疾退居晦堂。夜参竖起拂子云。看看拂子病、死心病。拂子安、死心安。拂子穿却死心。死心穿却拂子。正当恁么时。唤作拂子、又是死心。唤作死心、又是拂子。毕竟唤作什么。良久云、莫把是非来辩我。浮生穿凿不相干。有乞末後句者。新与偈云、末後一句子、直须心路绝。六根门既空、万法无生灭。于此彻其源、不须求解脱。生平爱骂人、只为长快活。政和五年十二月十三日晚、小参说偈。十五日、泊然坐逝。讣闻诸方、衲子为之呜咽流涕。茶毗得舍利五色。阅世七十二、坐四十五夏。塔于晦堂之後。
赞曰、余阅死心悟门。政所谓渴骥奔泉。怒猊抉石者也。当其凡圣情尽。佛祖在所诋诃、况馀子乎。山谷谓、其雍雍肃肃、观者拱手。此老盖亦惮之矣。
南岳石头志庵主公讳怀志、出于婺州金华吴氏。性夷粹、聪警绝人。年十四、去依智慧院宝称为童子。二十二试所习落发。预讲肆十二年。宿学争下之。尝欲会通诸宗异义、为书传世。以端正一代时教之本意。有禅者问曰。杜顺乃贤首宗祖师也。而谈法身、则曰。怀州牛吃禾、益州马腹胀。此偈合归天台何义耶。志不能对。即行游方。晚至洞山、谒真净文禅师。问、古人一喝、不作一喝用。意旨如何。文公呵叱之。志趋出。文笑呼曰、浙子、斋後游山好。志领悟。久之辞去。真净曰、子禅虽逸格、惜缘不胜耳。志识其意、拜赐而行。至袁州。州人请居杨岐、挽留之。掣肘而去、游湘上。潭牧闻其名、请居上封北禅、皆不受。庵於衡岳二十馀年。士大夫经由、造其居、不甚顾答。人问其故。曰、彼富贵人、辩博多闻。我粥饭僧耳。口吻迟钝、无可说。自然憨痴去。有偈曰、万机俱能付痴憨。踪迹时容野鹿参。不脱麻衣拳作枕。几生梦在绿萝庵。又问曰、师住山多年、有何旨趣。对曰、山中住、独掩柴门无别趣。三块柴头品字煨。不用援毫文彩露。崇宁元年冬。遍辞山中之人、曳杖径去。留之不可。曰、龙安照禅师、吾友也。偶念见之耳。龙安闻其肯、来使人自长沙迎之。居于最乐堂。明年六月晦、问侍者日早莫。曰、已夕矣。笑曰、梦境相逢、我睡已觉。汝但莫负丛林、即是报佛恩德。言讫而寂。茶毗收骨石、塔于乳峰之下。阅世六十四年、坐四十三夏。
赞曰、石头道人、以夷粹之资、入道稳实。其去新丰、而游湘西也。以水声林影自娱。谨守其师之言、不为世用。譬之云行鸟飞、初无留碍。故当时公卿贵人、莫能亲疏之。岂常人哉。彼视咿嗄取容、卖佛祖以渔利者。顾不太息耶。甘露灭、既论撰其出处之详。又列之林间录中。盖有所激云耳。补禅林僧宝传终。
- 上一篇:重刻古尊宿语录 序
- 下一篇:禅林僧宝传 第三十卷
- 佛说人生哲理 佛说人生感悟的句子
- 维摩诘所说经原文
- 这样回向最有效
- 打坐的方法 初学打坐的正确方法
- 禅宗小故事十三则
- 神奇的求财方法
- 马祖道一:想尽办法令弟子开悟
- 《信心铭》释义
- 禅宗公案大全
- 禅修打坐时是睁眼好还是闭眼好?
- 令人开悟的佛教禅诗一百首!
- 为什么要上香
- 如何战胜心魔?
- 《金刚经》的十大威力
- 景德传灯录
- “即心是佛”的参禅之道
- 慧可断臂求法是真的吗?二祖断臂求法的故事
- 六祖慧能_禅宗慧能大师的一生
- 打坐导致性欲冲动,怎么办
- 临济宗历代传人
- 十恶八邪
- 看别人不顺眼是自己修养不够
- 《禅门日诵》简介
- 千休万休皆不如一休
- 参透生死令人动容 圣严法师圆寂前曾拒绝换肾
- 禅定境界分别为哪九个层次呢?
- 佛教中的禅宗五祖是谁?禅宗五祖弘忍大师介绍
- 佛家经典禅语
- 一生绝不能做的两件事
- 心口不一 贵耳贱目
- 马祖道一:对佛像吐痰也是菩萨境界
- 指月录
- 野狐禅公案三则
- 庞蕴居士的神奇故事
- 上无片瓦盖头,下无寸土立足
- 听鸡蛋和你讲话
- 在修道路上,管好你的这些动物和这条虫子
- 月在佛教中的寓意
- 大和尚“绝情”度贫母
- 禅宗七祖
- 禅宗的起源与二十八代祖师
- 禅修已收纳所有佛法
- 佛法工夫在于觉不觉悟
- 修行者每天发四弘誓愿的用意
- 修佛法者,首先立坚志
- 佛教并非都劝人割爱出家
- 一会善一会恶不能长久,唯有忏悔惭愧才可长久
- 看清因缘才能在修行的同时影响他人
- 非空非有 即空即有
- 信佛就要明白世法的值不值得当中是觉悟还是颠倒
- 游报恩寺,让白居易暂离红尘,享受了无尽禅味
- 希运禅师古诗《尘劳迥脱》解释
- 从五言律诗《余住无方所》看拾得无牵无挂,逍遥自在
- 寒山和尚的大乘佛诗《嗔是心中火》讲了什么?
- 王维的《过香积寺》表达了什么?
- 心本无生因境有
- 当说别人时要不断地省察自己
- 道谦禅师送信开悟的故事
- 听其言,观其行,辨其心
- 用心去看世界
- 禅宗成就的是什么佛?
- 不能自我反省,再卓越超群也只能英雄气短
- 心有一丝挂碍就不能自在
- 禅宗与其他宗派的区别,禅宗的特色
- 现前修为最终一念圆满
- 《修心要论》是弘忍作的吗,是本什么样的书?
- 真正理解了佛法才是真修行
- 三界内外是空无物的
- 佛法讲最后圆满身不依据身份背景做佛事
- 深悟深参心行处
- 从禅诗《饭覆釜山僧》看诗人王维供养僧人饭食
- 持佛号的心是始觉 所持的佛号是本觉
- 白话诗僧王梵志《我有一方便》蕴蓄的佛理和处世哲理
- 自己要觉悟好人生
- 时而转弯,时而放平
- 学会自利利他
- 诗僧王梵志诗作《城外土馒头》解说
- 从有求到无求 从有学到无学
- 佛法在世间 不离世间法
- 唐代诗人綦毋潜夜宿龙兴寺的的所见所闻
- [放生起源]寺院设立放生池在经典或传统上有什么根据?
- [感应故事]心经故事
- [白茶]什么是白茶,有哪些品种?
- [白茶]什么是白茶?白茶的简单介绍
- [佛与人生]面对别人的批评,应该怎么做?
- [佛学常识]八关斋戒的解释、戒相、功德利益
- [佛学常识]袈裟是什么意思?为什么叫福田衣?
- [佛学常识]为什么把佛法僧三者称为“宝”?
- [佛学常识]为什么要皈依三宝?归投三宝令身心安稳
- [人物故事]佛教贫女供灯的故事与启示
- [佛经故事]释迦牟尼佛和菩提达多的双头鸟故事
- [佛学常识]食存五观指的是什么?
- [人物故事]阿育王的小王妃须阇哆,持戒穿素服得宝珠
- [禅宗公案]老修行人“三十年不冒烟”的故事
- [佛经故事]富孩子变穷孩子,《法华经》穷子喻的故事
- [佛学常识]布施的意思与种类
- [佛经故事]伽尸比丘尼身披袈裟出生的因缘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