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的遐想
已经习惯了像今晚一样的大风天,那时的我喜欢独立风头。让狂风冲击我,听那带着宣泄情绪的撕扯声,感受风撞击身体的力量,体悟一切都似被狂风掠走,头脑里留下的一片空白。
独立风头,宛如一尊雕像,那感受实在太好。真的,风的轻狂似我的轻狂,给人一种淋漓尽致的畅快,甚至不愿大风就此罢休,让一切无奈、辛酸和失意、痛苦,都这样随风而去。
那时的我虽未尝过酸甜苦辣,却要故作姿态让自己挤入“忧郁”的行列,挑剔得难以接受这个接受了我的世界。我生活于自己梦想的空间,以一种迷醉的感觉来延续自己成为那空间的主人。因为太痴迷那乌托邦,以至于处处想回避这个活生生的世界。希望躲开它,步接受一些因贴近它而烙下的俗人印记。
尽管我小心翼翼地维持着梦中的自留地,然而现实的碰撞却让我常常从梦中惊醒过来,于是惊惶和愤怒的我就会选择在大风天去冲浪。不是在水里,而是在风头,让一切厌恶都随风而去,让一切俗世的尘埃都随风而去。
也许,真的被风掠走了很多东西,同样是大风天,现在的我却没有要想出去痛快一次的冲动。静静地坐在屋子里,心静得出奇。狂躁的风撞击着门窗,似要破门而人。听着门窗发出的抖动声,狂风所表现出的那种毫无伪饰的酣畅,和毫无保留的犷悍已激不起我的同感。
我倾听它,如同在倾听一种内心的痛苦呻吟,无奈的吼声从整个胸腔发出,震撼着冲撞过它的每一个生灵。
不觉我想到了孔子和他学生的一个故事。有一次,孔子要他的学生各谈志向,其中率直的子路首先回答:“有一个拥有千乘之师的国家,被逼于大国之内有荒年的困迫。如果 就可以让国人勇敢且懂礼仪。”应该说子路的志向也够大了,他的勇武和胆略具足大将风度。但是,孔子听完只略微笑了一下。
所有的学生都各自向老师表达了自己的志向,惟曾皙独自在一旁闲情逸致地弹琴一等到孔子提他名字时,他还从容地弹完一曲,然后回答:“等暮春到来时,春天的衣服也做好了。有五六个成年人,六七个少年,相约到沂水去淋浴。然后再到祭台去吹吹凉风,唱着歌尽必而归。”
曾皙的回答似乎并未谈出他的志向,甚至我们可以批评他有些不严肃。然而仔细想想却可以发现,曾皙给我们描绘出了一幅太平盛世的美丽图景。如果能将国家治理成这样,那不是圣明国君又是什么?
飞扬的心有时也会像狂风般躁动,带着它自己的个性,不屑也不顾地吹刮过去,客不得抱怨和挑剔。听吧,现在的风,狂野的吼声无法收敛,似有千万种奈何事情一定要等到发作了才去收拾呢,用折兵损将的悲壮来表现自己的悍勇。又哪 里比得上防患于未然的明智。 所以子路最后还是死在了叛乱中。重建百废待兴的残土固然能显示自己的精明,而维护家业的有序不也是需要非凡的才智吗?
曾皙的聪明在于他只讲他需要的结果,至于用文或用武的方法他并不直说。然而就这结果已经够了,一个开明君主l的统治,让人民安居乐业,老小同归。
大约孔子也不喜欢政局如狂风般地动荡,大约他也喜欢那种沐浴在暖风中的祥和。要不,他为什么赞同曾皙的话,并感叹地说,“我的观点与曾暂是一样”呢?
外面的风还不停地刮着,树叶随之而呼啦啦作响,真正是树欲静而风不止。
于是我又想到了庄生。那个梦到自己变成蝴蝶,随风而翩翩起舞的狷狂客。在他的《逍遥游》中,曾论及飞不过榆枋林的蝉和小鸠的眼界。自不比能乘风扶摇而上者九万里的大鹏。然而大鹏的逍遥毕竟也是有条件的,如果没有能载它上飞的狂风,大鹏又何来逍遥?而大鹏之非凡能力,也只有在一定范围里才表现出它的非凡.又安知没有比大鹏飞得更高的鸟凭有限的能力是永不能达到真正逍遥的。那么,那些凭才智谋上一官,治理一乡乃至于辅助一国的人,也说不上真正逍遥。
像宋荣子一样,举世都称赞他,他不会因此而兴奋鼓舞;举世都诽毁他,他也不至于因此而颓败沮丧。这样的人是否算得逍遥?但庄子说,宋荣子之所以能如此,不过是因为他能够重内轻外,但还未达到忘我。所以还没有达到逍遥之境。
就算飘飘然有出尘之慨的列子能御风而行,然而他那代履的飞行也是要凭借风的呀!所以几乎是任意而适的列于.在庄生看来也称不上真正逍遥。
因为,要假借因缘条件的事物,永远会受制于因缘条件的变化,所以也就永远称不上逍遥。现有的逍遥只是暂时的、短暂的,终将随因缘条件的变化而变化。
于是,庄生指出,只有当事物能随顺万物的本性,使物物各遂其自然法则,一任万物的盈虚消长,没有丝毫的造作之意、分别之心,这样才能称得上逍遥。
就如同那位吃醉了酒的人,他迷醉地去乘车,不知道自己在乘车,突然他又从车上坠下来,他也不知道自己趺到了地上。仅仅因酒的迷醉而让他失去了暂时的分别,尚且能让这个酒鬼不分辨乘车的快乐和坠车的恐惧,因而有“死生惊惧不人乎其胸中”的坦荡。更何况那种远离执一守故的妄行,失去对万物的分别对待,能与大自然泯合为一的人呢?
真正要赞叹庄生的智慧.人的逍遥不正是在能自止自心吗?分别的心永不会逍遥。它受控于万物对立的两端,以及万物永无止境的对比分辨上。所以在这种对比上,我们可以说“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末,而大山为小;莫寿乎疡子,而彭祖为夭。”如此说来,世间的是非又何来一定呢?
只有让心超越于是非之外,才能不受控于世俗是非之局限,将它释放到无穷的空间才能体认出与道合一的逍遥。
禅宗马祖道一曾说:“道不用修,但莫染污,但有生死心造作趣向,皆是染污。若欲直会其道,平常心是道。何谓平常心’无造作,无是非,无取舍.无凡圣。”
心能游离于世俗分别念之外,坦然安住于自己的朴素、宁静之中。自然能减少造作,远离是非。无所谓好坏分别的心又哪来取舍呢?进而连凡圣也就无法安立、执著了,开启自心的觉悟,并回到它本来的朴素空灵中,在日常生活中越能安住于自心的宁静,越能体认出宇宙大道的妙用。
所以《六祖坛经》里有“若开悟顿教,不执外修,但于自心,常起正见,烦恼尘劳常不能染,即是见性。”
以是非心人道,将永远被拒之于千里之外。只有灭除偏执心,摒弃一切对待取舍的妄念,才是入道之正途。道永远为开放的心态、空灵的心态所拥有。
风声渐小,似狂奔以后的急喘,外面一片漆黑。这一片黑却将宇宙连成了一体,分不清界限,也无所谓方向。从窗口望出去,视线所及,除了黑还是黑。就安住在这一味的黑中,便体会到了来自于它的宽坦和机寂。
风声更小了,渐渐的,已不能分辨是否还在吹风,狂躁的世界重又回到宁静,如同有时狂躁的心又回到宁静。
现在沉寂的天地让人难以想象就在刚才,在天地之间曾刮起过一阵狂风。包裹在这片万籁俱寂中,我想我也应该安息吧!
- 上一篇:为何你不为掉了根头发而哭泣
- 下一篇:禅稗
- 佛说人生哲理 佛说人生感悟的句子
- 维摩诘所说经原文
- 这样回向最有效
- 打坐的方法 初学打坐的正确方法
- 禅宗小故事十三则
- 神奇的求财方法
- 马祖道一:想尽办法令弟子开悟
- 《信心铭》释义
- 禅宗公案大全
- 禅修打坐时是睁眼好还是闭眼好?
- 令人开悟的佛教禅诗一百首!
- 为什么要上香
- 如何战胜心魔?
- 《金刚经》的十大威力
- 景德传灯录
- “即心是佛”的参禅之道
- 慧可断臂求法是真的吗?二祖断臂求法的故事
- 六祖慧能_禅宗慧能大师的一生
- 打坐导致性欲冲动,怎么办
- 临济宗历代传人
- 十恶八邪
- 看别人不顺眼是自己修养不够
- 《禅门日诵》简介
- 千休万休皆不如一休
- 参透生死令人动容 圣严法师圆寂前曾拒绝换肾
- 禅定境界分别为哪九个层次呢?
- 佛教中的禅宗五祖是谁?禅宗五祖弘忍大师介绍
- 佛家经典禅语
- 一生绝不能做的两件事
- 心口不一 贵耳贱目
- 马祖道一:对佛像吐痰也是菩萨境界
- 指月录
- 野狐禅公案三则
- 庞蕴居士的神奇故事
- 上无片瓦盖头,下无寸土立足
- 听鸡蛋和你讲话
- 在修道路上,管好你的这些动物和这条虫子
- 月在佛教中的寓意
- 大和尚“绝情”度贫母
- 禅宗七祖
- 禅宗的起源与二十八代祖师
- 禅修已收纳所有佛法
- 佛法工夫在于觉不觉悟
- 修行者每天发四弘誓愿的用意
- 修佛法者,首先立坚志
- 佛教并非都劝人割爱出家
- 一会善一会恶不能长久,唯有忏悔惭愧才可长久
- 看清因缘才能在修行的同时影响他人
- 非空非有 即空即有
- 信佛就要明白世法的值不值得当中是觉悟还是颠倒
- 游报恩寺,让白居易暂离红尘,享受了无尽禅味
- 希运禅师古诗《尘劳迥脱》解释
- 从五言律诗《余住无方所》看拾得无牵无挂,逍遥自在
- 寒山和尚的大乘佛诗《嗔是心中火》讲了什么?
- 王维的《过香积寺》表达了什么?
- 心本无生因境有
- 当说别人时要不断地省察自己
- 道谦禅师送信开悟的故事
- 听其言,观其行,辨其心
- 用心去看世界
- 禅宗成就的是什么佛?
- 不能自我反省,再卓越超群也只能英雄气短
- 心有一丝挂碍就不能自在
- 禅宗与其他宗派的区别,禅宗的特色
- 现前修为最终一念圆满
- 《修心要论》是弘忍作的吗,是本什么样的书?
- 真正理解了佛法才是真修行
- 三界内外是空无物的
- 佛法讲最后圆满身不依据身份背景做佛事
- 深悟深参心行处
- 从禅诗《饭覆釜山僧》看诗人王维供养僧人饭食
- 持佛号的心是始觉 所持的佛号是本觉
- 白话诗僧王梵志《我有一方便》蕴蓄的佛理和处世哲理
- 自己要觉悟好人生
- 时而转弯,时而放平
- 学会自利利他
- 诗僧王梵志诗作《城外土馒头》解说
- 从有求到无求 从有学到无学
- 佛法在世间 不离世间法
- 唐代诗人綦毋潜夜宿龙兴寺的的所见所闻
- [放生起源]寺院设立放生池在经典或传统上有什么根据?
- [感应故事]心经故事
- [白茶]什么是白茶,有哪些品种?
- [白茶]什么是白茶?白茶的简单介绍
- [佛与人生]面对别人的批评,应该怎么做?
- [佛学常识]八关斋戒的解释、戒相、功德利益
- [佛学常识]袈裟是什么意思?为什么叫福田衣?
- [佛学常识]为什么把佛法僧三者称为“宝”?
- [佛学常识]为什么要皈依三宝?归投三宝令身心安稳
- [人物故事]佛教贫女供灯的故事与启示
- [佛经故事]释迦牟尼佛和菩提达多的双头鸟故事
- [佛学常识]食存五观指的是什么?
- [人物故事]阿育王的小王妃须阇哆,持戒穿素服得宝珠
- [禅宗公案]老修行人“三十年不冒烟”的故事
- [佛经故事]富孩子变穷孩子,《法华经》穷子喻的故事
- [佛学常识]布施的意思与种类
- [佛经故事]伽尸比丘尼身披袈裟出生的因缘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