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和李渤之九江缘
白居易和李渤是我国唐代文人中的代表人物,他们年龄相仿,人生历程也颇为相似。在九江的历代名人中,白居易和李渤早已成为九江人心中挥之不去的永久记忆。
白居易和李渤都有隐居的经历,并且地点都在庐山。白居易生于772年,比李渤长1岁,元和十年(815年),贬授江州司马。白居易在《江州司马序记》中写道:“江州左匡庐,右江湖,土高气清,富有佳境。”他告诉好友元稹“东西二林间,香炉峰下,见云水泉石,胜绝第一,爱不能舍,因置草堂。”从此白居易开始了“从容于山水诗酒间”的隐逸生活。李渤隐居之所在白鹿洞和栖贤寺一带,比白居易早了20年,但庐山把他们的足迹连在了一起。白居易在《游大林寺序》中说“周览屋壁,见萧郎中存、魏郎中弘简、李补阙渤三人姓名文句。……自萧、魏、李游,迨今垂二十年,寂寥无继来者。”可见,登庐山是白居易和李渤共同的爱好;他们隐居庐山时留下的文化印迹早已幻化成九江人文精神的重要内涵。长庆元年(821年),李渤任江州刺史,故地重游,在白鹿洞广植花木,增设书院亭台,开辟了白鹿洞书院的先河。
东晋以来,以庐山为中心形成了我国南方佛寺最密集的区域。白居易和李渤来到九江与庐山佛教结下了不解之缘;他们和归宗寺的智常禅师各有一次充满禅意的对白,被传为佳话。智常是当时南禅宗的代表人物,佛书《祖堂集》载:“白舍人为江州刺史(司马),颇甚殷敬。舍人参师,师泥壁次,师回首云:‘君子儒?小人儒?’白舍人云:‘君子儒。’师以泥鎋敲泥板,侍郎以泥挑挑泥送与师,师便接了云:‘莫是俊机?’白侍郎对云:‘不敢。’师云:‘只有送泥之分。’”白居易拜会智常却做了一回泥水匠,不知白大诗人是否因此悟出了一些禅机。有一次(822年),白居易和李渤相偕来到归宗寺拜会智常,号称“李万卷”的李渤亦不忘向智常请教禅理。李渤问佛经中“须弥藏芥子,芥子纳须弥”作何解,智常道:“摩踵至顶,只若干身,万卷书向何处著?”李渤顿时叹服不已,之后李渤热心礼佛,为佛教在九江的繁荣作出了重要贡献。
在九江城区,白居易和李渤最有缘的地方莫过于南湖了,此缘至今未了,李公堤之绿荫和烟水亭之秋月便是最好的鉴证。南湖对白居易来说,是诗人之湖;对李渤来说,则是德政之湖。当年白居易的司马宅位于南湖北岸,南湖四时之景是白居易遣臆抒怀的不尽题材,现存《南湖早春》等诗数首,其中“日沉红有影,风定绿无波”、“乱点碎红山杏发,平铺新绿水苹生”等不失为佳句。白居易晚年居洛阳曾写有著名的《忆江南词三首》,其中第一首“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句与这些描写南湖的诗句视觉效果相同,格调如出一辙,显然是对九江景色的回忆。如今,湖中的浸月亭和浸月岛仍在向人们诉说着当年白居易“别时茫茫江浸月”的诗人情怀。李渤给九江人留下的不是诗名而是政德。他在九江任刺史两年,勤勉直正,爱民为本。为了免除九江百姓旧欠苛捐,竟不惜牺牲自己的前程,他上书道“臣既上不副圣情,下不忍鞭笞黎庶,不敢轻持符印,特乞放臣归田”。在南湖筑堤是李渤造福九江的一件大事。之前九江人向南出城先要乘船再登上山川岭的南下大道,堤成后农田灌溉也有保障了。人们为了感谢李渤,将该堤名曰“李公堤”,堤之北湖名曰“甘棠湖”,名传至今。《诗经》云“蔽芾甘棠,勿剪勿伐,召伯所茇。蔽芾甘棠,勿剪勿败,召伯所憩。蔽芾甘棠,勿剪勿拜,召伯所说。”召伯就是西周召公奭,传说他曾在甘棠树下办公理政,以甘棠为食,晚上也睡在树下。九江人以“甘棠”之名纪念李渤,正所谓“人惠其德,甘棠是思”。李渤虽然没有留下赞美甘棠湖的诗句,但是甘棠湖因为李渤而诗意更浓;如果说九江是富有诗意的城市,那么甘棠湖就是一张用诗写就的名片。
也许是相同的时代造就了白居易和李渤相似的人生际遇。长庆二年,白居易出任杭州刺史,途经九江,见到了李渤。这是他们在九江惟一一次会面,两位诗人倍感亲切,思绪万千。白居易赠李渤诗两首并作注云“元和末,余与李员外同日黜官,今又相次出为刺史。”其中《赠江州李十使君员外十四韵》写道“长短才虽异,荣枯事略均。殷勤李员外,不合不相亲。”此次九江之行白居易仍未忘记回到庐山草堂住一宿,并用调侃的口气告诉李渤“君家白鹿洞,闻道已生苔”。两人在仕与隐之间的矛盾与彷徨显而易见。
古人说得好,风景得遇文人,若士之遇知己。白居易和李渤与九江结缘,乃九江之幸,亦文人之福。清乾隆进士王赓言来到九江,登上李公堤赋诗云“长堤一带接平芜,隔岸青青柳万株。却怪多情白司马,南湖不筑筑西湖。”可见文人眼中的九江愈显文化之美。如果说山水是九江的血脉,那么文人就是九江的风骨,白居易和李渤等人在九江描绘的文化天空永远灿烂,魅力无穷。(撰文/聂建华)
- 佛说人生哲理 佛说人生感悟的句子
- 维摩诘所说经原文
- 这样回向最有效
- 打坐的方法 初学打坐的正确方法
- 禅宗小故事十三则
- 神奇的求财方法
- 马祖道一:想尽办法令弟子开悟
- 《信心铭》释义
- 禅宗公案大全
- 禅修打坐时是睁眼好还是闭眼好?
- 令人开悟的佛教禅诗一百首!
- 为什么要上香
- 如何战胜心魔?
- 《金刚经》的十大威力
- 景德传灯录
- “即心是佛”的参禅之道
- 慧可断臂求法是真的吗?二祖断臂求法的故事
- 六祖慧能_禅宗慧能大师的一生
- 打坐导致性欲冲动,怎么办
- 临济宗历代传人
- 十恶八邪
- 看别人不顺眼是自己修养不够
- 《禅门日诵》简介
- 千休万休皆不如一休
- 参透生死令人动容 圣严法师圆寂前曾拒绝换肾
- 禅定境界分别为哪九个层次呢?
- 佛教中的禅宗五祖是谁?禅宗五祖弘忍大师介绍
- 佛家经典禅语
- 一生绝不能做的两件事
- 心口不一 贵耳贱目
- 马祖道一:对佛像吐痰也是菩萨境界
- 指月录
- 野狐禅公案三则
- 庞蕴居士的神奇故事
- 上无片瓦盖头,下无寸土立足
- 听鸡蛋和你讲话
- 在修道路上,管好你的这些动物和这条虫子
- 月在佛教中的寓意
- 大和尚“绝情”度贫母
- 禅宗七祖
- 禅宗的起源与二十八代祖师
- 禅修已收纳所有佛法
- 佛法工夫在于觉不觉悟
- 修行者每天发四弘誓愿的用意
- 修佛法者,首先立坚志
- 佛教并非都劝人割爱出家
- 一会善一会恶不能长久,唯有忏悔惭愧才可长久
- 看清因缘才能在修行的同时影响他人
- 非空非有 即空即有
- 信佛就要明白世法的值不值得当中是觉悟还是颠倒
- 游报恩寺,让白居易暂离红尘,享受了无尽禅味
- 希运禅师古诗《尘劳迥脱》解释
- 从五言律诗《余住无方所》看拾得无牵无挂,逍遥自在
- 寒山和尚的大乘佛诗《嗔是心中火》讲了什么?
- 王维的《过香积寺》表达了什么?
- 心本无生因境有
- 当说别人时要不断地省察自己
- 道谦禅师送信开悟的故事
- 听其言,观其行,辨其心
- 用心去看世界
- 禅宗成就的是什么佛?
- 不能自我反省,再卓越超群也只能英雄气短
- 心有一丝挂碍就不能自在
- 禅宗与其他宗派的区别,禅宗的特色
- 现前修为最终一念圆满
- 《修心要论》是弘忍作的吗,是本什么样的书?
- 真正理解了佛法才是真修行
- 三界内外是空无物的
- 佛法讲最后圆满身不依据身份背景做佛事
- 深悟深参心行处
- 从禅诗《饭覆釜山僧》看诗人王维供养僧人饭食
- 持佛号的心是始觉 所持的佛号是本觉
- 白话诗僧王梵志《我有一方便》蕴蓄的佛理和处世哲理
- 自己要觉悟好人生
- 时而转弯,时而放平
- 学会自利利他
- 诗僧王梵志诗作《城外土馒头》解说
- 从有求到无求 从有学到无学
- 佛法在世间 不离世间法
- 唐代诗人綦毋潜夜宿龙兴寺的的所见所闻
- [放生起源]寺院设立放生池在经典或传统上有什么根据?
- [感应故事]心经故事
- [白茶]什么是白茶,有哪些品种?
- [白茶]什么是白茶?白茶的简单介绍
- [佛与人生]面对别人的批评,应该怎么做?
- [佛学常识]八关斋戒的解释、戒相、功德利益
- [佛学常识]袈裟是什么意思?为什么叫福田衣?
- [佛学常识]为什么把佛法僧三者称为“宝”?
- [佛学常识]为什么要皈依三宝?归投三宝令身心安稳
- [人物故事]佛教贫女供灯的故事与启示
- [佛经故事]释迦牟尼佛和菩提达多的双头鸟故事
- [佛学常识]食存五观指的是什么?
- [人物故事]阿育王的小王妃须阇哆,持戒穿素服得宝珠
- [禅宗公案]老修行人“三十年不冒烟”的故事
- [佛经故事]富孩子变穷孩子,《法华经》穷子喻的故事
- [佛学常识]布施的意思与种类
- [佛经故事]伽尸比丘尼身披袈裟出生的因缘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