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啰啰哩”考
“啰啰哩”语习见于唐宋以来的口语文献,禅宗语录尤多使用。其语形变化不定,仅在宋代文献里就可见到多种写法,如:啰唻哩、啰啰哩、逻罗哩、啰哩啰、哩啰哩、哩哩啰、里棱罗、啰啰哩哩、啰哩哩啰、哩啰啰哩、哩啰等(见下文引例)。它们的用法基本一致;所用文字,声母多系来母,以“啰”、“哩”二字为主。因此可以视作同一词语在不同年代、不同方言和不同使用环境里的变形。本文在一般指称时以稍为多见的“啰啰哩”作为代表。
禅录中的“啰啰哩”语很早就引起学者的注意并加以研究。日本无著道忠(1653~1744)和我国近期出版的《宋元语言词典》、《汉语大词典》、《禅宗词典》等均对此语作过详略不一的考探训释(各家主要观点附录于文末),然尚未能挑明、阐说此语在禅录里的重要用法,特作本考以揭示之。
禅录里“啰啰哩”语最常见、也最值得重视的是隐代用法。请看下面的例子:
1.知府钱公奏请再住褒禅。上堂:“大众,君命重宣降薜萝,不容静处萨婆诃。襕衫席帽寒酸甚,又向人前唱哩啰。”【《古尊宿语录》卷二九《龙门佛眼和尚语录》,中华书局,1994年,550页。】
2.若是你洒洒落落,不妨我哆哆和和。神歌社舞自成曲,拍手其间唱哩啰【《禅宗颂古联珠通集》卷十,百丈野狐,天童觉颂,《中国佛教丛书·禅宗编》第10册,江苏古籍出版社,1993年。】。
3.不是如来禅,亦非第一义,更说甚衲僧巴鼻!争如撒手悬崖,去却药忌,且唱个啰啰哩哩。参【《圆悟佛果禅师语录》卷八,《大正藏》卷四七,748b。】!
例1谓龙门清远禅师退院后受敕再度出山,担任褒禅寺住持,又一次为大众宣讲禅法,“唱哩啰”隐指唱禅道歌,唱难以明说的妙法歌。例2、3既已“洒洒落落,哆哆和和”、“撒手悬崖,去却药忌”,进入了彻悟境界,他们所唱的不也是妙法歌、悟道歌吗?可以看出,此三例中的“哩啰”、“啰啰哩哩”是用来隐代禅道歌、悟道歌的。我们不妨将上引三例与下面两例作个比较:
4.殷勤为唱玄中曲,空里蟾光撮得么【《景德传灯录》卷二九同安禅师《正位前》诗,《大正藏》卷五一,455c。】?
5.闲卧孤峰无伴侣,独唱无生一曲歌【同上卷三十,道吾禅师《乐道歌》,《大正藏》卷五一,461c。】。
不难看出,无论是“唱哩啰”、“唱个啰啰哩哩”,还是“唱玄中曲”、“唱无生一曲歌”,他们唱的其实都是禅道歌、悟道歌,这些歌曲的性质是基本一致的;只不过在词语的使用上,在表述方式上有所区别,后者是正面叙说,前者是隐代用法而已。
下面一例对我们认识“啰啰哩”语的隐代作用亦有帮助:
6.茶陵郁山主……一日乘驴度桥,一踏桥板而堕,忽然大悟,遂有颂云:“我有神珠一颗,久被尘劳关锁,今朝尘尽光生,照破山河万朵。”因兹更不游方。师乃白云端和尚得度师,云有赞曰:“百尺竿头曾进步,溪桥一踏没山河。从兹不出茶川上,吟啸无非啰哩啰。”【《五灯会元》卷六《茶陵郁山主》,中华书局,1984年,355页。】
例中“我有神珠一颗……”此后传播禅林,成为脍炙人口的悟道歌。郁山主昔日门生白云守端的赞诗描写了其师入悟的全过程,末句“啰哩啰”正隐指这首悟道歌。按守端系北宋杨岐派著名禅师,他和上文所举圆悟克勤、龙门清远、天童正觉等禅门师匠一样,其法偈用语应具有代表性、权威性,具有影响力,因而也具有规范性。这些禅宗高僧都使用“啰哩啰”语,且其隐代用法及隐含意义基本一致,清楚地表明了此种隐代用法已不是偶然为之的修辞手段,也不是某禅僧个人的用语行为,而是经由几代僧师反复使用,逐渐流传于丛林,被众多禅僧了解、接受并沿用的语言事实。这种语言事实是具有约定俗成性质的。
不仅禅家宗师使用“啰哩啰”语,僧徒参悟时也使用此语:
7.令滔首座久参泐潭,潭因问:……“子未出家时作个甚么?”师曰:“牧牛。”潭曰:“作么生牧?”师曰:“早朝骑出去,晚后复骑归。”潭曰:“子大好不会!”师于言下大悟,遂成颂曰:“放却牛绳便出家,剃除须发着袈裟。有人问我西来意,拄杖横挑啰哩啰。”【《五灯会元》卷十五《令滔首座》,1011页。】
例文中的七言四句颂诗叙述了从出家到领旨的过程,末尾“啰哩啰”正是发悟者的颂唱,抒泻跃入悟境后的全新感受。从语法角度看,例7“啰哩啰”隐代颂唱悟道歌的行为,带有动词意味,在句中充当谓语成分;而前举数例“啰啰哩”隐代禅道歌、悟道歌,则带有名词意味,在句中充当宾语成分。与例7类似的例子又如:
8.上堂:“只知今日明朝,不觉今朝明日。事事一似安排,箭箭自然中的。甜者甜于黄连,苦者苦过白蜜,吃得者般滋味,”乃以手作舞曰:“不妨逻逻哩哩!”下座【《古尊宿语录》卷二九《龙门佛眼和尚语录》,547页。】。
9.相骂饶汝接嘴,相唾饶汝泼水。蓦然摸着蛇头,拍手啰啰哩哩【《禅宗颂古联珠通集》卷四十,尽力道不得底句,肯堂充颂。】!
禅录中的“啰啰哩”除了充当句中谓语、宾语成分外,还可独立成句,如:
10.无孔笛,再三吹。哩哩[忄+罗],[忄+罗][忄+罗]哩【《古尊宿语录》卷二九《龙门佛眼和尚语录》,546页。】!
上述现象表明,由于经常反复地使用,隐语“啰啰哩”受到其他词语的同化影响,已逐渐适应禅僧语言的语法系统,具备了多种语法功能。
宋代文人说禅逃禅渐成风气,“啰啰哩”语的上述用法虽带禅宗行业色彩,但是也出现在禅录以外的一般作品里,例如:
11.掌握千差都照破,石霜这汉难关锁,水出高源酬佛陀。哩棱逻,须弥作舞虚空和【李彭:《渔歌十首·慈明》,见《全宋词》书后《订补续记·增补新词》,中华书局重印本,1980年。】。
12.堪笑多愁早老,管他闲是闲非。对花酌酒两忘机,唱个哩啰啰哩【赵长卿:《西江月·雪江见红梅对酒》。前“啰”字原误,据《全宋词》后《订补续记》改正。】。
13.一盏阳和,分明至珍无价。解教人、啰哩哩啰。把胸中,些磊块,一时熔化。悟从前,恁区区,总成虚假【史浩:《粉蝶儿·劝酒》,见《全宋词》。】。
例11“哩棱逻”隐代慈明禅师道法之歌,故下句谓须弥随此歌而舞、虚空应此歌而和。例12、13“哩啰啰哩”、“啰哩啰哩”分别与上下文“两忘机”、“悟从前”相呼应,均有隐代悟歌之意。当然,从宗教角度看,多数文人士夫的所谓省悟与禅僧的悟道并不尽同,但借助此语含蓄地传达对社会人生有所领悟的体验,其隐代用法是一致的。《全宋词》中北宋著名的道士张继先(三十代天师)在他的词作《度清宵·结语》里也用“啰啰哩”隐代悟歌:
14.人间旦暮自四时,玄中消息不推移。觌面相呈知不知?知时自唱啰啰哩。
这并不奇怪,佛、道之间词语的借用通用是常见现象,该词中的“玄”、“觌面相呈”也是禅录里的常用词语。
在考察“啰啰哩”语用法的过程中,我们发现,此语除了用来隐代禅道歌、悟道歌,有时还用来隐代还乡歌、归家歌。在禅家看来,这两种隐代意义的关系非常密切。禅宗倡导“见性成佛”,此“性”即自性,即本心,禅录里常喻之为“自家田园,自家城廓”,因而将悟道喻为“还乡,归家”。由于此种宗教观的原因,有些“啰啰哩”语用例在隐代还乡歌、归家歌的同时,往往兼寓得旨归根、达本还源的比喻义。杨岐派祖师方会和尚的一首偈诗可能是此种用法较早的例子:
15.上堂:“薄福住杨岐,年来气力衰。寒风凋败叶,犹喜故人归。啰唻哩!拈上死柴头,且向无烟火。”【《嘉泰普灯录》卷三《杨岐方会禅师》,涵芬楼影印日本《续藏经》第1辑第2编乙第10套。】
在秋冬季节,见故人归来,禅师唱起“啰唻哩”,禅院里洋溢着归乡的亲切与欢乐。下文紧接着“拈上死柴头,且向无烟火”却是祛除情识分别的悟道境界,则此“啰唻哩”又隐含着对于流浪之心回归本源的印可、祝贺或呼唤。这种双重隐代在语言修辞上可称为双关辞格,在禅门施设上则体现了杨岐派的家风特点:在启悟学人识见本心的召唤声里,融进人间浓浓的归乡情。事实上,宋代禅录里“啰啰哩”语的使用频率,确以杨岐派禅僧为高(本文所举守端、清远、克勤、觉阿等均属杨岐一脉),正是此种家风特点的体现。下面龙门清远禅师(杨岐派四世)的一首上堂说法诗将“啰啰哩”语的这种双重隐代意义表现得十分精细:
16.上堂:“迎日出门去,已觉披烟雾。冒月望山归,重露湿禅衣。心悄悄,步迟迟。无孔笛,再三吹,哩哩[忄+罗],[忄+罗][忄+罗]哩!游子乍闻征袖湿,佳人犹唱翠眉低。君更听,莫狐疑,是何曲?归堂去!”【《古尊宿语录》卷二九《龙门佛眼和尚语录》,546页。】
例16中“游子乍闻征袖湿,佳人犹唱翠眉低”系借用唐代诗人郑谷《鹧鸪》诗里的名句,描绘鹧鸪啼声牵动游子思故乡、佳人盼郎归的情结。清远在这里借用《鹧鸪》诗句,反映出当时人(包括禅师本人)将“哩哩[忄+罗],[忄+罗]哩”与归乡歌是联系在一起的。但清远的说法诗显然不是一般的归乡歌,而是一首用“无孔笛”伴奏的奇特的禅道歌。上文“冒月望山归”一句已将法旨点明:见月而归。禅家常用见“月”来喻指悟道,因此这里的“归”实指禅人的回归本心,此“曲”实系启发学人的悟道之曲。我们再来看看白云守端禅师(杨岐派二世)的一首颂古诗:
17.涅槃老子顺风吹,啰哩哩啰争得知?隔岭几多人错会,一时唤作鹧鸪词【《禅宗颂古联珠通集》卷十二,不说似人底法。】。
鹧鸪词是乐府诗歌,主题大抵为乡愁、思归【《乐府诗集》(中华书局,1979年)卷八十《近代曲辞二》载《鹧鸪词》三首可参。】。此例谓许多人将“啰哩哩啰”误作鹧鸪词,从侧面证明当时确有用此语指代归乡歌的用法。禅师借用来隐代识本还源的禅道歌、悟道歌,对于缺少悟性的中下根器来说,要他们心领神会(而不是“错会”),可能是有困难的。难怪上引例16清远诗例末尾,禅师要反复启发学人:是何曲?君更听,莫狐疑!可能是受到杨岐家风的熏陶,十二世纪的一位日本来华求法僧觉阿(杨岐派六世)也能准确地使用汉语中这种“啰啰哩”来抒发自己的悟道感受:
18.觉阿上人,日本国滕氏子也……袖香拜灵隐佛海禅师……明年秋,辞游金陵,抵长芦江岸,闻鼓声忽大悟,始知佛海垂手旨趣。旋灵隐,述五偈叙所见,辞海东归。偈曰:“……(其五)竖拳下喝少卖弄,说是说非入泥水。截断千差休指注,一声归笛啰啰哩!”海称善【《五灯会元》卷二十《觉阿上人》,1367页。】。
将例文上下比照,不难看出,这位日本僧人发悟诗里的“归笛”既指其行程上的归国,更重要的是指参禅的得旨归根。而由此“归笛”吹奏或伴奏的归乡曲子“啰啰哩”自然便具有双重隐代意义。杨岐派的清远是使用“啰啰哩”语次数较多的一位高僧,他晚年一首诗中的用例,似乎着重隐指世俗意义的还乡:
19.到蒋山,上堂:“玄沙白纸费封题,一听雷音万仞低。慰释私怀已无量,那堪更唱逻罗哩!”【《古尊宿语录》卷二九《龙门佛眼和尚语录》,553页。】
宣和初年(1119),清远因病上书朝廷,辞去(安徽)褒山禅寺方丈之职,请求归乡(四川),暂时退居江苏金陵蒋山,上引诗偈即作于此时。其时朝廷恩渥,名山延请,学人奔凑,令老人无限欣慰,“慰释私怀已无量”;垂暮思归,然而病笃体衰(退居蒋山之翌年即辞世),乡关遥远,“那勘更唱逻罗哩”!既然预知无法还乡,何必再唱还乡曲调呢!当然,诗句可能也含有疾病缠身,无力再宣说道法之意。下面三则禅录外的用例也可帮助我们了解“啰啰哩”语和归乡歌之间的联系:
20.挂冠归去旧烟萝……水晶宫里家山好,物外胜游多。晴溪短棹,时时醉唱里棱罗,天公奈我何【刘述:《家山好》,见《全宋词》。】!
21.素发如今添老大,归来方是闲当座,旋擘黄柑刍白堕。哩[口+仑]啰!从他扰扰如旋磨【郭应祥:《渔家傲·丁卯生日自作》,见《全宋词》。】。
22.(巫山神女)赋《惜奴娇》大曲一篇,凡九阕……《归》第九:“吾归矣,仙宫久离,洞户无人管之,专俟吾归……言讫无忘之,哩啰哩!此去无由再至,事冗难言,尔辈须能自会。”【《夷坚志》乙志卷十三《九华天仙》,中华书局,1981年。】
例20叙写退离官场回到家乡后舒适轻松的生活,作者醉里所唱的“里棱罗”自应是一首愉快的还乡赞歌。例21“哩[口+仑]”,例22“哩啰哩”置于归乡主题的歌诗中,具有咏叹归乡心绪的作用。
综上所述,禅籍内外的用例,直接间接地表明宋代“啰啰哩”语和以还乡为主题的歌诗关系密切:或充当咏叹语,或隐代还乡曲;在禅录里,世俗意义的还乡常和返本归源的悟道思想互为表里地联结起来,使此语具有双重隐代含义;在禅僧频繁使用此语的实践中,有时淡化了世俗的还乡意义,“啰啰哩”便成了带有行业色彩的隐语,用来隐代禅道歌、悟道歌了。这是我们对此语隐代意义形成过程的认识。
无著道忠对“啰啰哩”的考释中说:“《虚堂和尚语录·兴圣录》:“上堂,举,杨岐示众:‘薄福住杨岐,年来气力衰。寒风凋败叶,犹喜故人归。啰啰哩,拈起死柴头,且向无烟火。’”《古尊宿语录》卷十九《杨岐录》作“啰唻哩”。《正字通》丑上“唝”,注曰:羅來唝,呼孔切,洪上声。罗唝,歌也。《通雅》曰:罗唝犹来罗。《云溪友议》曰:元公赠刘采春曰:选词能唱望夫歌。即罗唝曲也。金陵有罗唝楼,陈后主建。宋以后俗曲有《来罗词》。又言:采春女周德华,罗唝之歌不及其母。晋庾楷镇历阳,人歌曰:重罗黎,重罗黎。即来罗之声也。(见《葛藤语笺》【手稿影印本,日本禅文化研究所发行,1992年。】“啰啰哩”条。)” 按无著道忠在另两部著作《〈虚堂录〉犁耕》【同上书。】卷一和《〈五家正宗赞〉助桀》【同上书。】卷九内也有对“唝唝哩”的笺注,未出上引内容,兹不转录。《宋元语言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5年。】“哩啰”条释语:“曲中和声,无义。亦作‘哩罗哩’。”《汉语大词典》于“哩”字下收“哩唝哩”条,释语为:“歌曲衬字,无义。”拙编《禅宗词典》“唝唝”条释语:“歌诗吟咏中用来调整节奏或补足音节的感叹语,带口语色彩。”【湖北人民出版社,1994年,517页。】经过本文的考证,相关问题均可迎刃而解了。
- 上一篇:宗镜录(36-37)
- 下一篇:南禅七日(4)
- 佛说人生哲理 佛说人生感悟的句子
- 维摩诘所说经原文
- 这样回向最有效
- 打坐的方法 初学打坐的正确方法
- 禅宗小故事十三则
- 神奇的求财方法
- 马祖道一:想尽办法令弟子开悟
- 《信心铭》释义
- 禅宗公案大全
- 禅修打坐时是睁眼好还是闭眼好?
- 令人开悟的佛教禅诗一百首!
- 为什么要上香
- 如何战胜心魔?
- 《金刚经》的十大威力
- 景德传灯录
- “即心是佛”的参禅之道
- 慧可断臂求法是真的吗?二祖断臂求法的故事
- 六祖慧能_禅宗慧能大师的一生
- 打坐导致性欲冲动,怎么办
- 临济宗历代传人
- 十恶八邪
- 看别人不顺眼是自己修养不够
- 《禅门日诵》简介
- 千休万休皆不如一休
- 参透生死令人动容 圣严法师圆寂前曾拒绝换肾
- 禅定境界分别为哪九个层次呢?
- 佛教中的禅宗五祖是谁?禅宗五祖弘忍大师介绍
- 佛家经典禅语
- 一生绝不能做的两件事
- 心口不一 贵耳贱目
- 马祖道一:对佛像吐痰也是菩萨境界
- 指月录
- 野狐禅公案三则
- 庞蕴居士的神奇故事
- 上无片瓦盖头,下无寸土立足
- 听鸡蛋和你讲话
- 在修道路上,管好你的这些动物和这条虫子
- 月在佛教中的寓意
- 大和尚“绝情”度贫母
- 禅宗七祖
- 禅宗的起源与二十八代祖师
- 禅修已收纳所有佛法
- 佛法工夫在于觉不觉悟
- 修行者每天发四弘誓愿的用意
- 修佛法者,首先立坚志
- 佛教并非都劝人割爱出家
- 一会善一会恶不能长久,唯有忏悔惭愧才可长久
- 看清因缘才能在修行的同时影响他人
- 非空非有 即空即有
- 信佛就要明白世法的值不值得当中是觉悟还是颠倒
- 游报恩寺,让白居易暂离红尘,享受了无尽禅味
- 希运禅师古诗《尘劳迥脱》解释
- 从五言律诗《余住无方所》看拾得无牵无挂,逍遥自在
- 寒山和尚的大乘佛诗《嗔是心中火》讲了什么?
- 王维的《过香积寺》表达了什么?
- 心本无生因境有
- 当说别人时要不断地省察自己
- 道谦禅师送信开悟的故事
- 听其言,观其行,辨其心
- 用心去看世界
- 禅宗成就的是什么佛?
- 不能自我反省,再卓越超群也只能英雄气短
- 心有一丝挂碍就不能自在
- 禅宗与其他宗派的区别,禅宗的特色
- 现前修为最终一念圆满
- 《修心要论》是弘忍作的吗,是本什么样的书?
- 真正理解了佛法才是真修行
- 三界内外是空无物的
- 佛法讲最后圆满身不依据身份背景做佛事
- 深悟深参心行处
- 从禅诗《饭覆釜山僧》看诗人王维供养僧人饭食
- 持佛号的心是始觉 所持的佛号是本觉
- 白话诗僧王梵志《我有一方便》蕴蓄的佛理和处世哲理
- 自己要觉悟好人生
- 时而转弯,时而放平
- 学会自利利他
- 诗僧王梵志诗作《城外土馒头》解说
- 从有求到无求 从有学到无学
- 佛法在世间 不离世间法
- 唐代诗人綦毋潜夜宿龙兴寺的的所见所闻
- [放生起源]寺院设立放生池在经典或传统上有什么根据?
- [感应故事]心经故事
- [白茶]什么是白茶,有哪些品种?
- [白茶]什么是白茶?白茶的简单介绍
- [佛与人生]面对别人的批评,应该怎么做?
- [佛学常识]八关斋戒的解释、戒相、功德利益
- [佛学常识]袈裟是什么意思?为什么叫福田衣?
- [佛学常识]为什么把佛法僧三者称为“宝”?
- [佛学常识]为什么要皈依三宝?归投三宝令身心安稳
- [人物故事]佛教贫女供灯的故事与启示
- [佛经故事]释迦牟尼佛和菩提达多的双头鸟故事
- [佛学常识]食存五观指的是什么?
- [人物故事]阿育王的小王妃须阇哆,持戒穿素服得宝珠
- [禅宗公案]老修行人“三十年不冒烟”的故事
- [佛经故事]富孩子变穷孩子,《法华经》穷子喻的故事
- [佛学常识]布施的意思与种类
- [佛经故事]伽尸比丘尼身披袈裟出生的因缘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