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语名言:50句佛家禅语名言
1、地上种了菜,就不易长草,心中有善,就不易生恶。与人相处,应能成人之美,涵养容人之德。
2、邻里团结,家庭美满,职业安定,环境优美,这是众生应求的幸福。能慷慨地施舍,能诚心地服务,无怨无悔,这是最大的幸福。
3、莲花因其功用之大而香飘四海,一生若能服务于大众,那这一生定是幸福的。把自己的安乐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上,那是一种罪过。
4、人生最大的成就是从失败中站起来。
6、僧问石头:“如何是解脱?”石头反问:“谁缚汝?”僧问:“如何是净土?”石头反问:“谁垢汝?”僧问:“如何是涅盘?”石头反问:“谁将生死与汝?”
7、佛问:“生命在几间?”僧:“数日间。”佛复问一僧,僧答:“饭食间。”佛又问一僧,此僧答:“生命在呼吸间。”佛:“善哉,这才是生命。”
8、径路窄处,留一步与人行;滋味浓的,减三分让人尝。此是涉世一极安乐法。
9、事物蓬勃发展时已埋下凋零的种子,万物凋零中亦酝酿着重生,有诞士居安思危,发生变故,则能坚强忍耐等待否极泰来。
10、猎人搜寻狮子的足迹,禅师:“我知道它在哪里!”猎人一听害怕了:“我其实并不想遇到它。”有些人的勇敢仅停留在口头上。
11、一碗浑浊的水,老摇它,水便总是浑浊,把它放到器皿里不动,沙尘便能沉底,可见清心是沉五欲之沙、驱烦恼的初步功夫。
12、古德云:“佛在灵山莫远求,灵山只在汝心头,人人有个灵山塔,好向灵山塔下修。”
14、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
15、禅有四行:有求皆苦,无求乃乐,打破执着,是“无所求行”,让自己从苦海解脱出来,用法净之理作指导,是“称法行”。
16、僧人:“雁过长空,影沉寒水,雁无遗踪之意,水无沉影之心,是不是得了禅意?”禅师:“芦花两岸雪,江水一天秋。”
17、来时糊涂去时迷,空在人间走一回。生我之前谁是我,生我之后我是谁?不如不来亦不去,也无欢喜也无悲。
18、所谓看开人生,绝不是悲观,而是积极乐观;不是看破,而是看透;并非什么都不做,而是及时去做。
19、众僧爬山,一弟子摔倒抓住荆棘,手被划破。禅师:“荆棘习惯依附别物,你却依附它,当然自讨苦吃,别依靠不能依靠的人。”
20、有钱也苦,没钱也苦;闲也苦,忙也苦,世间有哪个人不苦呢?越不能忍耐,越会觉得痛苦,何不把苦当磨练?
21、一僧得意的对独园和尚说:“心、佛、众生皆空,无悟、无施、无受。”独园打了僧一下,僧大怒,独园:“一切皆空,哪来如此大火?”
22、慧者须臾顷,亲近于智人,能速解达摩,如第三者尝汤味。愚人不觉知,与自仇敌行;造作诸恶业,受定众苦果。
23、恐惧不会产生智慧,只有恬静的心境才会盛开智慧的莲花。私欲使人患得患失,私欲使人身不由己。
24、生活在山坡上的石头,羡慕山下繁华大道,便自己滚下去,结果受尽践踏与玷污。禅师:“知足常乐,不要这山望着那山高。”
25、 一僧问五泄灵默禅师:“如何得无心去?”禅师曰:“倾山覆海宴然静,地动安眠岂睬伊。”
26、心中常存知足、善解、感恩、包容,敬重贵人,礼待小人。真正的妙法是由智慧流露出来,真正的慈悲是用智慧的力量去推动。
27、如果你不给自己烦恼,别人也永远不可能给你烦恼。因为你自己的内心,你放不下。
28、不宽恕众生,不原谅众生,是苦了你自己。
29、学佛是对自己的良心交待,不是做给别人看的。
30、福报不够的人,就会常常听到是非;福报够的人,从来就没听到过是非。
31、在顺境中修行,永远不能成佛。
32、当你快乐时,你要想这快乐不是永恒的;当你痛苦时,你要想这痛苦也不是永恒的。
33、你可以拥有爱,但不要执著,因为分离是必然的。
34、你每天若看见众生的过失和是非,你就要赶快去忏悔,这就是修行。
35、一切恶法,本是虚妄的,你不要太自卑你自己;一切善法,也是虚妄的,你也不要太狂妄你自己。
36、失去的东西,其实从未曾真正地属于你,不必惋惜,更不必追讨。
37、痛苦只是一阵子,过后回头看看,其实那都不算什么。学会放下,拽的越紧,越是无法自拔。学会感恩、随顺的同时,也要坚持自己最基本的因果原则。
38、别想得太多,别活得太累。做一个简单的人,踏实而务实。不沉溺幻想,更不庸人自扰。
39、当你手中抓住一件东西不放时,你只能拥有这件东西,如果你肯放手,你就有机会选择别的。人的心若死执自己的观念,不肯放下,那么他的智慧也只能达到某种程度而已。
40、仇恨永远不能化解仇恨,只有慈悲才能化解仇恨,这是永恒的至理。
41、愚痴的人,一直想要别人了解他;有智慧的人,却努力的了解自己。
42、来是偶然的,走是必然的;所以你必须,随缘不变,不变随缘。
43、清珠投于浊水,浊水不得不清;佛号放入乱心,乱心不得不佛。
44、创造机会的人是勇者,等待机会的人是愚者。
45、修行要有耐性,要能甘于淡泊,乐于寂寞。
46、多一分心力去注意别人,就少一分心力反省自己。
47、每一个人都拥有生命,但并非每个人都懂得生命,乃至于珍惜生命。不了解生命的人,生命对他来说,是一种惩罚。
48、默默的关怀与祝福别人,那是一种无形的布施。
49、对人恭敬,就是在庄严你自己。
50、世界原本就不是属于你,因此你用不着抛弃,要抛弃的是一切的执著。万物皆为我所用,但非我所属。
- 上一篇:应息争而利益众生发菩提心共成菩提
- 下一篇:心净无需辩是非,修行人须得慎言行
- 佛说人生哲理 佛说人生感悟的句子
- 维摩诘所说经原文
- 这样回向最有效
- 打坐的方法 初学打坐的正确方法
- 禅宗小故事十三则
- 神奇的求财方法
- 马祖道一:想尽办法令弟子开悟
- 《信心铭》释义
- 禅宗公案大全
- 禅修打坐时是睁眼好还是闭眼好?
- 令人开悟的佛教禅诗一百首!
- 为什么要上香
- 如何战胜心魔?
- 《金刚经》的十大威力
- 景德传灯录
- “即心是佛”的参禅之道
- 慧可断臂求法是真的吗?二祖断臂求法的故事
- 六祖慧能_禅宗慧能大师的一生
- 打坐导致性欲冲动,怎么办
- 临济宗历代传人
- 十恶八邪
- 看别人不顺眼是自己修养不够
- 《禅门日诵》简介
- 千休万休皆不如一休
- 参透生死令人动容 圣严法师圆寂前曾拒绝换肾
- 禅定境界分别为哪九个层次呢?
- 佛教中的禅宗五祖是谁?禅宗五祖弘忍大师介绍
- 佛家经典禅语
- 一生绝不能做的两件事
- 心口不一 贵耳贱目
- 马祖道一:对佛像吐痰也是菩萨境界
- 指月录
- 野狐禅公案三则
- 庞蕴居士的神奇故事
- 上无片瓦盖头,下无寸土立足
- 听鸡蛋和你讲话
- 在修道路上,管好你的这些动物和这条虫子
- 月在佛教中的寓意
- 大和尚“绝情”度贫母
- 禅宗七祖
- 禅宗的起源与二十八代祖师
- 禅修已收纳所有佛法
- 佛法工夫在于觉不觉悟
- 修行者每天发四弘誓愿的用意
- 修佛法者,首先立坚志
- 佛教并非都劝人割爱出家
- 一会善一会恶不能长久,唯有忏悔惭愧才可长久
- 看清因缘才能在修行的同时影响他人
- 非空非有 即空即有
- 信佛就要明白世法的值不值得当中是觉悟还是颠倒
- 游报恩寺,让白居易暂离红尘,享受了无尽禅味
- 希运禅师古诗《尘劳迥脱》解释
- 从五言律诗《余住无方所》看拾得无牵无挂,逍遥自在
- 寒山和尚的大乘佛诗《嗔是心中火》讲了什么?
- 王维的《过香积寺》表达了什么?
- 心本无生因境有
- 当说别人时要不断地省察自己
- 道谦禅师送信开悟的故事
- 听其言,观其行,辨其心
- 用心去看世界
- 禅宗成就的是什么佛?
- 不能自我反省,再卓越超群也只能英雄气短
- 心有一丝挂碍就不能自在
- 禅宗与其他宗派的区别,禅宗的特色
- 现前修为最终一念圆满
- 《修心要论》是弘忍作的吗,是本什么样的书?
- 真正理解了佛法才是真修行
- 三界内外是空无物的
- 佛法讲最后圆满身不依据身份背景做佛事
- 深悟深参心行处
- 从禅诗《饭覆釜山僧》看诗人王维供养僧人饭食
- 持佛号的心是始觉 所持的佛号是本觉
- 白话诗僧王梵志《我有一方便》蕴蓄的佛理和处世哲理
- 自己要觉悟好人生
- 时而转弯,时而放平
- 学会自利利他
- 诗僧王梵志诗作《城外土馒头》解说
- 从有求到无求 从有学到无学
- 佛法在世间 不离世间法
- 唐代诗人綦毋潜夜宿龙兴寺的的所见所闻
- [放生起源]寺院设立放生池在经典或传统上有什么根据?
- [感应故事]心经故事
- [白茶]什么是白茶,有哪些品种?
- [白茶]什么是白茶?白茶的简单介绍
- [佛与人生]面对别人的批评,应该怎么做?
- [佛学常识]八关斋戒的解释、戒相、功德利益
- [佛学常识]袈裟是什么意思?为什么叫福田衣?
- [佛学常识]为什么把佛法僧三者称为“宝”?
- [佛学常识]为什么要皈依三宝?归投三宝令身心安稳
- [人物故事]佛教贫女供灯的故事与启示
- [佛经故事]释迦牟尼佛和菩提达多的双头鸟故事
- [佛学常识]食存五观指的是什么?
- [人物故事]阿育王的小王妃须阇哆,持戒穿素服得宝珠
- [禅宗公案]老修行人“三十年不冒烟”的故事
- [佛经故事]富孩子变穷孩子,《法华经》穷子喻的故事
- [佛学常识]布施的意思与种类
- [佛经故事]伽尸比丘尼身披袈裟出生的因缘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