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创禅学研究的新局面
[编者按]吴言生博士是近年来禅宗领域中最为活跃的青年学者之一,陕西师范大学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哲学博士后,现被聘为河北禅学研究所常务副所长、研究员,《禅》刊增刊《中国禅学》执行编辑。他的《禅学三书》(《禅宗思想渊源》、《禅宗哲学象征》、《禅宗诗歌境界》)由中华书局2001年6月出版,代表了这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在吴先生参加柏林寺第九届夏令营期间,本刊编辑部采访了作者,以下是谈话的部分内容(●表示编辑提问;○表示作者回答):
● 禅宗研究由禅学三书构成,它的学术理路是什么?
○ 20世纪的禅宗研究,涌现了很多的研究论文和专著,可谓波澜壮阔,如火如荼。但是,这些研究工作还存在着较少涉及的地带,比如对大乘佛教经典与禅宗思想关系的研究、对禅宗哲学象征的研究、对禅宗诗歌的研究,禅学三书就是在这一方面的尝试。禅宗研究之所以由三书构成,是因为这三个部分缺一不可。禅宗思想渊源于大乘佛教经典,要想对禅宗思想本身,以及表征它的禅宗诗歌、禅宗哲学有深透的理解,必须对禅宗思想的渊源进行深入研究,这形成了《禅宗思想渊源》;禅宗思想是通过禅悟思维,通过各种诗学象征来表现的,提示这些象征的意义就显得非常重要,这形成了《禅宗哲学象征》;禅宗诗歌蕴含丰厚而深邃的佛教智慧、哲学意蕴、禅悟内涵、美感质性,具体地探讨了五家七宗禅诗所体现的禅悟境界,以及相关的理论问题,这形成了《禅宗诗歌境界》。
● 《禅宗哲学象征》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 禅宗哲学是诗化哲学,往往借助诗歌的手法,通过鲜明可感的形象,来表征“不可说”的本心。要深入透彻地研究禅宗诗歌,势必要对禅宗哲学象征进行研究。《禅宗哲学象征》在这方面作了尝试,它由两大部分组成。1、从公案与颂古的角度探讨禅宗哲学象征的内涵。禅宗公案虽看似矛盾与不可说,充斥着诡论,实际上具有表达性、双关性、逻辑性。缘此,我选择了公案与颂古的合璧《碧岩录》进行分类研究,探究公案的意旨,分析颂古的意旨。2、从禅宗语言的诗喻性角度探讨禅宗哲学象征内涵。禅宗哲学和文学密不可分,通过文学而表达佛法的最高境界,是中国禅宗的显著特色之一。我通过对禅宗哲学诗学意象的考察,分析了禅宗哲学的各种典型象征,指出禅宗哲学以“本来面目”起点,以明心见性为终点,表达了更高层面上对人类精神纯真本源的回归。
● 《禅宗诗歌境界》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这本书主要探讨了:1、禅宗的终极关怀,即明心见性,重现“本来面目”。作为禅宗核心意象的“本来面目”,是禅宗对澄明、觉悟、圆满、超越的本心的诗意象征。2、禅宗感悟的生发机制,指出青原惟信禅师见山三阶段说,从禅宗审美感悟的角度,提示了人们由“原我”的素朴到“自我”的迷执,由“自我”的迷执到“无我”的初悟,由“无我”的初悟到“真我”的彻悟的禅悟生发机制,高度浓缩着禅的智慧。3、五家七宗禅诗的境界,分析了沩仰宗、临济宗、曹洞宗、云门宗、法眼宗、杨岐宗、黄龙宗的重要禅诗,探讨其不同风貌。4、禅宗诗歌的境界论,分析了禅宗诗歌一切现成的现量境、能所俱泯的直觉境、涵容互摄的圆融境、随缘任运的日用境。
●禅学三书的主要特色是什么?
○20世纪的禅宗研究论著,或多或少地存在着研究方法欠缺的遗憾。由于剪贴禅学术语来机械比附禅宗倾向的流行,以及对禅宗文本的解读缺乏理性省察与悟性透入,形成了禅宗研究方法浅易等不足。因此,我的立场是理性分析与悟性透入并重。采取这种立场来观照和研究禅宗思想、哲学、诗歌,可以较好地适应研究对象的特殊性,将文学与哲学打通,使诗情与禅韵圆融,将佛典、禅思、诗情融为一炉,力求做到严肃与通脱、凝重与飞扬、推理与直觉、解剖与融入、哲思与诗情的完美融合。
● 禅学三书的阐释体系是什么?
○ 我根据对禅宗思想、哲学、诗歌的理解,认为禅宗思想体系主要由四个部分构成,它们分别是本心论,揭示本心澄明、觉悟、圆满、超越的内涵与质性;迷失论,揭示本心扰动、不觉、缺憾执着的状况及缘由;开悟论,揭示超越分别执着以重现清净本心的方法与途径;境界论:揭示明心见性回归本心时的禅悟体验与精神境界。其中境界论又有四个主要类型:一切现成的的现量境,能所俱泯的直觉境,涵容互摄的圆融境,随缘任运的日用境。这是从哲学内蕴的角度对境界论的表述,从诗学象征角度表述则是:触目菩提的现量境,水月相忘的直觉境,珠光交映的圆融境,饥餐困眠的日用境。对禅宗思想体系的每一层面,我又分别使用三大组话语材料来加以阐说:大乘佛教经典话语、禅宗哲学象征话语、禅宗诗歌境界话语。“本心”、“迷失”、“开悟”、“境界”基本上囊括了佛教禅宗的要义。
● 能否谈谈禅学三书使用的批评术语?
○ 禅学三书论析禅宗诗歌所使用的批评术语,主要有两大来源。其一,借助禅宗的规范性表述,这样在“解析”禅宗诗歌时,可以站在比较“客观”的立场,避免与描述“对象”的疏远与隔膜。这些术语如“返本还源”、“归家稳坐”、“水月相忘”、“珠光交映”、"涵容互摄”、“直觉意象”、“现量呈显”、“随缘任运”、“日用是道”、“无位真人”、“无依道人”、“随波逐浪”、“立处皆真”等等。其二是参考现代批评话语,自铸新词。如本心论、迷失论、开悟论、境界论,以及境界论的四种范型等。同时借助中西方哲学、美学、科学话语来阐释禅宗思想、哲学、诗歌。如借助庄子的“混沌”、现象学的“本源性状态”作为“本来面目”的参照,借助现代天体物理学、相对论作为禅宗时空圆融境的参照,借助审美距离说作为禅宗理量境的参照等。将禅宗研究放在广袤的世界性文化视域中进行,可以让它走向世界,融入现代。
● 您对禅学三书是如何评论的?
○(笑)自己没有这个权利,这个工作还是交给读者去做吧。
● 禅学三书体大思精,涵盖了禅宗思想、哲学、诗歌三个领域,您近期还有什么计划吗?
○ 谈不上“体大”,只不过是写得长一些而已;谈不上“思精”,有些地方还是可以更细一些的;也不好说“涵盖”,仅仅是“涉及”罢了。实际上在这三个领域,还有很多的工作可以做。至于我近期的计划,一是建设《禅宗典籍全文检索资料库》,第一阶段录校禅宗典籍300部约2000万字,目前已约请中国佛学名家黄心川、杜继文、方立天、楼宇烈、杨增文、方广锠等先生担任学术顾问。资料库具有多条件检索、字频统计、自动生成卡片等多项功能,比如想摘录出资料库中任何一条辞语,在几秒钟内即可实现;再就是撰写一本大约100万字左右的《禅宗著作语辞汇释》。学术界、宗教界对此非常支持,也有数家出版社表示了出版意向。
● 谢谢您接受我们的采访,期待您有更多的成果问世。
○ 谢谢。也祝愿贵刊越办越好。禅宗诗歌是一座“无尽藏”,禅学三书是引玉之砖。我衷心地期待着越来越多的朋友关注这个领域,共同迎接禅宗研究的新纪元。
- 佛说人生哲理 佛说人生感悟的句子
- 维摩诘所说经原文
- 这样回向最有效
- 打坐的方法 初学打坐的正确方法
- 禅宗小故事十三则
- 神奇的求财方法
- 马祖道一:想尽办法令弟子开悟
- 《信心铭》释义
- 禅宗公案大全
- 禅修打坐时是睁眼好还是闭眼好?
- 令人开悟的佛教禅诗一百首!
- 为什么要上香
- 如何战胜心魔?
- 《金刚经》的十大威力
- 景德传灯录
- “即心是佛”的参禅之道
- 慧可断臂求法是真的吗?二祖断臂求法的故事
- 六祖慧能_禅宗慧能大师的一生
- 打坐导致性欲冲动,怎么办
- 临济宗历代传人
- 十恶八邪
- 看别人不顺眼是自己修养不够
- 《禅门日诵》简介
- 千休万休皆不如一休
- 参透生死令人动容 圣严法师圆寂前曾拒绝换肾
- 禅定境界分别为哪九个层次呢?
- 佛教中的禅宗五祖是谁?禅宗五祖弘忍大师介绍
- 佛家经典禅语
- 一生绝不能做的两件事
- 心口不一 贵耳贱目
- 马祖道一:对佛像吐痰也是菩萨境界
- 指月录
- 野狐禅公案三则
- 庞蕴居士的神奇故事
- 上无片瓦盖头,下无寸土立足
- 听鸡蛋和你讲话
- 在修道路上,管好你的这些动物和这条虫子
- 月在佛教中的寓意
- 大和尚“绝情”度贫母
- 禅宗七祖
- 禅宗的起源与二十八代祖师
- 禅修已收纳所有佛法
- 佛法工夫在于觉不觉悟
- 修行者每天发四弘誓愿的用意
- 修佛法者,首先立坚志
- 佛教并非都劝人割爱出家
- 一会善一会恶不能长久,唯有忏悔惭愧才可长久
- 看清因缘才能在修行的同时影响他人
- 非空非有 即空即有
- 信佛就要明白世法的值不值得当中是觉悟还是颠倒
- 游报恩寺,让白居易暂离红尘,享受了无尽禅味
- 希运禅师古诗《尘劳迥脱》解释
- 从五言律诗《余住无方所》看拾得无牵无挂,逍遥自在
- 寒山和尚的大乘佛诗《嗔是心中火》讲了什么?
- 王维的《过香积寺》表达了什么?
- 心本无生因境有
- 当说别人时要不断地省察自己
- 道谦禅师送信开悟的故事
- 听其言,观其行,辨其心
- 用心去看世界
- 禅宗成就的是什么佛?
- 不能自我反省,再卓越超群也只能英雄气短
- 心有一丝挂碍就不能自在
- 禅宗与其他宗派的区别,禅宗的特色
- 现前修为最终一念圆满
- 《修心要论》是弘忍作的吗,是本什么样的书?
- 真正理解了佛法才是真修行
- 三界内外是空无物的
- 佛法讲最后圆满身不依据身份背景做佛事
- 深悟深参心行处
- 从禅诗《饭覆釜山僧》看诗人王维供养僧人饭食
- 持佛号的心是始觉 所持的佛号是本觉
- 白话诗僧王梵志《我有一方便》蕴蓄的佛理和处世哲理
- 自己要觉悟好人生
- 时而转弯,时而放平
- 学会自利利他
- 诗僧王梵志诗作《城外土馒头》解说
- 从有求到无求 从有学到无学
- 佛法在世间 不离世间法
- 唐代诗人綦毋潜夜宿龙兴寺的的所见所闻
- [放生起源]寺院设立放生池在经典或传统上有什么根据?
- [感应故事]心经故事
- [白茶]什么是白茶,有哪些品种?
- [白茶]什么是白茶?白茶的简单介绍
- [佛与人生]面对别人的批评,应该怎么做?
- [佛学常识]八关斋戒的解释、戒相、功德利益
- [佛学常识]袈裟是什么意思?为什么叫福田衣?
- [佛学常识]为什么把佛法僧三者称为“宝”?
- [佛学常识]为什么要皈依三宝?归投三宝令身心安稳
- [人物故事]佛教贫女供灯的故事与启示
- [佛经故事]释迦牟尼佛和菩提达多的双头鸟故事
- [佛学常识]食存五观指的是什么?
- [人物故事]阿育王的小王妃须阇哆,持戒穿素服得宝珠
- [禅宗公案]老修行人“三十年不冒烟”的故事
- [佛经故事]富孩子变穷孩子,《法华经》穷子喻的故事
- [佛学常识]布施的意思与种类
- [佛经故事]伽尸比丘尼身披袈裟出生的因缘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