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济禅师与《五灯会元》
普济禅师(1179―1253)是宋代著名高僧,佛教史专家。普济禅师是四明奉化(今浙江奉化)人,俗姓张,号大川。普济年少时性格深沉,喜欢探究佛书。十九岁跟从香林院文宪禅师剃度受戒,演习戒律。此后,又前往赤城学习天台宗性具之理,通过修学觉悟天台并非超越生死的捷径,遂有志于参究禅法。他于是前往亲近天童无用禅师,在禅师门下一心参禅打坐,无事从不出僧堂。后来,普济前往亲近浙翁如琰禅师,言下深相契合,于是就依止如琰禅师修学。后来,如琰移居四明天童山,普济也一同前往安住,并主管藏经。此后,普济先后遍参松源、肯堂、痴钝、息庵、空叟、无证诸禅师。嘉定十年(1217),普济住持庆元府妙胜院。当时,丞相忠献王钦仰普济禅师德风,宴请他住大慈报国寺。后来普济又分别移住临安净慈光孝寺、景德灵隐寺、嘉兴光孝寺、绍兴十方寺等名寺古刹。
普济禅师在无锡灵隐寺期间,针对着手编撰二十卷《五灯会元》。后来因生病,请退方丈之职,不被允许。临终前,告诫弟子将遗骨投入江中,与鱼类结缘。普济于南宋理宗宝佑元年(1253)正月十八日圆寂,世寿七十五。弟子多达七十余人。编辑完成有《五灯会元》二十卷,另有《大川普济禅师语录》一卷行世。
普济禅师是中国禅宗史上比较有成就的高僧,奠定他高僧地位的不是他的修证功夫,而是他编撰的禅宗僧传《五灯会元》。作为禅宗重要典籍,《五灯会元》有其成书的缘由与过程。有与其他僧传不同的特点与内容。
一、《五灯会元》成书过程
普济禅师在中国佛教史上的最大贡献是他编著了禅宗史书《五灯会元》一书。《五灯会元》是普济禅师于南宋淳佑十二年(1252)编辑而成,共有二十卷。书名“五灯”是指禅宗五部讲述禅宗谱系和传承的灯录。这五部灯录分别为:北宋法眼宗道原的《景德传灯录》、北宋临济宗李遵勖的《天圣广灯录》、北宋云门宗惟白的《建中靖国续灯录》、南宋临济宗悟明的《联灯会要》、南宋云门宗正受的《嘉泰普灯录》。
普济禅师在编撰《五灯会元》之前,曾花了两年时间详细认真地阅读了“五灯”中的每一部书。普济发现这五部“灯录”不仅内容过于繁琐,而且五部书中的内容多有交叉重叠之处。《天圣广录》仅仅是对《景德传灯录》的章节稍微加以变更,对其中的人物和机缘之语略作扩充。《联灯会要》是对《景德传灯录》、《天圣广灯录》、《建中靖国续灯录》三书综合概括和略作补续。目的在于将以上三灯合为一书。《嘉泰普灯录》补充了《天圣广灯录》和《建中靖国续灯录》中没有收录的王侯、士庶、尼师等人的言谈。其中禅宗世袭的人物与《联灯会要》中多所重叠。《建中靖国续灯录》成书于建中年间,距景德年间近百年,其书志在续道原书,故名《续灯录》。《嘉泰普灯录》成书于嘉泰年间,是由正受禅师编辑而成。由于《天圣广灯录》和《建中靖国续灯录》没有记载尼师和王臣之习禅之事,正受禅师因而加以增补。正受禅师谈及自己取书名的缘由曰:“‘灯之明不择物而照,何独收比丘而遗帝王公卿师尼道俗耶!’惜其照之不普,故著书名‘普’。”这五部“灯录”先后于北宋景德元年(1004)至南宋嘉泰二年(1202)成书,时间跨度长达二百年之久。
为了使“五灯”的内容更加精炼,更具有可读性,减少“五灯”内容的繁琐与重复,方便禅宗学徒对“五灯”内容的阅读和修学,普济禅师决定对“五灯”内容根据需要去其枝蔓,取其枢要,删繁就简地加以重编。经过精心编辑之后的“五灯”最后合为一书,取名《五灯会元》。
二、《五灯会元》的特色
“五灯”诸书是以记叙禅宗的世系传承为宗旨的禅宗语录和公案汇集。书中收录的方广语、拈古、颂古、赞颂偈诗、铭记箴歌和其他杂著辑录甚多。与“五灯”诸书相比,《五灯会元》的篇幅减少一半以上,对于“五灯”中的拈古、颂古等内容作了一定的删减,对于宋朝末年著名禅师的“机缘”语录,均加以保留和补充。对于“禅家之瞬目扬眉,擎拳举指;或行棒行喝,竖拂拈槌;或持叉张弓,辊球舞笏:或拽石搬土,打鼓吹毛;以及一问一答,一唱一提,一默一言,一吁一笑等等机用,莫不备载”。
在编辑体例上,“五灯”各书除了《嘉泰普灯录》有“叙佛祖”作为引子,然后从菩提达摩开始叙述之外,其他四部“灯录”有的从七佛,有的释迦牟尼佛开始叙述,然后接叙西天宗师、东土宗师,再次接叙惠能以下南岳怀让和青原行思两大宗派。有的书中将一个系中的不同宗派列于一卷,有的是将两大系合于一卷。这种混杂的体例编排方式,对习禅者学习某个宗派传承造成了诸多不便。为了改变这一不规范的体例,《五灯会元》将杂乱叙述的方式加以调整,在编辑时按照禅宗五家七宗的派别和传承分卷加以叙述。通过重新加以梳理整理,使禅宗的源流和传承更加有条理,便于修学者对每个宗派的整体把握。
《五灯会元的》语言通俗明快,浅白易懂,禅师之间三言两语便能说明事理。对于截断弟子情思的暗示之语,禅师常要言不烦,引发禅子深思。阅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很容易融入禅悟之境。因而自元明以来,《五灯会元》深受禅者的喜爱。
在《五灯会元》中收录了很多富有哲理的公案。如《磨砖作镜》典故,讲述了怀让禅师一天看到马祖道一呆坐参禅,便想启发他。怀让便问:“你整天在这里坐禅,图个什么?”马祖说:“我想成佛。”怀让就拿起一块砖,在马祖附近的石头上磨了起来。马祖不解地问:“师父,您磨砖作什么呀?”怀让:“我磨砖作镜子啊。”马祖:“磨砖怎么能作镜子呢?”怀让:“磨砖不能作镜子,那么坐禅又怎么能成佛呢?”马祖:“那要怎么样才能成佛呢?”怀让:“这道理就好比有人驾车,如果车子不走了,你是打车呢?还是打牛!”马祖无法回答。怀让又说:“你是学坐禅,还是学坐佛?如果学坐禅,禅并不在于坐卧。如果是学坐佛,佛并没有一定的形状。对于变化不定的事物不应该有所取舍,你如果学坐佛,就是扼杀了佛,如果你执着于坐相,就是背道而行。”
马祖听了师父的教导,如同醍醐灌顶,即刻悟道。此后,跟随怀让修学十年。十年之后离别师父,成为一方之主。
又如“一日不做,一日不食”公案,劝人实践农禅并重的修行方式。百丈怀海禅师是禅门清规的制定者。他所订立的《百丈清规》成为历代禅门效法的典范。百丈禅师还是“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倡导者。他在年老之后,坚持天天与弟子们一起出坡劳动。弟子们都劝他不要与大众一起劳动,百丈禅师依然如故。百丈禅师说:“我无德劳人,人生在世,若不亲自劳动,岂不成了废人?”
有一次,弟子们把百丈禅师的劳动工具悄悄地藏起来了,想让他休息。百丈禅师说:“我没有什么德行,怎么敢让别人养着我呢?”所以,当天他没有参加劳动,也没有吃饭。弟子无奈,只得将农具还给他。在百丈禅师的带头示范下,“一日不做,一日不食”便成为禅门的一种制度。
《五灯会元》面世之后,受到很多修禅之人的喜爱,很多禅子都收藏该书细心加以研习。由于《五灯会元》的流通及广受欢迎,因而“五灯”各书就很少单本流通了。
三、《五灯会元》的内容
“五灯”各书从南岳怀让和青原行思分别叙述,各卷在两派之下不再按宗派分述。由于世系很多,支派繁衍,笼统地将不同宗派放在一起叙述,习禅者难以把握各宗派要领。普济的《五灯会元》则条分缕析,依照各个宗派的世系传承加以分卷叙述,大大方便了禅子的修学。现存的《五灯会元》二十卷,收在《卍续藏》第一三八册,《禅宗全书》第七、八册。今有中华书局出版《五灯会元》单行本。《五灯会元》根据禅宗五家七宗的不同派别分卷叙述。分别收录有过去七佛、西天二十八祖、东土六祖、青原下十六世及南岳下十七世等历代嗣法禅师的列传,使禅宗五家七宗的源流本末,排列清楚顺畅,便于初学者学修。
《五灯会元》各卷的内容大致如下:
第一卷收录了过去七佛一一从毗婆尸佛至释迦牟尼佛共七佛;还收录了西天祖师一一从一祖迦叶尊者到二十八祖菩提达摩共二十八代祖师;另收录了东土六代祖师一一从菩提达摩到六祖惠能等六代祖师。
第二卷介绍了东土禅宗。分别收录了四祖道信、五祖弘忍、六祖惠能的旁出嗣法弟子。其中四祖道信禅师的旁出法嗣以牛头法融为主。在法融门下又有数代传承。五祖弘忍旁出法嗣从北宗神秀禅师至资州智诜禅师共四人。在这些旁出法嗣门下又分别有数代传承。六祖惠能门下旁出法嗣从西域崛多三藏至菏泽神会禅师共十六位传入。这些旁出弟子门下又有多代传承。
第三卷主要介绍南岳下二世传承弟子。其中六祖惠能禅师的法嗣有南岳怀让禅师和江西马祖道一禅师。南岳下二世有百丈怀海禅师至庞蕴居士共计十五人。
第四卷介绍南岳下三世、四世传承弟子的传承与公案。南岳下三世、四世收录了从大慈寰中禅师至雪窦智鉴禅师共计十六位禅师的公案。
第五卷介绍了青原行思门下二世、三世、四世嗣法弟子的公案。其中青原下二世从石头希迁至招提慧郎禅师共计七位禅师。青原下三世从云岩昙晟至石室善道禅师共计十位禅师。青原门下四世从石霜庆诸禅师至投子大同禅师共计六位禅师。
第六卷介绍了青原门下五世、六世、七世传承弟子的公案。青原门下五世收录了从大光居晦禅师至凤翔招福禅师共四十位禅师的公案。青原门下第六世从谷善有缘禅师至鹫岭善本禅师共有三十八位禅师公案。青原门下七世收录了从药山禅师至本嵩律师的公案。
第七卷专门讲述了青原门下传入石头希迁禅师公案,以及希迁门下的历代弟子的传承与公案。
第八卷介绍了青原一派门下第七代和第八代传承弟子的脉络与公案。
第九卷讲述了沩仰宗南岳门下第三代沩山灵佑禅师,以及灵佑门下南岳第四代弟子的传承,以及仰山慧寂门下南岳第五代弟子的传承及公案。除此之外,还介绍了南岳门下第六代、第七代、第八代、第九代传承弟子的公案。
第十卷介绍了法眼宗门下的传承。法眼宗是以青原一系门下的第八世传入清凉文益禅师为开山祖师,因此,本卷分别收录了清凉文益禅师门下第九代、第十代、第十一代、第十二代传承弟子的公案。
第十一卷介绍了临济宗的嗣法弟子的公案。临济宗是由南岳下第五代传入临济义玄禅师所创立。在他门下传付了第六代兴化存奖禅师,存奖又传付了第七代南院慧颐,慧颐又传付第八代风穴延沼,延沼又传付首山省念,省念传汾阳善昭。
第十二卷讲述了临济宗的传承与谱系。其中从南岳下第十代汾阳善昭开始,依次介绍了南岳门下第十一代、第十二代、第十三代、第十四代、第十五代传承与谱系概况。
第十三卷介绍了曹洞宗的传承与谱系。曹洞宗是由洞山良价和曹山本寂禅师共同创立的禅宗派别。本卷分别介绍了青原门下第五代、第六代传承与谱系概况。
第十四卷接叙曹洞宗门下青原一系第七代洞山延禅师法嗣、第八代谷隐静禅师法嗣、第九代谷隐俨禅师法嗣、第十代大阳玄禅师法嗣、第十一代投子青禅师法嗣、第十二代芙蓉楷禅师法嗣、第十三代丹霞淳禅师法嗣、第十四代长芦了禅师法嗣、第十五代天童珏禅师法嗣的传承弟子及公案。
第十五卷介绍云门宗的传承弟子及公案。云门宗是云门文偃禅师创立。文偃禅师本为青原下第七代传入。在文偃门下传承了第八代白云祥禅师,如此代代相传至青原门下第十代上洞山聪禅g币。
第十六卷介绍了云门宗雪窦重显的传承弟子及公案故事。从青原下第十代下至青原下第十六代传承弟子概况。
第十七卷接着介绍临济宗门下的传承概况。从石霜楚圆禅师门下第十二代传入至第十三代传承弟子的公案。
第十八卷介绍临济宗南岳下第十三代云居佑禅师法嗣,以及第十四代、第十五代、第十六代、第十七代传承弟子的公案。
第十九卷介绍临济宗门下南岳系第十二代杨歧方会禅师法嗣,第十三代白云端禅师法嗣,第十四代五祖演禅师法嗣,第十五代上昭觉勤禅师法嗣。
第二十卷介绍临济宗南岳门下第十五代下龙门远禅师法嗣,第十六代径山杲禅师法嗣,第十七代教忠光禅师的嗣法弟子与谱系。
普济禅师的《五灯会元》是对“五灯”诸书的融合与提炼。书中不仅保留了“五灯”诸书的精华,而且修改润色了适于实修的公案典故。书中保存了大量禅宗史料,为我们研究古代禅宗各宗派的思想提供了重要参考。该书不仅是初学修禅者的指南,也是禅学研究者的必备工具书。――摘自《觉群》2016年第6期
- 上一篇:无上大涅槃
- 下一篇:《信心铭》的禅道学修思想
- 佛说人生哲理 佛说人生感悟的句子
- 维摩诘所说经原文
- 这样回向最有效
- 打坐的方法 初学打坐的正确方法
- 禅宗小故事十三则
- 神奇的求财方法
- 马祖道一:想尽办法令弟子开悟
- 《信心铭》释义
- 禅宗公案大全
- 禅修打坐时是睁眼好还是闭眼好?
- 令人开悟的佛教禅诗一百首!
- 为什么要上香
- 如何战胜心魔?
- 《金刚经》的十大威力
- 景德传灯录
- “即心是佛”的参禅之道
- 慧可断臂求法是真的吗?二祖断臂求法的故事
- 六祖慧能_禅宗慧能大师的一生
- 打坐导致性欲冲动,怎么办
- 临济宗历代传人
- 十恶八邪
- 看别人不顺眼是自己修养不够
- 《禅门日诵》简介
- 千休万休皆不如一休
- 参透生死令人动容 圣严法师圆寂前曾拒绝换肾
- 禅定境界分别为哪九个层次呢?
- 佛教中的禅宗五祖是谁?禅宗五祖弘忍大师介绍
- 佛家经典禅语
- 一生绝不能做的两件事
- 心口不一 贵耳贱目
- 马祖道一:对佛像吐痰也是菩萨境界
- 指月录
- 野狐禅公案三则
- 庞蕴居士的神奇故事
- 上无片瓦盖头,下无寸土立足
- 听鸡蛋和你讲话
- 在修道路上,管好你的这些动物和这条虫子
- 月在佛教中的寓意
- 大和尚“绝情”度贫母
- 禅宗七祖
- 禅宗的起源与二十八代祖师
- 禅修已收纳所有佛法
- 佛法工夫在于觉不觉悟
- 修行者每天发四弘誓愿的用意
- 修佛法者,首先立坚志
- 佛教并非都劝人割爱出家
- 一会善一会恶不能长久,唯有忏悔惭愧才可长久
- 看清因缘才能在修行的同时影响他人
- 非空非有 即空即有
- 信佛就要明白世法的值不值得当中是觉悟还是颠倒
- 游报恩寺,让白居易暂离红尘,享受了无尽禅味
- 希运禅师古诗《尘劳迥脱》解释
- 从五言律诗《余住无方所》看拾得无牵无挂,逍遥自在
- 寒山和尚的大乘佛诗《嗔是心中火》讲了什么?
- 王维的《过香积寺》表达了什么?
- 心本无生因境有
- 当说别人时要不断地省察自己
- 道谦禅师送信开悟的故事
- 听其言,观其行,辨其心
- 用心去看世界
- 禅宗成就的是什么佛?
- 不能自我反省,再卓越超群也只能英雄气短
- 心有一丝挂碍就不能自在
- 禅宗与其他宗派的区别,禅宗的特色
- 现前修为最终一念圆满
- 《修心要论》是弘忍作的吗,是本什么样的书?
- 真正理解了佛法才是真修行
- 三界内外是空无物的
- 佛法讲最后圆满身不依据身份背景做佛事
- 深悟深参心行处
- 从禅诗《饭覆釜山僧》看诗人王维供养僧人饭食
- 持佛号的心是始觉 所持的佛号是本觉
- 白话诗僧王梵志《我有一方便》蕴蓄的佛理和处世哲理
- 自己要觉悟好人生
- 时而转弯,时而放平
- 学会自利利他
- 诗僧王梵志诗作《城外土馒头》解说
- 从有求到无求 从有学到无学
- 佛法在世间 不离世间法
- 唐代诗人綦毋潜夜宿龙兴寺的的所见所闻
- [放生起源]寺院设立放生池在经典或传统上有什么根据?
- [感应故事]心经故事
- [白茶]什么是白茶,有哪些品种?
- [白茶]什么是白茶?白茶的简单介绍
- [佛与人生]面对别人的批评,应该怎么做?
- [佛学常识]八关斋戒的解释、戒相、功德利益
- [佛学常识]袈裟是什么意思?为什么叫福田衣?
- [佛学常识]为什么把佛法僧三者称为“宝”?
- [佛学常识]为什么要皈依三宝?归投三宝令身心安稳
- [人物故事]佛教贫女供灯的故事与启示
- [佛经故事]释迦牟尼佛和菩提达多的双头鸟故事
- [佛学常识]食存五观指的是什么?
- [人物故事]阿育王的小王妃须阇哆,持戒穿素服得宝珠
- [禅宗公案]老修行人“三十年不冒烟”的故事
- [佛经故事]富孩子变穷孩子,《法华经》穷子喻的故事
- [佛学常识]布施的意思与种类
- [佛经故事]伽尸比丘尼身披袈裟出生的因缘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