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坐六大要点
我们说静坐的好处很多,但得用正规的方法,否则会适得其反。例如静坐能使我们心情平静,而心平气和的结果,便可使我们的血脉畅通,而疾病也就不易产生。相反地若经常受愤怒、恐惧、悲伤、情欲所干扰,心烦气燥,则必致气血失调,久而百病丛生。故我们练习静坐的人,要注意心态的平衡。为了使我们的静坐能一帆风顺地进行而免遭挫折,特提出注意事项,望同修们切实引起重视。
一、调饮食
我们的身体,饮食的滋养是不可缺少的,但饮食必须调匀,不得过饥过饱,忌食不干净、不宜食的食物。静修法师在《修习止观坐禅法要讲述》中说:"若过饱,则气急身满,息喘体重,百脉因是不能流通,令心地闭塞不开,于是懈怠心起,百病丛生,身心不得安泰,道业因是而废。然亦不可过减食,若饥饿,则身赢心悬,意虑不固。"又说:"然尤须先应识得可食、不可食之物,若秽浊之物,食之增病,凡增眠增烦恼皆不应食。"食物不宜浓厚,若能素食最好。静坐时间在清晨空腹时最好,食后应过一小时才可入坐。
二、调睡眠
睡眠是恢复体力的必要方法,一般人要睡足八小时,修习静坐者大多数睡六、七小时也就够了。过长会使人心神昏昧,不利静坐;如果过少体力得不到恢复,心神虚恍,亦不利静坐。因此初学静坐者,必须应有较长的睡眠,不要刻意减眠,待功夫深入后,睡眠会自然减少。虽然,佛教中有终年不倒单(即以坐代睡)的禅者,但这并不是勉强可学的,初学静坐者总以调和睡眠,使不过多过少,方为合宜。
学习静坐者如能常常节欲独宿,这对功夫的增进,有较大帮助。因为淫欲不但易使身体疲劳,还易造成心识的昏散闷塞,对修定大为不利,故佛教称其为生死苦患的根本。凡习定修慧的人,必须注意禁戒。
静坐者最好睡硬板床,习惯之后可在任何地方随地而卧随遇而安,不会有辗转难眠之烦恼。睡的姿势最好是右侧睡,这样不使心脏受到压迫。睡要如弓,左右脚相叠。
三、要放下万缘,持之以恒
静坐之时,要放下一切,如杂念纷飞,亦不理会,只管自己依预定的方案去做,所谓"目不外视,耳不外听",久久练习必能成就。
初学静坐,两腿会觉麻木,往往心境反觉烦杂、苦闷,这时就不要被困难吓退,无论如何都要坚持下去。习坐日久,双腿酸痛便会渐渐消失,妄念也能得到控制,身心便宁静舒畅了。
四、要有良好的道德基础
佛教强调戒为定基,正像造房子一样,基础不稳固是建造不好房舍的。戒律是佛教的道德规范和佛弟子的生活纪律。在家信徒有五戒、十善、八关斋戒;出家众则有沙弥、沙弥尼戒,比丘、比丘尼戒及在家与出家众都可受持的菩萨戒等。其中十善及菩萨戒则不但止恶,且要求行善事,怀善心,说善语来利益一切有情。只有我们内心上也没有犯规的行为,安而后能定,所以过有规律的符合道德的生活,对静坐十分必要。
学习静坐的人,还应"少欲知足"如果是孜孜追求于金钱、名誉、地位的人,很难想像会摄心入定,这点也必须引起重视的。当然,刚才所说的并不是不要工作的责任心,而说的是要放下私心。
五、时间的安排
初学静坐时,必须规定时间。以念佛静坐来说,不论白天、黑夜、早晨、傍晚均可。
一般地说,我们白天都另有工作在身,故静坐时间还是选定于早晨起床之后和晚上就寝前各坐一次为宜。如果每天静坐时间只安排一次的话,那末以清晨坐为最好。每次坐的时间,固然是越长越好,但初学者亦不必刻意追求,要顺序前进,不可勉强。我们中国有名言:"欲速则不达。"这在我们学习静坐上,亦是同样适用。
六、常听人说静坐功夫用得不好,会"走火入魔",使得许多人想学静坐而心中又害怕。
到底什么是魔呢?佛学上讲得很清楚:"魔因境有,境由心生。"魔就是静坐时所产生的幻像。
如果不识其幻,而执取不放时,就是著魔。所以不管什么身心感觉上的幻像出现,我们都要有心理上的准备,要有智慧上的抉择。当我们洞悉了"魔因境有,境由心生"这个道理之后,即能把握不执着的方针,就能见佛不喜、见魔不忧地不被情境所转了。
- 上一篇:《坐禅三昧经》上的修禅方法介绍(上)
- 下一篇:筠州洞山悟本禅师语录
- 佛说人生哲理 佛说人生感悟的句子
- 维摩诘所说经原文
- 这样回向最有效
- 打坐的方法 初学打坐的正确方法
- 禅宗小故事十三则
- 神奇的求财方法
- 马祖道一:想尽办法令弟子开悟
- 《信心铭》释义
- 禅宗公案大全
- 禅修打坐时是睁眼好还是闭眼好?
- 令人开悟的佛教禅诗一百首!
- 为什么要上香
- 如何战胜心魔?
- 《金刚经》的十大威力
- 景德传灯录
- “即心是佛”的参禅之道
- 慧可断臂求法是真的吗?二祖断臂求法的故事
- 六祖慧能_禅宗慧能大师的一生
- 打坐导致性欲冲动,怎么办
- 临济宗历代传人
- 十恶八邪
- 看别人不顺眼是自己修养不够
- 《禅门日诵》简介
- 千休万休皆不如一休
- 参透生死令人动容 圣严法师圆寂前曾拒绝换肾
- 禅定境界分别为哪九个层次呢?
- 佛教中的禅宗五祖是谁?禅宗五祖弘忍大师介绍
- 佛家经典禅语
- 一生绝不能做的两件事
- 心口不一 贵耳贱目
- 马祖道一:对佛像吐痰也是菩萨境界
- 指月录
- 野狐禅公案三则
- 庞蕴居士的神奇故事
- 上无片瓦盖头,下无寸土立足
- 听鸡蛋和你讲话
- 在修道路上,管好你的这些动物和这条虫子
- 月在佛教中的寓意
- 大和尚“绝情”度贫母
- 禅宗七祖
- 禅宗的起源与二十八代祖师
- 禅修已收纳所有佛法
- 佛法工夫在于觉不觉悟
- 修行者每天发四弘誓愿的用意
- 修佛法者,首先立坚志
- 佛教并非都劝人割爱出家
- 一会善一会恶不能长久,唯有忏悔惭愧才可长久
- 看清因缘才能在修行的同时影响他人
- 非空非有 即空即有
- 信佛就要明白世法的值不值得当中是觉悟还是颠倒
- 游报恩寺,让白居易暂离红尘,享受了无尽禅味
- 希运禅师古诗《尘劳迥脱》解释
- 从五言律诗《余住无方所》看拾得无牵无挂,逍遥自在
- 寒山和尚的大乘佛诗《嗔是心中火》讲了什么?
- 王维的《过香积寺》表达了什么?
- 心本无生因境有
- 当说别人时要不断地省察自己
- 道谦禅师送信开悟的故事
- 听其言,观其行,辨其心
- 用心去看世界
- 禅宗成就的是什么佛?
- 不能自我反省,再卓越超群也只能英雄气短
- 心有一丝挂碍就不能自在
- 禅宗与其他宗派的区别,禅宗的特色
- 现前修为最终一念圆满
- 《修心要论》是弘忍作的吗,是本什么样的书?
- 真正理解了佛法才是真修行
- 三界内外是空无物的
- 佛法讲最后圆满身不依据身份背景做佛事
- 深悟深参心行处
- 从禅诗《饭覆釜山僧》看诗人王维供养僧人饭食
- 持佛号的心是始觉 所持的佛号是本觉
- 白话诗僧王梵志《我有一方便》蕴蓄的佛理和处世哲理
- 自己要觉悟好人生
- 时而转弯,时而放平
- 学会自利利他
- 诗僧王梵志诗作《城外土馒头》解说
- 从有求到无求 从有学到无学
- 佛法在世间 不离世间法
- 唐代诗人綦毋潜夜宿龙兴寺的的所见所闻
- [放生起源]寺院设立放生池在经典或传统上有什么根据?
- [感应故事]心经故事
- [白茶]什么是白茶,有哪些品种?
- [白茶]什么是白茶?白茶的简单介绍
- [佛与人生]面对别人的批评,应该怎么做?
- [佛学常识]八关斋戒的解释、戒相、功德利益
- [佛学常识]袈裟是什么意思?为什么叫福田衣?
- [佛学常识]为什么把佛法僧三者称为“宝”?
- [佛学常识]为什么要皈依三宝?归投三宝令身心安稳
- [人物故事]佛教贫女供灯的故事与启示
- [佛经故事]释迦牟尼佛和菩提达多的双头鸟故事
- [佛学常识]食存五观指的是什么?
- [人物故事]阿育王的小王妃须阇哆,持戒穿素服得宝珠
- [禅宗公案]老修行人“三十年不冒烟”的故事
- [佛经故事]富孩子变穷孩子,《法华经》穷子喻的故事
- [佛学常识]布施的意思与种类
- [佛经故事]伽尸比丘尼身披袈裟出生的因缘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