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禅茶文化,促进国际禅茶文化交流
佛教从汉代传入中国,经魏晋南北朝,到隋唐时达到鼎盛时期。唐代创立中国茶文化的茶圣陆羽,自幼为智积禅师收养,后来又与著名诗僧皎然结为生死忘年之交。在陆羽的《自传》和《茶经》中都有对佛教的颂扬和禅僧爱好饮茶的记载。因此,中国茶文化从开始萌芽,就与佛教具有密切的关系。成都大慈寺从魏晋间的宝掌禅师朝峨嵋、礼普贤,归大慈,到唐代无相禅师驻锡大慈,行禅茶之法以来都把禅与茶相提并论,一样看待,这就是广为世人所知的“禅茶一味”。
一、佛教对品茶、茶技、茶道的贡献
1.无僧不茶的普遍性
魏晋以前,茶叶就已成为我国僧人修行或生活时所常用的饮料了。如陆羽在《茶经》中,就多处引述了两晋和南朝时僧道饮用茶叶的史料。特别在中唐以后,出现了庙庙种茶、无僧不茶的嗜茶风尚。如刘禹锡《西山兰若试茶歌》所吟:“山僧后檐茶数丛,春来映竹抽新茸。宛然为客振衣起,自傍芳丛摘鹰嘴。斯须炒成满室香,便酌沏下金沙水。”唐朝寺院的寺前、院中、庙后、墙外,往往都种之以茶,自种、自制、自饮。正因为这样,自唐朝以后,各地寺院和历代名僧为我们在史籍中留下了不可胜计的茶史资料。只要对《全唐诗》稍作浏览,就能即时勾勒出唐代寺庙饮茶的风尚。
2.佛教研究茶叶的物资基础
寺庙的僧人不只是重视茶叶、消费茶叶,而且也积极生产茶叶、研究茶叶和宣传茶叶。如众所周知茶圣陆羽就是由寺庙收养长大的,其对茶的最初了解和兴趣,也是从寺庙得知。当时,《茶歌》和《茶经》差不多同时在社会上广为流传,对我国茶叶发展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茶歌》则是陆羽的忘年交诗僧皎然所作。此外,皎然除有大量茶诗传世外,还曾专门撰写过《茶诀》一篇,对茶的功能和煮饮艺术,也颇有研究。再如唐代的贡茶院或贡焙,即每年专事督赵州紫笋和常州阳羡贡茶的处所(无疑也是当时我国制茶或茶叶生产技术的中心),其地点就设在顾渚“上吉祥院”内。上吉祥院,南朝陈时原建于武康,贞元时为把贡焙附在一个大的寺庙,特把吉祥寺从武康迁建顾渚。
寺庙都有条件研究茶叶、提高茶叶品质和宣传茶叶。因为寺庙都有一定数量的田产,种植茶园;特别是寺庙的方丈、职事、禅僧,他们有文化,参加种茶、制茶、品茶;常与达官、富贵、名人接触;禅寺多处为环境幽静的名山大川,因此禅寺、禅僧最有条件来品茗、吟诗来宣传禅茶文化。所以我国旧时有“自古名寺出名茶”之说。如唐朝李肇《国史补》中提到一些名茶,如福州方山露芽、剑南蒙顶石花、岳州邑湖含膏、洪州西山白露等等,其真品就都出自寺庙或寺僧。近代的很多名茶也是与寺庙或僧人有关。如四川名山的蒙顶茶、峨嵋山的毛峰茶和竹叶青茶等。僧人对茶的需要从客观上推动了茶叶生产的发展,为茶道提供了物质基础。
3.茶与佛教的关系
我国茶与佛教的关系,是一个相互促进的关系。佛教特别是禅寺、禅僧需要茶叶,而这种嗜茶风尚,又促进了我国茶业和茶艺文化的发展。饮茶能提神、醒脑、治病;佛教僧人在坐禅饮茶中,融合“清静、空灵”的思想,在饮茶中使身心得到解脱,即茶中有道;因此,“茶道”、“禅茶一味”首先由禅僧提出,并把饮茶从技艺提高到精神高度。唐时赵州高僧从稔禅师,有一句口头禅,就叫“吃茶去”。有关无关,开口闭口,都是说:“吃茶去”。这当然是一个典型例子。赵州在北方,北方寺庙中饮茶已如此普遍,其时南方各寺庙中饮茶之盛,由此也可想见了。佛教使茶文化兴盛,并传到世界各地,佛教使品茶提高品位内涵,在日本称茶道、韩国称茶礼、中国称茶艺、茶技。
禅僧自古习文坐禅,诵经、品茗、吟诗,佛文化中凝铸着深沉的茶文化。佛教为品茶提供了“禅茶一味、身心共修”的哲学思想,提高深化了品茶的思想内涵,使茶文化更具神韵。茶是诗词的题材,而诗词无禅,则诗词无灵、无境,品茶与为文之道,为禅之理密切相关。
禅是茶的中心,茶是禅的表象,禅与茶的共同诉求和凭藉是心,是感悟,是顿想,是自我修行,是生命协调。禅茶一味、身心共修,如水光山影、水乳交融,自然天成。
二、古大圣慈寺对禅茶文化的弘扬
1.我国宋代禅茶文化对日本的影响
成都古大圣慈寺的大法师,是唐代祖师,新罗国王子出家的无相禅师,他在参禅品茶的长期实践过程中,开创了“无相禅茶”之法。对禅茶文化作出了很大贡献。在大慈寺参学和讲经的宋代佛果克勤禅师(即圆悟国师),间接把禅茶文化传到日本。据《新选昭觉寺志》记载:有日本僧人珠光来华,参礼佛果克勤禅师,师授以“正法眼藏”,并书赠“禅茶一味”墨宝,珠光回国时,所乘海船遭台风袭击而沉没。内放“禅茶一味”墨宝,外用生漆密封的竹筒,漂流于日本本州岸边,为一休和尚所得,珍藏于京都大德寺。日本僧人见此墨宝而省悟,发挥祖师奥旨,而后阐扬禅茶之道,盛传至今不绝。十三岁在大慈寺出家的宋代高僧南溪道隆禅师,更直接把禅茶文化传到日本。宋淳佑六年(1246年),三十三岁的道隆禅师带着几位弟子,不顾生命危险,冒着惊涛骇浪东渡日本,创建长禅寺,建立了日本禅宗体系。圆寂后被天皇封为大觉禅师,为日本有禅师谥号之始。为纪念道隆禅师圆寂700周年,1986年4月25日,日本建长寺等十九座寺院的代表来中国成都朝拜大慈寺祖庭。
2.弘扬世界禅茶文化,促进各国禅茶文化交流
2004年9月18日,韩国《茶的世界》杂志社,《禅文化》杂志社,东亚细亚禅学研究所等30余人,来到成都大慈寺朝拜生于韩国,圆寂在中国成都大慈寺的无相禅师。同时,参加成都大慈寺举行的“无相禅师学术座谈会”,并在成都大慈寺作“无相禅师禅茶法”的茶艺表演。交流活动对成都大慈寺的禅茶文化将起到广泛宣传和推动的作用。
“禅茶一味”的意境,要达到真正理解,还必须靠自己亲身实践去体会,去感受,也可以通过对茶诗,茶联的品味去参悟。如:宋代大慈寺宝月大师惟简的同宗族弟,大文豪苏东坡写的禅茶联:茶笋尽禅味,松杉真法音。已故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居士的禅茶诗:七碗受至味,一壶得真趣。空持百千偈,不如吃茶去。
金刚经云: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读了上述诗联偈语,我想应有助于我们从禅中闻到茶香,从茶中品出禅味。
- 上一篇:禅茶的历史渊源及禅茶文化的精神和功能
- 下一篇:禅茶文化与现代生活
- 佛说人生哲理 佛说人生感悟的句子
- 维摩诘所说经原文
- 这样回向最有效
- 打坐的方法 初学打坐的正确方法
- 禅宗小故事十三则
- 神奇的求财方法
- 马祖道一:想尽办法令弟子开悟
- 《信心铭》释义
- 禅宗公案大全
- 禅修打坐时是睁眼好还是闭眼好?
- 令人开悟的佛教禅诗一百首!
- 为什么要上香
- 如何战胜心魔?
- 《金刚经》的十大威力
- 景德传灯录
- “即心是佛”的参禅之道
- 慧可断臂求法是真的吗?二祖断臂求法的故事
- 六祖慧能_禅宗慧能大师的一生
- 打坐导致性欲冲动,怎么办
- 临济宗历代传人
- 十恶八邪
- 看别人不顺眼是自己修养不够
- 《禅门日诵》简介
- 千休万休皆不如一休
- 参透生死令人动容 圣严法师圆寂前曾拒绝换肾
- 禅定境界分别为哪九个层次呢?
- 佛教中的禅宗五祖是谁?禅宗五祖弘忍大师介绍
- 佛家经典禅语
- 一生绝不能做的两件事
- 心口不一 贵耳贱目
- 马祖道一:对佛像吐痰也是菩萨境界
- 指月录
- 野狐禅公案三则
- 庞蕴居士的神奇故事
- 上无片瓦盖头,下无寸土立足
- 听鸡蛋和你讲话
- 在修道路上,管好你的这些动物和这条虫子
- 月在佛教中的寓意
- 大和尚“绝情”度贫母
- 禅宗七祖
- 禅宗的起源与二十八代祖师
- 禅修已收纳所有佛法
- 佛法工夫在于觉不觉悟
- 修行者每天发四弘誓愿的用意
- 修佛法者,首先立坚志
- 佛教并非都劝人割爱出家
- 一会善一会恶不能长久,唯有忏悔惭愧才可长久
- 看清因缘才能在修行的同时影响他人
- 非空非有 即空即有
- 信佛就要明白世法的值不值得当中是觉悟还是颠倒
- 游报恩寺,让白居易暂离红尘,享受了无尽禅味
- 希运禅师古诗《尘劳迥脱》解释
- 从五言律诗《余住无方所》看拾得无牵无挂,逍遥自在
- 寒山和尚的大乘佛诗《嗔是心中火》讲了什么?
- 王维的《过香积寺》表达了什么?
- 心本无生因境有
- 当说别人时要不断地省察自己
- 道谦禅师送信开悟的故事
- 听其言,观其行,辨其心
- 用心去看世界
- 禅宗成就的是什么佛?
- 不能自我反省,再卓越超群也只能英雄气短
- 心有一丝挂碍就不能自在
- 禅宗与其他宗派的区别,禅宗的特色
- 现前修为最终一念圆满
- 《修心要论》是弘忍作的吗,是本什么样的书?
- 真正理解了佛法才是真修行
- 三界内外是空无物的
- 佛法讲最后圆满身不依据身份背景做佛事
- 深悟深参心行处
- 从禅诗《饭覆釜山僧》看诗人王维供养僧人饭食
- 持佛号的心是始觉 所持的佛号是本觉
- 白话诗僧王梵志《我有一方便》蕴蓄的佛理和处世哲理
- 自己要觉悟好人生
- 时而转弯,时而放平
- 学会自利利他
- 诗僧王梵志诗作《城外土馒头》解说
- 从有求到无求 从有学到无学
- 佛法在世间 不离世间法
- 唐代诗人綦毋潜夜宿龙兴寺的的所见所闻
- [放生起源]寺院设立放生池在经典或传统上有什么根据?
- [感应故事]心经故事
- [白茶]什么是白茶,有哪些品种?
- [白茶]什么是白茶?白茶的简单介绍
- [佛与人生]面对别人的批评,应该怎么做?
- [佛学常识]八关斋戒的解释、戒相、功德利益
- [佛学常识]袈裟是什么意思?为什么叫福田衣?
- [佛学常识]为什么把佛法僧三者称为“宝”?
- [佛学常识]为什么要皈依三宝?归投三宝令身心安稳
- [人物故事]佛教贫女供灯的故事与启示
- [佛经故事]释迦牟尼佛和菩提达多的双头鸟故事
- [佛学常识]食存五观指的是什么?
- [人物故事]阿育王的小王妃须阇哆,持戒穿素服得宝珠
- [禅宗公案]老修行人“三十年不冒烟”的故事
- [佛经故事]富孩子变穷孩子,《法华经》穷子喻的故事
- [佛学常识]布施的意思与种类
- [佛经故事]伽尸比丘尼身披袈裟出生的因缘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