沩仰宗祖庭——“小释迦”
从山上的墓塔群下来,崎岖的山道引领人们来到一个名叫塔坪里的地方。块块牛舌田环绕着一块菜地,几畦小白菜,还有一些油菜,金黄色的花朵正在怒放。这里就是慧寂禅师宝塔故址,曾立有“仰山小释迦慧寂大通宝塔”的石碑,地表的墓塔虽然全部毁坏了,地下的部分还保存完好,在发现时用水泥封存起来了。一代禅宗巨匠的舍利子便安放于此。慧寂禅师乃韶州浈昌(今广东南雄)人,早在九岁(807年)时就出家住在寺院,年十四父母求其返家,想让他成家立业,他坚辞不从。十七岁时,又求双亲让他回寺院念佛,父母坚决不答应。夜深沉,忽有二道白光从曹溪直贯其屋,这曹溪正是禅宗六祖慧能说法并圆寂之地。慧寂毅然断左手无名指、小指,跪在父母前,力求准许出家。双亲知已不可留,含泪应允了。
慧寂再返广州和安寺投在著名禅僧不语通门下,剃度成为正式的僧人,这中间的曲折过程已耗去八年了,真所谓精诚所至金石为开。这不语通和尚不是佛门中一般的人物,他曾学禅于江西奉新百丈寺,是大和尚百丈怀海的弟子。史籍中记载了这样一段关于不语通禅师与慧寂的公案:有一天,不语通要慧寂搬一张床过来。床搬过来了,不语通忽然大声呼喊:慧寂!慧寂忙应诺。不语通问:床的那边是什么东西?慧寂定晴一看,回答说:是枕头。不语通又问:枕头那边是什么?慧寂再看,回答说:没有东西。不语通再大声喊道:慧寂!慧寂又应诺。不语通雷鸣般叫道:是什么?慧寂默然无对。不语通大声喝道:去!
这段公案也许让人读得一头的雾水。其实,不语通和尚所提问题带着禅宗的机锋,而老实的慧寂和尚每次皆以实情告知,这正落入了禅宗的所谓“法执”。“法”意指一切观念、概念、思想、看法,等等。人们执着于“物”,于是有了“念”,有念即有了“行”,有行即有“无明”,此陷人于世俗无边苦海之中。禅宗要断人的“物执”,认为先要断人的“法执”。不语通问这问那,皆是要启发慧寂弃言语的逻辑、实指;慧寂没有开悟,只以实情实事告之,这正犯了“言诠”,被“法”所迷所执,故不语通大和尚最后叫道:“去!”去者,意为慧寂仅在此处习禅修行已不够了,需要四处游方,进一步参禅悟道。
于是,年仅十八的慧寂尊师命,打起行装,托钵出了寺门,开始四方求法的生涯。慧寂先来到江西的吉州耽源山,在应真禅师座下参禅。应真禅师是南阳慧忠的弟子,系六祖慧能门下二世。数年过去了。慧寂在应真禅师的指点下,已有所悟,收获颇多。一日,他又收拾行装,西行湖南。日夜兼程,风餐露宿,来到宁乡县西大沩山,求道于灵祐寺禅 师。
灵祐大师,生有异禀,曾游方浙江天台山,途中偶遇著名的和尚寒山与拾得。寒山云:“千山万水,遇潭即止。”灵祐遂往泐潭,即今之靖安宝峰寺,见怀海大师。怀海一看灵祐,便许之入室。后又随怀海移住奉新百丈山,灵祐刻苦 修禅不题。
一日从江西修水黄龙山来了一位善察风水地理的司马头陀,他对怀海大和尚说:“我前在湖南觅得一山,名大沩,将来是一处可容纳千五百禅僧之地。”怀海一听,问道:老僧去得否?头陀说不行。怀海又问:我座下有人住得否?头陀巡看一遍,指着灵礻右 禅师说:此人正是沩山主人。怀海夜召灵祐入内室,吩咐他去湖南沩山,传其法嗣。
灵祐禅师尊师命去大沩山,在深山老林艰苦修习七八年,直到慧寂从吉州耽源山行脚来此。灵祐问:你是有主的沙弥,还是无主的沙弥?慧寂却说:有主。灵祐又问:“主在何处?”慧寂一语不发,只是从东过西而立。意思是,只要对他习禅有助,天下何人不是师尊?慧寂反问:如何才是真佛的住处?意思是问:佛在哪里?如何成佛?这是学佛之人都想知晓的问题。灵祐的回答实在是出乎慧寂禅师意料之外的,他说:“以思无思之妙,返思灵焰之无穷。思尽还源,性相常住。事理不二,真佛如如。”这是说:如果人们用日常的思维和语言去体会佛法,是无法得其门而入的。这一点,慧寂禅师早在不语通大和尚处即已得到过警示。所以,人们必须脱去“思”方可得到“无思”之妙,不向外求佛,而返思自我之“灵焰”,意识到在本源上,人人皆有佛性,人人皆可由自性而成佛。真正明白了“事”与“理”不二的道理,实际上也就找到了“真佛”之所在了。慧寂闻言,顿时了悟,即执弟子礼,这一住便是十五个春秋。《人天眼目》中说他们师徒俩:“父慈子孝,上令下从。你欲吃饭,我便捧羹;你欲流江,我便撑船。隔山见烟,便知是火;隔墙见角,便知是牛。”师徒二人真个是心心相印,志同道合,沉潜于参禅。
历史上的慧寂大师就是以善农耕闻名于世的。眼前累累梯田,不知在一千三百多年前,洒下了大师多少汗水?又让多少禅僧获得了温饱?农禅并重的修行方法,是中国化佛教的宝贵法门,这避免了因耗费大量的社会资源又不事生产而引起世俗政权的犯忌,甚至遭来“法难”。
有一天,师徒二人得闲游山,累了,灵祐坐在磐陀石上小憩,慧寂则垂手侍立一旁。天上,一只乌鸦一掠而过,“啪”,掉下一只红柿子。慧寂忙上前拾起,用清泉洗净,递给师傅。灵祐言:你在何处得来?慧寂答:这是因为您大和尚道德感动天地而获。灵祐说:你也有份。说着便将柿子分一半给他。不要小看这个传说,它蕴有两层含义:一是禅宗沩仰宗是师徒两人共同开创的;另一则意味着慧寂禅师将要告别沩山,别立道场,开创新的基业。
- 上一篇:沩仰宗祖庭——“仰山门风”
- 下一篇:沩仰宗知识
- 佛说人生哲理 佛说人生感悟的句子
- 维摩诘所说经原文
- 这样回向最有效
- 打坐的方法 初学打坐的正确方法
- 禅宗小故事十三则
- 神奇的求财方法
- 马祖道一:想尽办法令弟子开悟
- 《信心铭》释义
- 禅宗公案大全
- 禅修打坐时是睁眼好还是闭眼好?
- 令人开悟的佛教禅诗一百首!
- 为什么要上香
- 如何战胜心魔?
- 《金刚经》的十大威力
- 景德传灯录
- “即心是佛”的参禅之道
- 慧可断臂求法是真的吗?二祖断臂求法的故事
- 六祖慧能_禅宗慧能大师的一生
- 打坐导致性欲冲动,怎么办
- 临济宗历代传人
- 十恶八邪
- 看别人不顺眼是自己修养不够
- 《禅门日诵》简介
- 千休万休皆不如一休
- 参透生死令人动容 圣严法师圆寂前曾拒绝换肾
- 禅定境界分别为哪九个层次呢?
- 佛教中的禅宗五祖是谁?禅宗五祖弘忍大师介绍
- 佛家经典禅语
- 一生绝不能做的两件事
- 心口不一 贵耳贱目
- 马祖道一:对佛像吐痰也是菩萨境界
- 指月录
- 野狐禅公案三则
- 庞蕴居士的神奇故事
- 上无片瓦盖头,下无寸土立足
- 听鸡蛋和你讲话
- 在修道路上,管好你的这些动物和这条虫子
- 月在佛教中的寓意
- 大和尚“绝情”度贫母
- 禅宗七祖
- 谁人束汝
- 生死由它
-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佛性常清净,何处惹尘埃的阐说
- 什么是道?清净之水
- 度众生要带众生业供养
- 从谂禅师《鱼鼓颂》解读,修道学禅也在于缘起性空
- 云门宗祖庭是何寺,在哪里?云门宗祖庭云门寺介绍
- 白居易《僧院花》解读,这是一首极饶意趣的禅诗
- 禅宗的“不立文字,教外别传”
- 知足不是得少为足
- 灵隐寺在哪?杭州最早的佛教名刹灵隐寺介绍
- 禅门喝叫
- 你的心是满的还是空的?
- 禅宗的起源与二十八代祖师
- 禅修已收纳所有佛法
- 佛法工夫在于觉不觉悟
- 修行者每天发四弘誓愿的用意
- 修佛法者,首先立坚志
- 佛教并非都劝人割爱出家
- 一会善一会恶不能长久,唯有忏悔惭愧才可长久
- 看清因缘才能在修行的同时影响他人
- 非空非有 即空即有
- 信佛就要明白世法的值不值得当中是觉悟还是颠倒
- 游报恩寺,让白居易暂离红尘,享受了无尽禅味
- 希运禅师古诗《尘劳迥脱》解释
- 从五言律诗《余住无方所》看拾得无牵无挂,逍遥自在
- 寒山和尚的大乘佛诗《嗔是心中火》讲了什么?
- 王维的《过香积寺》表达了什么?
- 心本无生因境有
- 当说别人时要不断地省察自己
- 道谦禅师送信开悟的故事
- 听其言,观其行,辨其心
- 用心去看世界
- 禅宗成就的是什么佛?
- 不能自我反省,再卓越超群也只能英雄气短
- 心有一丝挂碍就不能自在
- 禅宗与其他宗派的区别,禅宗的特色
- 现前修为最终一念圆满
- 《修心要论》是弘忍作的吗,是本什么样的书?
- 真正理解了佛法才是真修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