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悬空寺:建于60米峭壁上,历经1500年悬而不倒
山西浑源悬空寺,历经1500年悬而不倒
国内仅存的佛、道、儒三教合一的独特寺庙。
建筑特色可以概括为“奇、悬、巧”三个字。
悬空寺挂在六十多米高的悬崖上,经历了一千五百多年风雨考验……
山西大同浑源县的悬空寺,顾名思义,它不仅仅是建造在距离地面60多米高的悬崖上,而且它整个建筑都悬在半空中!1500年来经历了无数次的山崩、地震、雨水侵蚀,它始终屹立不倒。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古人是如何飞檐走壁建造起这么一座千年不倒的悬空古寺?
悬空寺有41间殿堂,靠什么支撑在悬崖上?
悬空寺有大小殿堂41间,令人难以置信的是,所有楼阁的底层似乎从悬崖的立面中凸了出来,看上去,楼阁就好像挂在悬崖上一样!这样一个颇具规模的寺院是靠什么支撑在悬崖上的呢?
悬空寺的两个三层楼阁由一个古栈道连接,恒山地区流传着这样的民谣:悬空寺,半天高,三根马尾空中吊。
“马尾”就是指这些上接楼阁栈道、下至岩石的红色立木。这些立木总共有30根,被分成三组,每根长度大约十几米。分别被设置在两个楼阁和栈道下面,给人的第一感觉,悬空寺似乎就是靠这三组立木支撑在悬崖上。悬空寺是不是就靠这些立木支撑起来的呢?
常学文在悬空寺管理处工作了10多年,开始的时候,他也认为悬空寺是靠这些立木来支撑的,但是,一次偶然的发现,让他感到十分疑惑。常学文发现,悬空寺下面的立木竟然可以晃动,而且这些能够晃动的立木十分细小,直径不超过10厘米,但上方的楼阁重达数十吨,这样纤细的立木,能起到支撑作用吗?更令人奇怪的是,查阅悬空寺的历史资料,人们都没有发现立木的踪迹。
北京民间艺术家协会会员赵思敬曾多次对恒山悬空寺进行考察,在早期拍摄的照片中,他并没有发现有立木,因此他怀疑悬空寺下面的立木,根本就没有支撑作用。
如果不是立木,悬空寺的楼阁和栈道究竟靠什么支撑?
考古学家们发现,在所有悬空寺的楼阁和栈道下都埋有横梁,这些直径50厘米左右的木材,好像是从岩石中长出来的一样。这些横梁露在外面的部分大约有一米左右,它的上面正好是用木板铺成的走廊。不仅走廊,整个楼阁的底座也直接压在这些横梁上。
专家统计,悬空寺共有这样的横梁27根,这些横梁很可能才是挑起整座楼阁的关键,但令人困惑的是,悬空寺周围都是高达百米的悬崖峭壁,这些横梁的架设,古人究竟是如何完成的呢?
上世纪80年代,考古学家在峡谷南部陡峭的石壁上无意中发现有两排方形石孔。
有趣的是,这些石孔沿着山崖在河道上方一字排开,像是要把人引出山谷。
国家文物局古建筑专家组组长罗哲文先生长期从事中国古建筑的研究工作,他从这些石孔的排列方式推断,这是木材的插孔,这很可能是一条古栈道的遗迹。为了能通过绝壁运输物资,古人在悬崖上开凿石孔,然后将横梁插入其中,再用木板铺平,就建成了一条在山崖上通行的栈道。罗哲文认为,悬空寺的横梁也是插入了类似这样的石孔,起到支撑作用。
从悬空寺现存的横梁来看,横梁的直径和这些石孔十分吻合。据测量,这些石孔的深度都在一米左右,因此有人推算,石孔的深度再加上横梁露出来的一米,悬空寺横梁的长度可能只有两米。但悬空寺楼阁的重量远远超过栈道上木板的重量,两米长的横梁能支撑起巨大的楼阁吗?
罗哲文认为,悬空寺下方的横梁长度肯定不止两米,目前横梁露在外面的一米只是它本身的一小部分,大部分的横梁隐藏在山崖里。如果这些横梁只有两米,那么整个楼阁早就已经跌下深渊!
为什么楼阁下方的立木不能移动,难道有何特殊作用?
专家们在对横梁进一步调查时发现,栈道下方的立木可以晃动,没有支撑的作用,但在楼阁下方的立木却完全不同,这些立木正好顶住横梁,几乎无法移动,难道这些立木也起到了支撑的作用吗?
悬空寺最高的建筑三官殿下,共架有22根立木。这些立木上端支撑着横梁,下端牢牢地压在岩石上。正是这些立木和横梁共同构成了一个有力的支撑体系,保证了楼阁的悬空和行人在走廊上的安全通行。罗哲文在多年的研究中发现,这种横梁加立木的支撑方式,在古代建筑中应用十分广泛。
中国古代的工匠很早就已掌握了这一技术,在皇宫、都城、桥梁、民居中大量应用。但要在恒山这样一个悬崖绝壁之上建筑寺庙,几乎超越任何人的想象。所以悬空寺一建成,就被视为一个奇迹。
悬空寺上现存最早的三尊石佛大约是公元500年的北魏时期雕刻的,因此悬空寺至少已经有1500年的历史。对于今人而言,1500年前的工匠既没有炸药,又没有今天复杂的施工机械,他们是如何在石壁上开凿石孔的呢?
专家们推断,当年的工匠仅凭一些简单的铁制工具,就足以开凿出用于放置横梁的27个石孔。如今当年古栈道的横梁已不复存在,但这些石孔打凿的痕迹却还清晰可见。
古人是怎样将横梁牢牢地插入石洞呢,而且历经千年不腐?
上个世纪90年代,文物保护部门试图更换部分悬空寺的横梁,却发现无法将横梁从石孔中拔出,费尽周折之后,专家们发现,所有的横梁被做过独特的处理,插入石孔的一端打上了楔子,打入洞内,楔子会撑开横梁,牢牢卡在石壁上。
它的作用类似今天的膨胀螺栓,打的越深,固定的就越紧密。
众所周知,木头有一定寿命期限,会腐蚀。悬空寺毕竟是1500多年前建造的,这些木质是否已经发生了一些变化呢?据寺内一块清同治年间的石碑记载,悬空寺木结构的维修最近一次据今已有140多年,虽然这些横梁已经开裂,却没有腐朽。横梁经得起百年风雨侵蚀的关键,在于经过了一道特殊的处理。
北京民间艺术家协会会员赵思敬说:“悬空寺的木头用桐油泡过,并且没有虫蚁的腐蚀,这样使它能够1000多年以来仍然坚实地插在岩石上。而且它用的木头是当地产的铁杉木,非常适合于建筑、造船和车辆。
根据寺里石碑的记载,当时工人们首先要把横梁布置完成,然后再在山脚下,利用这些木材,制造出来每一个建筑上使用的木质构件。当把所有的构件都造完之后,把它们搬运到山顶上,到达山顶之后,再用绳索把工人和这些部件都放到山腰,然后工人再把这些部件拼成单独的建筑。当所有个体的建筑都完成之后呢,这个工作还没有结束,还要再铺上栈道,把单个的建筑连接成整体,这样便成了悬空寺。
- 佛说人生哲理 佛说人生感悟的句子
- 维摩诘所说经原文
- 这样回向最有效
- 打坐的方法 初学打坐的正确方法
- 禅宗小故事十三则
- 神奇的求财方法
- 马祖道一:想尽办法令弟子开悟
- 《信心铭》释义
- 禅宗公案大全
- 禅修打坐时是睁眼好还是闭眼好?
- 令人开悟的佛教禅诗一百首!
- 为什么要上香
- 如何战胜心魔?
- 《金刚经》的十大威力
- 景德传灯录
- “即心是佛”的参禅之道
- 慧可断臂求法是真的吗?二祖断臂求法的故事
- 六祖慧能_禅宗慧能大师的一生
- 打坐导致性欲冲动,怎么办
- 临济宗历代传人
- 十恶八邪
- 看别人不顺眼是自己修养不够
- 《禅门日诵》简介
- 千休万休皆不如一休
- 参透生死令人动容 圣严法师圆寂前曾拒绝换肾
- 禅定境界分别为哪九个层次呢?
- 佛教中的禅宗五祖是谁?禅宗五祖弘忍大师介绍
- 佛家经典禅语
- 一生绝不能做的两件事
- 心口不一 贵耳贱目
- 马祖道一:对佛像吐痰也是菩萨境界
- 指月录
- 野狐禅公案三则
- 庞蕴居士的神奇故事
- 上无片瓦盖头,下无寸土立足
- 听鸡蛋和你讲话
- 在修道路上,管好你的这些动物和这条虫子
- 月在佛教中的寓意
- 大和尚“绝情”度贫母
- 禅宗七祖
- 禅宗的起源与二十八代祖师
- 禅修已收纳所有佛法
- 佛法工夫在于觉不觉悟
- 修行者每天发四弘誓愿的用意
- 修佛法者,首先立坚志
- 佛教并非都劝人割爱出家
- 一会善一会恶不能长久,唯有忏悔惭愧才可长久
- 看清因缘才能在修行的同时影响他人
- 非空非有 即空即有
- 信佛就要明白世法的值不值得当中是觉悟还是颠倒
- 游报恩寺,让白居易暂离红尘,享受了无尽禅味
- 希运禅师古诗《尘劳迥脱》解释
- 从五言律诗《余住无方所》看拾得无牵无挂,逍遥自在
- 寒山和尚的大乘佛诗《嗔是心中火》讲了什么?
- 王维的《过香积寺》表达了什么?
- 心本无生因境有
- 当说别人时要不断地省察自己
- 道谦禅师送信开悟的故事
- 听其言,观其行,辨其心
- 用心去看世界
- 禅宗成就的是什么佛?
- 不能自我反省,再卓越超群也只能英雄气短
- 心有一丝挂碍就不能自在
- 禅宗与其他宗派的区别,禅宗的特色
- 现前修为最终一念圆满
- 《修心要论》是弘忍作的吗,是本什么样的书?
- 真正理解了佛法才是真修行
- 三界内外是空无物的
- 佛法讲最后圆满身不依据身份背景做佛事
- 深悟深参心行处
- 从禅诗《饭覆釜山僧》看诗人王维供养僧人饭食
- 持佛号的心是始觉 所持的佛号是本觉
- 白话诗僧王梵志《我有一方便》蕴蓄的佛理和处世哲理
- 自己要觉悟好人生
- 时而转弯,时而放平
- 学会自利利他
- 诗僧王梵志诗作《城外土馒头》解说
- 从有求到无求 从有学到无学
- 佛法在世间 不离世间法
- 唐代诗人綦毋潜夜宿龙兴寺的的所见所闻
- [放生起源]寺院设立放生池在经典或传统上有什么根据?
- [感应故事]心经故事
- [白茶]什么是白茶,有哪些品种?
- [白茶]什么是白茶?白茶的简单介绍
- [佛与人生]面对别人的批评,应该怎么做?
- [佛学常识]八关斋戒的解释、戒相、功德利益
- [佛学常识]袈裟是什么意思?为什么叫福田衣?
- [佛学常识]为什么把佛法僧三者称为“宝”?
- [佛学常识]为什么要皈依三宝?归投三宝令身心安稳
- [人物故事]佛教贫女供灯的故事与启示
- [佛经故事]释迦牟尼佛和菩提达多的双头鸟故事
- [佛学常识]食存五观指的是什么?
- [人物故事]阿育王的小王妃须阇哆,持戒穿素服得宝珠
- [禅宗公案]老修行人“三十年不冒烟”的故事
- [佛经故事]富孩子变穷孩子,《法华经》穷子喻的故事
- [佛学常识]布施的意思与种类
- [佛经故事]伽尸比丘尼身披袈裟出生的因缘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