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师禅
禅宗的产生,中国佛教的整体面貌被改变,祖师禅的问世,大乘禅定有了新的禅定法系。禅宗的殊胜,使中国佛教走上了发展的顶峰,祖师禅的风姿,把义理佛教变成了生命觉醒的佛教。禅宗创生了祖师禅,祖师禅就是禅宗。
禅宗标榜“不立文字,教外别传”,舍弃知解,抛弃经教,河佛骂祖,棒打断喝,全然为了显示众生本心的样貌,完成“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目的。
禅宗虽以禅名宗,但却不同于佛教所说的“禅那”、“定”、“三昧”,相反贱视坐禅,“道在心悟,岂在坐也?”“外于一切善恶境界,心念不起,’名为坐;内见自性不动,名为禅。”它是把禅的内核凸现出来,直落到众生心上,“凡夫即佛,烦恼即菩提”,“但用此心,直了成佛。”坐禅的形式岂可障碍了心的本性,桎梏了心的自由?
觉悟来源于刹那,并无阶级,要四禅八定何用?“唯论见性,不论禅定解脱”。因为“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心性本净,如镜自明,拂尘看净,无用劳作。平常心就是道。
禅风普传,遂有参差,一花五叶,其实一味。接机对锋,各显手段;众生等差,门庭遂生。天下都是选佛场,婆婆卖饼也说禅。
近几年,禅宗书籍风传海内,既有翻印禅师古著的,也有研究的著作;既有阐发义蕴的,也有照录公案的;既有专评禅宗的,也有文学、诗歌与禅扯在一起说的。圈内人欣喜异常,如睹太阳照原野;圈外人附庸风雅,雾中看花更摇曳。
由于近几年介绍禅师风采、机锋的书不少,因此本书不作唠叨。只拈出下列三个问题加以探讨,对祖师禅加以更深的理解。
1.祖师禅与如来禅分歧的由来
自达摩东来以后,禅的新的生命和新的形式潜滋暗长,虽然在当时,达摩及其弟子名声并不显。到了慧能创立禅宗,再经弟子神会的努力,这一新的生命与新形式就逐渐传遍全国。又经数传,慧能的弟子、还有神会的弟子各成宗系,按中唐佛教思想大家宗密(神会的四传弟子)的记叙,当时,禅师有几千数(指开山传教的),归纳起来有十室七家,最著名的是四宗:洪州宗、牛头宗、北宗和荷泽宗。宗密属荷泽系,自然,他的看法和著述总以荷泽系为最究竟,又由于他是华严宗的传人,所以,他主张教禅一致,并针对教(无台宗、华严宗等)与禅宗的矛盾以及禅宗各分支的冲突的情况,做了许多融合的工作。并且,他以渊博的学识、深刻的见解,对教、禅的高低层次进行了爬梳整理,如把禅分为五类(见第一章),以达摩传来的禅为最高,称为如来禅,这一称呼是沿用《楞伽经》中的说法。
但宗密虽身为禅师,但与当时占主流的禅系,如洪州宗的风格全然不同。洪州宗表现为大机大用,以日常情景点化学人,而宗密却表现出教中的经师风格,喜欢著述,没有多少机锋,更多的是叮吁学人。宗密也为当时禅宗的表现深为忧虑,认为洪州宗强调了心的用一面,而忽略了心的体一面,并且不看经、不学论,不利于佛教的信仰,因此他主张禅要依经,不然就是邪道。这种说法或许大大刺激了正在成长壮大的其他禅南宗的禅师们,所以,后来出现贬斥神会、宗密为知解宗徒(注重理论学习和理解)的说法,这一贬斥,后来被反映进《宗宝本坛军》中。
同时,宗密对禅作的分类他们也不接受,而创出了“祖师禅”这一名词与“如来禅”对抗。“祖师禅”最早使用是禅宗沩仰宗的创始人之一仰山慧寂。这一名词一出现,渐被禅宗界所接受,如来禅就逐渐成为与“祖师禅”对称的词。如来禅是释迎牟尼所说的禅,特别指教中的禅;祖师禅却是“教外别传”、“不立文字”、由达摩传来的禅。延至宋以后,随后期禅宗的兴盛,祖师禅就吞没了如来禅。时至今日,这一结局也很明显。当然,宗密对禅的分类也被贬作是五味交杂之禅(如来禅),他们才是祖师一味之禅。
2.悟境有无层次
由于禅宗提倡“顿悟”,并说“一念迷即众生,一念悟即佛,”,众生与佛同体。久而久之,人们就把觉悟理解成一刹那间完成而无层次之分的状态。众生与佛同具佛性(因),变成了众生悟后同佛性(果)。因此,觉悟是一下子完成的。而且禅宗强调见地,“顿同佛体”,更加强了这一看法。然而,许多禅师仍然认为,悟存在层次之别,如宗密根据他自身的经验和认识,制订了一个迷悟各十重的说明,悟的十重即悟后修证十重,它们是:①顿悟本觉,②发心怖苦,③觉妄念,修五行,④四开发,⑤我空,⑥法空,⑦色自在,⑧心自在,⑨离念,⑩成佛。禅宗的“顿悟成佛”在这里变成了“顿悟本觉”,成佛还要经十个阶梯。很明显,在宗密看来,顿悟本觉是因位,是悟众生与佛无殊的本觉(真心、自性清净心),成佛才是果位。
宗密这种说法对后期禅宗界有什么影响,找不出明显的证据。但后期禅宗的禅师基本上也是倾向于悟境是有层次的,在禅宗界广泛传颂的《十牛图颂》说的就是悟的阶段可证。
因此,是否可以说,悟也有深浅的不同,有的悟是悟的刹那就成佛,毫无阶级可言。有的或许是累积小悟到一定时候突发大悟。后一种能否说是渐悟?
那么,为什么悟境又分成层次呢?这就要说到下一个问题了。
3.有没有渐修
众所周知,禅宗分为南北,分离的主要原因就是在顿渐问题上有不同看法。北宗主渐,南宗主顿,故名南顿北渐。有关顿渐的争论,宗密曾归纳禅师和经论的说法为六种:①渐修顿悟,②顿修渐悟,③渐修渐悟,④顿悟渐修,⑤顿悟顿修,⑥法无顿渐,顿渐在机。宗密认为,最正确的说法是⑧,但落实到顿渐问题上,荷泽系主张顿悟渐修。这是因为“虽顿悟法身真心,全同诸佛,而多劫妄执四大为我,习与性成,卒难顿除故,须依悟而修,损之又损,乃至无损,即名成佛。”(《禅门师资承袭图》顿悟是因位,成佛是果位,二者并不全同。宗密的主张实则为后世禅师们所认同。
- 上一篇:宗镜录(40-41)
- 下一篇:观音菩萨手拿柳叶和净瓶是什么意思
- 佛说人生哲理 佛说人生感悟的句子
- 维摩诘所说经原文
- 这样回向最有效
- 打坐的方法 初学打坐的正确方法
- 禅宗小故事十三则
- 神奇的求财方法
- 马祖道一:想尽办法令弟子开悟
- 《信心铭》释义
- 禅宗公案大全
- 禅修打坐时是睁眼好还是闭眼好?
- 令人开悟的佛教禅诗一百首!
- 为什么要上香
- 如何战胜心魔?
- 《金刚经》的十大威力
- 景德传灯录
- “即心是佛”的参禅之道
- 慧可断臂求法是真的吗?二祖断臂求法的故事
- 六祖慧能_禅宗慧能大师的一生
- 打坐导致性欲冲动,怎么办
- 临济宗历代传人
- 十恶八邪
- 看别人不顺眼是自己修养不够
- 《禅门日诵》简介
- 千休万休皆不如一休
- 参透生死令人动容 圣严法师圆寂前曾拒绝换肾
- 禅定境界分别为哪九个层次呢?
- 佛教中的禅宗五祖是谁?禅宗五祖弘忍大师介绍
- 佛家经典禅语
- 一生绝不能做的两件事
- 心口不一 贵耳贱目
- 马祖道一:对佛像吐痰也是菩萨境界
- 指月录
- 野狐禅公案三则
- 庞蕴居士的神奇故事
- 上无片瓦盖头,下无寸土立足
- 听鸡蛋和你讲话
- 在修道路上,管好你的这些动物和这条虫子
- 月在佛教中的寓意
- 大和尚“绝情”度贫母
- 禅宗七祖
- 禅宗的起源与二十八代祖师
- 禅修已收纳所有佛法
- 佛法工夫在于觉不觉悟
- 修行者每天发四弘誓愿的用意
- 修佛法者,首先立坚志
- 佛教并非都劝人割爱出家
- 一会善一会恶不能长久,唯有忏悔惭愧才可长久
- 看清因缘才能在修行的同时影响他人
- 非空非有 即空即有
- 信佛就要明白世法的值不值得当中是觉悟还是颠倒
- 游报恩寺,让白居易暂离红尘,享受了无尽禅味
- 希运禅师古诗《尘劳迥脱》解释
- 从五言律诗《余住无方所》看拾得无牵无挂,逍遥自在
- 寒山和尚的大乘佛诗《嗔是心中火》讲了什么?
- 王维的《过香积寺》表达了什么?
- 心本无生因境有
- 当说别人时要不断地省察自己
- 道谦禅师送信开悟的故事
- 听其言,观其行,辨其心
- 用心去看世界
- 禅宗成就的是什么佛?
- 不能自我反省,再卓越超群也只能英雄气短
- 心有一丝挂碍就不能自在
- 禅宗与其他宗派的区别,禅宗的特色
- 现前修为最终一念圆满
- 《修心要论》是弘忍作的吗,是本什么样的书?
- 真正理解了佛法才是真修行
- 三界内外是空无物的
- 佛法讲最后圆满身不依据身份背景做佛事
- 深悟深参心行处
- 从禅诗《饭覆釜山僧》看诗人王维供养僧人饭食
- 持佛号的心是始觉 所持的佛号是本觉
- 白话诗僧王梵志《我有一方便》蕴蓄的佛理和处世哲理
- 自己要觉悟好人生
- 时而转弯,时而放平
- 学会自利利他
- 诗僧王梵志诗作《城外土馒头》解说
- 从有求到无求 从有学到无学
- 佛法在世间 不离世间法
- 唐代诗人綦毋潜夜宿龙兴寺的的所见所闻
- [放生起源]寺院设立放生池在经典或传统上有什么根据?
- [感应故事]心经故事
- [白茶]什么是白茶,有哪些品种?
- [白茶]什么是白茶?白茶的简单介绍
- [佛与人生]面对别人的批评,应该怎么做?
- [佛学常识]八关斋戒的解释、戒相、功德利益
- [佛学常识]袈裟是什么意思?为什么叫福田衣?
- [佛学常识]为什么把佛法僧三者称为“宝”?
- [佛学常识]为什么要皈依三宝?归投三宝令身心安稳
- [人物故事]佛教贫女供灯的故事与启示
- [佛经故事]释迦牟尼佛和菩提达多的双头鸟故事
- [佛学常识]食存五观指的是什么?
- [人物故事]阿育王的小王妃须阇哆,持戒穿素服得宝珠
- [禅宗公案]老修行人“三十年不冒烟”的故事
- [佛经故事]富孩子变穷孩子,《法华经》穷子喻的故事
- [佛学常识]布施的意思与种类
- [佛经故事]伽尸比丘尼身披袈裟出生的因缘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