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居第十二日(二):作愿门 之 “愿”

  安居第十二日(二):作愿门 之 “愿”

  《往生论》:三者作愿门。云何作愿。心常作愿。一心专念。毕竟往生安乐国故。

  “毕竟往生”是最重要的。

  这里讲作愿门是奢摩他的修持,即止的修持。对于礼拜、赞叹,我们作为薄地凡夫比较好接受,而止的作为,就比较交杂,我们需要体验了。象“一心不乱、功夫成片”里面都有止观的内容。

  “一心专念”,我们很容易就滑在成片、一心不乱的因缘上。因为《阿弥陀经》上我们常读到:“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乱,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我读了《无量寿经》的很多原译本,大概是这样说的:诸有众生,在某一因缘下,若一日、七日、十日,持念阿弥陀佛,忆念彼国,中间生疑了,比如说我念佛了怎么还这样烦恼,不念了,这样的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一样会接引,都能往生,只是生边地疑城。无疑的人现下就安乐了。

  “一心专念”的究竟义,或者说能给我们带来什么方便呢?我们可以从自力与佛力这个角度来审观。

  作愿门,很重要的是这个“愿”,我们先从“愿”讲起,大家来参与——我们是用什么心愿来念这个“南无阿弥陀佛”的呢?

  众回答:闻名俱来

  愿共诸众生,同生极乐国

  念佛即觉

  心静安住

  具足念佛

  启发本具

  回家

  照十方众生无碍

  一称南无佛,皆共成佛

  如子忆母

  上船随缘(交给佛了)

  本生

  念佛即生

  ……

  我们这个“愿”,实际是心理的一个表达。

  说“闻名俱来”(众回答中的第1条)实际是阿弥陀佛的愿望,就是依名号感召十方有情同得往生大利,同一安住,同一圆满。这就是“照十方国无所障碍”,圆成报身,是阿弥陀佛报土的功德,即闻名俱来,俱来者是圆满往生,没有不生者。《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经》上阿弥陀佛发这样的愿:我若成正觉,立名无量寿,众生闻此号,俱来我刹中,如佛金色身,妙相悉圆满,亦以大悲心,利益诸群品。就是说闻名俱生,没有遗漏的,闻名就是具足的。这是阿弥陀佛圆满报德的一个展示。“俱来我刹中”的“我”是通用的,闻名者都是这个“我”。这是依报德说的。

  说“愿共诸众生,往生安乐国”(众回答中的第2条),是交织性的,这里面有佛的愿,也有我们大家的愿。法界同成,你心念中不能有亏欠,若有一个障碍,就把你拉下来了。所以“我今发心,不为自求,人天福报声闻缘觉乃至权乘诸位菩萨,唯依最上乘,发菩提心,愿与法界众生一时同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我们是愿与法界众生一时同得往生。往生与成佛是同一名词。

  文殊菩萨这个誓愿揭示了——我们要以圆满心念佛,不能以分别心、是非心、对待心、善恶心、不圆满的心念佛,以不圆满的心念佛,佛也不佛了!佛也成众生了!所以这个心愿很重要。我们天天拜“愿共诸众生,同生安乐国”,这个十分重要,尤其在我们的修行中。在我们汉地,现在念佛法门最大的障碍就是说这一群人能生,那一群不能生的障碍,而不是“咸共往生”,这个照十方国无所障碍的名号被这些善恶是非的心给遮蔽了,把他的功德给扼杀了,所以说是“遮障佛慈”啊,佛的慈悲是无碍的、圆明的。

  这边阿弥陀佛以种种方便,令我们生起无上信心,令我们都往生,法界众生同一安乐国,蜎飞蠕动都能往生的。而那边说这不能往生,那不能往生。所以,不知道佛愿,不知道众生的心愿。众生都愿意离苦得乐,愿意成佛,诸佛愿意令众生离苦得乐。而说这不能往生,那不能往生都是分别执著心的一个结果,而不是阿弥陀佛的愿望,也不是众生的愿望。所以,我们了解了众生的愿望和佛的愿望,那就往生无碍!以前有一群“高贵”的念佛人说“那些杀猪宰羊的都能往生,我就不往生了”,这不是阿弥陀佛的清净平等觉,而是凡夫的分别与执著。佛陀的慈悲不在于你的作业,而在于你愿意不愿意往生!因为佛陀从法性上审观一切众生,一切障碍本不为障碍,众生自我记忆,自我惩罚,相互不能原谅罢了,使我们沉沦在这个世间,相互牵制,不能出离。实际很多自暴自弃、伤害自己,甚至伤害周边、伤害佛陀教法的住世,往往是自己不能原谅自己造成的。净土教法就把这一点处理得很干净了。

  说“我念佛即是佛”(众回答中的第3条),这个没问题,但我们中国人有一个忌讳,在藏地说某人某人是什么的化身,大家就去拜了,但在汉地,可能别人就要来拍砖了,所以我们在这儿说“念佛即觉”。我们能觉悟本无众生可得,亦无佛可得,但为了离苦得乐,为了饶益有情,有佛法住世,有佛法可成。这个“可成”是为了利世故。所以说“为利众生而成佛”是重要的,不是为了我成佛而成佛,是为了利益众生而成佛。“不为自身求安乐,愿诸众生得离苦”,这是成佛的一个基本内容,实际是破除我执与法执、饶益有情的善巧。所以这里说“觉”比较安稳些。

  说“回家”,及后面很多都是顺性的说法。因为阿弥陀佛的誓愿揭示了我们本性的妙用,让我们在本净、本具的心态下去言行、思维、念佛、修行、交往,这就是顺性起修了。所以,依弥陀的愿力回施,令我等顺性起修,这是大恩大德啊,这样不求一心,一心自得。因为你只要顺性来审观,你不用求一心,不求一心,一心自得。你若求一心,肯定是心中有颠倒的地方了。对此我们慢慢来审视。

  作业:您对念佛心愿的分类

  (比如顺性怎么说,顺佛愿怎么说,顺自己究竟的愿望怎么说,尽量周全地谈一谈,这样从心灵深处各个角度,我们自己去分分类,换位思考思考,从凡啊圣啊,世俗、超世俗啊,大众、个人啊,阶段性的、究竟的等等角度去思考思考。这样我们对现在念佛及念佛法门传播的状态有个细致的,相对全面的了解,那再择我们用什么心念佛,就比较准确,所以这样能使我们在分类中取一个准确的方法,或心念。分类越准确,你取用的就越准确。)

  (岁次辛卯四月二十七2011年5月29日)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