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居第七十五日(一):因地教法与果地教法
安居第七十五日(一):因地教法与果地教法
在佛陀教法中,它有两个机制,是我们比较容易混淆的:一个是所谓的因地教法,一个是果地教法。
我们知道,净土教法是讲“果地觉为因地心”的。而因地教法,例如我们三皈依后发的四弘誓愿——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一切菩萨都会发这样的愿,这个愿是因为在他自己的作为中尚未表现出来,他就先把这个“因”作为一个种子来表达,或者说把发心作为种子了。种子要有一个成长、成熟的过程,然后有一个结果。这是我们比较熟悉的一个次序,在我们生活的环境中,都是这样一个次序——种下一个种子,有土壤有水份有阳光,人适当地来调整,去除杂草,它就会成长,慢慢地成熟,慢慢地我们要求的结果都会表达出来。因地,是通过种子,成长、成熟、结果的这样一个使用过程。
那么果地呢?它不是这样子。如阿弥陀佛二百一十亿佛土的审视,都是依诸佛已经成就的果地、已经成就为事实的教法,在这个成熟的基础上,阿弥陀佛又经过无量兆载永劫的修持、五劫的思维等成熟了十劫前的佛果,即弥陀的果地觉,这个果地是我们面对的,诸佛的果地并不是我们面对的。
我们不是说为了不断地把弥陀与诸佛区分开来,实际不是这样子。但若是没有这个区分的过程,那我们对这个果地,或者说果地觉、果地教的认知就总是有含糊,总是在因地上会用功夫。为什么呢?在我们印象中,在我们的阿赖耶识记忆中,有一个很清晰的应该是种子、成长、成熟、结果这样子的认识。但弥陀的果地觉是已经成熟的一个结果——极乐世界是已经成熟的;接引众生、无条件地平等回施众生是成熟了的;已有无量无边的众生往生彼国,这也成熟了;顺愿能往生,这也是成熟的。这都是在这个成熟的果地教下施展的一个特定的表现。
我们不能它们混淆起来。这个果地觉的成熟的使用,就象我们现在吃到的云南的芒果,它已经成熟了,并不是说现在刚刚投下种子,是已经成熟了,果子已经堆满那个地方了。你说我要去栽树。那你就吃着这个果子去栽树,这样你对结果的味道是有充分体验的。弥陀这个教法,是让我们对弥陀极乐世界这个教法的内容有十分充分的体验,没有这个体验,你就很难去“果地觉为因地心”,因为你不知道什么叫果地觉与果地教,那你怎么来拿它来作心呢?就是说你怎么来作为呢?你无从下手!但是现在大部分成熟的概念就是种子——成长——成熟——结果这样一个使用过程,说你种什么因结什么果。
果地教也是这样一个因果,但是其缘起、起步不一样,它的起步就是果。因地教法的起步是种子。一说“心作心是”,要是没有果的证实,我们是做不到的。你想心作心是,你一会儿烦恼业习又来了,你说我怎么心作心不是呢?我是想心作清净啊、安乐啊、远离诸业习、远离烦恼啊?怎么做不来呢?因为你依的不是果地这个已经成熟的这个果,你不是依的果教,你不是依的果地心,“果地觉为因地心”的这个心你没用,那心作心是做不来的。
藕益大师判净土的三个根性——即心即是者,就是利根所成,若是学教,若是学宗下,教已开圆解,宗下已明心见性,这样的人是十分猛利的,那念佛则即心即是,那么即心往生,即心成就,即心安乐,所以念佛时即是往生时、成佛时、度生时——这个话只能彻悟禅师这么说,为什么呢?他证悟以后念佛,他是有所悟境而契入即心即是的,他知道“即心”的这个心是什么心,而不是我们泛泛的烦恼心、迷失心、颠倒心、染著心、垢心,不是这个心!我们把自己的杂染意识、颠倒妄想当作我们的心了,那最多最多说是一个因地心。什么因地呢?烦恼的因地,颠倒的因地,迷失的因地,还谈不上什么成佛的因地。很多人就拿这个因地的心,或者说杂缘的心、杂业的心就说我心作心是去了,结果按藕益判的这三个根性——即心即是,你不是;心作心是这种中性根性,你不是;依佛愿力普摄九界,任何根性都不谈了,都能往生,这样的根性你也不是。那你是什么根性呢?哦,原来你在这个法之外徘徊,即你没有入这个法益,你在因地的教法或理念中徘徊,那么你就是在果地教的教法外徘徊,你没有契入这个教法。
所以这三种根性十分重要,我们要把这个地方来做区分。若是不区分这个,十分危险,很多人学了以后就象抬杠一样,我这两天接了几个短信,就是拿因地教的东西来批判。我说你批判的很对,批判的力度也很好,但是你徘徊在果地教之外,就是说你讲的不是果地教的东西,你狠批也无所谓,你说的再相似,但即心即是、心作心是、佛力不可思议这三种根性与你无缘。这是藕益大师判的净土修法的三种根性,实际是一切修法的根性。我们知道,每个宗在立宗之时,必须要有其判教方法、施教体系,否则它就全然不为一个教法。净土是一个完整的教法,我们若不了解,就会在这个法之外找麻烦,但你再找麻烦也不相干!你若是徘徊在果地教之外而去说果地教,你总是用因地的次序去讲,那个也一定没问题,但它就不是果地教这个话题。
那果地教特定的因缘在什么地方呢?它表现在什么地方呢?
1)随顺得入
我们修前四念门,都是以随顺得入、入佛功德为方便,这个“入功德”的体制就是随顺,因为除佛以远,唯佛与佛能了解的内容,你不随顺则无法得入。你说我要搞明白才去随顺,搞不明白就去随顺,要是出问题了怎么办呢?所以说我们才讲《往生论》这一套真是很繁杂的体系,给大家反复地讲,干什么呢?——希望你能明白点什么。实际此处是一切世间难信之法,因为唯佛与佛亲证、亲知、所传达的内容。你说我一定要明白以后才能去信顺,要真这样坚持,那我们就多念阿弥陀佛,以愿力加持,成就你的信忍顺忍二种功德。因为阿弥陀佛的愿望中有——他们众生闻我名号,即得信顺二种忍。那没问题的,这个事情佛也给你完成了。
因为这是唯佛与佛能彻知的教法,我们只能依经典不增减地给大家回施,依祖师们不增减的教法再来回施,让大家有一个贴切的随顺,或者说依佛的愿力,我们有一个得入、信顺的机会。果地是已经成熟的结果,你得入干什么呢?你要知道这是唯佛与佛才能知的东西,难就难在这个地方了!虽然我们有无量劫的善根聚集到我们遇到净土法门这样一个机会与因缘,但是文殊普贤之类的大菩萨,他们也要乘佛的愿力去了知佛法的实质内涵。若违背了这个,一样得不到利益!我们每每一读经,就会读到——尓时文殊师利法王子乘佛威神加被,从座而起,顶礼佛足,然后启发某一个说教。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内容呢?我们作为一个薄地凡夫怎么来认知它呢?——弥陀的愿力所加,使我们有信顺得入的机会,如此而已。这就是难的地方,唯佛与佛能彻知这个教法,那我们只能去随顺着佛陀的教言来回施,尝试着去做。
2)得入的使用
我们是来使用佛陀果地成熟的力量,而不是修证、修补。“果地觉为因地心”就是使用,使用佛的果地心、果地愿。是果地所成就的愿心,而不是因地的愿心,因地是表一个种子,果地表一个事实,一个已经成熟的事实,也就是说它的作用力是我们可以使用的。
我们要是不去使用佛已经成熟圆满的心,那我们就开始用因地的种子了,这个使用叫修行,或者说修补,去圆满它。而此处一起步就是本来圆满。为什么呢?——佛的果地觉来证实我们的法性身,本来圆满是一定的,这是一个特定的教法,其特定就特定在——它本来圆满,即我们用的这个事实就是圆满的,而不是要修出来一个什么东西,此处无可修补,但你只要去使用它。因地上是一定要修补的,因为不足、忏悔、次第增上。而此处没法增上,因为使用的事实的圆满,所以只能平等地修行,平等地安住,平等地运用,所以称为平等回施。
菩萨,这一点要是区分不开,是十分大的一个严肃问题,对我们来说是十分严肃的!你会走一个特大的误区,绕一个特大的弯子,你把果地觉就当成你想象的增上修持去搞,行不行呢?也行,只是把它变味了,果地教就不成果地教了,就成因地的自我杂缘的杂染心的一种自我揣度下处理的教法,而不是本来圆满的随顺。
阿弥陀佛的果地已经圆满了,成佛已经十劫,这十劫来是圆满无缺地来回施给众生的,他回施的是事实,是他的果地,果地是什么?是证实了本来的圆满。他回施给我们,实际就是说我们本来圆满,干什么呢?——令你平等地运用。这没有增上增减的东西,所以入愿心庄严,成就愿心庄严。这个教法就是依佛的果地成就的心愿来做我们的因地,即我们现前的作为的缘起。
很多人就特别坚持增上修持这个角度,一说就是你不种种子,怎么能成长、成熟?但一堆苹果放在这儿,人家说你吃个苹果再种苹果树,他就烦恼了,但你烦恼什么呢?你就是不种苹果树,苹果也在那儿放着的。为什么呢?是佛证实的一个东西。
有人说圆满了,那我们就天天睡觉吧,或者天天就可以做恶了。这是从哪儿来的话呢?我们念佛就是随顺得入的使用——用佛的果地觉回向于众生,令自他二利得以现前,平等地表现出来,平等地安心、平等地安住,清净地回施。这样我们无始以来的业力可以打包,送给弥陀了。我们把无始以来的业彻底地清洗了一次,再来看泛出来的习气与反扑、蒙蔽,就淡化它了。所以古人讲,在弥陀教法中,众生业犹如烘炉片雪,因为我们无始以来的业在这个巨大的诸佛的功德藏中,在顺性的圆满的表现中,它全部都不顶用了,它没有力量,它没有根了!
这是我们一定要去严肃面对的地方!要不然你心里一直在批判,而不知道这里讲的是什么?你用那一套来批判这个,真是很困难,因为两个说的不是一个话,一个鸡,一个鸭,你说是鸡叫错了,还是鸭叫错了?过去善知识批评这一类人说是“逐块痴犬”,你扔个砖头,他随着就跑了,但他不知道你讲的是什么,而去捕捉、执著你的一句话去了。古人说智者犹如鹅王择乳而食,虽然乳和水混在一起了,但鹅王可以把它们分开,择乳而食。我们可能要去学习鹅王,即择取对我们有营养的东西、有意义的东西,不要去做痴犬,抓住一句话就咬来咬去的,很累人很累人。
因地施教与果地施教,一个是修行、修补,因为不圆满,修修补补刚好,这是因地所作为的,一定是没问题的;果地是现前的圆满使用,它不需要修补。你看我们要修行的十大愿王,没有一个修补的,唯有忏悔业障,即自己执著自身了;又如五念门中身业口业意业智业方便智业的礼拜赞叹作愿观察回向,也都是让我们使用的,没有一个干其他什么的。
一定要看清楚这一点!费费工夫啊,菩萨。要不然我们一定要用修补的心使用果地觉,很困难,真不是一条路子!果地觉因地心,就如吃大米种稻谷一样;因地增上修持,就如没有吃到大米,还不知道什么是种子,还在寻求,因为因地的种子是不准确的,好比说你念阿弥陀佛说我要求一心不乱,你也不知道是什么种子呐;说我忏悔业障,你也不知道是什么种子;我要达到清净心,你也不知道这是什么种子;我要身体健康,我要发大财,我要事业顺利,那是什么种子?就是说你在寻找种子。
而我们体验着它的果实去种这个东西,是那么的清晰,即我们知道我要种的就是这个结果。念佛亦复如是,平等安心,清净安心,圆满使用,圆满就是把我们所有纠缠的业打包了,装在圆满这个罐子里面了,再掏出来,都是圆满的东西;寄给阿弥陀佛了,阿弥陀佛那儿都是圆满平等的,你再要回来也没问题,也是平等清净的了,因为那个地方一处理,被同化了。
所以,修补是我们比较熟悉的东西,而果地这个唯佛与佛知的东西,我们不断地去引导,希望大家有个接触,实际过去祖师们都举了很多很多的例子。对这个地方一定要有耐心。果地与因地,一个是使用,一个是在寻觅。前者已经成熟了,圆满就是结果,是事实,是力。使用这个,而不是寻觅。若依着修补的心、因地的心、增上的心,你都在寻找。
我们不反对寻找种子的人,就是说念着阿弥陀佛,寻找着他是个什么样的种子,我们不反对,但这毕竟是个弯路。而直接地使用,必然是这个教法的真实,所以易行就易行在这个地方了。为什么判教判为圣道难行与净土易行二法呢?每一个教言,只要完整地立宗立教的,它一定有自己的判教。净土的判教就是——净土是易行道!因地修持称为圣道,是难行道。你一点儿一点儿地证实,没问题的,一点儿问题都没有,历代大家都是这么干的。
这就是净土宗的判教,从龙树菩萨,到天亲菩萨,一直延续到我们中国,这个判教是十分清晰的,从来没有含糊过!历来的祖师,不管是教下、宗下,都是回归到净土上,所以净土为归,是十方同归的一个教法。你说我们直接归不行吗?那有的人不行,说我就要做一点儿什么然后再归。也行,因为他已经熟悉这些修行的方式了,那了不起。但此处易行就在于使用圆满的结果与愿力,不需要任何的花架子。它难信,难在什么地方呢?因为九界没法去用自力认同,你只能用佛力,随顺佛力,难就难在九界人自力不许,因为它是佛证的果,你许不了,所以世尊讲这些菩萨、声闻犹如从生盲,就是说生下来他就没有看到过这个东西,即他没有证到这个地方,他就没有看到。唯佛与佛亲证于此。所以九界的自力是不许的,这就是难信。我们随顺佛的愿力,那就易行。不信顺,就难行,圣道修行易信,因为所有的自力都会许可它,即你能认同,你会说它有道理,很好,是这样的,所以叫易信难行。这太易信了,因为我们都在这里面,就是说符合我们的心愿,符合我们的凡夫知见,我们生下来就会这一套,
你看这个评判的分水岭是什么呢?一个就是“从生盲”,在没有证到佛道之前,我们谁都看不见这个东西究竟是个什么,但是我们随顺佛愿,能感知得到,能亲证这个圆满。要是用自力,都不许,因为我们从来没有看到过它的圆满的景象是什么?所以很多人在这个地方反而吃不住,就是说他感受不到内容。所以世尊讲——世人喜小术,不喜无上道。为什么喜小术呢?——马上就有感觉。因为他认同,他的习惯接受,你给他一钱就是一钱,给他一两就是一两,他说这多实在啊,你看一步是一步。所以那就是说坐飞机的人一点儿都不实在,走路的人多实在啊!因为走路的人一步是一步,对不对?那你坐汽车也不实在了,一骨碌滚过去了。我们已经“实在”惯了,我们生生世世的意识就是——我自己这一步走不过去,那才不行呐!
所以这个易信、难信的交接点就是许与不许。果地教为自力不许,它就难信了;因地教,自力都许,它就易信,但特别难行,因为大家太容易相信,但做不到,也有做到的,但少,现在越来越少。按世尊授记,这个时代还是有的,五千岁中常有圣者出现,但是少之又少!少到什么程度呢?反正不好见。刚见一个,你认为他是圣者,如果是真圣者,他就死掉了,若是假圣者,他就灭掉了、变掉了,所以现在人不要塑造哪个是圣人,一塑造这个人就快被打倒了,或者就要死掉了。一定是这样的结果!
我们为什么反复地要把这个净土的判教及它的教言的体系给大家提示呢?这个教言,佛在《无量寿经》中讲了九个难——“佛告弥勒,如来兴世,难值难见。诸佛经道,难得难闻。菩萨胜法,诸波罗蜜,得闻亦难。遇善知识,闻法能行,此亦为难。若闻斯经,信乐受持,难中之难,无过此难。是故我法,如是说,如是教,应当信顺,如是修行。”最后放到信顺上了。因为什么呢?就这么难,九个难,就是九界不能自许的,就是一切世间难信。《佛说阿弥陀佛经》中也讲——我与一切世间说此难信之法,是为甚难。
这个“难”是说什么呢?——难信之法。世尊讲这个难信,不是为难我们的,因为顺着自己的业力,谁都没法去相信!你怎么想都想不通。得入有三种方便——若开圆解,如智者大师之类的;若彻悟心性,如永明延寿大师、彻悟禅师之类的;第三类可能就是一切凡夫,若清净随顺,就是放一放自己的知见,将个人的知见打个包,就清净了。怎么打包呢?现在电脑上可以处理,很多小孩子烦恼了,他们操作电脑习惯了,就建议说——你把自己所有的烦恼做个邮件,打包寄过去,投到垃圾桶里,然后彻底删除!再也找不到了。你坐那儿怎么想都想不来了,原来彻底删除了。
阿弥陀佛的教法分明是希望我们打一次包,把自己,把他人,把共有的业力彻底打一次包,如一念法中,你做一个清净的随顺者,一样可以来体会到这个法门的实际利益。因为开圆解不是不行,但我们要学很多很多的教,要很系统地学;彻悟心性,也不是不行,但你要十年二十年地修,据记载第一个到放光寺的叫无穷禅师,他二十年参一个话头。你试一试,二十天你干不干?“悟”这个词很好听,也很高尚,只看这个人开悟了,一了百了多好啊,但不看人家几十年的功夫怎么用的?甚至生生世世怎么积累的?只知道一了百了,但不知道他了(liao)了很久了,费了很大的功夫了。
打包,我们现在都学过电脑嘛,没有学过的,先学一学怎么打包、压缩,怎么删除、彻底删除!你再寻找不到就行了。我们在自己的意识法界中,完全可以打包的!你说打了包又反复出来了,那没有问题的,很简单,因为你知道彻底处理过了,你知道举心动念都是业都是习,它都在影响着我,虽影响我,但知道它是没有自性的,我已经处理过了,删除过了,阿弥陀佛帮我删除过了,最少我融入过阿弥陀佛的智海中了,那我不管了,我再一想,都是跟阿弥陀佛有关系了。不要忘了电脑是我们人类制造的,我们在那上面都可以删除清楚,脑袋中就不能删除清楚了?机器都可以做,我们人就不能做了?所以打包我们可以去做的,即清净随顺,我们把它清清底、打打包,然后压缩、彻底删除!你再查查不出来了,那时候就知道原来供养给弥陀了,就基本上可以知道什么叫心作心是了。果地觉为因地心,你作个心,心作再心是,你再看它是个什么?我们拿着自己的颠倒妄想习气得失心等等,说我想个什么,光去贪大求多了。
让大家打包,不是坑害大家的,没有这个概念,是让我们去用一个方法——学会把自己所有的知见意识打包。学会打包。你说我真不愿意打,我再收回来。没问题,垃圾桶里还有。有人会这样的,扔掉了,一看不行的,还有宝贝,那再去捡回来。实际在我们这个法界中,扔掉了就捡不回来了,捡回来也不是它了,变质了!
所以九界不能自许的,我们就称为难中之难,无过此难啊!你越细细地思维,随顺佛力,你就欢喜踊跃,随顺自力,总是不许!难!就是说我们用自己的业力意识思维,是不许的!我们自己下去可以思维——随顺佛愿,听闻佛名,依佛功德,依佛愿力,我们在这个法上就很欢喜的,打包太好了,显示了我们自性的具足与清净庄严,那太好了!要是随顺自己的业力,你看自己的得失,一想,我丢这扔那,我划来划不来?我积攒这么多业,要好好享受享受,虽然都是苦业,也是自家宝藏,总是舍不得啊,对不对?
菩萨们,此处就提示提示,不提示不行。
慈法法师讲于放光寺戒堂
岁次辛卯七月初一2011年7月31日
- 上一篇:安居第七十三日(三):不舍一切烦恼
- 下一篇:安居第七十五日(二):净土教与浊土教
相关阅读
猜你喜欢
精彩推荐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1
- 宗镜录卷第一
- 宇宙大学里,用心交出人生成绩单
- 佛教对「临终关怀」的看法
- 宗镜录一百卷(第一卷~一百卷) 宗镜录序
- 七佛传法偈(三)假借四大以为身,心本无生因境有; 前境若无心亦无,罪福如幻起亦灭。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2
- 大般若经要解——般若的观行
- 佛教对「女性问题」的看法
-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 第一卷
- 心经的人生智慧—《心经》者何
- 定慧之路 第一讲
- 占察善恶业报经 1
- 《大乘百法明门论》讲记之一
- 七佛传法偈(七)法本法无法,无法法亦法;今付无法时,法法何曾法。
- 佛教对「自杀问题」的看法
- 七佛传法偈(二)起诸善法本是幻,造诸恶业亦是幻;身如聚沫心如风,幻出无根无实性。
- 二课合解 第一讲
- 十二因缘法
- 慈悲三昧水忏讲记卷上(1)
- 七佛传法偈(一)身从无相中受生,喻如幻出诸形像;幻人心识本来空,罪福皆空无所住。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3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6
- 心经的人生智慧—人生的大智慧
- 妈妈的乳汁
- 四圣谛讲记 第一卷 苦~轮回之苦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4
- 修习止观坐禅法要 1
- 《无量寿经》之八相成道(一)
- 《圆觉经》讲记 第一章 文殊菩萨章
- 《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序品第一节录
- 印光大师传奇 第一章 早年坎坷
- 摩诃止观卷第一上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10
- 印光文钞全集 增广印光法师文钞卷第一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5
- 心经的人生智慧 解脱痛苦的原理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8
- 宗镜录卷第二
- 妙境法师主讲:八识规矩颂讲义(1)
- 身外之财终舍离,所造之业如影随
- 佛法的中道观
- 明心见性是怎么来的?利根是天生的吗?
- 学习佛陀冥想静坐,就可以悟道成佛吗?
- 佛性不分南与北,为人不与比高低,广修福慧获法喜
- 深着虚妄法 坚受不可舍
- 人为什么要摆脱痛苦和烦恼,目的是什么?
- 什么是不善业,为什么要远离一切不善业?
- 当业障现前时怎么办?随缘了业,究竟解脱
- 出家人与在家信徒要保持距离,才能更好地度化众生
- 如何面对喜欢吃喝玩乐,做不如法事情的朋友?
- 每个人的福报都是自己修来的
- 人与人之间的相处,要保持一定的距离
- 佛教对世界的认识——因缘因果
- 护念他人善用心,学佛慈悲须践行
- 如何报答佛陀的恩德?依教奉行就是对佛最好的报恩
- 真正完美的人生,需要具足这八种圆满
- 只有无漏的福德,才是真正的功德
- 印光大师是后世佛弟子学习的榜样
- 无论哪种供养,都离不开善用一颗欢喜的心
- 敬畏因果,努力修正自己的行为、语言和心念
- 一人独坐、内心空闲,无甚杂思
- 皈依三宝是踏入佛门的第一步
- 跳出三界得解脱
- 如何呵护发起普利众生的愿心,使发心不消退?
- 人与众生的关系,是佛教伦理的核心和主体
- 每个念佛人在极乐世界都有一朵莲花
- 佛教是宿命论吗,我们这一生的努力有用吗?
- 为什么有人对佛法深信不疑,有人却生不起信心?
- 什么是外道?心外求法是外道
- 学佛人多拜几个师父,去极乐的几率也就越大,对吗?
- 为什么说皈依三宝就可以找到依靠?
- 善事要尽心尽力去做,恶事则要毫不犹豫的断除
- 佛号代表佛智与法界
- 一念净心的宝贵性!
- 佛教所说的业报是什么意思?业报的意思
- 极乐世界的神秘面纱
- 造什么业就感什么果!
- 地狱到底有多苦?都是自招的业报
- 学法就是为了导正心念
相关名词
推荐内容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