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能调伏众生的心(图文)
一天,四众弟子、诸大国王、臣民在舍卫城给孤独园中,恭敬围绕释迦牟尼佛,聆听开示。此时大众心中不禁兴起疑问:“世尊过去生是何因缘,能发起如此广大道心,救度一切众生,而成就无上佛道?”阿难尊者知道大家心中的疑问,于是上前恭请世尊开示过去生发无上菩提心的因缘。世尊演说的当下,大众皆屏气凝神,百鸟走兽也寂然无声,专注地聆听这段殊胜的因缘:
久远以前,有一位勇健聪明、福德具足的国王,名叫大光明。大光明王和邻国友好,彼此和睦相处,对于邻国所欠缺的物资都不吝惜给予,而邻国的国王也能知恩图报,只要获得珍奇的宝物,都不忘致赠给大光明王。
一天,邻国国王打猎时,捕捉到珍奇的大白象,雄壮威武,见者欢喜,于是派人为白象装饰种种璎珞宝物,将其送给大光明王。大光明王收到这份稀世礼物,非常欢喜,召来负责驯服大象的象师散阇,嘱咐他说:“这是一只稀世罕见的白象,你要好好调顺它。”散阇奉命,每天尽心尽力地教导大白象,不久即将它调教圆满。完成任务后,散阇前往禀报大光明王:“大王!臣下已将大白象调教好了,您可以择一良辰吉时,试乘白象。”大光明王一听,非常高兴,立刻命人击鼓召集王公大臣。
在众人殷殷瞩目下,仪表堂皇、高大威武的大光明王端坐在身披璎珞的大白象背上,仿佛日出光明照耀大地,令人目不暂舍,大众不禁发出衷心的赞叹!
一行人浩浩荡荡地前往城外试乘,途中,经过一处大莲花池,池中有许多大象正在食用莲花根。这时年轻气盛的大白象见到象群,忽然野性大作,狂奔追逐母象,在漫天黄沙、天摇地动中,众象直往森林里奔去。象师散阇的调象功夫,此时完全发挥不了作用,在象背上几乎被震落的大光明王惊慌恐怖,不仅皇冠掉了,头发散落肩上,华丽的衣服也被树枝割破,遍体鳞伤,国王心想:“这次难逃一死了!”在千钧一发之际,骑坐在另一只象背上的象师散阇提议:“大王!快!抓住树枝。”大光明王奋力一跃,紧紧地抓住眼前的树枝,狂象奔离后,国王从树上狼狈地滚落地面,胸口仍砰砰地跳着,茫然地走出森林。
随后也抓住树枝、得以逃命的象师散阇匆匆赶来,见到大光明王,连连叩头请罪:“大王!请不用烦恼,等大白象欲心息灭,自会回到宫中,因为它已习惯了宫中丰美的饮食,再也吃不惯野外粗秽的食物了。”大光明王此时余悸犹存,生气地回答:“我再也不想见到你跟大白象了!这只象几乎害我丧失性命!”这时,急急忙忙追赶而来的群臣,一路担忧着大光明王是否已为狂象所害,沿途看到散落的皇冠、破碎的衣服及血迹,不禁心惊胆颤,等到看到面容惨绿的大光明王坐在树下,终于放下心中的大石头,即刻将国王迎请回宫。城中百姓,看到历劫归来、狼狈不堪的国王,也都心疼忧恼不已!
闯下大祸的大白象,此时正如象师所言,对野外粗秽的杂草及污浊的臭水再也吃不习惯,因想念王宫中清美甘甜的饮食,而乖乖地走回王宫。象师见了,立即前往禀报国王:“大王!大白象回来了,您要不要去看一看……”“哼!你还敢来见我!我再也不需要你及大白象了!”大光明王生气地说。象师知道国王气愤难消,大白象闯下这样的大祸终将难逃一死,象师心中怀着最后一丝希望,禀报大光明王:“大王!如果你不再需要我及大白象了,恳请大王给予最后一次机会,前往观看我如何调御大白象?”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大光明王同意了。
城中百姓风闻象师散阇将当众表演调伏大白象的方法,也都群集围观,一时人山人海,挤满了会场。散阇命人制作七颗铁丸,烧得赤红,带着大白象来到会场,象师心想:“吞下这热铁丸,大白象一定命终,大王或许会后悔,我再为大白象作最后一次的请命吧!”散阇上前,忐忑不安地禀告:“大王!这大白象乃稀世珍宝,只有具大福报的转轮圣王才能获得,今日它犯下了过错,理当处死,但是赐死了,就再也难得这样的宝物了。”大光明王余怒未消地说:“大象若尚未调教好,就不应该让我骑乘,若已经调顺了,为何又会发生这样的意外?我不再需要你及大白象了。”象师仍不放弃最后一丝希望:“可是,会不会太可惜了……”“别再说了,下去吧,我再也不想见到你们了!”大光明王犹盛怒未消地回答。
象师知道国王心意已坚,大白象终将难逃一死,与其让大白象痛苦地让铁钩碎裂大脑而死,不如吞下热铁丸快速地结束它短暂的一生。象师含着眼泪来到大白象身边,低声告诉它:“吞下这热铁丸吧!否则你将被铁钩碎裂大脑漫长而痛苦地死去。”深具灵性的大白象听了象师的话,眼中含着泪水跪下,看着大光明王,希望他改变心意,然而大光明王转过头去,视若无睹。大白象环顾会场四周,没有一个人可以救拔它的性命,于是用象鼻卷起赤热的大铁丸吞了下去!火红的铁丸一下子将白象腹中烧得焦烂,大白象在痛苦中死去了!砰地一声,铁丸从白象身中滚出来,依然火红赤热!大众看了莫不低声哭泣。这时,亲眼看着大白象痛苦死去的大光明王,在错愕惊讶中也忘了自己差点丧命在象群中的愤怒,心中开始后悔了!
大光明王于是再次召来象师,说出心中的疑问:“如果你已将大白象调伏好了,为何在树林中不能制止它呢?”这时在净居天的天帝知道大光明王发无上菩提心的时机到了,于是运用神通力,令象师跪下回答:“大王!我只能调伏大象的身体,却无法调伏它的心。”国王问道:“那普天之下,有谁可以调伏身体,又能调御心理?”象师回答:“普天之下,只有三觉圆满的佛陀,能够善调众生的身心!”宿有善根的大光明王听到“佛陀”二字,身上汗毛竖立,继续问道:“你所说的佛陀,具有何种性德,为何具有这样不可思议的力量?”象师说道:“大慈大悲的佛陀,具有二种殊胜性德,一是广大无边的智慧,二是深切悯念众生的慈悲心,广行六度万行,圆满一切功德。他既能调伏自己,也能调伏一切众生身心,皆令安乐!”此时善根萌发的大光明王一听,即刻从座位上起身,回到宫中,沐浴香洁,换上新衣,在王宫的高台上,虔诚向四方顶礼,焚香立下誓愿:“愿我所有功德,皆回向佛道,成佛之后,我誓愿调御自己及一切众生身心,如果有一人在地狱道中受苦,我亦不舍弃,誓当入此地狱,救拔他!”这时大地六种震动,天上乐音飘飘,歌咏赞叹大光明王的大悲愿心!天人们也由衷地请求:“愿大王成佛后,不忘度脱我们远离六道轮回之苦,愿在初转法轮的清净会上,也有我们的参与。”
世尊说完这段宿世因缘,告诉与会大众,当年的大白象就是难陀,象师则是现在的舍利弗,大光明王也就是我的前身,当时看到大白象身调而心不调的因缘,因此立下广大誓愿,调御一切众生身心,皆令发无上菩提心。
省思:
《佛遗教经》云:“心之可畏,甚于毒蛇、恶兽、怨贼,大火越逸,未足喻也。……纵此心者,丧人善事,制之一处,无事不办。”众生之苦皆因心中的贪、瞋、痴、慢、疑炽盛,而纠结缠绕。佛法的智慧正是为了解开众生此一无明烦恼,令得清凉安乐,解脱自在。一段驯象的意外,开启了大光明王过去生的善根,发起无上菩提心,誓愿成就佛果,调御一切众生身心。因此佛陀十号,其一即为调御丈夫,让我们学习佛陀的智慧及慈悲,在佛法的滋润下,善调身心,广利有情。
- 上一篇:一件足够
- 下一篇:雪窦重显——云门宗中兴之祖 传播云门宗禅(图文)
- 佛说人生哲理 佛说人生感悟的句子
- 维摩诘所说经原文
- 这样回向最有效
- 打坐的方法 初学打坐的正确方法
- 禅宗小故事十三则
- 神奇的求财方法
- 马祖道一:想尽办法令弟子开悟
- 《信心铭》释义
- 禅宗公案大全
- 禅修打坐时是睁眼好还是闭眼好?
- 令人开悟的佛教禅诗一百首!
- 为什么要上香
- 如何战胜心魔?
- 《金刚经》的十大威力
- 景德传灯录
- “即心是佛”的参禅之道
- 慧可断臂求法是真的吗?二祖断臂求法的故事
- 六祖慧能_禅宗慧能大师的一生
- 打坐导致性欲冲动,怎么办
- 临济宗历代传人
- 十恶八邪
- 看别人不顺眼是自己修养不够
- 《禅门日诵》简介
- 千休万休皆不如一休
- 参透生死令人动容 圣严法师圆寂前曾拒绝换肾
- 禅定境界分别为哪九个层次呢?
- 佛教中的禅宗五祖是谁?禅宗五祖弘忍大师介绍
- 佛家经典禅语
- 一生绝不能做的两件事
- 心口不一 贵耳贱目
- 马祖道一:对佛像吐痰也是菩萨境界
- 指月录
- 野狐禅公案三则
- 庞蕴居士的神奇故事
- 上无片瓦盖头,下无寸土立足
- 听鸡蛋和你讲话
- 在修道路上,管好你的这些动物和这条虫子
- 月在佛教中的寓意
- 大和尚“绝情”度贫母
- 禅宗七祖
- 禅宗的起源与二十八代祖师
- 禅修已收纳所有佛法
- 佛法工夫在于觉不觉悟
- 修行者每天发四弘誓愿的用意
- 修佛法者,首先立坚志
- 佛教并非都劝人割爱出家
- 一会善一会恶不能长久,唯有忏悔惭愧才可长久
- 看清因缘才能在修行的同时影响他人
- 非空非有 即空即有
- 信佛就要明白世法的值不值得当中是觉悟还是颠倒
- 游报恩寺,让白居易暂离红尘,享受了无尽禅味
- 希运禅师古诗《尘劳迥脱》解释
- 从五言律诗《余住无方所》看拾得无牵无挂,逍遥自在
- 寒山和尚的大乘佛诗《嗔是心中火》讲了什么?
- 王维的《过香积寺》表达了什么?
- 心本无生因境有
- 当说别人时要不断地省察自己
- 道谦禅师送信开悟的故事
- 听其言,观其行,辨其心
- 用心去看世界
- 禅宗成就的是什么佛?
- 不能自我反省,再卓越超群也只能英雄气短
- 心有一丝挂碍就不能自在
- 禅宗与其他宗派的区别,禅宗的特色
- 现前修为最终一念圆满
- 《修心要论》是弘忍作的吗,是本什么样的书?
- 真正理解了佛法才是真修行
- 三界内外是空无物的
- 佛法讲最后圆满身不依据身份背景做佛事
- 深悟深参心行处
- 从禅诗《饭覆釜山僧》看诗人王维供养僧人饭食
- 持佛号的心是始觉 所持的佛号是本觉
- 白话诗僧王梵志《我有一方便》蕴蓄的佛理和处世哲理
- 自己要觉悟好人生
- 时而转弯,时而放平
- 学会自利利他
- 诗僧王梵志诗作《城外土馒头》解说
- 从有求到无求 从有学到无学
- 佛法在世间 不离世间法
- 唐代诗人綦毋潜夜宿龙兴寺的的所见所闻
- [放生起源]寺院设立放生池在经典或传统上有什么根据?
- [感应故事]心经故事
- [白茶]什么是白茶,有哪些品种?
- [白茶]什么是白茶?白茶的简单介绍
- [佛与人生]面对别人的批评,应该怎么做?
- [佛学常识]八关斋戒的解释、戒相、功德利益
- [佛学常识]袈裟是什么意思?为什么叫福田衣?
- [佛学常识]为什么把佛法僧三者称为“宝”?
- [佛学常识]为什么要皈依三宝?归投三宝令身心安稳
- [人物故事]佛教贫女供灯的故事与启示
- [佛经故事]释迦牟尼佛和菩提达多的双头鸟故事
- [佛学常识]食存五观指的是什么?
- [人物故事]阿育王的小王妃须阇哆,持戒穿素服得宝珠
- [禅宗公案]老修行人“三十年不冒烟”的故事
- [佛经故事]富孩子变穷孩子,《法华经》穷子喻的故事
- [佛学常识]布施的意思与种类
- [佛经故事]伽尸比丘尼身披袈裟出生的因缘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