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居第五十九日(四):空众生业见佛功德
菩萨四种正修行功德成就之二
【二者彼应化身。一切时不前不后,一心一念,放大光明,悉能遍至十方世界。教化众生种种方便。修行所作,灭除一切众生苦故。偈言:无垢庄严光,一念及一时。普照诸佛会,利益诸群生故。上言不动而至。容或至有前后,是故复言一念一时无前后也。——昙鸾法师《往生论注》】
我们看看这个“无前后”的作为。菩萨第二种正修行,这个正修是一定是周遍的,一定是一念一时的,这个正修一定是念佛,我们一定看到这个地方,它贯穿始终不能忽略的。
“彼应化身”。这是个大问题了,念佛人跟应化身有什么关系呢?这里说“一切时不前不后”。这是十分重要的,这是念佛的一个特征。其他修行谈不上一切时,谈不上不前不后,唯有诸佛如来亲证法性周遍,才能做到“一切时不前不后”,他有这样的作为力。未证周遍,是名菩萨,若证周遍了,我们就不称其为菩萨了,就也称佛了。所以说这个念佛法门,在念佛之时,其功德是不前不后的,是周遍的,是普利的。
过去、现在、未来这三世,实在是一切有情固定的一个概念,就是我们把时间做了一个分割。本来是圆融无碍的东西,我们把它割裂了。实际这个相续性,也称为圆满性。我们从圆满性来看,这三世你没办法把它切割出来的。所谓的凡夫,凡在哪儿了呢?就是把它分割的太清楚了,不分隔就受不了。所以,过去现在未来是我们凡夫心所现的心所,在诸佛如来那儿没有这个玩意,他是以圆满性圆满见,看到的都是圆满的,你过去现在未来倒过来倒过去的跟他没关系,一点关系都没有。
我们要空众生业而见佛之功德,你不空众生业,你见不了佛的功德,为什么呢?众生业习占据了你的心。我们不念佛,九界的东西就占据了我们的身心世界,分别执著就占据了我们的生命意识,你走不出来。所以佛讲这个无常啊、无我啊、苦空,他讲受苦,讲本性空,什么本性空呢?众生作业分、意识分、执著分,空。此处空,诸佛庄严成,此处要不空,诸佛庄严就显示不出来。
所以我们忆佛念佛,不空众生业,不空九界业,我们念不成佛。你那儿满满的,怎么念佛呢?念佛是包装,不是里面内容。我们知道九界是空,九界的业不可得,这时候我们念一句佛就是一句佛,圆满印契,里表一如,不是说外面包装个念佛,里面想的都是人我是非,现在把人我是非一空,九界的因缘、凡圣都空了,我们再念一句阿弥陀佛,那内外光明,无前无后,无自无他,无对无待。
我们就是要知道这个概念的分割,实在是凡夫的一种执著。它没有这个实际的事情,但我们执著就会造成一个坚固的共识,这个共识没人敢推翻啊,因为它很坚固。坚固这个东西太厉害了,就是你说不服人的,他说的很实在很具体,大家的意识往上一贴,没法动摇,过去什么、未来什么,好了,我们的心不圆满了,分成一块一块,东一块,西一块,南一块,北一块,过去一块,现在一块,未来一块,处处设障碍,什么障碍呢?——这种分隔的障碍。
分隔产生对立,对立就造成大小,大小造成得失,得失造成人我,人我造成冲突,冲突那就是苦海无边。我们坚固在这个世界中,没有圆满见,没有一切智,没有得法眼净。这个“法眼净”就能破除我们染著心智的执著、自业他业共业共识的执著。破除不了共识的执著,你不能傲然独不群,你不能真的象须弥一样住持这个法界,住持在这个空间,为什么呢?你只能是和大家都一样,都一样昏昏呼呼,都一样的固执坚固。我们经常看到经典上写,佛一讲法,大家一欢喜,就得法眼净了。他就说,世尊啊,我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我依如来出家,如来至尊等正觉是我所尊。佛说“得戒”。走吧,人家成阿罗汉了。过去“善来”就是这样,比这还省心呐,这叫三语比丘。
我们没有圆满见,过去我怎么样,未来怎么样,修来修去修不成。怎么修不成呢?因为它已经坚固地分割了,并且还是个共识,你要不这样,大家把你加持成这样。
我们天天忏悔时说“你忆我清净”,有人说我才不忆你清净呢!实际我们真正忆人清净吗?你不念佛,你想忆人清净,那是在掌自己的嘴。你观察观察,你说我忆某某某清净,你一忆,结果一大堆的不清净就来了,为什么呢?你分别执著的意识太坚固了,他做了很多事,你不能令他清净,对不对啊?这太厉害了,这里面简直太不可思议了。
所以念佛能净化世间,一切时不前不后。念佛人、应化身,我不给它划等号,放到一起你可以观察。观察没问题啊,观察不丢失东西,不损失,可以依法随时调整,若有错误引导了,你马上就可以校正它。我要说你应化身,你出事不出事?噎住人了,对不对,这一群应化身呢,麻烦了嘛。
这个“一念及一时,不前不后,放大光明”,这一点很容易造成误区——没有光啊,怎么看都没有光啊,念佛怎么没有光呢?肯定是没光,佛菩萨来了才有光呢,天人来了有光,我们来了没有光,你念佛人也白搭。我们出问题了。我们问题出在这两个眼睛了,我们认为这儿有光。打个探照灯,啪一打开眼都花了,人说光来了。那是电能,照你一次,一关灯还是黑暗。而这个性光、心光,我们一般称为光光相应,我们一般只要一个单面的光,这就出问题了。过去说千江有水千江月。我们就不想想我们心里面有没有水。月亮在那儿照着呢,我们心里没有水啊,放不了光。
所以我们念佛人啊,要知道我们真正地把九界的业暂时打包放一放,先放在你旁边,随手可以碰到的地方,你要的时候再拿回来。先打包,越彻底越好,这时候念一句佛,绝对有光。这个什么光呢?把九界清光了。你不要小看你这个光,这个光不可思议,你要试一试。你说怕清光了一穷二白,你就放在你触手可及的地方,写个标号,这是某某某的九界业力。我们真清理的时候我们害怕,你做一个金盒子、银盒子都行。但有一点你要知道,这个光光相应是很重要的。这讲的很清,说不前不后,一心一念放大光明嘛,对不对啊?所以说我们能不能一心一念把九界的业空一空呢?
可以尝试地观察,真是可以给自己做一个安慰的做法,说九界还是有很多好东西呢,象菩萨、声闻、独觉,象人天福报等等,都是很好的东西,先做个记号,放在身边,但你一定要从你生命世界剥离开一遍,要不然你体会不到阿弥陀佛圆满的智慧光,我们很多人啊,就被这个菩萨啊,声闻啊,缘觉啊,天人啊,或者说我们自身在这个现实中体会到的一些善的喜悦啊,还充斥着我们的身心与记忆。没有清洗过,没有真正地顺性地平等地深观过,就是没有清过场,这里面很多散杂人员在闯来闯去,你念一句佛,还是散杂人员。你要彻底清场了,你念一句佛,这个场里面就一个佛,啥你也都看不到,那照耀的是清清晰晰的,你再念两句,观音势至就出现了。
你不清场不行,但我们学不会清场,不知道怎么清场,此处就教我们清场。所以“不前不后”,就是你每一个当念,你每一个现下,每一个缘起中,你尝试着清清场,把你过去记忆的善、恶、是非人我清一清场,我都放一放,我来轻轻地念一句南无阿弥陀佛,轻轻地随顺着法性、随顺着佛的功德来观察一下这个世间,观察一下你现前这一念的作用是什么?清场以后的作用、不清场以后的作用是什么?
所以,杂缘炽盛埋没众生心,令众生心不能清晰了知,所以很多人念佛念的很费力,但一念还是杂缘炽盛,你把这个杂缘都清场了,就要冷处理,不要怕手段狠。若怕手段狠了,你把他放在触手可及的地方,你只管狠一次,你知道这还属于你。很多人害怕这一点,心里上有畏惧,说这个处理掉咋办呢?实际我们心中很多莫名。可以试验,可以作为。
“悉能遍至十方世界”。我们说佛心充满于法界,众生心若不执著是不是充满法界呢?若执著,怎么能充满法界呢?其实佛心充满于法界,佛身充满于法界;众生心,不执著,亦充满于法界;众生执著心,亦充满于法界,只是片片点点起作用罢了,就他那个执著的点在起作用,不执著的点,他不知道作用力了。所以我们的心、本性,与佛的本性都是充塞着法界的,周遍如实的,性德一如故啊。性德,你没办法把他区分开,要把它区分开了,就不能称为佛心了,可能称为众生心了;就不能称为本性了,只能称为表相性了。
这一点,我们可以善思维,不要忘了此处是观察门啊,这是菩萨正修行的观察门。我们怎么入菩萨正修行功德庄严呢?就是让我们去观察,去用心念细细地体验,去感知,去触摸它,去了解它的温度。你要是蹲在自己业力的感受上,你只能蹲在那个地方,你走不动的,你被囚禁于此了,过去叫窠臼,你落在那样一个深深的深渊里面了——业力的深渊。
“教化众生”,众生者,执著者是啊,没有一个众生不是因为执著而成就的。放下执著那一片刻,这个众生觅之不得,皆是觉悟者。我们这样去实践,这样去观察啊。若是两个人在一起,对方很执著,你也很执著,两个人就很痛苦;若是对方很执著,你要放松一点,你不执著,对方就感觉到轻松一些;你一直就不执著,对方再执著也没法执著了。但是你要坚持,不坚持就相续不下去,说我不执著很好受啊,别人一看这个人看起来还是调柔一些,但有习气一上来,别人一看啊,假的,假不执著,假放下,假看透。虽然是习气蒙蔽了,但是他毕竟那一刻钟不得了,那一刻钟他尝试过,他体验过,他观察过放下的轻松与喜悦,那一刻随顺法性的解脱与自在。我们不能对自己对他人要求太高了,太高了,第一不符合现实,第二失去了我们正修行的意义,所谓正修行是什么呢?恰当的,能接受的,能实践,能碰触到,那就对我们来说就十分有意义。
“教化众生种种方便”,这个方便不求自得,何以故呢?悲智具足故。顺应性德,一切有情福慧具足、悲智具足。过去人宣讲《法华经》,一定要把那四句偈子背一遍——诸佛两足尊,知法常无性,佛种从缘起,是故说一乘。它讲的什么呢?讲的《法华经》。《法华经》讲的什么呢?一乘教,什么是一乘教呢?诸佛两足尊。怎么体验呢?知法常无性。智慧、慈悲、福慧,就这么一点点。那个下手处啊,很简单,但你下手要准,看得要准,思维的准,用的准,你要十分纯熟。
过去我遇到一些出家师父讲,再比我们老一代、老一代,再老一代的人,他们以前教念一个东西,少者八万遍,最少的是八万遍。好比说念这个偈子,念八万遍去,念了你就知道这八万遍是什么意思了?——这个偈子是从你心底升起来的。你一想《法华经》,就想起法华经四句偈;《金经刚》四句偈——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经典的概念跟你心里的概念没有差别了。
很多经典都用四句偈子来表达,即使很长很长的经典,它可以用一个偈子表达出来,“乃至说此经四句偈”,佛为什么这样说呢?佛在世的时候,很多人去托钵不会说偈子,也不会讲法,世尊说“乃至四句偈”,就是说你可以说个偈子,他还不会说,世尊教他“所谓布施者,必获其利益,若为乐故施,后必得安乐”。他还不会,可以背一背。托钵的时候背一遍。那也是说法,为什么呢?他传达佛陀所观察的缘起结果,那也就是象佛一样地讲法,宣化佛陀的知见与观察力。那么经典上的偈子,亦复如是。
我们念“南无阿弥陀佛”的名号,十方诸佛所称念。佛一定在念南无阿弥陀佛。你说不会吧,我们才念吧,佛怎么会念呢?佛肯定不念。不,阿弥陀佛因地的愿很清晰,他说——设我成等正觉,十方诸佛若不咨嗟称我名者,不取正觉。我要成佛了,佛都得称我的名字,这不得了,这句话,明天再讲!
(岁次辛卯六月十五2011年7月15日)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1
- 宗镜录卷第一
- 宇宙大学里,用心交出人生成绩单
- 佛教对「临终关怀」的看法
- 宗镜录一百卷(第一卷~一百卷) 宗镜录序
- 七佛传法偈(三)假借四大以为身,心本无生因境有; 前境若无心亦无,罪福如幻起亦灭。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2
- 大般若经要解——般若的观行
- 佛教对「女性问题」的看法
-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 第一卷
- 心经的人生智慧—《心经》者何
- 定慧之路 第一讲
- 占察善恶业报经 1
- 《大乘百法明门论》讲记之一
- 七佛传法偈(七)法本法无法,无法法亦法;今付无法时,法法何曾法。
- 佛教对「自杀问题」的看法
- 七佛传法偈(二)起诸善法本是幻,造诸恶业亦是幻;身如聚沫心如风,幻出无根无实性。
- 二课合解 第一讲
- 十二因缘法
- 慈悲三昧水忏讲记卷上(1)
- 七佛传法偈(一)身从无相中受生,喻如幻出诸形像;幻人心识本来空,罪福皆空无所住。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3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6
- 心经的人生智慧—人生的大智慧
- 妈妈的乳汁
- 四圣谛讲记 第一卷 苦~轮回之苦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4
- 修习止观坐禅法要 1
- 《无量寿经》之八相成道(一)
- 《圆觉经》讲记 第一章 文殊菩萨章
- 《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序品第一节录
- 印光大师传奇 第一章 早年坎坷
- 摩诃止观卷第一上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10
- 印光文钞全集 增广印光法师文钞卷第一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5
- 心经的人生智慧 解脱痛苦的原理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8
- 宗镜录卷第二
- 妙境法师主讲:八识规矩颂讲义(1)
- 身外之财终舍离,所造之业如影随
- 佛法的中道观
- 明心见性是怎么来的?利根是天生的吗?
- 学习佛陀冥想静坐,就可以悟道成佛吗?
- 佛性不分南与北,为人不与比高低,广修福慧获法喜
- 深着虚妄法 坚受不可舍
- 人为什么要摆脱痛苦和烦恼,目的是什么?
- 什么是不善业,为什么要远离一切不善业?
- 当业障现前时怎么办?随缘了业,究竟解脱
- 出家人与在家信徒要保持距离,才能更好地度化众生
- 如何面对喜欢吃喝玩乐,做不如法事情的朋友?
- 每个人的福报都是自己修来的
- 人与人之间的相处,要保持一定的距离
- 佛教对世界的认识——因缘因果
- 护念他人善用心,学佛慈悲须践行
- 如何报答佛陀的恩德?依教奉行就是对佛最好的报恩
- 真正完美的人生,需要具足这八种圆满
- 只有无漏的福德,才是真正的功德
- 印光大师是后世佛弟子学习的榜样
- 无论哪种供养,都离不开善用一颗欢喜的心
- 敬畏因果,努力修正自己的行为、语言和心念
- 一人独坐、内心空闲,无甚杂思
- 皈依三宝是踏入佛门的第一步
- 跳出三界得解脱
- 如何呵护发起普利众生的愿心,使发心不消退?
- 人与众生的关系,是佛教伦理的核心和主体
- 每个念佛人在极乐世界都有一朵莲花
- 佛教是宿命论吗,我们这一生的努力有用吗?
- 为什么有人对佛法深信不疑,有人却生不起信心?
- 什么是外道?心外求法是外道
- 学佛人多拜几个师父,去极乐的几率也就越大,对吗?
- 为什么说皈依三宝就可以找到依靠?
- 善事要尽心尽力去做,恶事则要毫不犹豫的断除
- 佛号代表佛智与法界
- 一念净心的宝贵性!
- 佛教所说的业报是什么意思?业报的意思
- 极乐世界的神秘面纱
- 造什么业就感什么果!
- 地狱到底有多苦?都是自招的业报
- 学法就是为了导正心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