御选语录
俗称《雍正御选语录》。十九卷。清世宗(胤祯,即雍正)编。收于《万续藏》第一一九册、《禅宗全书》第七十八册、《龙藏》(新文丰版)第一六三册。雍正十一年(1733)刊行。系世宗归依佛法后,从历代祖师语录中,捡选能提升向上、直指真实宗旨的语录编辑而成。全书内容略如下列:
卷一为《僧肇论》,卷二为《永嘉觉禅师语录》,卷三为《寒山拾得诗集》,卷四为《沩山灵钓禅师语录》、《仰山寂禅师语录》,卷五为《赵州谂禅师语录》,卷六为《云门偃禅师语录》,卷七为《永明寿禅师语录》,卷八为《紫阳真人张平叔语录》,卷九为《雪窦显禅师语录》,卷十为《圜悟勤禅师语录》,卷十一为《玉林?国师语录》、《■溪森禅师语录》,卷十二为《圆明居士语录》、《圆明百问》,卷十三为《云栖莲池盐宏大师语录》,卷十四至卷十八为《历代禅师语录》,卷十九为《当今法会》。雍正并在每一篇之后,撰序言一篇,以提出他的看法。
雍正在此书中之态度是在禅宗方面,强调五家宗旨同归曹溪一脉。在“宗门”与“教下”的关系上,强调“宗、教合一”。此外,也主张禅净不二,并特别揭橥明末云栖盐宏的净土法门。在三教关系方面,他也主张儒释道三教“异用同体”,可以并行不悖。
近人张德钧氏以为雍正之编修佛典,有其政治上之企图,并非纯为宗教文化着想。(参阅附录二。)
◎附一:雍正《御选语录总序》
如来正法眼藏,教外别传,实有透三关之理,是真语者,是实语者,不妄语者,不诳语者。有志于道之人,则须勤参力究,由一而三,步步皆有着落,非可颟顸函胡,自欺欺人。朕既深明此事,不惜话堕,逐一指明。夫学人初登解脱之门,乍释业系之苦,觉山河大地,十方虚空,并皆消殒。不为从上古锥舌头之所瞒,识得现在七尺之躯,不过地水火风,自然彻底清净,不挂一丝,是则名为初步破参。前后际断者,破本参后,乃知山者山,河者河,大地者大地,十方虚空者十方虚空,地水火风者地水火风,乃至无明者无明,烦恼者烦恼,色声香味触法者色声香味触法,尽是本分,皆是菩提,无一物非我身,无一物是我己。境智融通,色空无碍,获大自在,常住不动,是则名为透重关,名为大死大活者。
透重关后,家舍即在途中,途中不离家舍,明头也合,暗头也合,寂即是照,照即是寂。行斯住斯,体斯用斯,空斯有斯,古斯今斯,无生故长生,无灭故不灭。如斯惺惺行履,无明执着,自然消落,方能踏末后一关。虽云透三关,而实无透者,不过如来如是,我亦如是。从兹方修无修,证无证,妙觉普明,圆照法界。一为无量,无量为一,大中现小,小中现大。坐微尘里转大法轮,于一毫端现宝王刹。救拔众生,利用无尽,佛佛祖祖皆为此一大事因缘出现于世。达摩西来,历代授受,古德传灯,无尽光中,大圆镜里,日往月来,以至于今。
虽然,广大法门,圣凡并托,华严香海,细钜同归,得骨得髓者固多,如麻如粟者何限?去圣遥远,魔外益繁,不达佛心,妄参祖席,金山泥封,慧日云蔽,约其讹谬,亦有三端其上者,才见根尘互引,法界相生,意识纷飞,无非幻妄,顿生欢喜,谓是真常。休去歇去,以空为空,不知性海无边,化城无住。果能见性,当下无心,心既见空,即未见性。于是形同槁木,心等死灰,万有到前,一空不敌,从能立亡坐脱,仍是业识精魂,况乃固执断见,必至变作狂华。谓因果之皆空,恣猖狂而不返,岂非一妄在心,恒沙生灭,能不造生死业,断菩提根。
又其下者,见得个昭昭灵灵,便谓是无位真人,面门出入,扬眉瞬目,竖指擎拳,作识神之活计,张日下之孤灯。宝鱼目为明珠,觅旃檀于粪土,噙着铁丸,口称玉液,到得腊尽岁除时,方知依旧是个茫茫无据。又其下者,从经教语录中,挂取葛藤,从诸方举扬处,拾人涕唾,发狂乱之知见,翳于自心,立幻化之色声,作为实法,向真如境上鼓动心机,于无脱法中自生系缚。魔形难掩,遁归圆相之中;解路莫通,腹碾藤条之下。情尘积滞,识浪奔催,瞒己瞒人,欺心欺佛,全是为名为利,却来说妙说元(玄)。盲驴牵盲驴,沿磨盘而绕转;痴梦证痴梦,拈漆桶为瓣香。是则循觉路而扑火轮,能不由善因而招恶果?如是三者,实繁有徒,宗旨不明,沉沦浩劫矣。
朕膺元后父母之任,并非开堂秉拂之人,欲期民物之安,惟循周孔之辙。所以御极以来,十年未谈禅宗。但念人天慧命,佛祖别传,弃双眉拖地,以悟众生,留无上金丹,以起枯朽,岂得任彼邪魔瞎其正眼,鼓诸涂毒,灭尽妙心?朕实有不得不言,不忍不言者。近于几暇,辨味淄渑,随意所如,阅从上古锥语录中,择提持向上,直指真宗者,并撷其至言,手为删辑曰僧肇,曰永嘉,曰寒山,曰拾得,曰沩山,曰仰山,曰赵州,曰永明,曰云门,曰雪窦,曰圆悟,曰玉林,十二禅师,藏外之书,曰紫阳真人,乃不数月之功,编次成集者。其他披览未周,即采掇未及,非曰此外无可取也。是数大善知识,实皆穷微洞本,究旨通宗,深契摩诘不二之门,曹溪一味之旨。能使未见者得无见之妙见,未闻者入不闻之妙闻,未知者彻无知之正知,未解者成无解之大解。此是人天眼目,无上宗乘。至于净土法门,虽与禅宗似无交涉,但念佛何碍参禅。果其深达性海之禅人,净业正可以兼修,于焉随喜真如,圆证妙果。
云栖莲池大师,梵行清净,乃曾参悟有得者,阅其《云栖法汇》一书,见论虽未及数善知识之洞彻,然非不具正知正见,如着相执有者之可比拟,亦采其要语,别为一卷,以附于后。兼此净土一门,使未了证者,建菩提道场,已了证者,为妙觉果海,途路之助。爰为总序,弁于篇端,刊示来今,嘉惠后学。庶几因指见月,得鱼忘筌,破外道之昏蒙,夺小乘之戋合/艹,朕有厚望焉。
◎附二:张德钧《关于清刻大藏与历代藏经》(摘录自《佛教圣典与释氏外学著录考》)
雍正在“敕令”重刻大藏(《龙藏》)这年(雍正十一年)编著了两部书,一是《拣魔辨异录》,一是《御选语录》,就暴露了卑鄙用心。《御选语录总序》说“御极以来,十年未谈禅宗。但念人天慧命,(中略)岂得任彼邪魔,瞎其正眼,鼓诸涂毒,灭尽妙心。朕实有不得不言,不忍不言者。”这就说明了他是在诗文经义题目上大兴文字狱,血腥镇压“叛逆”后,又继续企图在佛教领域内进行思想镇压了。所以这两部书,一是破,一是立,就是给佛教制定一个合乎他的反动统治利益的政治标准。
如他在《御选语录》中,特别指责那破除偶像崇拜的“丹霞烧木佛,(中略)实为狂参妄作!据丹霞之见,木佛之外别有佛耶?若此,则子孙焚烧祖先牌,臣工毁弃帝王位,可乎?”又对于另一公案“一古德殿前背佛坐,又一古德入殿向佛唾。傍僧云“何得背佛坐,向佛唾?”答云“将无佛处来与某甲唾!指无佛处来与某甲背!””指责道“此等见解与丹霞同。(中略)当日但问此二狂徒,你道除此殿中佛,尚别有何佛?试指侑!管教他立地现形。此等无稽魔说,何堪提倡书录挂齿。”故不管“其言虽皆数千百年以来人人之所提倡,其人虽皆数千百年以来人人之所推崇”,其“公案皆古今丛林中日日所举似者,朕悉不录”。他宣称这是“禀觉王令,黜陟古今”。可见他是怎样不容许人稍微存有一点叛逆思想。[佛百]
- 上一篇:昭觉竹峰续禅师语录
- 下一篇:【宗门千字文】-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佛说人生哲理 佛说人生感悟的句子
- 维摩诘所说经原文
- 这样回向最有效
- 打坐的方法 初学打坐的正确方法
- 禅宗小故事十三则
- 神奇的求财方法
- 马祖道一:想尽办法令弟子开悟
- 《信心铭》释义
- 禅宗公案大全
- 禅修打坐时是睁眼好还是闭眼好?
- 令人开悟的佛教禅诗一百首!
- 为什么要上香
- 如何战胜心魔?
- 《金刚经》的十大威力
- 景德传灯录
- “即心是佛”的参禅之道
- 慧可断臂求法是真的吗?二祖断臂求法的故事
- 六祖慧能_禅宗慧能大师的一生
- 打坐导致性欲冲动,怎么办
- 临济宗历代传人
- 十恶八邪
- 看别人不顺眼是自己修养不够
- 《禅门日诵》简介
- 千休万休皆不如一休
- 参透生死令人动容 圣严法师圆寂前曾拒绝换肾
- 禅定境界分别为哪九个层次呢?
- 佛教中的禅宗五祖是谁?禅宗五祖弘忍大师介绍
- 佛家经典禅语
- 一生绝不能做的两件事
- 心口不一 贵耳贱目
- 马祖道一:对佛像吐痰也是菩萨境界
- 指月录
- 野狐禅公案三则
- 庞蕴居士的神奇故事
- 上无片瓦盖头,下无寸土立足
- 听鸡蛋和你讲话
- 在修道路上,管好你的这些动物和这条虫子
- 月在佛教中的寓意
- 大和尚“绝情”度贫母
- 禅宗七祖
- 禅宗的起源与二十八代祖师
- 禅修已收纳所有佛法
- 佛法工夫在于觉不觉悟
- 修行者每天发四弘誓愿的用意
- 修佛法者,首先立坚志
- 佛教并非都劝人割爱出家
- 一会善一会恶不能长久,唯有忏悔惭愧才可长久
- 看清因缘才能在修行的同时影响他人
- 非空非有 即空即有
- 信佛就要明白世法的值不值得当中是觉悟还是颠倒
- 游报恩寺,让白居易暂离红尘,享受了无尽禅味
- 希运禅师古诗《尘劳迥脱》解释
- 从五言律诗《余住无方所》看拾得无牵无挂,逍遥自在
- 寒山和尚的大乘佛诗《嗔是心中火》讲了什么?
- 王维的《过香积寺》表达了什么?
- 心本无生因境有
- 当说别人时要不断地省察自己
- 道谦禅师送信开悟的故事
- 听其言,观其行,辨其心
- 用心去看世界
- 禅宗成就的是什么佛?
- 不能自我反省,再卓越超群也只能英雄气短
- 心有一丝挂碍就不能自在
- 禅宗与其他宗派的区别,禅宗的特色
- 现前修为最终一念圆满
- 《修心要论》是弘忍作的吗,是本什么样的书?
- 真正理解了佛法才是真修行
- 三界内外是空无物的
- 佛法讲最后圆满身不依据身份背景做佛事
- 深悟深参心行处
- 从禅诗《饭覆釜山僧》看诗人王维供养僧人饭食
- 持佛号的心是始觉 所持的佛号是本觉
- 白话诗僧王梵志《我有一方便》蕴蓄的佛理和处世哲理
- 自己要觉悟好人生
- 时而转弯,时而放平
- 学会自利利他
- 诗僧王梵志诗作《城外土馒头》解说
- 从有求到无求 从有学到无学
- 佛法在世间 不离世间法
- 唐代诗人綦毋潜夜宿龙兴寺的的所见所闻
- [放生起源]寺院设立放生池在经典或传统上有什么根据?
- [感应故事]心经故事
- [白茶]什么是白茶,有哪些品种?
- [白茶]什么是白茶?白茶的简单介绍
- [佛与人生]面对别人的批评,应该怎么做?
- [佛学常识]八关斋戒的解释、戒相、功德利益
- [佛学常识]袈裟是什么意思?为什么叫福田衣?
- [佛学常识]为什么把佛法僧三者称为“宝”?
- [佛学常识]为什么要皈依三宝?归投三宝令身心安稳
- [人物故事]佛教贫女供灯的故事与启示
- [佛经故事]释迦牟尼佛和菩提达多的双头鸟故事
- [佛学常识]食存五观指的是什么?
- [人物故事]阿育王的小王妃须阇哆,持戒穿素服得宝珠
- [禅宗公案]老修行人“三十年不冒烟”的故事
- [佛经故事]富孩子变穷孩子,《法华经》穷子喻的故事
- [佛学常识]布施的意思与种类
- [佛经故事]伽尸比丘尼身披袈裟出生的因缘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