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居第二十七日(一):我们美好的新生之地
安居第二十七日(一):我们美好的新生之地
我们学习的主要目的一定不要迷失,这个主题一定要十分清晰地贯穿于始终——解决我们日常生活中的烦恼、习气,使我们在修行的路上,或者人生的路上,有一个有实际效果的法则的熏修。因为这不是学问的学习,所以一定把心理放得越轻松越好,这样对我们每个人来说也比较公正一些。因为学习十分容易就进入一种理论学习的进趣状态,十分容易形成这种意识,所以这个一定要提醒自己。
八者,庄严三种功德成就。庄严三种功德成就者,有三种事应知。何等三种?一者水,二者地,三者虚空。
提到三种事——水、地、虚空,我们就很容易会想到娑婆世界的地、水、虚空。在唐朝时期,人们认为我们这个世间是由六大类物质组成的(地水火风空识)。
过去人修行,尤其是唐密,比较在意这个五轮塔,其形状很简单,用地,水、火、风,空这五轮把人的身体状态做了一个表述,并用这个机制来修法。再加一个“识”,就是六大,过去人认为世间是由这六大组成。前五个是无情,“识”是有情,分情世间与器世间,这样简单地做了一个划分,作为认知世界的方便。
庄严水功德成就者,偈言:宝华千万种,弥覆池流泉,微风动华叶,交错光乱转。
天亲菩萨用一个偈赞来表述水功德成就。水与功德联系在一起了,它滋养宝华啊,出生一切众生,接纳一切众生,“千万种”是接纳一切众生、成熟一切众生的标志。《往生论》说,一切众生往生彼国皆是莲华化生,或者说正觉华化生。因此极乐世界的水庄严功德烘托出“宝华千万种”,即接纳一切众生、远离胞胎的这样一个事实,一个功德。一切众生有四种出生方式——胎生,卵生,湿生,化生。而极乐世界阿弥陀佛接引十方众生,欲令一切众生远离胎生,这样一个娑婆世界人类胞胎出生的受孕之苦。
“宝华千万种,弥覆池流泉”,是来接纳众生的一个广大设置。“水功德”实际就是出生的功德,是接纳十方众生的一个直接展示。如果没有一个很具象的接引十方众生的直接表达,那往生有情多有迷失,会有惑乱,而丝毫的迷惑都会影响他的往生。所以在这个往生的整个过程中,阿弥陀佛处理的十分清晰,就是为了不给一切众生留下迷惑、困惑的机会。
为什么用“宝华”来接引众生呢?我们看到种种佛像、种种菩萨像,脚下或者座下都离不开莲华,这讲的是宝华,揭示了心智舒展的事实在极乐世界会彻底地表达出来。
受孕出生,在娑婆世界是很痛苦的一件事情,大部分人对受孕出生的过程是没有记忆的,因为羊水一破,人被出生时就象风刀解体一样,十分痛苦,所以人的意识、记忆就封闭了、自然关闭了。不知道这里有没有能记住自己在胞胎中或出生过程的人?我很少遇到。问过很多人,有人在禅修的时候能闯过这一关,但是这一关就十分的短暂,他不敢停留,因为太痛苦了,一般在宿命智的修持中,在返回到投胎或出生之前,拉了一个黑幕就过去了,就是说他遮蔽这个痛苦。
那么阿弥陀佛极乐世界水功德的宝华千万种,实在是接引众生,令众生的出生远离一切胞胎风刀这样的痛苦。虽然每个人都有出生的这个过程,但在我们的记忆中没有了,所以大部分人对其没有感知。极乐世界来接引我们,让我们不要再去经历这个痛苦,皆是莲华化生。有的经典上会写金台接引、银台接引,金刚台之类的说法,不管怎样?这个“莲华化生”是一个具体的、具象的,一切凡夫有情可以接纳的一个教法,或者说一个完整的体系,象一个接待站一样。极乐世界若没有“宝华千万种,弥覆池流泉”这种广大的接引机制啊,那往生有情就会困惑,迷惑。佛陀的慈悲呀,是很细心的一个作为,或说很缜密的一个观察,来对应提示我们这些欲往生彼国的有情有一个什么样的结果。很多极乐世界变相图里都有水池,池上有很多各色的莲花,有大有小,种种的有情在莲花上化现、出生。
“微风动花叶,交错光乱转”。光彩迷离,很壮观的一个场面。新生是一个美好的事情,很美好的一个环境,很纯净、灿烂的一个环境。在这个娑婆世界的出生,一出生就是哭泣,没有哭的,大夫还会抓住小孩子的脚,让他头朝下,重重的打一下,不哭出来那是不行的。这个世界孩子的出生是很艰难、痛苦的,母子都有一定的危险系数。那么在极乐世界的这个新生呢?是光明灿烂的,是莲花载负我们。不要小看这一点,这是你新生的自然环境,你要去认知他,这个认知是十分重要的。我们要有这种清晰的认知了,那你的舍报也好、修行也好,就很容易进入这种新生的喜悦,或者说在这个空间中得到喜悦的一个启迪。
宝华千万种对我们就是一提示,不管什么青色青光,白色白光,黄色黄光乃至种种光色莲花,一由旬,二由旬,来载负着你未来的生命,这种广大的接引给我们带来宽平与舒展的未来,因为在娑婆世界投胎出生是十分痛苦的一件事,但我们提到这个地方,百分之百的都是麻木不仁,没有感知,或者说闻若未闻一样,为什么呢?记忆被封闭了。而极乐世界的广大接引与全新的环境在召唤我们,我们要认知它!
水功德,一定是为了解决我们的归命的一个设置,因为这是依报,此设置是利他方便。往往学净土的人会忽略这些东西,这样对你有极大的危害,什么危害呢?——你不清晰你应该择取什么样的设置来载负你往生。有的人很清晰,比如净土祖师有个警言录上记载,有一个菩萨念阿弥陀经与往生咒,有菩萨踏着云彩接他去,他说不,不是金台我不走的,直到金台现前他才去乘坐,这是十分重要的一个认知,一个作意的修持。这样你就不会迷失。有人说到临终时会不会有种种冤家来迷惑我们,使我们产生倒见呢?比如一些冤家化现一个什么,把我们带到六道里去怎么办呢?所以平时的修持与这个广大的接引是很重要的,也就是说我们念佛有一个准确的认知很重要。有的人供了一尊阿弥陀佛像,他说我就让这个阿弥陀佛来接我了,不是这个我就拒绝,象和阿弥陀佛做一个约定一样,这样不失为一个方法。那你说我能不能定一个颜色的莲花座?我就要这个座,其他的座我不坐的,这样行不行呢?这真是值得我们去观察与思维的。
我们每一个人的业报业习是千差万别的,差异很大,因为对胞胎的苦,对出生的苦,大部分人的记忆是没有的,所以提到这个地方就比较平白。阿弥陀佛这个“宝华千万种,弥覆池流泉”,是一个非常美好的景象的描述,实际是对我们生命投奔的一个召唤,一个依报的召唤,就是说有一个更好的去处,更好的一个依报环境,你可以归向那个地方,这样来召唤我们。这个召唤与认知对我们这些薄地凡夫来说,一定要清楚,这是个大事情。
我们知道,人在受孕过程中,羊水把我们包着的,羊水一破,这个孩子就要出生了。所以这个地方的描述是我们新生之环境,极乐世界接纳十方有情的一个环境。为什么要说水与莲呢?还是用我们比较熟悉的机制来接引我们,其他方法怕人类不接受的,因为人类的择取性十分强。因为这是往生大事,先有个预约,你往生的环境是什么?即你去到的第一站是什么?“九品莲台为父母”这样的说法很多,为什么呢?让我们认知我们未来新生的所依。这一点看着十分的简单,但这是往生极乐世界的第一站。你若对第一站的认知不够,或者说没有亲切感,那可能我们对往生的意乐还没有真正有一个次第的认知。
对普通人来说,坐在莲花上化出生,可能太奇特了,所以这种智慧的舒展,智慧成熟的载负的灿烂的描述,美好的描述,我们人类的依报意识是没有的。
过去讲八地菩萨出生衣胞未退,象虚云和尚出生时胞衣就没有退,为什么呢?八地住不退,身不被污,出生以后再把他剖开,这是一种特定的状态或者说福报业缘。但一般的孩子出生时,身子真是要洗一洗,擦一擦的。要是看到人类的出生过程啊,没有几个人喜欢在这个世间滚来滚去的,大部分孩子长大都不知道自己是怎么出生的,极少极少的人知道。所以说我们对自己的出生,这第一个概念,影响我们一生的东西,大部分人不是不关心,是他不知道。我们出生在春夏秋冬、南方北方、天气变化,对人的健康也好,生命作为也好,影响是十分大的。说生辰八字不是迷信,是你生命的一个记载,这个没有问题,当然命运是一定能改变的,这个一定是事实,不过它会记载下来你生命作为的一个基础,或者你宿命带来的一些东西。大部分人对这是一片茫然,我们来到这个世界是怎么来的都不知道,也不关心,甚至也没法去关心。所以我们人一来到这个世界就会困惑,无明罩住我们了,羊水一破,这个人的记忆马上就封杀了。所以谈到这个阿弥陀佛对我们接引的这样一个空间时,大家没有反应是正常的,但是希望你心里要有一个理念,因为对这个娑婆世界出生你都没有理念,没有反应,那对往生极乐世界再没有反应,那我们还是迷糊着来迷糊着去。
人类的出生,有的人是在受孕那一刻钟、在父母行爱欲的时候就投胎了;有的是在出生那一刻钟、出生以后才投胎。在胞胎里面待得越久的人昏迷的越久,乘着父母的爱欲投生的孩子,在这个世界贪婪的很,业习厚重,愚痴业多,即固执的东西特别多。有的是在母亲受孕以后胎儿成长的过程中投胎的,那么这样的人习气就薄少的多了。而在出生那一刻去投胎的人,就能明察于现世,明确地了解人类的生活与作为,多于观察,少于习性,多于智慧。
大部分人是第一种情况,所以女孩子多有恋父的情结,男孩子多有恋母的情结,这个情结是在投胎那一刻成为的事实。我们对自己投胎出生的过程,没人关心,反正生下来了就成长呗,成长了就活呗,活着就老呗,老了就死呗,死了再投胎呗,投到哪不知道呗!因为我们没有这个理念,所以说极乐世“宝华千万种”跟我们没有关系,我们出生的时间就没有啥感觉,所以对你新生的极乐世界的召唤也没有啥感觉。当然我们现在要作意认知他,莲花是我们的父母,那就是我们未来新生之地,这个要有认知的,没有认知不行。
因为我们在这个世界没有认知,所以我们养成了对新生没有认知的习惯。如果有,我们说“宝华千万种,弥覆池流泉,微风动花叶,交错光乱转”,这是我们的新生之地,这么美妙,这么多彩,这种庄严的接引是我们出生的地方,那你就会清晰地、踊跃地往生西方,就会在这个新生的当口,或者这个舍报的当口,心生喜悦——哎呀,我要到一个美好的地方去新生了,要脱离这个胞胎的粗重获得新生了,要在一个璀璨明亮的环境中获得新生了!你就会很踊跃于往生!但如果你对你的未来是模糊的,你对极乐世界的新生环境是模糊的,甚至一点概念都没有,说你往生吧,你说“佛接我吧,佛接我吧。”你都不知道生个什么,你没有概念!所以我们要知道自己的去向的自然环境,这样你的舍报就会很有喜悦,有自然的力,或者说基础。
【举例:一个老年师父感觉自己不行了,就跟师父说:“法师呀,我要往生了。”师父说往生挺好呀,你就念佛呗,他就这样念:“阿弥陀佛呀接我呀,阿弥陀佛呀接我呀……”,最后喊得累的没办法了,就挤在床与墙之间空隙里面,撑着自己苦苦地念“阿弥陀佛呀快点来,阿弥陀佛呀快点来……”】
这是为什么?实际他不知道九品莲花为父母。一定要把这个知见突破过来。你对未来有心开意解的清晰抉择,而不是这种呼唤。这个抉择——你知道是莲花化生,你这个“心开”不会有任何的期盼。死亡来了,我们会微笑与舒展,心地是一个开心的、舒展的状态。莲花不是在哪个地方开,而是说你心地是舒展的,而不是对死亡的一种恐怖或迷茫,这样你念一句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随机感应,这是真实不虚的。因为心里的扭曲、逼迫,就会象上面那个例子那样“阿弥陀佛呀你接我,阿弥陀佛呀快点来”,心里很紧张。那么舒展这个效果是不会出现的,莲台呀、金台呀就会淹没,它对我们的昭示很难成为事实,十分困难。所以在净土这个往生的教法中,我们平时的心开意解是十分重要的。
但我们对当下的心开意解、抉择往往会忽略,他等待着阿弥陀佛的接引,这不是不行的。我们读过很多经典,阿弥陀佛与菩萨、声闻接引我们,或者是以报身,或者是以化身等等,顺应众生的需求来接引我们往生极乐世界。那么你平时的训练与抉择是关键,你可能就会有这样的心情——你会微笑着等待阿弥陀佛的现前。为什么呢?——“哎呀,这一生旅游结束了。宝华千万种,弥覆池流泉,微风动华叶,交错光乱转,这样的环境将要展现在我的眼前了,我将要去这个地方去新生了。”你有这样一个意识,有这样一个喜悦,你的痛苦随着这个喜悦就会投生,或者说往生,而不是固执地追求某种形象,因为这种形象已经成熟了。
所以我们对新生之地的认知也是个抉择,即往生之地的抉择。平时不抉择这个啊,你到临终呼唤,你就会有压迫,有迷失,甚至会感到这佛怎么还不来这样一个困惑。佛身充满于法界,普现一切众生前,随机感应弥不周——这是真实不虚的。那为什么我们呼唤他怎么没有相应呢?是因为你有迷惑。光明周摄普照啊,无有疏漏,但是迷执有情会有自我遮蔽,犹如“从生盲”,象盲人从来没有睁开过眼睛一样,他看不到这个光明!不是大光没有普照,只是你是从生盲,你的固执蒙蔽着自己。
所以十七种国土庄严中,这个水的庄严提示我们:新生之地,我们一定要认知。之所以触动不了大家,最主要最主要的是我们在这一生的出生中,因为风刀解体的痛苦而封杀了自己的记忆,所以我们对新的往生、新生往往没有一个清晰的认知,或者说没有认知它的愿望!因为我们这一生的来到,我们不知道,是苦是乐都不知道,一片空白。我们的新生没有参照,所以就会把这个事情搁置在一边了。所以这个“临终之时”是比较困惑人的一个话题,因为大家不知道什么是新生,什么是投胎,什么是轮回,没有这样的感知,所以只是一个名词、名言,别人所说,没法抉择。所以说念佛的人是十分多的,但说对未来往生之地的认识,这样的人十分稀有。那么天亲菩萨就本着这样一个缘起,或者事相的认知来提示我们的新生之地——宝华千万种,弥覆池流泉,微风动花叶,交错光乱转——这样一个美妙的新生之地,给我们一个没有委屈,没有负重的一个召唤,或者说一个舒展的接纳。
菩萨们,我们感知这个问题的时候,敏锐度都不够。这里面如果有两个人、三个人、五个人有出生的记忆,能传达给我们,那我们认知新生的愿望就会出现!但大部分,或者说百分之百的人都没有这个理念,没有这个记忆,所以对新生从来不予讨论。对人类的新生不予讨论,而对未来的新生也没有讨论的理念,这真是不可思议,所以天亲菩萨提出来这样一个方式,来让我们有一个认知。先种下一个种子,我们以后慢慢地看看能不能唤起我们对新生的在意,对新生环境的重视。你若对你新生的环境没有认知,那你舍报,或者说你的意识所依所归就没法择取。这个生命尽头了,受报尽了,你会叫阿弥陀佛,真会叫的,因为你不知道你的新生之地是怎么样的。
为什么要提这样一个生冷的话题呢?大家表层意识里已经忘记的一个东西,一个生疏的新生过程,因为我们人类的记忆在这个地方就被覆盖了,所以我们对新生的向往往往就会受到制约。这必须得提出来,大家必须要有个认知。为什么我们对新生之地,阿弥陀佛的极乐世界,知道是自己的本家本国,但对生在一个什么样的环境中,没有向往,也没有欲望了解,因为什么呢?没有记忆的参照。
但在我们的深层意识中,我们是有极大的渴望的,脱离胞胎与轮回的渴望,在人人的深层意识里都是有的。出生这一刻的记忆的封闭,在人类的生命意识中是最为顽固、深刻的。所以我们对自己不再轮回的新生的认知之渴望,若激不活它,那我们到所谓临终那一刻,你肯定会给自己惹麻烦的。你现在如果认知清楚了,那所谓临终那一刻,没有什么了,因为你现在的认知跟临终的认知没有差别的。你现在要模糊的,你到那个临终一定是模糊的。所以说临终一定要解决于当下。若不解决于当下,你现在糊涂,还说自己未来清楚,那你真是在自欺。所以我们对未来的新生一定要有一个认知的渴望,就是抉择的渴望。我一定要认准它。这样在所谓临终的问题上,你有归向,你就不会慌乱了。那有人会这样说——反正有阿弥陀佛来接引了,我一切都交给阿弥陀佛了,这些都不是我顾忌的东西。那你太了不起了。你若不染著一切相,不迷失一切感知,那你太了不起了,那真是很好。但对那些染著的、欲了解的有情,能主动去了解它,无疑是除疑的一个方便,是除去我们现行疑惑的一个很大方便,因为我们现在还很清晰,还有很多学习、实践,甚至观察、修行的机会。
昙鸾法师在这个地方说——极乐世界,彼诸菩萨及声闻若入宝池,意欲水没足则没足,欲至膝者则至膝,欲至腰则至腰……,实际是说我们新生之地没有风刀,欲冷则冷,欲热则热,我们面对的水是如意的,水温能称你的心如你的意,欲没足则没足,没膝则没膝,没胸则没胸,没顶则没顶,上下循环,任意自在。实际就是说极乐世界这个新的环境,是一个自在的、如意的殊胜宝地,是一个觉悟的地方,而不是一个痛苦挣扎的地方。
【举例:一般孩子出生的时候,如果第一声哭的很亮,大夫就说这个孩子以后会有作为,有活力。甘孜州的前佛协会长阿海喇嘛,他喜欢鸡足山,他说下一生要投到鸡足山。他生生世世出生的第一句话就是“阿弥陀佛”,他的誓愿就是“我出生时,称念弥陀”。有的菩萨发愿一出生,一张嘴就是“嗡阿惹巴杂拉德”。可能大家一出生都是“阿弥陀佛”,因为什么呢?都到极乐世界了嘛。】
(岁次辛卯五月十二 2011年6月13)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1
- 宗镜录卷第一
- 宇宙大学里,用心交出人生成绩单
- 佛教对「临终关怀」的看法
- 宗镜录一百卷(第一卷~一百卷) 宗镜录序
- 七佛传法偈(三)假借四大以为身,心本无生因境有; 前境若无心亦无,罪福如幻起亦灭。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2
- 大般若经要解——般若的观行
- 佛教对「女性问题」的看法
-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 第一卷
- 心经的人生智慧—《心经》者何
- 定慧之路 第一讲
- 占察善恶业报经 1
- 《大乘百法明门论》讲记之一
- 七佛传法偈(七)法本法无法,无法法亦法;今付无法时,法法何曾法。
- 佛教对「自杀问题」的看法
- 七佛传法偈(二)起诸善法本是幻,造诸恶业亦是幻;身如聚沫心如风,幻出无根无实性。
- 二课合解 第一讲
- 十二因缘法
- 慈悲三昧水忏讲记卷上(1)
- 七佛传法偈(一)身从无相中受生,喻如幻出诸形像;幻人心识本来空,罪福皆空无所住。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3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6
- 心经的人生智慧—人生的大智慧
- 妈妈的乳汁
- 四圣谛讲记 第一卷 苦~轮回之苦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4
- 修习止观坐禅法要 1
- 《无量寿经》之八相成道(一)
- 《圆觉经》讲记 第一章 文殊菩萨章
- 《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序品第一节录
- 印光大师传奇 第一章 早年坎坷
- 摩诃止观卷第一上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10
- 印光文钞全集 增广印光法师文钞卷第一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5
- 心经的人生智慧 解脱痛苦的原理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8
- 宗镜录卷第二
- 妙境法师主讲:八识规矩颂讲义(1)
- 身外之财终舍离,所造之业如影随
- 佛法的中道观
- 明心见性是怎么来的?利根是天生的吗?
- 学习佛陀冥想静坐,就可以悟道成佛吗?
- 佛性不分南与北,为人不与比高低,广修福慧获法喜
- 深着虚妄法 坚受不可舍
- 人为什么要摆脱痛苦和烦恼,目的是什么?
- 什么是不善业,为什么要远离一切不善业?
- 当业障现前时怎么办?随缘了业,究竟解脱
- 出家人与在家信徒要保持距离,才能更好地度化众生
- 如何面对喜欢吃喝玩乐,做不如法事情的朋友?
- 每个人的福报都是自己修来的
- 人与人之间的相处,要保持一定的距离
- 佛教对世界的认识——因缘因果
- 护念他人善用心,学佛慈悲须践行
- 如何报答佛陀的恩德?依教奉行就是对佛最好的报恩
- 真正完美的人生,需要具足这八种圆满
- 只有无漏的福德,才是真正的功德
- 印光大师是后世佛弟子学习的榜样
- 无论哪种供养,都离不开善用一颗欢喜的心
- 敬畏因果,努力修正自己的行为、语言和心念
- 一人独坐、内心空闲,无甚杂思
- 皈依三宝是踏入佛门的第一步
- 跳出三界得解脱
- 如何呵护发起普利众生的愿心,使发心不消退?
- 人与众生的关系,是佛教伦理的核心和主体
- 每个念佛人在极乐世界都有一朵莲花
- 佛教是宿命论吗,我们这一生的努力有用吗?
- 为什么有人对佛法深信不疑,有人却生不起信心?
- 什么是外道?心外求法是外道
- 学佛人多拜几个师父,去极乐的几率也就越大,对吗?
- 为什么说皈依三宝就可以找到依靠?
- 善事要尽心尽力去做,恶事则要毫不犹豫的断除
- 佛号代表佛智与法界
- 一念净心的宝贵性!
- 佛教所说的业报是什么意思?业报的意思
- 极乐世界的神秘面纱
- 造什么业就感什么果!
- 地狱到底有多苦?都是自招的业报
- 学法就是为了导正心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