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修、禅话与禅心
近年来,禅宗引起了西方人的浓厚兴趣。他们感觉到禅可以用来平和心境、解除烦恼、开发智慧、提升品味、圆满生活。一些西方的人士为了探寻禅的奥秘,不远万里来到禅的故乡-中国。2001年12月2日至8日,奥地利客人艾丁格先生、卡尔凯特先生、雷勃先生及雷勃太太在柏林禅寺进行了为期一周的禅修体验。在他们离开的前一天晚上,净慧法师和客人们进行了座谈,交流了对禅修的体验和认识。参加座谈的还有明海师、明憨师、常仁师、明基师、明影师等。以下为座谈会的内容摘要。
师:从上个世纪开始,禅的文化在欧洲的传播不断地扩大。但是作为欧洲人,特别是奥地利人直接深入到中国的寺院里来学禅,人数还是很少。从你们从事的这个行业来说,有兴趣来实践禅的生活,是不是你们就是拓荒者、第一代人。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你们到中国来学禅,就好像达摩祖师到中国来传禅,具有同样重要的意义。(笑)
艾丁格:我们知道的太少了。在奥地利看不到《赵州禅话》。
师:所以我们要把这件事情的意义有一个充分的估计、估价,才会鼓舞我们的信心,以后继续来做这件事,各位同意这样说吗?
艾丁格:作为欧洲人来说,我们可能是第一批,但是如果其他欧洲人能够认识到这一点,也许会有更多的后继者来这里。作为欧洲人来说,他们有很多的问题,他们总觉得有很多的压力,没有内心的平静。他们一直在寻找这些的方法,包括禅的根源、禅文化,来寻求这样的方法以得到解脱。
师:通过这几天的学习实践,会有一点体会吧!
艾丁格:在这段时间,我们只学到一点点,但是通过禅修,能够真正找到内心的平静,可能一步步地来会有更多的体悟。
师:我对各位有一点要求,希望大家能夠满足我:每个人用一句话说一说什么是禅。就根据这几天的体会说,每个人可以先思考一分钟。
雷勃:吃饭的时候你就吃饭;行走的时候就行走;参禅、祷告的时候就参禅、祷告。 (师父带头鼓掌)
卡尔凯特:当下是最重要的。 (师父再次带头鼓掌)
雷勃夫人:我感到呼吸是最重要的,每当感到恐惧的时候,呼吸就会急促起来。要让呼吸流畅。 (热烈掌声)
艾丁格:人们必须享受每时每刻。 (更热烈的掌声)
师:从你们四位对禅的体会来说,你们已经不是学习五天、六天,学习了六年才会有这种体会。听了你们的答案,我也很高兴,各位可以说是不虚此行。你们四位的体会应该说都讲到了禅的最重要的部分,如果你们四位在交流、体会上能形成一种互补的话,那就很全面了。希望你们回去以后就按现在这个体会,一点一点地去落实它,一定有好消息。
艾丁格:我会用我的一生去寻找禅的真谛。
师:从你们的体会来说,我们生命当中的种种困惑,人生的种种困惑,如果用我们现在这种对禅的体会、认识,去加以引导,那就能够真正得到法喜,法的喜悦。有了法喜以后,什么忧虑、压抑,都会得到释放。禅就是这样的奇妙,它没有离开我们,但是你不去体会它,好像禅不在我们身边。禅就在当下,禅从来没有离开我们。禅,体会了以后它就是生命的回归、人性的回归。能够回归到当下,回归到禅的身边,就回归到极乐世界了。回归到极乐世界,什么忧愁都没有了。
回去以后把你们的这种体会写成文章进行传播,让更多的人沿着你们走过的路,回归生命,回归禅。禅文化的故乡,或者说禅文化的发祥地在中国。当然,我们体会到禅以后,禅也就在奥地利。
雷勃:我们作为旅游业界的管理者,感到很压抑。欧洲有很多人都在寻找方法解脱。我们只是学到一小部分,如何去做,如何行禅,回去以后,我们可以教给我们宾馆里的老师,他们肯定不会体会得像师父这么高、这么深,但是希望能借助他们把禅传播开来。
师:你们是禅文化的拓荒人,禅文化从东方走向西方,直接从中国传到伦敦,传到奥地利,你们就是拓荒者,初传法的人。
我们也曾经去过匈牙利一次,匈牙利跟奥地利是邻居。到匈牙利去有一个观念,就叫"慈航西渡"。各位信仰的背景都是天主教,都是有一定宗教经验的人,特别像各位都是管理层次的人,也都是上年岁的人,宗教的体验总有一些,在这种情况下再来接受禅,会方便很多。
艾丁格:由于宗教信仰不同,对于禅的理解可能会有妨碍,但是通过一周的学习,我们对于生、死这些概念有了更多的理解,这在天主教里也有类似的经验。在我们的宗教里也有类似的经历。通过一周的学习收获比较大。
明海师:我有一个技术性的问题。你们来寺的安排,三天的坐禅,早晨下午参加早晚殿,如果按照我们出家人每年冬天专修的安排,假如这三天从早晨至晚上一直打坐,可以吗?
艾丁格:对于我们这样做肯定是不可以的,如果这样安排的话,至少需要一年的准备。现在这种安排非常非常好。
明海师:他们现在是坐半个小时,我怕他们腿痛,有时只坐一刻钟、二十分钟。第二个问题是,就是这种安排,现在我们坐了三天,按这种坐法,再坐两天,你们感到害怕吗?
雷勃夫人:我们很希望有这样的机会,但是坐了飞机,由于时差的关系,一开始比较困难,各位法师讲得非常好,这种安排对我们刚刚好。
艾丁格:我们非常高兴在禅堂里那个禅板从来没有拿起来过。
明基师:卡尔凯特先生让我拍过一次,试了一下。
雷勃夫人:法师们平常说法,讲的一些故事,举的一些例子,给我们很多启示,非常非常好。
卡尔凯特:非常荣幸能与各位法师认识。
艾丁格:尤其是明影师讲过的一位老太太两个儿子卖鞋卖伞的故事,我们永远也不会忘记的,我们一定要把这些收获带到欧洲去。现在这样安排非常好,希望下次来的话,能不能开始第一天下午就作禅修技术性的训练,这种讲座的形式非常好,我们以前对禅修没有很深的认识,希望以一种讲座的形式切磋。坐禅休息的时候,边坐边讲。我们希望把这种交流长期搞下去,把禅在欧洲旅游业界开展起来。我们几个人昨天也商量了一下,可不可以请咱们两位法师去那里一下,演示一下禅修。欧洲比较乱,大家对什么是禅修都没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欧洲人都在寻找,不知道禅的根源在什么地方,是不是从印度来的呢,有的人甚至想是不是从美国印地安人那里来的。希望寺里派两个法师去那里演示禅修的方法。我们都是旅游界的,如果你们在欧洲需要这方面的帮助,如果我们能做到的话,我们非常喜欢去做。
师:你们传达的这些信息非常重要,作为禅或者说禅文化,当我们还没有认识到的时候,觉得它很陌生,距离我们很远。当我们认识了它以后,有了体验,当下就是。像这样一种非常高深又非常现实的修行方法,我们希望通过各种途径与全世界、全人类分享。各位有这样一些好的建议,我们一定会积极地去考虑。
艾丁格:我们非常感谢,想请师父就这样做。
师:我想给各位再提一点要求,根据各位自己刚才讲的那个体会,再深入一步地去体验它,那才是最重要的东西,这是一点建议。禅并不是局限于某一种形式,禅不是坐,不是睡,也不是行走,但是坐也好,睡也好,行也好,都可以体验禅、体会禅。但是要达到这样一个境界,必须有一个过程。
艾丁格:一生够吧?
雷勃:没有一生了,能不能在后半生实现?
师:如果有决心的话,不需要一生,也不需要你的后半生。有一个过程,这个过程是什么呢?平常除了在生活当中体会它,在行、住、坐、臥这四种生活形式当中体会禅,还必须在每一天当中有一定的时间,把一切的东西都放下,集中精力按照自己找到的方法去体会半小时。
雷勃:这半小时是不是坐禅的时间?
师:(示意危坐)可以这样坐,(又示意盘腿)也可以这样坐,早晚需要半小时。每天不断地来训练,就可以加强我们以一种平常心来对待生活当中发生的各种问题。
第三点建议呢,就是各位不要把禅当成是一种信仰,要把禅当成是一种生活。礼拜天该上教堂的还去教堂,以这种禅的心去接受祷告,可能更加深入,更加有效果。还希望你们对我们寺院的生活的安排、环境的管理、教学方法,提更加好的建议,希望借此机会请各位赐教。
艾丁格:通过这几天的学习,觉得寺院里的安排非常非常的好,我们很感谢安排这么好的老师,不仅仅是技术上,而且是从感悟上也学到不少东西。现在这种安排是非常好的,在这几天的生活中,我们会有很多错误,在安排上不存在什么问题。我们对于这个地方来说是外国人,我们只希望没有给寺院造成更大的打扰。
师:不会,没有。
艾丁格:基督教、天主教或者说是西方的宗教是不是可以和平共存呢?
师:宗教的和平共存最少有了一千五百年的历史,从佛教来说,佛教在传播过程中与其它宗教也仅仅发生过一些和平友好的辩论,武力的战争好像极少。从目前的情况来看,特别是天主教和佛教相互之间的接纳,关系比较密切。据我所知有一些天主教的传教士对佛教有很深的研究,有许多佛教的著作都是通过天主教的传教士翻译出来,传播到西方去。各宗教友好相处有一个前提:每个宗教都不要把自己引向极端,如果说自己是至高无上的,引向极端,这样就没有办法友好相处。一个宗教把自己引向极端了,不但不能与其它的宗教和平友好地相处,而且也不利于自身的发展。从佛教来说,释迦牟尼认为他自己所传播的是善法,同时也承认其它的文化、其它的教派,也有善法。作为一个佛教的僧人来说,我希望各宗教的传教师,都不要把对方当成是魔鬼,这样各宗教一定能和平友好地相处。
卡尔凯特:作为一个商人怎么来做禅修呢?
明海师:他是说经商好像不太好与禅修结合。
师:佛法的传播,一切宗教的传播都与商人分不开。
卡尔凯特:希望能给我一些建议,使我在商业上、生活上修禅进展顺利一点。
艾丁格:从天主教的角度讲,一个富人很难升入天堂,因为他可能做过很多不好的事情。
师:我想经商的人怎么来进入禅,或者是说禅怎么和商人结合起来,首先要跳出经商是为了挣钱的观念,你就可以和禅结合起来。佛经里也有很多有名的商人,佛陀教导这些经商的弟子以布施的心经商,以奉献的心经商,佛教的天堂是对所有的人打开的,也包括经商的人在内。
雷勃:在奥地利来说,佛教在人们心目中比较友好、开放,但是我们觉得有一个问题,有些宗教显得极端,中国的情况怎么样?
师:中国在整个宗教信仰的导向上,是希望所有的宗教都能够团结友好,而且那一个宗教出现极端的势头,政府在导向上会给予一定的调整。因为走极端会对整个社会生活造成影响。在我们的观念里"自由"是应该,但不能是"由自"。自由还是要有一定的指导嘛!如果没有一定的引导,我要自由,却不管别人怎么样,就会妨碍别人的自由,反过来,也是一样。对有一些国家来说,只有信教的自由,没有不信教的自由。有些宗教认为,如果你不信他的教义的话,那你肯定要下地狱。我去挪威访问的时候,有一个信仰人文主义的学者,他说他提出一个要求,希望我们所有信仰宗教的人,不要安排不信仰宗教的人下地狱。我的想法是这样,上天堂有选择的自由,下地狱也有选择的自由。
雷勃:我有一个个人的问题想问您,希望这个问题不冒犯您。您的这一生,您是大师,那么您希望您的来生做什么呢?
师:我们每天早上都在发愿,在佛前祷告,希望下一辈子还来当和尚。 雷勃:对于我们来说,这是一个很精彩的回答。
2001年12月7日于柏林禅寺问禅寮会客室
- 上一篇:佛门泰斗自称小和尚 解惑为何现代人难专一
- 下一篇:魔来魔斩,佛来佛斩
- 佛说人生哲理 佛说人生感悟的句子
- 维摩诘所说经原文
- 这样回向最有效
- 打坐的方法 初学打坐的正确方法
- 禅宗小故事十三则
- 神奇的求财方法
- 马祖道一:想尽办法令弟子开悟
- 《信心铭》释义
- 禅宗公案大全
- 禅修打坐时是睁眼好还是闭眼好?
- 令人开悟的佛教禅诗一百首!
- 为什么要上香
- 如何战胜心魔?
- 《金刚经》的十大威力
- 景德传灯录
- “即心是佛”的参禅之道
- 慧可断臂求法是真的吗?二祖断臂求法的故事
- 六祖慧能_禅宗慧能大师的一生
- 打坐导致性欲冲动,怎么办
- 临济宗历代传人
- 十恶八邪
- 看别人不顺眼是自己修养不够
- 《禅门日诵》简介
- 千休万休皆不如一休
- 参透生死令人动容 圣严法师圆寂前曾拒绝换肾
- 禅定境界分别为哪九个层次呢?
- 佛教中的禅宗五祖是谁?禅宗五祖弘忍大师介绍
- 佛家经典禅语
- 一生绝不能做的两件事
- 心口不一 贵耳贱目
- 马祖道一:对佛像吐痰也是菩萨境界
- 指月录
- 野狐禅公案三则
- 庞蕴居士的神奇故事
- 上无片瓦盖头,下无寸土立足
- 听鸡蛋和你讲话
- 在修道路上,管好你的这些动物和这条虫子
- 月在佛教中的寓意
- 大和尚“绝情”度贫母
- 禅宗七祖
- 禅宗的起源与二十八代祖师
- 禅修已收纳所有佛法
- 佛法工夫在于觉不觉悟
- 修行者每天发四弘誓愿的用意
- 修佛法者,首先立坚志
- 佛教并非都劝人割爱出家
- 一会善一会恶不能长久,唯有忏悔惭愧才可长久
- 看清因缘才能在修行的同时影响他人
- 非空非有 即空即有
- 信佛就要明白世法的值不值得当中是觉悟还是颠倒
- 游报恩寺,让白居易暂离红尘,享受了无尽禅味
- 希运禅师古诗《尘劳迥脱》解释
- 从五言律诗《余住无方所》看拾得无牵无挂,逍遥自在
- 寒山和尚的大乘佛诗《嗔是心中火》讲了什么?
- 王维的《过香积寺》表达了什么?
- 心本无生因境有
- 当说别人时要不断地省察自己
- 道谦禅师送信开悟的故事
- 听其言,观其行,辨其心
- 用心去看世界
- 禅宗成就的是什么佛?
- 不能自我反省,再卓越超群也只能英雄气短
- 心有一丝挂碍就不能自在
- 禅宗与其他宗派的区别,禅宗的特色
- 现前修为最终一念圆满
- 《修心要论》是弘忍作的吗,是本什么样的书?
- 真正理解了佛法才是真修行
- 三界内外是空无物的
- 佛法讲最后圆满身不依据身份背景做佛事
- 深悟深参心行处
- 从禅诗《饭覆釜山僧》看诗人王维供养僧人饭食
- 持佛号的心是始觉 所持的佛号是本觉
- 白话诗僧王梵志《我有一方便》蕴蓄的佛理和处世哲理
- 自己要觉悟好人生
- 时而转弯,时而放平
- 学会自利利他
- 诗僧王梵志诗作《城外土馒头》解说
- 从有求到无求 从有学到无学
- 佛法在世间 不离世间法
- 唐代诗人綦毋潜夜宿龙兴寺的的所见所闻
- [放生起源]寺院设立放生池在经典或传统上有什么根据?
- [感应故事]心经故事
- [白茶]什么是白茶,有哪些品种?
- [白茶]什么是白茶?白茶的简单介绍
- [佛与人生]面对别人的批评,应该怎么做?
- [佛学常识]八关斋戒的解释、戒相、功德利益
- [佛学常识]袈裟是什么意思?为什么叫福田衣?
- [佛学常识]为什么把佛法僧三者称为“宝”?
- [佛学常识]为什么要皈依三宝?归投三宝令身心安稳
- [人物故事]佛教贫女供灯的故事与启示
- [佛经故事]释迦牟尼佛和菩提达多的双头鸟故事
- [佛学常识]食存五观指的是什么?
- [人物故事]阿育王的小王妃须阇哆,持戒穿素服得宝珠
- [禅宗公案]老修行人“三十年不冒烟”的故事
- [佛经故事]富孩子变穷孩子,《法华经》穷子喻的故事
- [佛学常识]布施的意思与种类
- [佛经故事]伽尸比丘尼身披袈裟出生的因缘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