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人品出的茶味
中国的茶圣是唐代的陆羽,这是不争的,因为他写了第一部《茶经》,阐述了茶的物质属性。茶中的亚圣一般认为是唐代的卢仝,因为他写了著名的《七碗茶诗》,把饮茶上升到精神领域。其实我倒更推崇陆羽的忘年之交诗僧皎然。他写的《饮茶歌诮崔石使君》不仅比卢仝的作品早三十多年,对茶的精神作用更是描写的淋漓尽致,并且第一次提出了“茶道”的概念。结合他同陆羽的友谊,他对陆羽的影响,我甚至认为没有他的帮助,陆羽很难顺利写出举世闻名的《茶经》,所以是皎然与陆羽共同奠定了中国茶文化的基础。
皎然名‘昼’,姓谢氏,长城人(今浙江长兴),为南朝著名山水诗人谢灵运十世孙。皎然出身世族,幼受儒家教育,文采斐然,尤工诗词,早年慕仙而修长生,后转入佛门,修禅宗,为当时著名诗僧。皎然本喜茶,居乌程县杼山妙喜寺时,与陆羽相识即结为淄素忘年交。两人以茶为缘,生死不渝,实是茶文化史上的一段佳话。
皎然在文学上受其祖影响,以齐、梁文学为标准,故诗文讲究自然、华丽;在佛学上以北传禅宗为旨归,故崇尚般若空性思想。皎然认为诗有六至:
至险而不僻,至奇而不差,至丽而自然,至苦而无迹,至近而意远,至放而不迂。 《诗式》卷一
由此可知皎然是将佛家“体用一源、定慧不二”的观点运用到诗词上去,实际上他还将这一观点应用到饮茶上去。这才有了那首著名的《饮茶歌诮崔石使君》:
越人遗我剡溪茗,采得金芽爨金鼎。
素瓷雪色缥沫香,何似诸仙琼蕊浆。
一饮涤昏寐,情思爽朗满天地;
再饮清我神,忽如飞雨洒轻尘;
三饮便得道,何须苦心破烦恼。
此物清高世莫知,世人饮酒徒自欺。
愁看毕卓甕间夜,笑向陶潜篱下时。
崔侯啜之意不已,狂歌一曲惊人耳 。
孰知茶道全尔真 ,唯有丹丘得如此。
茶是好茶——剡溪的金芽,器是好器——罕见的金鼎。雪白的邢磁茶乳飘香,简直就是仙人饮用的琼浆玉液。
诗人夸张地描述仅仅是一个铺垫,完全是为了使饮茶上升到精神层面作准备。
一饮涤昏寐,情思爽朗满天地;
再饮清我神,忽如飞雨洒轻尘;
三饮便得道,何须苦心破烦恼。
精彩,全诗的诗眼。
饮下一碗好茶即可涤去昏昏欲睡的感觉,心情开朗,天地之间一片光明。
饮下两碗好茶令我神淸气爽,像一场春雨忽至,洗去轻扬的尘土。
饮下三碗好茶即可豁然悟道,何须苦苦寻找破除烦恼的方法。
工丽脱俗,空灵清逸,简捷明快,云开月见。断无明、破烦恼,休去参禅且问茶,禅茶一味在此得到了验证。
现在我们再来看看几十年后卢仝写的《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中的脍炙人口的结尾:
一碗喉吻润,二碗破孤闷。
三碗搜枯肠,惟有文字五千卷。
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
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
七碗吃不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
蓬莱山,在何处?玉川子乘此清风欲归去。
山上群仙司下土,地位清高隔风雨。
安得知百万亿苍生命,堕在颠崖受辛苦。
便从谏议问苍生,到头还得苏息否?
也是非常出色,特别是最后一句“便从谏议问苍生,到头还得苏息否?”真是不顾一切地为天下的苍生在呐喊,充分表现了儒家“以天下为己任”的入世思想和“文以载道”的文风。正是这一点,赢得了正统文人的一片喝彩。韩愈赞卢仝“忠孝生天性”正是指诗中这一思想。现代史学家范文澜先生在《中国通史简编》中称卢仝“从一人的穷苦想到亿万苍生的辛苦”,人们尊他为茶中“亚圣”也就是情理之中的事了。
如果我们考虑到皎然出家人的身份,我们就明白皎然为何多了一份潇洒;如果我们拿皎然的三碗茶与卢仝的七碗茶做一比较,我们就知道皎然确实多了一些灵性;如果再读到“孰知茶道全尔真,唯有丹丘得如此。”我们就知道了修行人的感悟与自信。
茶艺是泡茶者与品茶人使品茶由物质层面上升到精神层面的活动过程。卢仝通过这一过程完成了从凡人到圣人的转变;皎然通过这一过程完成了从僧人到禅人的转变。我们在卢仝的诗中读到了儒家的“济世”,在皎然的诗中读到了释家“超凡”。两人借助同一载体从不同的途径达到了同样的高度。两者本无高下之分,我之所以更欣赏皎然,则完全是个人爱好了。
- 上一篇:“茶中皇后”午子仙毫的传说
- 下一篇:茶叶世家的茶故事
- 佛说人生哲理 佛说人生感悟的句子
- 维摩诘所说经原文
- 这样回向最有效
- 打坐的方法 初学打坐的正确方法
- 禅宗小故事十三则
- 神奇的求财方法
- 马祖道一:想尽办法令弟子开悟
- 《信心铭》释义
- 禅宗公案大全
- 禅修打坐时是睁眼好还是闭眼好?
- 令人开悟的佛教禅诗一百首!
- 为什么要上香
- 如何战胜心魔?
- 《金刚经》的十大威力
- 景德传灯录
- “即心是佛”的参禅之道
- 慧可断臂求法是真的吗?二祖断臂求法的故事
- 六祖慧能_禅宗慧能大师的一生
- 打坐导致性欲冲动,怎么办
- 临济宗历代传人
- 十恶八邪
- 看别人不顺眼是自己修养不够
- 《禅门日诵》简介
- 千休万休皆不如一休
- 参透生死令人动容 圣严法师圆寂前曾拒绝换肾
- 禅定境界分别为哪九个层次呢?
- 佛教中的禅宗五祖是谁?禅宗五祖弘忍大师介绍
- 佛家经典禅语
- 一生绝不能做的两件事
- 心口不一 贵耳贱目
- 马祖道一:对佛像吐痰也是菩萨境界
- 指月录
- 野狐禅公案三则
- 庞蕴居士的神奇故事
- 上无片瓦盖头,下无寸土立足
- 听鸡蛋和你讲话
- 在修道路上,管好你的这些动物和这条虫子
- 月在佛教中的寓意
- 大和尚“绝情”度贫母
- 禅宗七祖
- 禅宗的起源与二十八代祖师
- 禅修已收纳所有佛法
- 佛法工夫在于觉不觉悟
- 修行者每天发四弘誓愿的用意
- 修佛法者,首先立坚志
- 佛教并非都劝人割爱出家
- 一会善一会恶不能长久,唯有忏悔惭愧才可长久
- 看清因缘才能在修行的同时影响他人
- 非空非有 即空即有
- 信佛就要明白世法的值不值得当中是觉悟还是颠倒
- 游报恩寺,让白居易暂离红尘,享受了无尽禅味
- 希运禅师古诗《尘劳迥脱》解释
- 从五言律诗《余住无方所》看拾得无牵无挂,逍遥自在
- 寒山和尚的大乘佛诗《嗔是心中火》讲了什么?
- 王维的《过香积寺》表达了什么?
- 心本无生因境有
- 当说别人时要不断地省察自己
- 道谦禅师送信开悟的故事
- 听其言,观其行,辨其心
- 用心去看世界
- 禅宗成就的是什么佛?
- 不能自我反省,再卓越超群也只能英雄气短
- 心有一丝挂碍就不能自在
- 禅宗与其他宗派的区别,禅宗的特色
- 现前修为最终一念圆满
- 《修心要论》是弘忍作的吗,是本什么样的书?
- 真正理解了佛法才是真修行
- 三界内外是空无物的
- 佛法讲最后圆满身不依据身份背景做佛事
- 深悟深参心行处
- 从禅诗《饭覆釜山僧》看诗人王维供养僧人饭食
- 持佛号的心是始觉 所持的佛号是本觉
- 白话诗僧王梵志《我有一方便》蕴蓄的佛理和处世哲理
- 自己要觉悟好人生
- 时而转弯,时而放平
- 学会自利利他
- 诗僧王梵志诗作《城外土馒头》解说
- 从有求到无求 从有学到无学
- 佛法在世间 不离世间法
- 唐代诗人綦毋潜夜宿龙兴寺的的所见所闻
- [放生起源]寺院设立放生池在经典或传统上有什么根据?
- [感应故事]心经故事
- [白茶]什么是白茶,有哪些品种?
- [白茶]什么是白茶?白茶的简单介绍
- [佛与人生]面对别人的批评,应该怎么做?
- [佛学常识]八关斋戒的解释、戒相、功德利益
- [佛学常识]袈裟是什么意思?为什么叫福田衣?
- [佛学常识]为什么把佛法僧三者称为“宝”?
- [佛学常识]为什么要皈依三宝?归投三宝令身心安稳
- [人物故事]佛教贫女供灯的故事与启示
- [佛经故事]释迦牟尼佛和菩提达多的双头鸟故事
- [佛学常识]食存五观指的是什么?
- [人物故事]阿育王的小王妃须阇哆,持戒穿素服得宝珠
- [禅宗公案]老修行人“三十年不冒烟”的故事
- [佛经故事]富孩子变穷孩子,《法华经》穷子喻的故事
- [佛学常识]布施的意思与种类
- [佛经故事]伽尸比丘尼身披袈裟出生的因缘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