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山惟俨禅师生卒年考
朱湘泉
作者朱湘泉,湖南佛学院教师。
药山惟俨禅师是曹洞宗始祖之一,是联系马祖道一神系和石头希迁 禅系的重要禅师;在禅宗历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弄清药山惟俨禅 师的生卒年对我们廓清唐代禅宗历史有着重要的意义。为此,我把写“药 山惟俨禅师塔铭并序”一文时编写的惟俨禅师大事年表整理校核了一 下,写成这篇文字,与对药山惟俨禅系感兴趣的同道商讨。
药山惟俨禅师生卒之年,由于现存的史料记载颇为讹乱,且不翔实, 确需考证。
北宋初,姚钅玄编的《唐文粹》里有唐伸撰写的“澧州药山故 惟俨大师碑铭并序”一文。该文云:
“上嗣位明年,澧阳郡药山释氏大师以十二 月六日终于修心之所,后八岁,门人持先师之行,西来京师,告于崇敬 寺大德,求所以发挥先师之耿光,垂于不朽……惟大师生南康信丰县…… 忽一日谓其徒曰:‘乘邮而行,及暮而息,未有久行而不息者,我至所诣 矣,吾将有以息矣,灵源自清,混之者相,能灭诸相,是无二色,穷本 绝外,尔其悉之’。语毕,隐几而化。春秋八十四,僧腊六十夏。后二十 日,入室弟子冲虚等,迁座建塔于禅居之东,遵本教也”。
该文成于惟俨禅师圆寂八年之后,在时间上最接近于药山惟俨禅师生活时代。唐伸其 人是唐朝宝历元年(公元825年)举贤良方正直言极谏科第三等举人。 至今还没有人能证明此为后人伪作。其可信度是最高的。文中所讲的 “上嗣位明年”即大和二年(公元828年)。
五代南唐保大十年(公元952年)泉州招庆寺静禅师和筠禅师合编 的《祖堂集》卷四载:
“药山和尚嗣石头,在朗州,师讳惟俨,姓韩,绛 州人也,后徙南康,年十七事潮州西山慧照禅师,大历八年受戒于衡岳 希操律师。……师大和八年甲寅岁十一月六日告众曰:‘法堂倒也,法堂 倒也。’众人不测,遂把物撑之,师拍手大笑曰:‘汝不会我意。’师遂告 寂,春秋八十四,僧夏六十五,敕谥弘道大师,化城之塔。”
该文讲药山惟俨禅师圆寂于大和八年(公元834年)寿八十四。《祖堂集》这本书 产生在战乱之世,资料信息受阻,有许多禅师的资料编者都没有直接见 到,故对许多禅师都讲“未睹行状,不决化缘”,或“未睹实录,不决终 始。”《祖堂集》初刊后不久国内印本即因战乱而散佚,今本皆从朝鲜 伽耶山海印寺重刻本影印复制。此书是现存最古的灯录著作,有很高的 学术价值,但有些地方行文粗糙,存在一定的错误。
北宋左街天寿寺僧录赞宁禅师编撰的《大宋高僧传》又名《宋高僧 传》。该书成于端拱元年(公元988年),在该书卷十七护法篇第五中有 “唐朗州药山惟俨传”,传中写道:
“释惟俨,俗姓寒,绛县人也,童龀慷恺,敏俊逸群。年十七,从南康事潮阳西山惠照禅师 。大历八年纳戒于衡岳寺希操律师所。……以大和二年,将欲终,告众曰:‘法堂即颓矣 ,’皆不喻旨,率人以长木而枝柱之,俨抚掌大笑云:‘都未晓吾意。’合掌而寂,春秋七 十云。”
该书于太平兴国七年(公元982年)奉敕开始撰写, 当时赞宁禅师任僧录,掌握的资料是很多的,著述也丰,该书纵贯唐代 绝大部分年代,将其间的主要僧人尽行收入立传,其史学价值无与伦比, 但由于当时社会条件限制,仍有不足之处,如传中很多人物缺少生卒年 和寿龄;如有的记载失误。对于药山惟俨禅师,他订卒年为大和二年, 显然是从唐伸之说。但订药山惟俨禅师春秋七十似无根据。 与《宋高僧传》大约同时成书的还有《景德传灯录》,该书为苏州 承天永安道原禅师撰写,成书于北宋景德元年(公元1004年),他是青 原下第十世法眼宗禅师,在该书第十四卷“澧州药山惟俨禅师”文中写道:
“澧州药山惟俨禅师,绛州人,姓韩氏,年十七依潮阳西山慧照禅师 出家,唐大历八年,纳戒于衡岳希操律师,……师大和八年二月临顺世, 叫云:‘法堂倒,法堂倒。’众皆持柱撑之,师举手云:‘子不会我意’乃 告寂,寿八十有四,僧腊六十,入室弟子冲虚建塔于院东隅,敕谥弘道 大师,塔曰化城。”
该书编写了禅宗的师承法系。辑录了禅宗954人的机 语,充分展示了禅宗离言说相,不著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思想 精神,在佛教史上有极其重要的价值。对于药山惟俨禅师的生卒年,仍 从《祖堂集》之说。
南宋灵隐寺普济禅师会萃《景德传灯录》、《天圣广灯录》、《建中靖 国续灯录》、《联灯会要》和《嘉泰普灯录》于淳?十二年(公元1252 年)编成《五灯会元》一书。该书卷五“药山惟俨禅师”一文中说:
“澧州药山惟俨禅师,绛州韩氏子,年十七依潮阳西山慧照禅师出家,纳戒 于衡岳希操律师,……大和八年十一月六日临顺世,叫曰:‘法堂倒!法 堂倒!’众皆持柱撑之,师举手曰:‘子不会我意。’乃告寂。塔于院东隅。 唐文宗谥弘道大师,塔曰化城。”
这基本上也是沿用《祖堂集》之说。
明朝后期儒家学者瞿汝稷撰集的《水月斋指月录》成书于万历二十 三年(公元1595年),该书卷九“药山”款下写道:
“澧州药山惟俨禅师,绛州韩氏子,年十七,出家纳戒衡岳,博通经论,严持戒律,……太 和八年十一月六日临示寂叫曰:‘法堂倒!法堂倒!’众皆持柱撑之,师举 手曰:‘子不会我意。’乃告寂。弟子奉全身塔于院东隅。”
这也基本上是沿用《祖堂集》之说。从该书编者瞿汝稷的自序可知。该集源于载有禅 门耆宿言语的灯录、语录、禅史、禅论之类的著述,是儒者谈禅之书。
一九九五年重建药山惟俨禅师化城塔时,曾在原塔基下掘出明崇祯 十三年(公元1640年)重修惟俨禅师化城塔时由忍铠居士陈瑾撰写的 塔铭,该塔铭说:
“药山禅师,讳惟俨,以天宝十三载生南康信丰县,自 为儿童时,未尝处群弟子戏弄之中,年十七谒潮之西山惠诏禅师,落发 服缁,……太和八年十一月六日乃告寂,阅世八十有四,坐六十夏。…… 因考传灯录书师生平志之塔畔,仍号化城。”
这里对药山惟俨禅师的卒年 仍沿用《祖堂集》之说,而出生年则由陈瑾自己推出。
现代学者丁福保先生编写的《佛学大辞典》[惟俨]款下言:“山西 绛州人,姓韩氏,十七岁出家,博通经论,严持戒律。一日自叹曰:‘大 丈夫常离法自净,谁能屑行细事。即谒石头希迁室,次参马祖道一, 言下契语,侍奉三年,后还石头,为其法嗣,年八十四寂,敕谥弘道大 师。见传灯录十四,传法正宗记七。”这里编者已讲得很明白是沿传灯录 之说,也就是沿《祖堂集》之说。但有意回避了药山惟俨禅师具体的生 卒之年。因为历史上确是众说纷纭,教人莫衷一是,不如暂时搁置让后 人去考证。
近年有湖南长沙十中教师蔡日新先生在《湖湘佛文化》第二、三辑 一九九四年增刊上载文《石头希迁行状系年考略》。文中讲道:
“药山惟俨的入室(约770年左右)。药山是石头门下最能弘其法统的弟子 。据《五灯会元》及《景德传灯录》所载,可推定大师生于751年,卒于834 年。”
其说渊源也来自《祖棠集》。
由知识出版社1980年4月出版的中国佛教协会编辑的《中国佛教》 第一辑中国佛教史略目下有当代大家吕?DA49?先生写的“唐代佛教”一文 。文中说:“青原下传承有石头希迁(700—790),再传药山惟俨(745—828)”。 此说应是沿用唐伸之说。
我在“药山惟俨禅师塔铭并序”及“几点说明”中也沿用唐伸之说。 定药山惟俨禅师生于唐天宝四年(公元745年),圆寂于唐太和二年(公 元828年)。为什么要这样定呢?前面我已罗列了许多历史资料,也曾 讲过一个原因,即唐伸的碑铭在写作时间上最接近大师圆寂之时,其置 信度是最大的,也就是最可信的。现在能见到的最早收录了该文的文集 是《唐文粹》。该文集为北宋初期太平兴国年间(公元976—984年)中 举,后官至两浙转运使的姚钅玄编辑,与《宋高僧传》、 《景德传灯录》几乎同时成书,但编纂目的各不相同。《宋高僧传》的编者赞宁可能看到过 唐伸的碑铭,因此在他为惟俨禅师立传时,认同了惟俨禅师圆寂于太和 二年,但却没有认同惟俨禅师度过了八十四个春秋。
另外从《祖堂集》所载药山惟俨禅师及其弟子的传记也可证实惟俨 禅师应圆寂于太和二年而不是太和八年。《祖堂集》卷五载文:
“华亭和尚嗣药山,在苏州,师讳德诚,未详姓,莫测始终。师昔与云岩、道吾 三人并契药山秘旨。药山去世后,三人同议,持少多种量、家具,拟隐 于澧源深邃绝人烟处,避世养道过生。三人议毕,即俟晨去。三人之中, 花亭处长,道吾居末。至中夜,道吾具三衣,白二师兄曰:‘向来所议, 于我三人,甚适本志,然莫埋没石头宗枝也无?’花亭曰:‘因什么得埋 没’?师云:‘师弟元来有这个身心。若然者,不用入山,各自分去。然 虽如此,有事嘱于师弟。专甲从分襟之后,去苏州花亭县,讨小船子水 面上游戏,于中若有灵利者,教他来专甲处。’道吾曰:‘依兄尊旨。’从 此三人各自分去。道吾出世数年,并不见灵利者。
后来在天门道吾寻得夹山善会禅师,指点他投师华亭成为华亭法嗣,创石门夹山善会 道场,千百年来兴盛不衰,代有高僧,享誉古今中外,当是后话。同是 《祖堂集》卷五载文:
“道吾和尚嗣药山……师太和九年乙亥之岁九月十 一日,有人问:‘伏审和尚四体违和,可杀疼痛,还减损也无?’师曰: ‘师与么地不疼痛作什么?’所以古人道:‘愿得今年偿,不入恶道受。’ 师又曰:‘还知道不偿不受者么?’对曰:‘与么则波不离水,水不离波 去也。’师便蓦面唾。良久之间,问大众:‘如今是什么时?’对云:‘未 时。’师曰:‘与么则打钟。’打钟三下便告寂。春秋六十七。”
文中说道吾圆寂于太和九年。若惟俨禅师圆寂于太和八年显然与“华亭和尚”文 中所说药山去世后,三人同议,各自分去且于数年后,道吾觅得夹山善 会,指点他投师华亭之事相矛盾,而后者又确有其事,因此也可推证药 山不应圆寂于太和八年而是唐伸所言圆寂于太和二年。
以上只是我个人的管窥之见,望大方之家不吝指教。
参考文献
《唐文粹》 上海古藉出版社1986年版
《新唐书》 中华书局1975年版 《旧唐书》 中华书局1975年版
《钢鉴合编》 北京中国书店1985年版
《祖堂集》 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1993年版
《宋高僧传》中华书局 1987年版
《景德传灯录》四部丛刊三编子部
《五灯会元》中华书局…1984年版
《水月斋指月录》杭省昭庆寺前慧空经房版
《佛学大辞典》金陵刻经处 一九九三年敬印
《湖湘佛文化》第三、四辑 一九九四年增刊
《中国佛教》第一辑 知识出版社,1980年4月版。
- 上一篇:万松老人评唱天童觉和尚颂古从容庵录(八)
- 下一篇:我们的心是什么样子的
- 佛说人生哲理 佛说人生感悟的句子
- 维摩诘所说经原文
- 这样回向最有效
- 打坐的方法 初学打坐的正确方法
- 禅宗小故事十三则
- 神奇的求财方法
- 马祖道一:想尽办法令弟子开悟
- 《信心铭》释义
- 禅宗公案大全
- 禅修打坐时是睁眼好还是闭眼好?
- 令人开悟的佛教禅诗一百首!
- 为什么要上香
- 如何战胜心魔?
- 《金刚经》的十大威力
- 景德传灯录
- “即心是佛”的参禅之道
- 慧可断臂求法是真的吗?二祖断臂求法的故事
- 六祖慧能_禅宗慧能大师的一生
- 打坐导致性欲冲动,怎么办
- 临济宗历代传人
- 十恶八邪
- 看别人不顺眼是自己修养不够
- 《禅门日诵》简介
- 千休万休皆不如一休
- 参透生死令人动容 圣严法师圆寂前曾拒绝换肾
- 禅定境界分别为哪九个层次呢?
- 佛教中的禅宗五祖是谁?禅宗五祖弘忍大师介绍
- 佛家经典禅语
- 一生绝不能做的两件事
- 心口不一 贵耳贱目
- 马祖道一:对佛像吐痰也是菩萨境界
- 指月录
- 野狐禅公案三则
- 庞蕴居士的神奇故事
- 上无片瓦盖头,下无寸土立足
- 听鸡蛋和你讲话
- 在修道路上,管好你的这些动物和这条虫子
- 月在佛教中的寓意
- 大和尚“绝情”度贫母
- 禅宗七祖
- 禅宗的起源与二十八代祖师
- 禅修已收纳所有佛法
- 佛法工夫在于觉不觉悟
- 修行者每天发四弘誓愿的用意
- 修佛法者,首先立坚志
- 佛教并非都劝人割爱出家
- 一会善一会恶不能长久,唯有忏悔惭愧才可长久
- 看清因缘才能在修行的同时影响他人
- 非空非有 即空即有
- 信佛就要明白世法的值不值得当中是觉悟还是颠倒
- 游报恩寺,让白居易暂离红尘,享受了无尽禅味
- 希运禅师古诗《尘劳迥脱》解释
- 从五言律诗《余住无方所》看拾得无牵无挂,逍遥自在
- 寒山和尚的大乘佛诗《嗔是心中火》讲了什么?
- 王维的《过香积寺》表达了什么?
- 心本无生因境有
- 当说别人时要不断地省察自己
- 道谦禅师送信开悟的故事
- 听其言,观其行,辨其心
- 用心去看世界
- 禅宗成就的是什么佛?
- 不能自我反省,再卓越超群也只能英雄气短
- 心有一丝挂碍就不能自在
- 禅宗与其他宗派的区别,禅宗的特色
- 现前修为最终一念圆满
- 《修心要论》是弘忍作的吗,是本什么样的书?
- 真正理解了佛法才是真修行
- 三界内外是空无物的
- 佛法讲最后圆满身不依据身份背景做佛事
- 深悟深参心行处
- 从禅诗《饭覆釜山僧》看诗人王维供养僧人饭食
- 持佛号的心是始觉 所持的佛号是本觉
- 白话诗僧王梵志《我有一方便》蕴蓄的佛理和处世哲理
- 自己要觉悟好人生
- 时而转弯,时而放平
- 学会自利利他
- 诗僧王梵志诗作《城外土馒头》解说
- 从有求到无求 从有学到无学
- 佛法在世间 不离世间法
- 唐代诗人綦毋潜夜宿龙兴寺的的所见所闻
- [放生起源]寺院设立放生池在经典或传统上有什么根据?
- [感应故事]心经故事
- [白茶]什么是白茶,有哪些品种?
- [白茶]什么是白茶?白茶的简单介绍
- [佛与人生]面对别人的批评,应该怎么做?
- [佛学常识]八关斋戒的解释、戒相、功德利益
- [佛学常识]袈裟是什么意思?为什么叫福田衣?
- [佛学常识]为什么把佛法僧三者称为“宝”?
- [佛学常识]为什么要皈依三宝?归投三宝令身心安稳
- [人物故事]佛教贫女供灯的故事与启示
- [佛经故事]释迦牟尼佛和菩提达多的双头鸟故事
- [佛学常识]食存五观指的是什么?
- [人物故事]阿育王的小王妃须阇哆,持戒穿素服得宝珠
- [禅宗公案]老修行人“三十年不冒烟”的故事
- [佛经故事]富孩子变穷孩子,《法华经》穷子喻的故事
- [佛学常识]布施的意思与种类
- [佛经故事]伽尸比丘尼身披袈裟出生的因缘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