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华人佛教 > 禅宗 > 禅宗文化 >

饮茶文化与禅宗

饮茶文化与禅宗

  禅宗托始于达摩,奠其基者为弘忍。弘忍死后,其弟子神秀在荆州玉泉山向外传法,影响很大;另一弟子慧能在韶州曹溪宝林寺传授禅法。禅宗由此分裂为南、北二宗,史称“南能北秀。”

  唐人封演《封氏闻见记》卷六饮茶载:“南人好饮之,北人初不多饮。开元中,泰山灵岩寺有降魔师,大兴禅教。学禅,务于不寐,又不夕食,皆许其饮茶。人自怀挟,到处煮饮,从此转相仿效,遂成风俗。自邹、齐、沧、棣,渐至京邑城市,多开店铺,煎茶卖之,不问道俗,投钱取饮……按古人亦饮茶耳,但不如今人溺之甚。穷日尽夜。殆成风俗。始自中地,流于塞外。”

  降摩师即降摩藏禅师,为神秀弟子。降魔藏在北方大兴禅教,弘传神秀北宗禅法,使饮茶风俗传播到北方广大地区,促成了北人饮茶风俗的形成。禅佛徒与茶有不解之缘。

  禅是梵文Dhyana的音译,本作“禅那”,简称“禅”,意为静虑、瞑想、思维修,是一种特殊的“定”。定是梵文Samndhi的意译,指使心专注于一境而不散乱的调练心意的功夫。

  禅佛徒喜饮茶,其原因盖有五:(一)禅佛徒习禅定,“务于不寐”,通常不眠或少眠,容易困乏、疲倦,饮茶能兴奋大脑,令人少睡。消除疲劳:(二)禅佛徒平日蔬食简单,营养不足,“又不夕食”。茶中富含多种营养成份,饮茶可以充饥和补充养份;(三)茶为“万病之药”,饮茶能预防和治疗多种疾病。具有延年益寿的功效;(四)佛家戒酒,禅林寺院以茶代酒,举行茶会、茶宴;(五)茶禅一味。

  百丈怀海禅师开悟禅人只有三诀:吃茶,珍重,歇其再传弟子仰山慧寂禅师也有一偈:滔滔不持戎,兀兀不坐禅,酽茶三两碗,意在镢头边。不须持戒,不待坐禅,“平常心是道”,禅道就是渴来吃茶的日常生活

  赵州从谂禅师一日上堂,问一僧:曾到此间么?僧答:曾到。从谂道:吃茶去。又问一僧:曾到此间么?僧答:不曾到。从谂道:吃茶去。院主不解,因问从谂。从谂呼院主名,院主应答从谂道:吃茶去。从谂禅师是借“吃茶去”破除人对知性的执着,消除人的虚妄分别,以达到当下的体悟。

  茶味禅味,皆源于人的内心体验,只可意会:茶味禅味,味味一味,不可作虚妄分别,茶性清和冲淡,韵高致静饮者清淡、静雅,禅者息、心绝虑。茶心、人心、道心,在其究极上归于一致。

禅宗始兴,稍稍有茶

  唐人杨华《膳夫经手录》记:“茶,古不闻食之,近晋、宋以降,吴人采其叶煮,是为茗粥。至开元、天宝之间,稍稍有茶;至德、大历遂多,建中以后盛矣”。

  开元年间,神秀的弟子义福、普寂、敬贤、惠福、降摩藏在河南、陕西、山东等地宣传北宗禅法,势力极强。

  天宝四年,慧能的弟子神会来到洛阳菏泽寺,大力弘扬慧能的学说,使南宗禅法流行于京洛,而神会一系也自成为菏泽宗。

  开元、天宝之间(公元713一755年),义福、普寂、降魔藏等在北方“大兴禅教”。神会的菏泽禅也流行于京洛。随着禅宗的流行,禅门尚茶的风俗流传到社会上。禅宗始兴,饮茶还不普遍,只是“稍稍有茶。”

禅宗大兴,饮茶遂多

  慧能的弟子南岳怀让、青原行思得着马祖、希迁的阐扬,逐渐扩大学说的影响到江西、湖南一带,与在北方占有势力的神秀一系形成对峙。

  马祖随怀让学禅十年,辗转在洪州(今南昌)一带宣传禅法,从而创立洪州宗。其弟子怀海为禅门制订了《百丈清规》,大大加强了洪州宗的势力。

  至德、大历年间(公元756-- 779年),是神秀系的北宗和慧能系的菏泽宗,洪州宗并盛时期,南北禅宗大兴,推动了饮茶风俗的传播,各地饮茶“遂多”。

禅宗广传,饮茶盛矣

  南岳一系,在百丈怀海门下有沩山灵佑,再传仰山慧寂,成沩仰宗,怀海另一门人黄檗希运,再传临济义玄,成临济宗

  青原一系自希迁始,他门下有天皇道悟,再传德山宝鉴,雪峰义存。义存徒众遍天下,其中有云门文偃,由此传承构成云门宗;希迁的另一支药山惟俨,传云岩昙晟,再传洞山良价,曹山本寂,成曹洞宗:义存另一门人玄沙师备传地藏桂深,再传清凉文益(谥号“法眼”),成法眼宗

  建中(公元780年)以后,南宗在南岳、青原两大系下出现五个支派。五家禅中,除临济宗流行于北方外,其余四家均流行于南方。禅林寺院遍布大江南北,禅徒满天下。士农工商刘禅徒饮茶“转相仿效,遂成风俗”,“始自中地,流于塞外”,饮茶“盛矣”。

结语

  禅宗是中国佛教的重要派别,对中国文化的发展影响深远。唐代开元以后,禅宗大兴。先是神秀一系的北宗勃兴,继之是慧能一系的南宗崛起,并取代了北宗,呈“一花五叶”的极盛局面。茶禅一味,禅徒与茶有不解之缘饮茶与禅宗是平行发展的,禅宗兴而饮茶兴。禅宗盛而饮茶盛。禅宗促进了中国人饮茶风俗的形成和广泛的传播。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