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宗文化与九江
中国佛教协会会长传印在致开幕词。
10月30日上午,正值丹桂飘香、红枫溢彩时节,中国禅宗祖庭——湖北黄梅四祖寺人山人海,热闹非凡,由中国佛教协会会长传印长老等国内外高僧大德及社会各界人士参加的万人祈福法会在该寺隆重举行。由此揭开了中国黄冈大别山旅游节黄梅禅文化旅游的序幕。
万人祈福
初升的太阳照耀着高耸的丛林,一条曲折的青石板路通向幽静的远方,那里便是黄梅四祖道场。杏黄色的院墙,青灰色的殿脊,都沐浴在暖红色的晨光中。虽然已是深秋,寺里的参天古木还是那么挺拔苍翠,山光明净,檀香袅袅,更使人觉得心境的空灵。万物一片沉寂,只听到那悠悠钟磬的回声。
古朴地寺院诉说着悠远的历史,吸引着八方来朝的香客。不知是被庄严肃穆的禅院所震撼,还是被博大精深的佛法所点化,众人都收敛起平时嬉闹的性情,带着肃然之情步入万人祈福的会场。
在传印长老的带领下,一众僧侣高声咏颂佛经。顿时,一片空明之声流入耳际,不时点缀着几声磬响。无论是剃度的僧人还是来朝的香客,脸上都浮现一种虔诚,这是一种不掺丝毫杂念的表情,因为,他们在经受一次特殊的“洗礼”。
经声朗朗,时空轮转,那个发生在这片土地上的美丽传说缓缓走来。
美丽传说
白色的月光倾洒在滚滚的江面上,东逝的江水拍打着浔阳的岸头,这一夜,在滔滔的江声里走来了一老一少两位僧侣。老和尚拂去脸上的汗珠对小和尚说道:“吾已送汝至九江,现传位与汝,但此地亦非汝安身之所,汝今好去,努力向南,以后佛法,有汝大行,不宜速说,佛法难起。”顾不上旅途的劳顿,老和尚当即催促小和尚快行。谁曾想,这一次分别竟成了师徒二人的诀别。
诀别语,两三行,诉不尽离愁,却开启了佛教的一段光大之路。这一老一少两位和尚正是佛教禅宗史上不世出的两位奇人:禅宗五祖弘忍禅师、禅宗六祖慧能大师。
禅宗六祖慧能,俗家姓卢,幼年丧父,与寡母相依为命。其中的辛酸可想而知,但童年的苦难,却增添了他勃发的生命力,使他产生了对生命真谛的探索。慧能二十二岁那年,在卖柴时,偶然听人念诵《金刚经》,心身跃动,豁然开悟。慧能告别老母,离开家乡,踏上了远去黄梅,向五祖弘忍求法的道路。求法的艰难自不必说,智者的光辉定不会被尘世所掩盖。于是,接下来发生的故事使慧能真正登上了中国佛学史的舞台。
这一日,五祖弘忍为求嗣法人,便命众弟子各呈一偈(佛经中的唱词),表示自己的悟性。上首弟子神秀呈偈曰:“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此偈一出,众僧侣随即赞叹神秀高深的佛法,只有五祖弘忍觉得这名大弟子“虽有所悟,尚未入门。”此时,一名瘦小的和尚也作了一偈:“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这首偈子正是慧能所作,此偈不但改变了慧能、神秀,以及往后千百万禅僧的命运,还一举改变了中国禅宗的发展方向——弘忍舍弃神秀,将衣钵传给了慧能。
一名初出茅庐的小和尚接承了师傅的衣钵,众弟子当然不服气,五祖弘忍带着慧能连夜奔走,于是便有了在九江发生的那一幕。历史加上传说的演绎,更被人所津津乐道,我们无法考证传说的真实性,但是,禅宗文化却已在中华大地上开枝散叶,繁衍至今。
开枝散叶
佛教传入中国以后,随着佛典的大量译成,以及佛教思想家对于佛法的分类判摄,先后出现:成实宗、华严宗、法相宗、禅宗、净土宗、密宗等十多个宗派。但是,很多宗派只是昙花一现,而禅宗却得以传承并开枝散叶。
禅宗始于菩提达摩,经过二祖慧可、三祖僧璨、四祖道信、五祖弘忍的不断完善,盛于六祖慧能,禅宗文化的发展是佛教中国化的重要进程之一。
禅宗发展,历经四个阶段。唐末宋初,发展为“五宗七派”,此为禅宗发展期;自南宋至明朝中晚期,又繁衍出“话头禅”、“默照禅”,此为禅宗成熟期;明朝中叶兴起“净土宗”,此为禅宗的衰落期;清末民初之际发展出“中兴禅宗”,此为禅宗重兴期。禅宗在中国佛教各宗派中流传时间最长,影响甚广,至今仍延绵不绝,在中国哲学思想及艺术思想上有着深远地意义。
九江由于地域之利,沿袭了黄梅禅宗文化的脉络,更在此基础上发扬光大。九江市区的能仁寺,保持了禅宗文化的基本构架,讲求禅定的顿悟。而位于庐山脚下的东林寺,一股新的宗派正在悄然孕育。
“桥跨虎溪,三教三源流,三人三笑语。莲开僧舍,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庐山以其特有的魅力吸引着各派文化,正是这种特殊的文化背景,揭开了中国佛教新的篇章——净土宗。
“净土宗”完美的融合了儒、释、道,三教文化的精髓,讲求往生净土。号召人们通过虔诚向佛、颂念佛经,而受到西方三圣的感召,早日进入极乐世界。
净土宗的出现,对当时的禅宗文化是个不小的冲击,但这二者的本因并不矛盾,它们的终极目标都是达到理想的净土,只是禅宗强调依靠自身的力量,而净土宗侧重借助“外力”。幸运的是,“禅净兼修”的方式使二者能够共存,禅宗文化流过了九江流向了各地。
禅宗的流播地区主要为江南一带,集中于广东、湖南、湖北、江西、浙江等地区。黄梅无可争议的成为禅宗文化发展的关键之地,禅宗四祖、五祖、六祖皆出于此。可以说,黄梅是印度禅向中国禅的转化地,是禅宗文化重要的发源地。
从地域上我们不难看出,禅宗文化的发展几乎是沿着长江一线而扩展,广东禅宗的兴盛是由于六组慧能在此地开派立说。我们可以大胆猜测,正是长江沿线大开大合的自然风光,造就了人与自然地无限贴近,人与名山大川的对话才孕育出佛教的哲学经典。
妙不可言
什么是禅呢?黄梅四祖寺方丈净慧这样解释禅的涵义。
禅本身是“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是圆满解脱的顿悟法门,无说无示方为“禅”的极致。禅虽无言,藉言而示道,得旨而忘言,真俗圆融,空有不二,方合禅的本意。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禅是一种明净超脱的境界。禅是无处不在的,当禅的精神落实于生活的时候,当生活被禅的光芒所照亮的时候,举足下足,吃饭穿衣,乃至为人处世无不有禅的洒脱自在,生活本身便是禅的境界。
禅不能脱离生活,生活也不可无禅。禅、生活禅、禅文化,三位一体、不可分离。有了生活与文化的具体形式,我们才能感悟和达到禅虚灵无昧的超越意境;禅在生活中落实,使生活得到升华与净化;而文化中有了禅,才会有品位与内涵。
觉悟人生,奉献人生,在生活中修行,在修行中生活,此时的禅意已经超出了宗教的界限,上升为一种哲学。交流禅文化、研修生活禅、体会禅喜悦、分享禅境界,实现个体、社会和环境的净化和美化,禅意至此方才功德圆满。
- 上一篇:江苏昆山华藏寺举行朱有宝居士灵骨入塔仪式(图)
- 下一篇:幸福需要来争取
- 佛说人生哲理 佛说人生感悟的句子
- 维摩诘所说经原文
- 这样回向最有效
- 打坐的方法 初学打坐的正确方法
- 禅宗小故事十三则
- 神奇的求财方法
- 马祖道一:想尽办法令弟子开悟
- 《信心铭》释义
- 禅宗公案大全
- 禅修打坐时是睁眼好还是闭眼好?
- 令人开悟的佛教禅诗一百首!
- 为什么要上香
- 如何战胜心魔?
- 《金刚经》的十大威力
- 景德传灯录
- “即心是佛”的参禅之道
- 慧可断臂求法是真的吗?二祖断臂求法的故事
- 六祖慧能_禅宗慧能大师的一生
- 打坐导致性欲冲动,怎么办
- 临济宗历代传人
- 十恶八邪
- 看别人不顺眼是自己修养不够
- 《禅门日诵》简介
- 千休万休皆不如一休
- 参透生死令人动容 圣严法师圆寂前曾拒绝换肾
- 禅定境界分别为哪九个层次呢?
- 佛教中的禅宗五祖是谁?禅宗五祖弘忍大师介绍
- 佛家经典禅语
- 一生绝不能做的两件事
- 心口不一 贵耳贱目
- 马祖道一:对佛像吐痰也是菩萨境界
- 指月录
- 野狐禅公案三则
- 庞蕴居士的神奇故事
- 上无片瓦盖头,下无寸土立足
- 听鸡蛋和你讲话
- 在修道路上,管好你的这些动物和这条虫子
- 月在佛教中的寓意
- 大和尚“绝情”度贫母
- 禅宗七祖
- 禅宗的起源与二十八代祖师
- 禅修已收纳所有佛法
- 佛法工夫在于觉不觉悟
- 修行者每天发四弘誓愿的用意
- 修佛法者,首先立坚志
- 佛教并非都劝人割爱出家
- 一会善一会恶不能长久,唯有忏悔惭愧才可长久
- 看清因缘才能在修行的同时影响他人
- 非空非有 即空即有
- 信佛就要明白世法的值不值得当中是觉悟还是颠倒
- 游报恩寺,让白居易暂离红尘,享受了无尽禅味
- 希运禅师古诗《尘劳迥脱》解释
- 从五言律诗《余住无方所》看拾得无牵无挂,逍遥自在
- 寒山和尚的大乘佛诗《嗔是心中火》讲了什么?
- 王维的《过香积寺》表达了什么?
- 心本无生因境有
- 当说别人时要不断地省察自己
- 道谦禅师送信开悟的故事
- 听其言,观其行,辨其心
- 用心去看世界
- 禅宗成就的是什么佛?
- 不能自我反省,再卓越超群也只能英雄气短
- 心有一丝挂碍就不能自在
- 禅宗与其他宗派的区别,禅宗的特色
- 现前修为最终一念圆满
- 《修心要论》是弘忍作的吗,是本什么样的书?
- 真正理解了佛法才是真修行
- 三界内外是空无物的
- 佛法讲最后圆满身不依据身份背景做佛事
- 深悟深参心行处
- 从禅诗《饭覆釜山僧》看诗人王维供养僧人饭食
- 持佛号的心是始觉 所持的佛号是本觉
- 白话诗僧王梵志《我有一方便》蕴蓄的佛理和处世哲理
- 自己要觉悟好人生
- 时而转弯,时而放平
- 学会自利利他
- 诗僧王梵志诗作《城外土馒头》解说
- 从有求到无求 从有学到无学
- 佛法在世间 不离世间法
- 唐代诗人綦毋潜夜宿龙兴寺的的所见所闻
- [放生起源]寺院设立放生池在经典或传统上有什么根据?
- [感应故事]心经故事
- [白茶]什么是白茶,有哪些品种?
- [白茶]什么是白茶?白茶的简单介绍
- [佛与人生]面对别人的批评,应该怎么做?
- [佛学常识]八关斋戒的解释、戒相、功德利益
- [佛学常识]袈裟是什么意思?为什么叫福田衣?
- [佛学常识]为什么把佛法僧三者称为“宝”?
- [佛学常识]为什么要皈依三宝?归投三宝令身心安稳
- [人物故事]佛教贫女供灯的故事与启示
- [佛经故事]释迦牟尼佛和菩提达多的双头鸟故事
- [佛学常识]食存五观指的是什么?
- [人物故事]阿育王的小王妃须阇哆,持戒穿素服得宝珠
- [禅宗公案]老修行人“三十年不冒烟”的故事
- [佛经故事]富孩子变穷孩子,《法华经》穷子喻的故事
- [佛学常识]布施的意思与种类
- [佛经故事]伽尸比丘尼身披袈裟出生的因缘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