誵讹
“誵讹”一词,禅书习见。字亦写作“殽讹,聱讹,譊讹,誵讹”等(例见下文)。有如此多同音或近音的异写,足见其活跃于众多禅僧口语之中,僧人语音或有差异,写录者用字习惯或有不同,遂产生诸多词形。本文除举例外,一般写作“誵讹”。此词在禅书里既有常俗意义,又具禅语特殊意义,是个典型的带有行业色彩的口语词。兹分项述其意义,并探索其引申之脉络。
(一)“誵讹”有“混淆讹误”义,其例如:
1.直须见得透顶彻底,和会得来总是一家里事,更无如许殽讹等见解,方能为一切人去粘解缚,出钉拔楔【《嘉泰普灯录》卷二五《仁王钦禅师》。】。
2.拟将有限身心向无限中用,如将方木逗圆孔,多少誵讹【《五灯会元》卷十三《云居道膺禅师》,797页。】!3.问:“如何履践,即得无譊讹?”师云:“见之不取,思之千里。”【《古尊宿语录》卷三八《洞山第二代初禅师语录》,711页。】
例2引自《五灯会元》,此句在《景德传灯录》卷十七《云居道膺禅师》里,“誵讹”作“差讹”,这是两种成书年代不同的灯录之间常见的同义词替换现象,可助勘明词义。《广韵》平声肴韵:“殽,溷殽,杂也,和也,乱也。胡茅切。”溷殽即混淆,可见“殽”的字义与“誵讹”词义相应,应是该词的本字。其余写法应是“誵”的同音或近音借字。其中“誵讹”词形出现较多,“誵”字不见于《说文》、《广韵》,《集韵》所载仅有一义:“誵,言不恭谨。何交切。”此义无可取,然其“何交切”与上引“殽”字“胡茅切”同音(均为匣母肴韵平声),“誵”、“ 殽”系同音通假。且“誵”字使用稍多,与“讹”字言旁影响亦有关系,双音口语词在书面上常有偏旁同化现象。辨明本字,不仅可以把握和落实“殽讹”的本来词义,而且有助于考察该词的禅宗行业意义及其得义之由。例3“譊讹”亦即“誵讹”,“譊”字在宋代有“馨幺切”的读音(《集韵》),与“誵”字读音极近而被借用。
(二)“誵讹”有“疑问,疑惑,疑难”义,其例如:
4. 东山和尚忌晨,上堂:“……聊设小供,诸人且道先师还来也无?若道来,入灭十余年,如何见得来底道理?若道不来,又用设斋作什么?道来也有詨讹,道不来也有詨讹,若为得无詨讹去?还知得么?”【《古尊宿语录》卷二七《龙门佛眼和尚语录》,510页。】
5.师拈云:“临济当时若一去不回,使黄檗悬鼓待槌,方有些衲僧气息。无端再回终夏,依旧盐落酱里。且道誵讹在什么处?”【《虚堂和尚语录》卷九,《大正藏》卷四七,1051a。】
6.方是时,云门眼空寰海,每举宗乘,定誵讹,必以师为准的【《僧宝正续传》卷七《德山木上座》,涵芬楼影印日本《续藏经》第1辑第2编乙第10套。】。
例4“詨讹”即“誵讹”,“詨”(虚交切,见《集韵》)是“誵”的近音借字。例5“誵讹”既指上述公案内临济之“疑”,亦指听讲僧众参究该则公案时的疑惑。“誵讹”之所以有“疑问,疑惑,疑难”义,与其本义混淆讹误有关联。事理之混淆可以导致讹误,也可使人产生疑问、疑惑,感到疑难。例4例5两则公案里,或设两难的提问,或举互相矛盾的两件事为,亲疏交混,是非难辨。由此可以领会禅籍里“誵讹”的“疑问,疑惑,疑难”义是从其“混淆讹误”义衍生而来的。
(三)“誵讹”有“深密,玄妙”义,见下举第7、8例;有时也指“深密禅旨,玄妙禅机”,见下举第9、10例:
7.你道德山是胜是负?沩山恁么是胜是负?雪窦着语云:“勘破了也!”是他下工夫,见透古人聱讹极则处,方能恁么,不妨奇特【《碧岩录》第4则《德山挟袱》,《大正藏》卷四八,144a。】。
8. 雪窦会四六文章,七通八达,凡是誵讹奇特公案,偏爱去颂【《碧岩录》书第19则《俱胝一指》,《大正藏》卷四八,159c。】。
9. 诸人且道,这里合下得什么语,免得他笑,又免得雪峰行棒赶出?这里誵讹若不亲证亲悟,纵使口头快利,至究竟透脱生死不得【《碧岩录》第66则《岩头收剑》,《大正藏》卷四八,197a。】。
10. 佛祖誵讹,离名绝相,不守窠窟,单明向上一路【《圆悟佛果禅师语录》卷十,《大正藏》卷四七,757b。】。
例7《碧岩录》“聱讹”即“誵讹”,该书“聱、誵”通用,如“节角誵讹”一语(第七则《慧超问佛》)亦写作“节角聱讹”(第四则《德山挟袱》)。“誵讹”的“深密,玄妙”义与上述“疑惑,疑难”义有内在联系,因禅旨深密故产生参究的疑难,而至疑至难恰可逼近玄旨妙义。此义亦与“誵讹”本义“混淆讹误”密切相关,禅家许多公案在常人看来似乎混淆讹误,但悟者明白那是机锋所在,体现了微妙禅旨,如“张公吃酒李公醉”、“面南望北斗”之类便可称为“誵讹”言句。由此可以看到,禅家行业语义的产生,不仅受通常的词义引申规律的约束,而且禅宗特殊教义也对此有重要影响。
(四) 先来看宋代圆悟克勤的一段语录:
11.不与一法作对,正体迢然;万象不能覆藏,神机历掌。望州亭、乌石岭、僧堂前相见,已涉誵讹;不是心、不是佛、不是物,已拖泥带水。到这里上根利智剔起便行,不落言诠,不拘机境,直下向文彩未彰已前,一时坐断【《圆悟佛果禅师语录》卷九,《大正藏》卷四七,755b。】。
此例“誵讹”与上述诸义不同,它指禅家所反对的“依倚”,是参禅过程中所依凭的种种表显事象言句,如下文所说的“言诠”、“机境”、“文彩”均属此列。克勤又说:
12. 欲提持向上那边事,直下无启处。始欲卷而怀之,又乃文彩已彰。正当恁么时如何?要识他家全意气,三千里外绝誵讹【《圆悟佛果禅师语录》卷四,《大正藏》卷四七,731c。】。
13. 密密意绝誵讹,深深机没回互【《圆悟佛果禅师语录》卷十《大正藏》卷四七,760b。】。
“绝誵讹”犹谓一空依傍。下面两例“誵讹”也大抵是这种用法:
14. 师凡吃饭时,舁饭桶到堂前作舞云:“菩萨子,吃饭来!”乃抚掌呵呵大笑。雪窦颂曰:“白云影里笑呵呵,两手持来付与他。若是金毛师子子,三千里外见誵讹。”【《联灯会要》卷五《镇州金牛和尚》,涵芬楼影印日本《续藏经》第1辑第2编乙第9套。】
15.问:“如何是衲衣下事?”曰:“密。”问:“如何是正法眼?”曰:“南华里。”赞曰:“衲衣事在密用中,拈来多破绽;正法眼指南华里,用出几誵讹。”【《五家正宗赞》卷三《梁山观禅师》,同上书,第8套。】
以上两例均批评禅师接人,非本色相见,都有所依凭。从此种角度看上述二、三两义,无论是发悟之前的发疑,还是所谓的深旨密意,其实也无不是依倚,这应该就是此项词义的得义之由。
“誵讹”唐代禅籍较少使用,《祖堂集》与《景德传灯录》两书亦未检出用例,仅《宗门十规论》中有一例:“苟或不知其旨,妄有谈论,至令触净不分,誵讹不辨。”它的流行,可能是宋代才开始的。
- 上一篇:调心
- 下一篇:圣严法师思想行谊-寻求菩萨戒的新典范(一)
- 佛说人生哲理 佛说人生感悟的句子
- 维摩诘所说经原文
- 这样回向最有效
- 打坐的方法 初学打坐的正确方法
- 禅宗小故事十三则
- 神奇的求财方法
- 马祖道一:想尽办法令弟子开悟
- 《信心铭》释义
- 禅宗公案大全
- 禅修打坐时是睁眼好还是闭眼好?
- 令人开悟的佛教禅诗一百首!
- 为什么要上香
- 如何战胜心魔?
- 《金刚经》的十大威力
- 景德传灯录
- “即心是佛”的参禅之道
- 慧可断臂求法是真的吗?二祖断臂求法的故事
- 六祖慧能_禅宗慧能大师的一生
- 打坐导致性欲冲动,怎么办
- 临济宗历代传人
- 十恶八邪
- 看别人不顺眼是自己修养不够
- 《禅门日诵》简介
- 千休万休皆不如一休
- 参透生死令人动容 圣严法师圆寂前曾拒绝换肾
- 禅定境界分别为哪九个层次呢?
- 佛教中的禅宗五祖是谁?禅宗五祖弘忍大师介绍
- 佛家经典禅语
- 一生绝不能做的两件事
- 心口不一 贵耳贱目
- 马祖道一:对佛像吐痰也是菩萨境界
- 指月录
- 野狐禅公案三则
- 庞蕴居士的神奇故事
- 上无片瓦盖头,下无寸土立足
- 听鸡蛋和你讲话
- 在修道路上,管好你的这些动物和这条虫子
- 月在佛教中的寓意
- 大和尚“绝情”度贫母
- 禅宗七祖
- 禅宗的起源与二十八代祖师
- 禅修已收纳所有佛法
- 佛法工夫在于觉不觉悟
- 修行者每天发四弘誓愿的用意
- 修佛法者,首先立坚志
- 佛教并非都劝人割爱出家
- 一会善一会恶不能长久,唯有忏悔惭愧才可长久
- 看清因缘才能在修行的同时影响他人
- 非空非有 即空即有
- 信佛就要明白世法的值不值得当中是觉悟还是颠倒
- 游报恩寺,让白居易暂离红尘,享受了无尽禅味
- 希运禅师古诗《尘劳迥脱》解释
- 从五言律诗《余住无方所》看拾得无牵无挂,逍遥自在
- 寒山和尚的大乘佛诗《嗔是心中火》讲了什么?
- 王维的《过香积寺》表达了什么?
- 心本无生因境有
- 当说别人时要不断地省察自己
- 道谦禅师送信开悟的故事
- 听其言,观其行,辨其心
- 用心去看世界
- 禅宗成就的是什么佛?
- 不能自我反省,再卓越超群也只能英雄气短
- 心有一丝挂碍就不能自在
- 禅宗与其他宗派的区别,禅宗的特色
- 现前修为最终一念圆满
- 《修心要论》是弘忍作的吗,是本什么样的书?
- 真正理解了佛法才是真修行
- 三界内外是空无物的
- 佛法讲最后圆满身不依据身份背景做佛事
- 深悟深参心行处
- 从禅诗《饭覆釜山僧》看诗人王维供养僧人饭食
- 持佛号的心是始觉 所持的佛号是本觉
- 白话诗僧王梵志《我有一方便》蕴蓄的佛理和处世哲理
- 自己要觉悟好人生
- 时而转弯,时而放平
- 学会自利利他
- 诗僧王梵志诗作《城外土馒头》解说
- 从有求到无求 从有学到无学
- 佛法在世间 不离世间法
- 唐代诗人綦毋潜夜宿龙兴寺的的所见所闻
- [放生起源]寺院设立放生池在经典或传统上有什么根据?
- [感应故事]心经故事
- [白茶]什么是白茶,有哪些品种?
- [白茶]什么是白茶?白茶的简单介绍
- [佛与人生]面对别人的批评,应该怎么做?
- [佛学常识]八关斋戒的解释、戒相、功德利益
- [佛学常识]袈裟是什么意思?为什么叫福田衣?
- [佛学常识]为什么把佛法僧三者称为“宝”?
- [佛学常识]为什么要皈依三宝?归投三宝令身心安稳
- [人物故事]佛教贫女供灯的故事与启示
- [佛经故事]释迦牟尼佛和菩提达多的双头鸟故事
- [佛学常识]食存五观指的是什么?
- [人物故事]阿育王的小王妃须阇哆,持戒穿素服得宝珠
- [禅宗公案]老修行人“三十年不冒烟”的故事
- [佛经故事]富孩子变穷孩子,《法华经》穷子喻的故事
- [佛学常识]布施的意思与种类
- [佛经故事]伽尸比丘尼身披袈裟出生的因缘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