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修入门
法用法师
(2000年7月24日)
(一)
我是第一次跟随心道法师来大陆弘法,看见柏林禅寺在净慧大和尚的主持下及各位大德居士的护持下如此庄严清净,又看见各位同学如此精进的学习佛法,我感到对生命的体验又有了更深一层的领悟,在这里非常感谢各位法师、各位同学成就我今天在祖师塔下无比殊胜的法缘。
我从台湾远道来柏林禅寺,没有带什么特别的礼物送给大家,在这里我把禅修的一些注意事项及如何调理身心当作礼物送给大家,同时把禅的喜悦与大家分享。
我想大家都是对禅修有一定的兴趣,所以才会来到柏林禅寺。首先要告诉大家禅修要有许多条件,要有许多的机缘和合,例如环境方面,自己的身心条件等。古代的祖师大德已经为我们整理好了一些内容,现在我简单地把它复述一遍。
首先要讲一讲具足,即衣食住行的条件。假如你们的生命条件还没有具足的话,也许你们不会想来修行,不会有精神上的需求,因为生活压力大,你们就不会有时间做精神方面的学习沟通。
在进行禅修之前,首先在衣食的资粮上必须有一些具足,虽然不必很丰厚,但是必须要有一些。另外,在穿着方面要注意穿一些比较宽松、肥大一些,千万不要穿紧身的衣服。在饮食方面,不要吃得太饱或在饥饿状态下进行禅修,时间可以安排在饭后半个小时左右。在环境方面要有很好的道场、善知识的指导和护法的人员。请大家选择比较安静的地方,不要太干躁、阴湿,同时必须注意空气的流通,千万不要有异味,如果有条件的话,可以燃枝香。进行禅修时要避免外缘的干扰,如朋友的访问以及电话、电脑等的干扰。条件允许的话,可以安排固定时间来进行禅修打坐。另外,真正善知识的指导和正确的禅修方法是进入禅修的前提保证,所以时刻要和善知识保持亲密的关系,当遇到特殊情况时,能够得到及时地处理解决。在禅修过程中,大家要时刻发菩提心,多做利人利他的事情,本着觉悟人生、奉献人生的宗旨去体验生活禅。同时大家要遵守戒律,培养清净心。
坐禅在姿势上有以下几个要点:身体要挺直、含胸,肩部要松驰;双腿双盘、单盘、散盘都可以,臀部可以垫高一些;手可以结定印,男士左手在下、右手在上,女士右手在下、左手在上,大拇指相触,双手处于放松状态,贴近腹部;颈椎与背脊保持竖直,放松下腭;舌抵上腭;双眼往内观,眼睛虚张。总之,坐禅要保持坐如钟的姿势状态,才能逐渐达到禅定。(因本讲座为录象、图片和演示教学,故部分内容略)
(二)
昨天我们讲了一些禅修的基本注意事项及如何去调理我们的身心。现在就昨天同学提出的问题及有关禅修方面的一些知识作再进一步的探讨。
在进行禅修前,我们必须保持我们内在的清净,排除一些杂烦恼,作一些清净的工作。大家提出修净土法门、忏悔法门都是想将我们内心清静下来,但禅修是最快的方法。它使你的内在很快安静下来并进入禅修的状态。只有直接接触你的内在,排除杂烦恼,才能安住当下。佛陀把我们的眼、耳、鼻、舌、身、意分析的非常清楚。它们时刻干扰着我们的内在。大家用眼睛来看,用耳朵来听等等,去感受世界,如果我们不去分析这些过程发生的道理与作用,六根转动会在每个当下把我们带到轮回中去。我们身上存在着很多弱点。有时我们并不知道我们身心的执著在哪里,所以大家经常处于烦恼之中。而我们的弱点往往正是通过六根的连续作用使我们在六道中连续轮回着。所以大家必须时刻提醒自己,我们的心安住在哪里。这是一个大问题。
尽管我们现在学习佛法,但是我们必须承受因果,但我们和一般人承受因果方式不一样。一般人的因缘果报是纠缠下去,而我们学佛的人能够依靠佛法的修持来善了因果。学习佛法的人不管遇到什么样的挫折,大家必须深信因果,时刻要升起忏悔心。因为每一个刹那都有因和果在其中,生死轮回在其中。我们时刻在造业,甚至我们没有觉察,所以重要的是我们要有谦卑心,不要计较是非,每一个因果的当下都要去忏悔。过去所造的一切业因,需要我们用一颗平静的心来对待我们所感的果报。
大家在禅修前一定要作深刻的忏悔。因为我们没有能力觉察到那么多的因果发生和轮回运转。当我们对每个当下的六根进行分析、反省时,我们就会发现一切六根的转动都是以心为根本。佛法上讲:虚空无尽,众生无尽,众生界无尽,众生业无尽,众生烦恼无尽。大家在对待因和果的问题,决不能掉以轻心,时刻把握好每一个当下的因和果,用一颗清净心来对待生活中每一个问题,每一个问题都是因和果的具体体现。
在深信因果的同时,大家要发菩提心,要发救度众生的愿心。把生活禅落实到生活的点点滴滴中去,生活禅真正目的是让大家能解脱痛苦,安住生活,安住佛法,安住于每一个当下。大家在进行学习禅修之前,必须把头脑中一切好坏是非的念头全部彻底清除掉。这就好比要打开电脑的同时必须先清除电脑病毒是同样的道理,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进入禅定的状态。贪欲和烦恼是轮回的根本,如果我们不能及时把贪欲和烦恼消除掉,它们就又会种到八识田中,又重新增加更多烦恼和贪欲。当下的忏悔和反省是我们及时消除轮回的有力保证。我们日常的生活方式往往是向造业的方向发展。当大家走出禅堂的时候一定要把你在禅堂里所获得的智慧带入生活中,千万不要把般若丢在禅堂里。佛陀曾经讲过一个故事:有一只小鸟嘴里含着根羽毛去救火,结果连小鸟也被烧死了。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只有用清凉智慧的法水,才能熄灭我们的贪嗔痴,大家只有运用智慧的力量才能解脱痛苦,才能安住于当下。
建立新的生活习惯和轨道,是每个修学佛法的弟子们所必需面临的课题。因为大家只用禅堂里所获得一点点功德利益去消灭你无量劫所种下的种种业缘,显然是微不足道的。大家必须从三皈五戒开始,直到受菩萨戒,将觉悟人生、奉献人生落实到生活的细微之处,将欢喜、欢乐、方便当作一份份礼物送给你所有的有缘。戒是佛弟子修道安住的保证。新的生活习惯、生活轨道是我安住于当下所必须具备的先决条件。
生活中一切好与坏、是与非都会过去,大家千万别把这些虚幻当作真实。这一切都是因缘和合的产物,都是世间法无常的一种现象。烦恼是不断的、轮回的,只有把当下的烦恼转化过来,我们才能真正安住于当下。人们只有学习佛法才能走向解脱,世上的人们只有把对事物的贪欲转变成对佛法求知欲才能走向解脱。在生活中每一次机遇、每一件事中都是印证佛法的时候。我们必须树立起佛法的生活理念。这就生活禅的核心思想。
大家必须很善巧地分辨生活中贪嗔痴这三个陷井,我们一不小心就会又回到原来的生活轨道中去。当下要及时地去忏悔,千万不要让恶因的种子种到八识田中去而产生恶果。学习佛法需要耐力和持之以恒。只有这样生命的菩提缘才会长出菩提树。正如一只空杯子才能注入水进去,只有抛弃了我们的邪知邪见才能把佛法的般若智慧融入我们的身心。当一个杯子是脏的时候,无论我们注入怎么样的清水都终究会变成脏水。一个人内心的贪嗔痴不消灭就永远不会真正获得佛法的大园满界。
佛法告诫我们:学习佛法的人好比是一根在河流中要飘向大海的木头一样,两岸是烦恼业,漩涡是不精进,大海是彼岸,河水是贪嗔痴。当木头烂掉了就象学佛的人丢了戒律一样。
佛法是无究无尽的宝山,愿大家千万不要入宝山空手而回。佛弟子必须有愿力才能有成就佛道。没有愿力就好比有技术的工匠没有工具一样不可制造出高楼大厦一样。佛告诉我们:众生皆有佛性,人人皆可成佛。大家在学习佛法、实践佛法时千万不要认为自己不行,这本身就是障碍,只要大家生起正信的心,发愿就一定会得到十方诸佛菩萨的加持。我们一定会成佛,会往生西方极乐世界。
各位同学,我从跟从心道大师修行以来,师父经常告诫我说:“当你和大众在一起的时候要学会去度众;当我们独处时要懂得孤独,只有这样才懂得什么叫修行。阿弥陀佛!愿我们大家在学习佛法的实践过程共同实行六度,共同成就。
- 上一篇:我们究竟生活在娑婆还是净土取决于你的心
- 下一篇:禅病——圣严法师
- 佛说人生哲理 佛说人生感悟的句子
- 维摩诘所说经原文
- 这样回向最有效
- 打坐的方法 初学打坐的正确方法
- 禅宗小故事十三则
- 神奇的求财方法
- 马祖道一:想尽办法令弟子开悟
- 《信心铭》释义
- 禅宗公案大全
- 禅修打坐时是睁眼好还是闭眼好?
- 令人开悟的佛教禅诗一百首!
- 为什么要上香
- 如何战胜心魔?
- 《金刚经》的十大威力
- 景德传灯录
- “即心是佛”的参禅之道
- 慧可断臂求法是真的吗?二祖断臂求法的故事
- 六祖慧能_禅宗慧能大师的一生
- 打坐导致性欲冲动,怎么办
- 临济宗历代传人
- 十恶八邪
- 看别人不顺眼是自己修养不够
- 《禅门日诵》简介
- 千休万休皆不如一休
- 参透生死令人动容 圣严法师圆寂前曾拒绝换肾
- 禅定境界分别为哪九个层次呢?
- 佛教中的禅宗五祖是谁?禅宗五祖弘忍大师介绍
- 佛家经典禅语
- 一生绝不能做的两件事
- 心口不一 贵耳贱目
- 马祖道一:对佛像吐痰也是菩萨境界
- 指月录
- 野狐禅公案三则
- 庞蕴居士的神奇故事
- 上无片瓦盖头,下无寸土立足
- 听鸡蛋和你讲话
- 在修道路上,管好你的这些动物和这条虫子
- 月在佛教中的寓意
- 大和尚“绝情”度贫母
- 禅宗七祖
- 禅宗的起源与二十八代祖师
- 禅修已收纳所有佛法
- 佛法工夫在于觉不觉悟
- 修行者每天发四弘誓愿的用意
- 修佛法者,首先立坚志
- 佛教并非都劝人割爱出家
- 一会善一会恶不能长久,唯有忏悔惭愧才可长久
- 看清因缘才能在修行的同时影响他人
- 非空非有 即空即有
- 信佛就要明白世法的值不值得当中是觉悟还是颠倒
- 游报恩寺,让白居易暂离红尘,享受了无尽禅味
- 希运禅师古诗《尘劳迥脱》解释
- 从五言律诗《余住无方所》看拾得无牵无挂,逍遥自在
- 寒山和尚的大乘佛诗《嗔是心中火》讲了什么?
- 王维的《过香积寺》表达了什么?
- 心本无生因境有
- 当说别人时要不断地省察自己
- 道谦禅师送信开悟的故事
- 听其言,观其行,辨其心
- 用心去看世界
- 禅宗成就的是什么佛?
- 不能自我反省,再卓越超群也只能英雄气短
- 心有一丝挂碍就不能自在
- 禅宗与其他宗派的区别,禅宗的特色
- 现前修为最终一念圆满
- 《修心要论》是弘忍作的吗,是本什么样的书?
- 真正理解了佛法才是真修行
- 三界内外是空无物的
- 佛法讲最后圆满身不依据身份背景做佛事
- 深悟深参心行处
- 从禅诗《饭覆釜山僧》看诗人王维供养僧人饭食
- 持佛号的心是始觉 所持的佛号是本觉
- 白话诗僧王梵志《我有一方便》蕴蓄的佛理和处世哲理
- 自己要觉悟好人生
- 时而转弯,时而放平
- 学会自利利他
- 诗僧王梵志诗作《城外土馒头》解说
- 从有求到无求 从有学到无学
- 佛法在世间 不离世间法
- 唐代诗人綦毋潜夜宿龙兴寺的的所见所闻
- [放生起源]寺院设立放生池在经典或传统上有什么根据?
- [感应故事]心经故事
- [白茶]什么是白茶,有哪些品种?
- [白茶]什么是白茶?白茶的简单介绍
- [佛与人生]面对别人的批评,应该怎么做?
- [佛学常识]八关斋戒的解释、戒相、功德利益
- [佛学常识]袈裟是什么意思?为什么叫福田衣?
- [佛学常识]为什么把佛法僧三者称为“宝”?
- [佛学常识]为什么要皈依三宝?归投三宝令身心安稳
- [人物故事]佛教贫女供灯的故事与启示
- [佛经故事]释迦牟尼佛和菩提达多的双头鸟故事
- [佛学常识]食存五观指的是什么?
- [人物故事]阿育王的小王妃须阇哆,持戒穿素服得宝珠
- [禅宗公案]老修行人“三十年不冒烟”的故事
- [佛经故事]富孩子变穷孩子,《法华经》穷子喻的故事
- [佛学常识]布施的意思与种类
- [佛经故事]伽尸比丘尼身披袈裟出生的因缘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