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华人佛教 > 禅宗 > 禅宗文化 >

佛山仁寿寺:闹市藏古寺,老树生灵芝

\

  没有闹市的喧哗,也没有恢弘的亭台楼阁,袅袅升起的檀香飘散在仁寿寺的每个角落,香客的脸上带着温柔和慈祥。每天在钟声的呼唤中,这座既古老又活跃的城市逐渐醒来,精力充沛地奔跑前行,又在暮钟的安抚中归于平静,岁月交替,周而复始。行一趟仁寿寺,与一座到处带着“佛”的气息的城市结缘,洗涤铅华,寻找心中的净土吧。

  佛山佛教典籍记载,明清及民国初期,佛山寺庵林立,塔坡寺、仁寿寺、德寿寺、三元寺常年香火鼎盛,号称佛山四大丛林。其中的佼佼者仁寿寺闹中取静,始建于清顺治十三年(1656年),由密宗纵堂大和尚在观音堂铺佛山涌(如今祖庙路一带)边创建,至今已有350多年历史。清康熙八年(1669年),僧人玉琳法师主持募捐并重修山门。道光年间,因僧粮久乏,广州华林寺住持仁机大和尚受佛山官绅邀请,到佛山募化重修,至咸丰元年(1851年)完工。

  据相关记载,这次重修后的仁寿寺规模比现在还大,范围“前至佛山涌将军桥头,后达文华里尾,左邻镇南街,右连三官街”。寺内除四座主大殿外,还有后殿、左右偏殿、龙华堂、方丈室、斋堂、客室以及99间僧舍,一个花园,花园内甚至还有两座彩虹桥。现存的如意宝塔是1935年捐建的。

  抗日战争前后,仁寿寺依然高僧云集,名噪一时。后来,因文革停止开放,1993年后逐渐恢复开放,2003年新的大雄宝殿开光,2010年底,民间艺术研究社原址归还仁寿寺,寺内面积进一步扩大。

佛山说“佛”:明清寺院达168所

  据官方资料介绍,早在东晋隆安二年(398年),西域法师到当时的季华乡塔坡岗(现福宁路塔坡街)结茅讲经。唐贞观二年(628年),乡人在塔坡岗上发现当时僧人留下的三尊佛像,建庙供奉,立下石榜,后季华乡改名佛山,因此佛山有“肇迹于晋,得名于唐”、“顺德祠堂南海庙”等说法,禅城区得名也与庙宇众多有关。

  据佛山市佛教协会介绍,佛山自古至今变迁都有佛教的影子,佛山佛教发展最为鼎盛时在明清,当时寺院庵堂达到168所,后因各种原因逐渐式微。1980年后,佛山寺庙得以逐渐恢复。

发现仁寿寺

  最老:五方佛殿

  仁寿寺左侧一座气势宏伟的古大殿按藏传佛教特色摆设,供奉着金光闪烁的“五方佛”。古大殿前有一对石柱,镌刻着清代咸丰元年(1851年)对联“经驮白马锡驻青鸳愿苦海同登仁寿,花雨弥天松风匝地喜禅山重见庄严”。该建筑结构和建筑材料都保持了清代时期的岭南建筑特色,是佛山保持至今为数不多的清初时期古建筑,具有重要历史价值。

  据仁寿寺工作人员介绍,该古大殿正是原来的大雄宝殿,也是该寺最老的建筑,虽然岁月经久,古大殿风貌依然古朴庄严,是市文物保护单位,曾作为佛山市民间艺术研究社“灯饰制作车间”,2010年底归还仁寿寺,因为已有新的大雄宝殿,所以改名五方佛殿。

  最奇:仁寿灵芝

  在大雄宝殿左侧,一棵龙眼树蜿蜒曲折,已有百余年树龄。据称在上世纪90年代,该龙眼树身长出数朵灵芝,形态丰满,色泽艳目。在后来的十多年间该寺的每个重要节点,都会长出灵芝,让人称奇。

  最高:如意宝塔

  位于正门广场的如意宝塔是寺内最高的建筑物,1935年,在佛山佛教密宗弟子李佩弦的倡议下,组织发动佛山慈善家李赐豪、商会会长梁显其等捐建。

  塔身为七层八角汉式塔,钢筋水泥结构,通高25米,塔体外壁镶嵌藏文碑记,塔内供有瓷制佛像十余尊,其中所供奉的陶制红绿度母佛像为石湾冠华陶窑作品,由石湾陶艺名家潘玉书手塑。中国近代著名的高僧虚云大和尚为这座宝塔主持开光。

相关阅读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