挟菜置口的说法人--神鼎洪諲禅师的生平
真观
禅宗史上,有二位洪諲禅师。一位是唐朝的径山洪諲禅师(?~ 904 )。他是吴兴人,俗姓吴,是沩仰宗沩山灵佑禅师法嗣(得法弟子)。另一位才是北宋的神鼎洪諲禅师,也就是本文的主角。他是襄水人,俗姓扈,为临济宗首山省念禅师法嗣。径山洪諲为南岳 ( 怀让禅师 ) 下四世,神鼎洪諲为南岳下九世。他们本是不相干的两个人,却因为法名相同,往往有张冠李戴的情形。
他十八岁时,本来只是想到开封学一点经论,作为一生修行的指南。不料,到了汝州,忽然兴起,上了首山(今河南襄城县南五里),被省念禅师( 926 ~ 994 )当头一槌,顿时浃背流汗,豁然开悟。在充满法喜的状态下,他不自觉的跪下来礼谢省念三拜,成为临济宗第六代传人。
得法之后,洪諲和几位禅门老宿在襄水与汉水之间参访,在山野间的饭店参加斋僧会,碰到一位僧人在谈论禅旨,雄辩涛涛。洪諲问那僧:“您刚才说:‘三界唯心,万法唯识,唯识唯心,眼声耳色。'这是谁说的话?”那僧答:“是法眼文益大师所说的偈。” 又问:“是什么意思呢?” 答:“因为唯心的缘故,感官(根)与境界(境)全都是一心,所以没有感官可以察觉境界(根境不相到)。因为唯识的缘故,便有万种声色的显现。” 又问:“舌头是感官、味道是境界相吗?”那僧答:“是。”洪諲听了,便以筷子挟菜入口,嘴巴含着菜,语声含糊地问:“这样子叫做相入吗?”
文益是法眼宗的开山祖师,洪諲当然不会否定他所开示的法要,所以他其实是在境界相当中,显示唯心、根境不相到的宗门旨趣。只是他所显示的,明明是味尘涉入舌根的境界相,一般人无法理解:为什么在这时候,也是根境不相到?
开示根境不相到的经教,不在少数,如《金刚经》“不取于相,如如不动”、《心经》“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维摩诘所说经》“不入是菩提,无贪着故”等等。不是真参实悟的人,对这类的经教,只有文字概念的理解,遇上洪諲这种丝毫取巧不得的机锋,只有瞠目结舌的份了。这便是见道者与凡夫的分野所在。
洪諲便不客气的,把那位好说理而不务实证的僧人,结结实实的教训了一顿:“路途上的快乐,并不等同到家。你见解固然微细,却还不是真见道。参须实参,悟须实悟。未悟言悟,死后到了阴间,阎罗王可不怕你多言好辩!”
以上公案,在禅门中非常的有名,这是洪諲初出茅庐之作,也是他一生当中最有名的机锋,如雄狮怒吼,声震丛林,奠定了他大宗师的地位。此时的他,可能只是个二十岁左右的少年郎,最多也不过三十岁。
披露头角之后,本可开山说法,扬名立万,但他却甘于隐晦,于太宗淳化元年( 990 年),到南岳三生藏隐居。直到真宗大中祥符二年( 1009 ),有一位潭州(治今湖南长沙)富豪来福严寺游玩,偶然看到他“气貌闲静”,室中除了一只钵挂在墙上之外一无长物,生起景仰之心,因而邀请他到潭州神鼎山弘法。十年之后,有徒众三十人,仍以一张朽木床,作为说法的床座。
北宋云门宗著名禅僧契嵩( 1007 ~ 1072 ),年轻的时候曾经到神鼎山参访。洪諲跟他说:“你来得正是时候,我们寺院今年才刚有酱菜可以吃。” 第二天早餐的时候,契嵩看到有人从竹筐拿东西分配到僧众的钵中,觉得很奇怪,特地出去看,原来都是一些碎饼饵。人家告诉他:“这寺院从来不煮粥,要是有施主请僧,住持洪諲便请僧众轮流赴请,把吃不完的食物带回来,弄碎后以小火焙干,当作早餐来吃。昨天堂头和尚说你来的正是时候,先前我们是没有酱菜吃的。”契嵩没想到这个寺院竟然节俭成这个样子,着实吃了一惊。
据《禅林僧宝传》,洪諲在神鼎山住持二十年时,智度寺沙门本延前来拜谒他。回去之后便禀报郡地方官:“洪諲公乃是真正的本色老宿,可惜隐没在山中,未能广度大众。”地方官乃备具礼数,延请洪諲开堂说法。洪諲推辞不掉,只得应命。真宗天禧二年( 1018 ),洪諲于今长沙县北方十里的智度寺开堂说法,从此之后,才广收门徒。
洪諲晚年的时候,遭遇到一次法战的挫败,对手是他的法侄石霜楚圆( 986 ~ 1039 )。《禅林僧宝传》记载,此事发生在洪諲住神鼎山三十年的时候,清《宗统编年》系此事于仁宗天圣元年( 1023 )。当时他大约七十岁,由于机锋凌厉,寻常的参禅僧,是不敢登门求教的。有一天,楚圆却故意留着长发,穿着破烂的衣服,讲粗俗的地方话,自称是洪諲的法侄来求见。话才说完,大家已被他逗得哈哈大笑。
洪諲请小徒弟过去问:“请问长老,您是谁的弟子?”楚圆也不正视人家,把下巴抬得高高的,看着后面的屋子答:“我是亲见汾阳善昭而来的。” 洪諲一看,不敢怠慢,问道:“传说汾州有只西河狮子,有这回事吗?”楚圆突然指着他后面,高声叫道:“房子倒了!”小徒弟信以为真,赶紧逃开。洪諲也猛然回头看了一下,什么事也没有!这才警觉自己已着了楚圆的道。楚圆于是坐在地上,脱一只鞋子给洪諲看,表示自己就是传说中的那只西河狮子。
按禅门的规矩,楚圆既以机锋表明证悟者的身分,洪諲本该请他到方丈室奉茶的。但洪諲年纪大了,忘记自己刚才问了什么,也弄不清楚圆的意旨,一时答不上话。楚圆看他答不上,便慢慢地站起来,整理衣服,边走边说:“好大的名气,见面不过尔尔。” 洪諲派人去追,楚圆仍是扬长而去。
洪諲毕竟是气度非凡的一代宗师,他并不以之为忤,反而赞叹着说:“汾阳善昭竟有这样的徒弟!”本延和尚因此向郡地方官推荐,让楚圆到道吾山兴化寺担任住持。石霜楚圆是汾阳善昭( 947 ~ 1024 )最重要的弟子,黄龙慧南和杨岐方会都是他的法嗣。楚圆后来能够发扬临济宗旨,与洪諲的推荐,有很大的关系。楚圆这件事,并不影响洪諲的声望,不但如此,大家反而越来越推崇他,将他与唐朝的赵州从谂禅师相提并论。
曾经有人画他的肖像,要求他题字。他写道:
神鼎真,谁人写?吾之相,一如也。
真相既尔,秋天月夜,瞻之写之。摩诃般若。
显然,他并不是以色相为自己的真相,而要人家在秋天月夜,看看、写写,这样才能找到他的真相。
七十六岁时,洪諲闲来于墙上写偈:
寿报七十六,千足与万足。
若问西来意,彼此莫相触。
何付嘱?报你张三 、 李四叔,山又青,水又绿。
这首偈相当于他的临终传法偈。意思是说,他能活到七十六岁,已经心满意足了。如果有人问他:“何谓祖师西来意?”他会回答:“彼此莫相触。”他付嘱后人最重要的话是:“报你张三、李四叔,山又青,水又绿。”意思是说,你想知道西来意,就看看路上的张三、李四,还有青青的山、绿绿的水。他一直活到八十多岁,才与世长辞。
神鼎洪諲的生卒年皆不可考。仅能从文献中估计他是出生于公元 954 年(后周世宗显德一年),卒于 1038 年(仁宗景佑三年),误差大约十年。基本上他是生于五代末期,卒于北宋仁宗时代。(1)
《建中靖国续灯录》记载,洪諲有法嗣十四人,其中澧州夹山子英禅师、随州善光山兰禅师、天台妙智光云禅师、潭州龙兴禹禅师、江陵开圣宝情山主等五人有机语见录。
洪諲年纪轻轻便声震丛林,有锐利的智慧与辩才而甘于隐遁,一生随缘、随分,节俭而不事钻营;老来法战失利,不以为忤,而能举荐贤良;若非真实悟道,岂能如此?惠洪《禅林僧宝传》称赞他:“譬如夜月行空,任运而去至,甘于枯淡,以遂夙志,依林樾以终天年。可以追媲其师也。”他的确是一位令人景仰的禅师。
(1).《禅林僧宝传》记载,洪諲“得道时未壮,隐于南岳二十年,乃领住持事。又二十年,方开堂说法”。他十八岁见道后,曾游于襄水与汉水之间,之后才隐于南岳。所以,他开堂说法应该是六十岁左右。《宗统编年》记载,洪諲于公元 990 年隐迹于南岳,公元 1009 年住神鼎山,此部分大体相符。但是,《宗统编年》说洪諲在智度寺开堂说法,是在 1018 年,此时他住神鼎山,应该只有九年,并不是《禅林僧宝传》所说的二十年。《禅林僧宝传》又说,洪諲住山三十年时楚圆来访,据《宗统编年》的记载,此年是公元 1023 年,此时他住神鼎山只有十五年,二者亦明显不符。
二种文献记载不符,抉择不易,但楚圆是黄龙派和杨岐派的共祖,有关楚圆的年代,准确性应该会比较高。《宗统编年》记载仁宗天圣元年( 1023 )楚圆访洪諲,以及天圣二年楚圆住持道吾山兴化寺,此部分与《禅林僧宝传》所载事实基本吻合,所以应该是可信的,可作为推测其生卒年的基准点。
估计楚圆来访时,洪諲七十岁,这样他应该是出生于公元 954 年(后周世宗显德一年)。再估计洪諲八十五岁去世,则他应该是卒于 1038 年(仁宗景佑三年)。即使以上的估计误差十年,他仍然是生于五代末期,卒于北宋仁宗时代。
- 上一篇:济群法师答人类的起源
- 下一篇:王梵志诗的“八难”和“八字”(一)
- 佛说人生哲理 佛说人生感悟的句子
- 维摩诘所说经原文
- 这样回向最有效
- 打坐的方法 初学打坐的正确方法
- 禅宗小故事十三则
- 神奇的求财方法
- 马祖道一:想尽办法令弟子开悟
- 《信心铭》释义
- 禅宗公案大全
- 禅修打坐时是睁眼好还是闭眼好?
- 令人开悟的佛教禅诗一百首!
- 为什么要上香
- 如何战胜心魔?
- 《金刚经》的十大威力
- 景德传灯录
- “即心是佛”的参禅之道
- 慧可断臂求法是真的吗?二祖断臂求法的故事
- 六祖慧能_禅宗慧能大师的一生
- 打坐导致性欲冲动,怎么办
- 临济宗历代传人
- 十恶八邪
- 看别人不顺眼是自己修养不够
- 《禅门日诵》简介
- 千休万休皆不如一休
- 参透生死令人动容 圣严法师圆寂前曾拒绝换肾
- 禅定境界分别为哪九个层次呢?
- 佛教中的禅宗五祖是谁?禅宗五祖弘忍大师介绍
- 佛家经典禅语
- 一生绝不能做的两件事
- 心口不一 贵耳贱目
- 马祖道一:对佛像吐痰也是菩萨境界
- 指月录
- 野狐禅公案三则
- 庞蕴居士的神奇故事
- 上无片瓦盖头,下无寸土立足
- 听鸡蛋和你讲话
- 在修道路上,管好你的这些动物和这条虫子
- 月在佛教中的寓意
- 大和尚“绝情”度贫母
- 禅宗七祖
- 禅宗的起源与二十八代祖师
- 禅修已收纳所有佛法
- 佛法工夫在于觉不觉悟
- 修行者每天发四弘誓愿的用意
- 修佛法者,首先立坚志
- 佛教并非都劝人割爱出家
- 一会善一会恶不能长久,唯有忏悔惭愧才可长久
- 看清因缘才能在修行的同时影响他人
- 非空非有 即空即有
- 信佛就要明白世法的值不值得当中是觉悟还是颠倒
- 游报恩寺,让白居易暂离红尘,享受了无尽禅味
- 希运禅师古诗《尘劳迥脱》解释
- 从五言律诗《余住无方所》看拾得无牵无挂,逍遥自在
- 寒山和尚的大乘佛诗《嗔是心中火》讲了什么?
- 王维的《过香积寺》表达了什么?
- 心本无生因境有
- 当说别人时要不断地省察自己
- 道谦禅师送信开悟的故事
- 听其言,观其行,辨其心
- 用心去看世界
- 禅宗成就的是什么佛?
- 不能自我反省,再卓越超群也只能英雄气短
- 心有一丝挂碍就不能自在
- 禅宗与其他宗派的区别,禅宗的特色
- 现前修为最终一念圆满
- 《修心要论》是弘忍作的吗,是本什么样的书?
- 真正理解了佛法才是真修行
- 三界内外是空无物的
- 佛法讲最后圆满身不依据身份背景做佛事
- 深悟深参心行处
- 从禅诗《饭覆釜山僧》看诗人王维供养僧人饭食
- 持佛号的心是始觉 所持的佛号是本觉
- 白话诗僧王梵志《我有一方便》蕴蓄的佛理和处世哲理
- 自己要觉悟好人生
- 时而转弯,时而放平
- 学会自利利他
- 诗僧王梵志诗作《城外土馒头》解说
- 从有求到无求 从有学到无学
- 佛法在世间 不离世间法
- 唐代诗人綦毋潜夜宿龙兴寺的的所见所闻
- [放生起源]寺院设立放生池在经典或传统上有什么根据?
- [感应故事]心经故事
- [白茶]什么是白茶,有哪些品种?
- [白茶]什么是白茶?白茶的简单介绍
- [佛与人生]面对别人的批评,应该怎么做?
- [佛学常识]八关斋戒的解释、戒相、功德利益
- [佛学常识]袈裟是什么意思?为什么叫福田衣?
- [佛学常识]为什么把佛法僧三者称为“宝”?
- [佛学常识]为什么要皈依三宝?归投三宝令身心安稳
- [人物故事]佛教贫女供灯的故事与启示
- [佛经故事]释迦牟尼佛和菩提达多的双头鸟故事
- [佛学常识]食存五观指的是什么?
- [人物故事]阿育王的小王妃须阇哆,持戒穿素服得宝珠
- [禅宗公案]老修行人“三十年不冒烟”的故事
- [佛经故事]富孩子变穷孩子,《法华经》穷子喻的故事
- [佛学常识]布施的意思与种类
- [佛经故事]伽尸比丘尼身披袈裟出生的因缘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