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华人佛教 > 禅宗 > 禅宗五家 >

云门宗祖庭是何寺,在哪里?云门宗祖庭云门寺介绍

云门宗祖庭是何寺,在哪里?云门宗祖庭云门寺介绍

  云门宗祖庭是云门寺。云门寺,又称大觉禅寺,位于粤北乳源瑶族自治县城东北六公里的云门山下,是中国禅宗五大支派之一云门宗的发祥地。禅宗六祖慧能圆寂后,嗣法弟子有南岳怀让和青原行思两个法系。至唐末五代间,南岳一系形成沩仰和临济二宗,青原一系分出曹洞、云门、法眼三宗,合称禅宗五家。云门宗的法脉传承依次为:青原山行思——道悟——崇信——宣鉴——义存——文偃。

  云门文偃(864-949),俗姓张,嘉兴(今浙江)人。出家后到各地参学。初参睦州道明,后参义存,获得印可。文偃在福州象骨山雪峰广福院又得到了义存的印可后,投奔知圣禅师。知圣禅师圆寂后,文堰禅师应后梁广王刘龑(即后来南汉高祖,917—923)之请,继承灵树知圣禅师法席。由于文堰禅师“倦于迎接,志在幽栖”,遂于后唐庄宗同光元年(923)向广王请求转移寺庵。获许后,率众来到乳源县云门山,修复残破的光泰禅院,创建了云门寺。“因高就远,翻地为基,鼎革废址,创建梵宇”,后唐明宗天成二年(927)竣工。广王赐名“广泰禅院”,后又改为“证真禅寺”。北宋太祖乾德元年(963),南汉王刘振于大宝六年(1963)改寺名为“大觉禅寺”,一直沿用至今。因其位于云门山下,故又名云门寺。

  云门寺建成后,香火渐旺,至北宋时达到鼎盛。北宋吴奎曾写有《游云门寺留题灵运上人房》一诗,诗云:“云门入云深,树密山转幽。溪亭修竹里,激激玉泉流,仁智所遐想,古今为胜游。我乘休沐至,穷览殊难周。金碧楼殿午,寒香松桂秋。清风动高兴,飘越不可收。禅师索题诗,捉笔事冥搜。欲速驰思远,顷刻历九州。象外有真物,惝怳难为求。徒形陈熟言,羞涩为尔留。”南宋以后,逐渐衰败。北宋徽宗建中靖国年间(1101),僧绍资曾对寺院加以重修,至于南宋、元朝是否重修过,已无史料可查。

  明清时期,曾数次重修云门寺。据《韶州府志》记载,明洪武初年僧了偈、成化五年(1469)僧法浩都曾对云门寺加以重修。至于具体的修建情况,已无从考证。据万历十二年(1584)乳源知事赵佑卿所撰《云门寺山门记》记载,云门寺主持法传禅师,“独募缘重葺之”。据碑文资料记载,清代曾多次对云门寺加以修葺。康熙二十一年(1682),邑侯舒公因文堰禅师像建成800余年来,“遐迩士庶”,“祷雨祈晴,默佑多焉”,于是捐资为其镀金。

  康熙三十五年(1696),乳源县正吴奕芳见云门寺“栋宇飘摇”,祖庭外仅存的大雄宝殿“亦复聊蔽风雨”,三宝佛像也都“剥落无光”,一地面杂草丛生,于是决心修葺。先是出资重修祖庭,六年后又与刘朝柱联合捐资装饰三宝和其他大士像。道光二十九年(1849),武举邵汉卿游览云门山时,见云门寺“廊檐倾颓”,“禅堂草茂”,于次年召集十七人集资买料,对云门寺的廊檐栋宇、照墙、雨道拱门、神厨佛座等加以翻新。

  1943年,近代名僧虚云大师从广东曹溪来到云门寺,见古寺年久失修,残破不堪,但文偃祖师肉身犹存,就发愿重兴云门宗祖庭。1943年至1951年,在虚云的努力下,历时十年,先后修建殿堂楼阁三百余间,并安禅传戒,演教弘宗。1953年起,虚云的入室弟子佛源法师继任云门大觉寺方丈,实行农禅并重,以寺养寺的方针。

  1983年,国务院确定云门大觉寺为汉地佛教全国重点寺院,受到政府的重视和保护。之后,佛源法师回到云门,重修寺庙,再塑佛像,恢复佛教活动。1984年,在政府的支持和海内外信徒的资助下,又再次对云门寺进行了大规模的重建工作。云门寺现在主要建筑有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法堂、钟楼、禅堂、斋堂、教学楼、功德堂、延寿堂等。还有寺前观音山,寺后九仙岩、钟鼓山等山水名胜。

  寺内还有不少现存的古迹,山门内壁存有著名的两通石碑,为佛教珍154贵文物。一通为《大汉韶州云门山光泰禅院故匡真大师实性碑》,五代十国南汉大宝元年(958)十二月立,石灰石质,阴刻楷书,共两千三百零九字。该碑记载了云门寺开山祖师文偃禅师经历、云门寺创建和云门宗起源等内容。另一通为《大汉韶州云门山大觉禅寺大慈云匡圣弘明大师碑》,刻于五代十国南汉大宝七年(964)。碑高2.6米、宽1.3米、厚0.22米,石灰石质。碑文楷书阴刻,共三千四百三十三个字,记述云门祖师文偃禅师经历,南汉王敕赐其谥号和宜升寺誉等内容。陈守中撰文。清代嘉道年间,阮元《广东通志·金石略》辑录此碑全文。

  云门寺的四面层峦迭嶂,山高林密,猿猴、白鹏等珍禽异兽,时有出没。环寺苍松挺劲,竹影摇曳,令人流连忘返,为乳源八景之一、岭南胜地。深厚的佛教文化底蕴加之幽雅的环境,吸引了国内外大批僧众前来礼佛观光。近年来,云门寺接待的国内外四众弟子、知名人士和旅游者数以十万计。现在的云门寺,“既是宗教活动的场所,又是乳源的旅游胜地和开展海外联系活动的窗口。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