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华人佛教 > 禅宗 > 禅宗思想 >

揭示迷惑的根源 认清心意识主导下的诸法无我

  做为参学架构的心意并非异于或离开身观念、受观念、法观念三个参学架构的心意层次。这就是它被称为参学架构的原因,就像身体、感受和法相一样。我们用木材做个比喻,这个层次的心意就像整棵树,包括全部的树枝、树皮、软木、主根和细根,那是不同于用作盖房的木料建材的。以观察思惟心意做为参学架构,就像把一棵树裁切成你所要的建材。在这个层次上观察思惟心意,我们必须凝聚专注于心意中的“思想形成”(中译注:意指五蕴中的行蕴)做为我们观察思惟的目标或主题,因为这些都是让我们认识心意的烦恼和光辉的重要因素。如果我们不认识它们,那么即使心意整天感受着烦恼和痛苦,我们也没办法知道。如果我们想要认识心意,我们首先就要了解“思想形成”,它们就像调味品赋予食物各种味道一样地调控着心意。

  事实上,心意展现如此无限变化多端的形态,从它原始的状态变得连它自己都迷惑了,不知道为什么,也不知道怎么对治它,屈服于心事而没有是非善恶的感觉,这都是由于“思想形成”在调控着它。因此,做为参学架构的心意,就是与其主观偏见纠缠着而由其“思想形成”所调控的心意。“思想形成”的观察思惟就是这样关系着心意,因为它们恰好在本性上是相互关联的。如果我们了解“思想形成”,我们就开始了解心意;而如果我们了解心意,我们就会更加了解“思想形成”——从显著的“思想形成”开始到中级的和微细层次的;心意也从显著到中级、微细的层次。这些层次的“思想形成”和“心意”是来自于心意会牵涉到显著的、中级的或微细的主观偏见。以观察思惟心意做为参学架构的人们,必须如是让他们自己从一开始就了解心意和它的各种状态——或“思想形成”,是不同种类的两件事情。它们不是相同一样的,否则心意和它的“思想形成”就会混淆不清,使我所解说的观察思惟变得复杂了。

  凝聚专注的重点在“思想形成”的生起,牵连它们所触及的主观偏见,以及它们的消散,连同它们的主观偏见一并消散。试着去观察并追踪这些“思想形成”的活动情形——它们从心意出来,凝聚专注于过去或未来的主观偏见,显著的和微细的都有。永远要知道“思想形成”和各种互相关联的主观偏见必然一起生起和消散,它们不能用不同的方法产生作用。因此,“有情”、“人”、“我”或“其他”的观念不应导入、涉及到心意,因为它们将立刻变成苦恼的因缘。试着去观察,直到你看见每次一个“思想形成”的构成,它就只是一个“思想形成”而已,在观察思惟的过程中,辨识智将会看到这个,也会看到如佛陀所教导的——心意就是心意而已,并没有其他的东西——没有有情、人、我、其他或任何的。当我们这样观察思惟心意时,内心就不会受到诸行和因缘的困扰或迷惑,这就是以心意做为参学架构的意义。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