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话参话头
中国的佛教发展到唐代遇到了时代契机,特别是中唐以来禅宗的开创及发展。参禅学道风靡于社会,渗透到各个领域,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成为禅宗发展的大动力。
所谓“参禅”,《证道歌》说:“寻师访道为参禅。”历代祖师,在接待参禅学人时,遵循释迦牟尼传法给摩诃迦叶时所说的“教外别传”的法则以开示学人。所谓教外别传,就是“不立文字”,直指心原,顿令学者悟入的传教方法,让参学者见性成佛。“不立文字”,就是“不依经法所诠,不依修证所得,超越凡圣格量,远离思维分别,言语道断,心行处灭,不历阶级,不假功勋,不涉名相”。
由于学者的根机和心性各自不同,祖师们依此创造了种种令学者顿然悟入的因材施教的方便之门,即在日常生活中制造令学者开悟的禅机,或棒打,或放喝,或竖拂,或扬眉,或张目,或拍手,或把鼻,或卷席,或掀床,或翘足,或作卧势,或画圆相,或指东答西,或肯定中否定,或反诘,或赞叹,或作异类行,或移花接木;,或示偈颂,或指示参公案,或博古论今。这些五花八门、生动活泼的禅机,无一不是从学人问话的话头开始,通过学人的问话,祖师们对学人予以各种言语或动作暗示,把参话头成为参禅的主要形式,通过参话头,让参学者大起疑情,解黏去污,一触即发,顿然契入,悟得“不立文字”的妙趣,达到本体自悟的境界。
一、参话头之缘起
参话头之法始于六祖慧能。六祖以前诸佛祖垂手之语,旁敲侧击,策发疑情,令人参究,但无参话头之说法。当时,在五祖弘忍门下另有一学僧叫道明,得知五祖密付衣钵给慧能,即率同学数十人,蹑迹追逐,至江西大庚岭时,道明最先赶到慧能,慧能见道明奔至,即掷衣钵于盘石曰:“此衣表信,可力争邪!任君将去。”道明举之,衣钵如山不动,踌躇良久,乃曰:“我来求法,非为求衣,愿行者开示于我!”慧能曰:“不思善,不思恶,正恁么时,哪个是明上座本来面目?”意思说,排去善与恶不二的分别之心,那个是你的本来面目。有了一定修学基础的道明,经慧能提示,从“本来面目”四字话头去参究,当即大悟,遍体流汗,泣礼数拜,说:“我虽在黄梅随众,实未省自己面目,今蒙指示入处,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又有南岳怀让禅师,受嵩山安禅师启发,直往曹溪参六祖,祖问:“什么处来?”让答:“嵩山来。”祖曰:“什么物恁么来?”怀让被六祖这一问竟无语以对。此后他以“什么物”为话头参究八年,才忽然有悟,乃对六祖说:“我有个会处(指物)。”六祖曰:“怎么会?”怀让说:“说似一物即不中。”六祖又问:“如此还需要修证吗?”怀让说:“修证则不无,污染即不得。”六祖肯定了怀让的开悟,称赞说:“只此不污染,即诸佛之所护念。”
除上述两例外,从六祖语录中,还可找出很多相同实例,六祖参话头法门一开,人们认识到参禅确实有做工夫之处,而后,参话头之风逐渐流行,至唐末五代之后更加盛行,五祖法演禅师令佛眼禅师参“僧问罗山:‘如何是奇特事?’山曰:‘你道什么?’”。眼曰:“我从此话头做功夫,有个捉摸处。”参究七载,才恍然大悟。
古人参话头而悟的例证,比比皆是。有“参禅不用话头,则尚叹其难”之说。学禅者,无论中下根,若能从话头到刻苦自究,无不可以悟道。所以钱伊庵云由文字而机用,由机用而话头,此门一开,万古莫易,尽未来际,当遵行之。
二、话头设置的类型
纵观祖师设置的话头,皆出自机缘自在流出,决非妄自拟议,故弄虚头,以教坏人家男女。更不是依墙摸壁,不做实地功夫,乱统机锋,成为学禅弊端。古今善知识者,设置参究的话头,历世所用者甚多,概而言之,有如下几类:
一、设置疑问。
祖师设置疑问,迫使参学者脑筋急转弯,而获得开悟。此一类话头如禅师问:万法归一,一归何处?父母未生前本来面目如何?念佛的是谁?不与万法为侣者是什么人?四大分离,向何处安身立命?……此类话头,多以禅师问学人为主。学人拈着禅师所问话头予以参究,最后获得开悟。
二、以问代答。
学人向祖师提问,祖师以问代答。如僧问罗山:“如何是奇特事?”山答:“你道什么?”
三、逆向指示。
禅师唤学人近前来,当学人近前时,又指示学人去。如赵州见僧,唤云:“近前来。”当僧近时,又云:“去。”又如雪峰唤僧近前来,僧近前,峰云:“去。”
四、以所问作答。
当学人向禅师提问时,禅师以学人所问作答。如僧问法眼:“如何是曹溪一滴水?”眼答:“是曹溪一滴水。”又如:僧问大慈:“般若以何为体?”大慈答:“般若以何为体。”再如僧问琅琊“清净本然云何忽生山河大地?”琅琊答:“清净本然云何忽生山河大地。”
五、现前日用。
禅师以现前日用事回答学人所问。如镜清问灵云行脚事大,乞师指示。灵云答:“浙中米作么价?”又如僧问赵州:“某甲乍入丛林,乞师指示!”州云:“吃粥了也未?”僧云:“吃粥了也。”州云:“洗钵盂去。”再如:僧问赵州:“承闻和尚亲见南泉是否?”州答:“镇州出大萝卜头。”再如:僧问“九峰,承闻和尚亲见延寿来是否?”峰云:“山前麦熟也未?”还有僧问青原:“如何是佛法大意?”青原答:“卢陵米作么价?”
六、颠倒相问。
学人问,禅师返仆为主回答。如僧问长沙:“作么生转得山河在地归自己去?”长沙答:“作么生转得自己归山河大地去。”僧问云门:“生死到来如何回避?”云反问:“生死到来在什么处?”
七、问东答西。
禅师回答学人答非所问,如僧问石头,“如何是道?”石头云:“木头。”又如僧问赵州:“如何是佛法大意?”赵州答:“庭前柏子树!”又如:僧问洞山:“如何是佛?”山答:“麻三斤”。又有僧问赵州:“万法归一,一归何所?”赵州云:“我在青州做一头布衫,重七斤。”
八、示以动作。
禅师回答学人以动作相示。如僧问天衣怀:“如何是毕竟事?”怀举拳示之。又僧问嵩山:“如何是密作用?伏请指示。”山以目开合示之。又如:僧问水潦:“如何是佛法大意?”潦乃抚掌呵呵大笑。
九、以境相示。
禅师以外境(景)诗句回答学人所问。僧问智门:“如何是坚固法身?”智门云:“山花开似锦,涧水湛如蓝。”又如,僧问永明雪窦:“一径如何践履?”明答:“步步寒花结,言言彻底冰。”又如:李翱问药山:“如道是道?”药山以手指上下曰:“云在青天水在瓶。”
十、直接契白。
禅师拈提一话头,让学人参究,然后直接契白。法眼因井被沙塞泉眼,乃问僧:“泉眼不通被沙塞,道眼不通被什么碍?”僧无对,法眼自代云:“被眼碍。”又如:僧问乾峰:“十方薄伽梵,一路涅梁门,路头在什么处?”峰云:“在这里。”再如:僧问玄沙备:“学人乍入丛林,乞师指个入路。”师曰:“还闻堰溪水声否?”僧曰:“闻。”师曰:“是汝入处。”
十一、一字一语。
这是禅宗云门宗禅师接引学人常用的教学方法。他们常用一字一语,使学人蓦地切断葛藤,不容拟议,无可转机,无路可通,无可用心从而悟得世谛中一法不立,这种教学法,亦称“截断众流”法,如有僧问云门:“如何是清净法身?”云门答:“花药栏。”
三、参究话头的要点
禅师设置的话头形式有如烟波浩海,上面列举,仅挂一漏万而己。祖师设置如许多的话头,学人如何参究。考据列代禅师所开示,总结的方法有下列几个方面:
一、重下疑情。
多问为什么。若疑情发不起,看话头决不得力。万峰蔚禅师说:“参禅,不疑不悟,小疑小悟,大疑大悟。”
二、回光返照。
所谓回光返照,就是要返照自己的心,反照自己的本来面目,仰山禅师上堂曰:“汝等诸人各自回光返照,莫记吾言,汝无始以来,背明投暗,妄想根深,卒难顿拔,所以假设方便,夺汝粗识。”圆悟克勤禅师说:“只如今禅僧家,何不回光返照,明教彻去。”是知参究话头,若不知回光返照,刚参禅之主旨已误,参究亦决不能得力。所以《宗镜录净曰:“若能回光,就己返镜观心,佛眼明而业影空,法身现而尘迹绝。”
三、不为语言文字所诠。
凡参禅者,虽所参之话头,古今人各有不同,但必须专心参究一则话头。功夫统一,方能相应。学人若参“父母未生前本来面目如何”话头,必先找准“本来面目”为目标,进行参究,不落二边,所以笑岩宝禅师曰:“浑囵参审,勿就意识思维穿凿。”又曰:“越不会,越有力。”万峰蔚禅师开示曰:“居士特入山礼拜,以为入道津梁,争是我宗无语句,无一法示人。居士既信得及,便就父母未生以前,看道那个是我本来面目?二六时中,折旋俯仰,静闹闲忙,心心无间,念念相续。即恁么参去,即恁么疑去,忽然泥团子爆地一声,撞破银山铁壁,踏着本地风光,土块、泥团,呵呵大笑,方知此事不在语言、文字上,勉之,勉之。”
四、贵在坚持。
参话头,非有刻苦功夫,决不能相应,超禅师说:“最上乘,要真参,急急用功不等闲,一片身心无渗漏,管教直下透三关。”说的是贵在坚持,要做实地功夫。玉琳国师有示人参话头语,其言曰:第一……第二须功夫谛当,既为生死心,发心学道,可不返躬自省,果能具大根器,一闻干悟也。若也未能,须参一句话头,一日不通一日参,一月不通一月参,一年不通一年参,一世不通一世参,今生不通来世参。万无退失,永无改变,方谓谛当功夫。如是专一,如是精进,如是久远,纵未发明,亦现在可为后学规模,将来必须佛祖之心髓。
五、放下一切。
有无名者宿说,参话头,当如蜘蛛布网之法,它将腹中之丝,张向墙壁空处,又将六足管着丝纶,其心又刻刻不离丝纶,一有蜻蜓、蝴蝶、螨肖等物,忽触其纶,足无不知,心无不觉,即至触处,以快其意。为其专一,无它,故能图得中也。诸人但将四大五蕴作个蜘蛛网,参的话头,作个蜘蛛,将见闻知觉,作个蜘蛛足,将乾坤声色、饮食、困眠,作个蜻蜓等触物,有何一物不被汝一网打尽耶?
六、亲见亲证。
有禅师告诫说,参宄话头时,目不能开,开则牵于外境,又不可闭,闭则入于阴境,须将两目微开,透一线之光,努力观照。不管闲忙动静,时时发起疑情,回光返照,行时行看,住时住看,卧时卧看,坐时坐看,看来看去,把一切妄想杂念照破,把一个个疑团打会成片,时节因缘一到,忽然磕着碰着,“匡”的一声,顿破八识案臼,亲见吾心本来面目,一了一切了,一明一切明,举从上古今古锥千七百则公案,一齐穿破,方名正悟,然亲见二字,并非虚拟之词,实是古今善知识共经之途。曰有省,曰亲证,曰明心见性,皆此意也。
四、参话头大悟后的光景
从参话头得悟,悟到的是什么境界,得到是什么光景?古来善知识从亲见亲证中,有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之觉,但不可言说,因为说出来的,就不是你悟后的感觉,我们从一些禅师悟后所透露的一些微消息,略知一些亲见亲证的悟后光景。
寒山曰:“吾心似秋月,碧潭清皎洁,无物堪比伦,教我如何说。”
保福权曰:“吾心似灯笼,点火内外红,有物堪比伦,来朝日出东。”
黄龙南参慈明,明问:“赵州道:‘台山婆子’,我为汝勘破了也。且那里是他勘破婆子处?”黄龙不能答,次日又去,明诟骂不己。黄龙曰:“骂岂慈悲法施呀?”明曰:“你作骂会那!”黄龙于言下大悟。遂作颂曰:“杰出丛林是赵州,老婆勘破有来由。而今四海清如镜,行人莫与路为仇。”
华严祖觉参圆悟,悟举“罗山道:‘有言时,踞虎头,收虎尾,第一句下明宗旨,无言时,觌露机锋,如同电拂’。作么生会?”觉莫能对,夙夜参究,忽然有省,作偈呈曰:“家住孤峰顶,长年半掩门。自嗟身己老,活计付儿孙。”悟见许可。后于庐山,阅浮山远《削执论》云:“若道悟有亲疏,岂有旗檀林中却生臭草。”豁然契悟,作偈寄圆悟曰:“山林依旧入蓬篙,天网恢恢不可逃,谁信业识无避处,归来不怕语声高。”悟大喜,持以示众曰:“觉华严彻矣!”
从上所引述的禅师参话头大悟后的偈诗偈语透露的微消息,反映出的各自悟后的光景,虽有所异同,但总的来说,符合六祖《坛经》遇悟即成智的中心思想。《坛经》说:“世人性净,犹如青天,慧如日,智如月,智慧常明。于外著境,妄念浮云盖复,自性不能明,故遇善知识开真法,吹却迷妄,内外明彻,于自性中,万法皆见,一切法自在性,名为清净法身。”又说:“汝若不得自悟,当起般若观照,刹那间,妄念俱灭,即是自真正善知识,一悟即至佛地。”
人的本性原来清净,具有菩提般若的智慧,只因一向妄念的浮云所复盖,不能自悟,得到善知识的话头指示,念念起般若观照,一旦妄念俱灭,内外明彻,顿见真如本性,自成佛道。这就是参话头悟后的光景,一个一切言语举动,行所无事,纯任本然不可思议的智慧的光景,一个无俗念无执著,无分别拟议,明心见性,触通法界,变化山川的清净自地法身的光景。五、参话头的歧路
但今时入学道有二歧路是大病痛,非此即彼,不可不知。
第一路,不肯反躬扣己,自信自悟,只要向他善知识口里讨分晓,求解会,病在依他作解,障自悟门。
第二路,先认了自己一个见解,确定以为主宰,安顿在胸中了,务要觅他善知识,将个圆木楔子,恰好投入他这四方孔窃,无论投著不投著,而不知是个无明坑井,生死根本,蕴积日久,永难拔除。以娑婆世上未悟之人,纯是一团情尘意识,所以同我者,乃喜乃爱,日亲日近,异我者,乃违乃厌,日远日疏。
奉劝各位同参,依教奉行,将此二歧路妄想,一一觑破,回光返照,而无量法门,莫不圆满具足,总是不思议境界,又不用别求知识,开示种种方便,然后大悟,唯患汝等从无始以来,情尘意识,积习浓厚,不能以大丈夫,有决裂勇敢之志,提得起,放得下,愿同参戒之。
- 上一篇:神秀禅师《自心本有偈》
- 下一篇:祖师禅公案-祖师西来意
- 佛说人生哲理 佛说人生感悟的句子
- 维摩诘所说经原文
- 这样回向最有效
- 打坐的方法 初学打坐的正确方法
- 禅宗小故事十三则
- 神奇的求财方法
- 马祖道一:想尽办法令弟子开悟
- 《信心铭》释义
- 禅宗公案大全
- 禅修打坐时是睁眼好还是闭眼好?
- 令人开悟的佛教禅诗一百首!
- 为什么要上香
- 如何战胜心魔?
- 《金刚经》的十大威力
- 景德传灯录
- “即心是佛”的参禅之道
- 慧可断臂求法是真的吗?二祖断臂求法的故事
- 六祖慧能_禅宗慧能大师的一生
- 打坐导致性欲冲动,怎么办
- 临济宗历代传人
- 十恶八邪
- 看别人不顺眼是自己修养不够
- 《禅门日诵》简介
- 千休万休皆不如一休
- 参透生死令人动容 圣严法师圆寂前曾拒绝换肾
- 禅定境界分别为哪九个层次呢?
- 佛教中的禅宗五祖是谁?禅宗五祖弘忍大师介绍
- 佛家经典禅语
- 一生绝不能做的两件事
- 心口不一 贵耳贱目
- 马祖道一:对佛像吐痰也是菩萨境界
- 指月录
- 野狐禅公案三则
- 庞蕴居士的神奇故事
- 上无片瓦盖头,下无寸土立足
- 听鸡蛋和你讲话
- 在修道路上,管好你的这些动物和这条虫子
- 月在佛教中的寓意
- 大和尚“绝情”度贫母
- 禅宗七祖
- 禅宗的起源与二十八代祖师
- 禅修已收纳所有佛法
- 佛法工夫在于觉不觉悟
- 修行者每天发四弘誓愿的用意
- 修佛法者,首先立坚志
- 佛教并非都劝人割爱出家
- 一会善一会恶不能长久,唯有忏悔惭愧才可长久
- 看清因缘才能在修行的同时影响他人
- 非空非有 即空即有
- 信佛就要明白世法的值不值得当中是觉悟还是颠倒
- 游报恩寺,让白居易暂离红尘,享受了无尽禅味
- 希运禅师古诗《尘劳迥脱》解释
- 从五言律诗《余住无方所》看拾得无牵无挂,逍遥自在
- 寒山和尚的大乘佛诗《嗔是心中火》讲了什么?
- 王维的《过香积寺》表达了什么?
- 心本无生因境有
- 当说别人时要不断地省察自己
- 道谦禅师送信开悟的故事
- 听其言,观其行,辨其心
- 用心去看世界
- 禅宗成就的是什么佛?
- 不能自我反省,再卓越超群也只能英雄气短
- 心有一丝挂碍就不能自在
- 禅宗与其他宗派的区别,禅宗的特色
- 现前修为最终一念圆满
- 《修心要论》是弘忍作的吗,是本什么样的书?
- 真正理解了佛法才是真修行
- 三界内外是空无物的
- 佛法讲最后圆满身不依据身份背景做佛事
- 深悟深参心行处
- 从禅诗《饭覆釜山僧》看诗人王维供养僧人饭食
- 持佛号的心是始觉 所持的佛号是本觉
- 白话诗僧王梵志《我有一方便》蕴蓄的佛理和处世哲理
- 自己要觉悟好人生
- 时而转弯,时而放平
- 学会自利利他
- 诗僧王梵志诗作《城外土馒头》解说
- 从有求到无求 从有学到无学
- 佛法在世间 不离世间法
- 唐代诗人綦毋潜夜宿龙兴寺的的所见所闻
- [放生起源]寺院设立放生池在经典或传统上有什么根据?
- [感应故事]心经故事
- [白茶]什么是白茶,有哪些品种?
- [白茶]什么是白茶?白茶的简单介绍
- [佛与人生]面对别人的批评,应该怎么做?
- [佛学常识]八关斋戒的解释、戒相、功德利益
- [佛学常识]袈裟是什么意思?为什么叫福田衣?
- [佛学常识]为什么把佛法僧三者称为“宝”?
- [佛学常识]为什么要皈依三宝?归投三宝令身心安稳
- [人物故事]佛教贫女供灯的故事与启示
- [佛经故事]释迦牟尼佛和菩提达多的双头鸟故事
- [佛学常识]食存五观指的是什么?
- [人物故事]阿育王的小王妃须阇哆,持戒穿素服得宝珠
- [禅宗公案]老修行人“三十年不冒烟”的故事
- [佛经故事]富孩子变穷孩子,《法华经》穷子喻的故事
- [佛学常识]布施的意思与种类
- [佛经故事]伽尸比丘尼身披袈裟出生的因缘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