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居第十二日(一):佛住法界身
安居第十二日(一):佛住法界身
这个学习,不希望大家增加什么知识,只希望能解决我们心理和认知上的负重,使我们的身心逐渐轻快、明亮起来。因为学习十分容易使我们的所知有所增加,容易带来些谈资,这是很害人的。所以通过学习,希望大家越来越平淡,思虑和谈资越来越少,心越来越单纯、宁静。
人身难得
这个时代越来越负重,人越来越热恼,人类面对的东西一日比一日沉重。
唯有人身有择取方便,其他生命很少有择取的机会,假如我们这一生没有解决生死的善巧,到其他道中,不论善道恶道,择取的机会基本为零。
佛陀说人身难得,是十分严肃的一个说法,我们得到人身是十分不易的,世尊给阿难举例说失人身如大地土,得人身如爪上土,又举了盲龟喻。但往往我们得到这个人身了,反而不去珍惜它。你怎么看自己人身的价值呢?你的尊重又有几分呢?你能不能把人身的价值充分地运用出来呢?
五戒十善是人类的基本依止,五戒十善全则人身全,不全则人身不全。具足五戒十善的人在因缘相续中才能比较有序、健康地生活,现在能严格地、喜悦地用五戒十善要求自己的有几人?所以古德们讲,末世之人堕地狱如射箭,很快的。
人类的五戒十善实际是我们健康生存的一个基本空间,这个作为就是我们的心理空间,也是我们福德因缘的空间。那我们再来择取佛法,使我们这一生不在六道沉沦,作为人类无疑是有最好的机会。若能自省、自尊,人生有个主题,基本上没有大问题。但反之,没有自尊、自省,又没有人生主题,那这一生很快就过去了。
由于我经常会接到人去世的消息,就促使我反思人生的短促,希望大家珍惜生命的每一时每一事,不要浪费过去,因为很快你就没有机会了!
我们的人生就是这样,实际机会并不多,每个机会都是我们的善缘福德累积出来的,一旦把它浪费了,它就悄悄地遗失了。你若厌倦排斥善缘,恶缘马上就浮现出来了。谁都知道,善,是喜悦、光明、增上之报;恶,是苦难、迷失、沉重之报。但往往我们不能细致地审视这个事情。
很多人在社会上为衣食奔波,为还贷焦虑,为应酬周到而忙碌,而我们现在在这儿学习、念佛,压力减少到最低了,讲这些是希望唤醒大家对檀那的感激,我们若能真正做一个轻松的,一无挂碍的人,又有个极乐世界说回就回了,不回也安心了,那真是天下最好的事了。
佛住法界身
龙树菩萨说:“若人愿作佛,心念阿弥陀,应时即现身,是故我顶礼。”,此“应时”,就是念佛者、愿作佛者,念佛之时应时现身,此现身非是他人,是念佛者、愿作佛者即时显现。
我们一定要把“佛住法界身”认识清楚。佛有三身功德,法身周遍,普摄十方,所以我们每个作为都在直接受着阿弥陀佛法身的加持与影响。我们经常说的“佛光普照“,实际就是佛住法界身,入一切众生心想中,我们的思维和佛的法身都是相通相连没有障碍的。
你说“那我怎么老想世俗呢”?没问题,佛知你。比如你动了一个恶念,你问一问“佛你知不知”?你马上就会惭愧。因为你认为无明蔽障盖着你的,别人看不见。实际佛是普化十方的,没有一个能逾越法性的周遍。
所以龙树菩萨这四句偈子是十分感人的,原来愿作佛、愿作众生都是我们自己的事情。实际也没有佛可成,也没有众生可得,我们执着于众生了,就六道轮回;我们执着于有佛法了,那也就妄想成佛。达摩祖师说:
中愚之人妄行智慧,成就报身;
上上之人妄行清净,无所作为,成就法身;
究竟之人,心智圆明,不假造作。”
(注:见达摩《悟性论》:“下智人妄兴福力,妄见化身;中智人妄妄烦恼,妄见报身;上智人妄证菩提,妄见法身;上上智人内照圆寂,明心即佛,不带心而得佛智。”)
妄什么呢?实在是没有自性可得的,所以成佛成众生不过是心作心是的一个显现罢了。我们有这么大空间与自由,那我们就可以选择了,所以苦离我们不远,乐离我们也不远,全是我们心在做主。
但有时你这个心做主不自由,会跟业习联系在一起,所谓心业连在一起。所以我们说“佛力”,我们就去念佛,心与佛力就结合到一起了,实际还都是个作用力罢了。我们现在干脆就不说“心”了,只说“作用力”看看怎样?
作用力
大部分学佛者对教理、对善良都有认知,但对作用力认识不多。昙鸾法师是这样讲的——
他先替我们提出一个很尖锐的疑惑。问:若人念佛能满一切愿,那拿个指头指月,那这个指头就应该可以破无明、破黑暗了?如果指月之指不能破黑暗,那念佛之名何以能满愿呢?
答曰:“诸法万差不可一概,有名即法。有名异法。名即法者,诸佛菩萨名号、波若波罗密及陀罗尼章句、经咒等。”
一切诸佛出世有四法度众生:(1)广说三藏十二部,以经教度众生。(2)以相好光明度化众生。(3)以名号陀罗尼度众生。(4)以神变度众生。
“名即法”,名字本身就是功德,就是作用,就能成就。人平时感觉不到,在劫难的时候喊一声就够用了。再如婴儿一哭,家人就过来了,他的哭就是法。四法度众生,是一切诸佛如来出世的善巧,因为我们现在多诸障碍,象我们念阿弥陀佛,佛无碍的光明在照着我们,摄化着我们,但我们因为有五种障碍而不能了解了,但其照摄是一点儿都不缺少的。
昙鸾法师还举了“摩诃波若波罗密”这个名号的例子,帝释天为解除阿修罗征战之苦,向世尊请求方法,世尊教了这个名号,帝释天的士兵一念,身体就非常高大,阿修罗就只好逃跑,躲到莲藕丝里。这就是实相名,即名字就是法。
对于“佛名即法”,这需要我们有个正面认识,若我们心智不单一、不淳净、没有一个真正的归命,这个法在我们现实中往往也不起作用。它是个真言,它就是个法。
世尊在世的时候有人问,为什么念佛名号能一声就得不退转呢?世尊说“如此究竟意上甚为方便”。此方便就是随类而显的了,有的人就现下信心淳,或者说善根成熟了,即下就起作用;有的人就究竟上起作用,这个“究竟”即你在哪个阶段都可以起作用的。这里举了一老者欲出家,五百阿罗汉观察他不具善根,皆不许,世尊对其说一句“善来,比丘”,此老者即下就证阿罗汉了,因为观察到他久远劫前曾因遇虎袭击而念了一句“南无佛”!
那我们天天阿弥陀佛,是多大的善根啊!我们早晚课里很多佛名都是一闻即成就的,那你说:“我们怎么老闻都不成就呢?”就是因为我们心里自我蒙蔽,不接受!不是说这个财富没给我们,是我们没法接受。已经给我们了!我们没有接受的善巧。
答疑:
四弘誓愿是一切诸佛的共愿,“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一切诸佛都会发这样的愿。当然也有别愿,我们经常读到释迦文佛五百大愿,阿弥陀佛四十八愿,药师佛十二大愿等等很多愿,那是别愿。
你说“大家都发一个愿不就行了嘛,就解决问题了”?不是,很多人很迷失,他认为要有人这样发个愿那我就好了,佛就这样发个愿,又有一群人有另一个角度,佛就那样发个愿。
比如,药师佛发这样一个愿:若于我法中能出家行作沙门,乃至坏于四根本,持我名号,以我名号威德故,令其还具三聚净戒,就是还得清净。
这个“还得清净”,就是依药师佛的誓愿名号功德,即他的报德在他的名号中产生了事实,你持这个名,闻这个名,你的三聚戒就是清净的!你不清净,就闻不到这个名!闻到这个名,就清净了。闻名清净,这是真实不虚的。
你说“我闻了名了还老怀疑自己不清净”,那是你不接受,你没有接受这个愿力,这个作用。
你说“那我可逮着就去犯戒吧”,那可不允许的,你把佛的方便当作什么呢?
当然,这是佛的大慈大悲,就因为这个,能使末世的僧法住世。声闻乘教多有不便时,声闻不度大乘度,即还令你安稳住世。但僧法俱全了,就还要依僧法。这叫“双行悲智”,声闻乘和大乘都要守护的,这个双行是十分重要的,不能说我为了守僧法而破坏大乘,也不能说我为了守大乘而去破坏声闻乘,那不允许。假设僧法中具足清净的除罪、忏罪、授戒的方便了,就要去做的;如果不具的时候,先依大乘护持方便,在闻名中还得清净,还具三聚净戒,令僧法住世相续。这是互补的作用,即大乘先辅助僧法相续,僧法健全了,再辅助大乘传播。若僧法具足时也不去做,那就是灭佛、灭法者了。若不具时,我们先依大乘方便,所谓声闻不度大乘度。
每年都有出家师父来这儿忏悔,我讲:“多忆念药师佛,依药师佛的功德使自己在法位上不动摇,来护持一方,饶益有情。若僧源僧法具足之时,当忏悔一定忏悔,当发露一定发露。”因为就是因为周边不健全,很多僧人就因此回家了,主要是不了解“闻名清净”这个誓愿,“以我威德故令其清净”,药师佛这个誓愿就是报德,即名字就是清净,闻名就清净。
所以我提倡大家读一读《央掘经》,其中讲名号功德讲的特别周遍,特别多。比如释迦文佛这样说,“诸有众生,闻佛名,持佛名,即是菩萨”。有人问说“这个人没有发心”。释迦佛说“没发心者,亦是菩萨”,何以故?持我名,住我身故。这个名字就是实相身,就是为物身,就是周遍摄化,持名就是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持名与佛功德等。
对于四法度众生中的名号度众生,我们学的并不多,很多人念“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又求功夫去了,名号之外求东西去了,结果就不相应。十方诸佛都赞叹释迦文佛的名号,说他方众生闻到释迦牟尼佛的名号就得不退转,闻到名号就证得十地,闻到名号就圆满菩提……,他方世尊都在赞叹释迦文佛的名号,就象赞叹阿弥陀佛的名号是一样的,稀有世尊,名号功德不可思议,称念之时即得圆融,即得无碍!
因为我们受这个教育少,所以我们对自己的意识还不够尊重,一旦尊重到一定程度,我们就知道这一念,念什么就成什么,那念名号就成名号。我们要是真正地尊重自己的意念、意业,即如实地了知意业之作为了,那你就知道心作心是的厉害了,那你就不会轻视我念个佛能怎样,你念个烦恼,念个疑虑,实际当下都在成什么,你念个疑虑马上就怀疑,念个烦恼马上就烦恼,念个清静马上就清净,念个满意你马上就满意,实际我们的意识业一直在起着作用,只不过它往往造成意识业的矛盾,你的意识矛盾,它也在起着作用。
只是我们对自己的意识作为不够尊重,认为这个意业别人也不知道,随便想吧,所以就造成了身心的混乱。很多人失控,很多人把握不了自己,就是意业太混乱了,思想没有主题了。假如我们充分尊重自己的每一个念头,把每一个念头都看得十分清晰,再去运用这个念头,那这些东西你肯定就避开了。为什么说念佛人是那么幸福呢?你真正把念佛当成你的主题,把其他的当成次要的,什么事儿一来了,你念一句佛,然后再看看你那个次要的想法,有主有次人就不会混乱,你也会感觉到轻松许多。因为很多人的人生主次都不分明了,什么来了都牵动我们的身心世界,把人搞得没有次序了。
“闻名还得清净”,尤其是我们这个时代的僧众和在家学佛者特别需要守护的,所以我们读《药师经》,就跟药师佛有个“约会”——我持念你的名号,你令我清净。很多人就困在这个地方了,因为做的过失太多了,不知该怎么忏悔了,找谁忏悔都不知道了,那你就老老实实地念一句“南无药师琉璃光如来”,你就清净。你从现在的清净从头做起,你一直是清清净净地做事情,你自己都不会污染自己!因为把自己污染的没有头绪了,所以破罐子破摔的人特别多,放逸、不自尊、不尊他,搞得一塌糊涂。
所以,我们要是知道“闻名即得清净”这个的威德名号,这个慈悲的誓愿,对我们来说无疑是一个特定的加持,使我们在这个浊恶时代经常可以使自己身心安乐地行走下去,或者说修持下去,或者说在这个世界帮助更多的有缘离苦得乐,要不然我们自己也不好掌握自己。
(岁次辛卯四月二十七2011年5月29日)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1
- 宗镜录卷第一
- 宇宙大学里,用心交出人生成绩单
- 佛教对「临终关怀」的看法
- 宗镜录一百卷(第一卷~一百卷) 宗镜录序
- 七佛传法偈(三)假借四大以为身,心本无生因境有; 前境若无心亦无,罪福如幻起亦灭。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2
- 大般若经要解——般若的观行
- 佛教对「女性问题」的看法
-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 第一卷
- 心经的人生智慧—《心经》者何
- 定慧之路 第一讲
- 占察善恶业报经 1
- 《大乘百法明门论》讲记之一
- 七佛传法偈(七)法本法无法,无法法亦法;今付无法时,法法何曾法。
- 佛教对「自杀问题」的看法
- 七佛传法偈(二)起诸善法本是幻,造诸恶业亦是幻;身如聚沫心如风,幻出无根无实性。
- 二课合解 第一讲
- 十二因缘法
- 慈悲三昧水忏讲记卷上(1)
- 七佛传法偈(一)身从无相中受生,喻如幻出诸形像;幻人心识本来空,罪福皆空无所住。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3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6
- 心经的人生智慧—人生的大智慧
- 妈妈的乳汁
- 四圣谛讲记 第一卷 苦~轮回之苦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4
- 修习止观坐禅法要 1
- 《无量寿经》之八相成道(一)
- 《圆觉经》讲记 第一章 文殊菩萨章
- 《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序品第一节录
- 印光大师传奇 第一章 早年坎坷
- 摩诃止观卷第一上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10
- 印光文钞全集 增广印光法师文钞卷第一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5
- 心经的人生智慧 解脱痛苦的原理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8
- 宗镜录卷第二
- 妙境法师主讲:八识规矩颂讲义(1)
- 身外之财终舍离,所造之业如影随
- 佛法的中道观
- 明心见性是怎么来的?利根是天生的吗?
- 学习佛陀冥想静坐,就可以悟道成佛吗?
- 佛性不分南与北,为人不与比高低,广修福慧获法喜
- 深着虚妄法 坚受不可舍
- 人为什么要摆脱痛苦和烦恼,目的是什么?
- 什么是不善业,为什么要远离一切不善业?
- 当业障现前时怎么办?随缘了业,究竟解脱
- 出家人与在家信徒要保持距离,才能更好地度化众生
- 如何面对喜欢吃喝玩乐,做不如法事情的朋友?
- 每个人的福报都是自己修来的
- 人与人之间的相处,要保持一定的距离
- 佛教对世界的认识——因缘因果
- 护念他人善用心,学佛慈悲须践行
- 如何报答佛陀的恩德?依教奉行就是对佛最好的报恩
- 真正完美的人生,需要具足这八种圆满
- 只有无漏的福德,才是真正的功德
- 印光大师是后世佛弟子学习的榜样
- 无论哪种供养,都离不开善用一颗欢喜的心
- 敬畏因果,努力修正自己的行为、语言和心念
- 一人独坐、内心空闲,无甚杂思
- 皈依三宝是踏入佛门的第一步
- 跳出三界得解脱
- 如何呵护发起普利众生的愿心,使发心不消退?
- 人与众生的关系,是佛教伦理的核心和主体
- 每个念佛人在极乐世界都有一朵莲花
- 佛教是宿命论吗,我们这一生的努力有用吗?
- 为什么有人对佛法深信不疑,有人却生不起信心?
- 什么是外道?心外求法是外道
- 学佛人多拜几个师父,去极乐的几率也就越大,对吗?
- 为什么说皈依三宝就可以找到依靠?
- 善事要尽心尽力去做,恶事则要毫不犹豫的断除
- 佛号代表佛智与法界
- 一念净心的宝贵性!
- 佛教所说的业报是什么意思?业报的意思
- 极乐世界的神秘面纱
- 造什么业就感什么果!
- 地狱到底有多苦?都是自招的业报
- 学法就是为了导正心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