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居第七十三日(二):名相不干生死事
安居第七十三日(二):名相不干生死事
大家学习净土这个教法,学习后面一定是重在实践。要是不去实践,我们学了以后只是结一个缘,也行,但要是能实践,就能使我们在这个法义上有一个事实的作用力,或者现实的作用力。
因为我们人生实际是没有断灭或说顽空的东西的,意识也好,口业也好,身业也好,总在相续,我们要是实践净土这五念门的修法,就可以把过去的身口意三业的相续做一个新的因缘,这个新缘起你越彻底,那你生命无意识的改变必然就会很突出,很明显。在这个实践中我们对新缘起说南无、南无,实际就是让你去彻底地体验,整体地体验,要不然这个改变就微乎其微的。为什么微乎其微呢?因为我们一出门,很容易马上就被平常的生活习惯包围了,很难去不被它包围,好比你到你的房间里,看到你休息的地方,休息的概念就很容易引发出来;你看到你经常高谈阔论的地方,你经常就会想起一些高谈阔论的东西。
我们一到这个道场环境中,过去的种种回忆,过去生活的种种作为马上就觉悟了。我遇到居士跟我说山上住不惯的事情就比较多,尤其是一些自我习惯比较完整的人,说这个地方没有这个没有那个没有很多。我说是啊,这里起码没有高速公路,很多东西还没有,我们也想修个路,让大家出入自由一些,把路修宽一点,来也好,走也好,都很迅速,这样人的心就不滞留。
因为我们一旦到过去的环境中,很难走出来,那你有没有一个新的缘起、新环境呢?这个环境是自己建立的,就是修行环境。实际我们学一个法,就是要改变我们的环境,缘起。这个东西不改变,日复一日的就过去了,你改变一次试一试啊,不管哪一念门你认真地用几个小时去体验体验。
我们怎么自己去主动地作为呢?这可能还真是要自我鼓励。五念门中,要是我们自己愿意行持了,没有不可以做到的,都可以做得到,不管是有没有多厚的基础的人,主要是我们对这个作为的心理。所以我建议大家不需要在别人面前张扬,找个时间,你用二十分钟三十分钟一个小时两个小时的自己去实践实践。当然有些有心的菩萨、有智慧的菩萨、有善巧的菩萨们会在自己的生命过程中悄悄地去实践,去观察去思维。但相当多的还是会一出门就容易忘掉,他会说我听的时候感受很好,或者说有个感觉,但一出门感觉就没了。
很多问题都是举一反三的东西,根本都不需要再讲,但他会反复地就这些问题,今天讲了明天还会问,后天讲了大后天还会问,重复地问一个问题。所以我们的身业口业意业祛除我们的现行烦恼,是最重要的一个缘起了。好比说口业比较琐碎,那我就用念佛就把它代替了——念佛可以利益九界众生,可以自他圆成,可以舍九界可以不舍九界,圆成九界,我就这样念了。那就把口业烦恼遮护了。烦恼是啥大家都是知道的,自己恼乱自己,恼乱别人。有的人会把恼乱别人会作为一个胜缘,认为自己有本事一样的。不是那样子的。在佛法中你要是作一个真正心地咸淡清净的人,没有人小看你的,而你天天去搞一些动作,不见得人怎么样你,只能说这个人很麻烦,很啰嗦。
你要是去除自己的现行烦恼,那么在现行烦恼升起来的时候(我们的身业口业意业基本上就是我们烦恼升起的交织的地方),哪个地方容易出问题,我们就在那哪个地方下手,这个方法又简单,就是一句佛号,或者说忆佛念佛,不管是用观察门作愿门回向门,都十分简洁,不是太啰嗦。
有的人说我心里就是有问题了,好比说名言问题,一个名词我不懂,什么三涂八难,四生九有,我不懂。这个也可以放一放,当然也可以去查词典,因为它跟你生活的主题有没有关系呢?实际我们要是不去好讲,不去跟人啰嗦,这都不是个事情,无量的名词就是个名相,跟你的烦恼,跟你的现行没有什么关系的。但是你若强制地拉回来,也没有问题,就查词典去,有《佛学大辞典》。很多人都把我当成大辞典了,遇到啥名词都说师父你给我讲一讲这个名词啥意思。我也很悲惨。那你就去查查《佛学大辞典》,也有很多种类的佛学词典,我们都可以去查一查。这是自己学习的一个东西,这样也比较尊重。
过去为什么都是遵于师教呢?因为过去没有书籍,师长是唯一的一个途径。过去很多人是阅不成藏的,就是说很多书都看不成,象过去到这里来阅藏的(放光寺过去有御赐藏经)都是长老、寺庙的班首师父,或者说一定的年龄了,一定的作为了,把寺庙建好了,徒众安排好了,年龄大了,没事来阅藏。一般人还真没有机会,那个时候你去问师长,你感到很尊重,为啥呢?第一个你要解决问题,的确你这个无知也是个障碍,没问题。而现在有书籍,啥都方便,没有事还去问师长这些明相,这实在是不尊重,因为你自己能解决。你自己完全都可以查阅,因为这些书籍到处都是,会用手机、网络的就更简单了,百度一下就过去了。时代不一样了,自己能查的名相,尽量自己去查,要是说我真是烦恼了、这个名相我查不到了,大家可以相互帮助一下,这都没有问题的。
我们在这个五念门中的修行,我提醒大家如果烦恼阻碍了我们了,我们一定要认真地去做,如果名相上的东西可以去放一放,也可以去查一查,因为这不关生死事。我们都知道六祖大师不认识字的,别人拿经典说《涅槃经》大义是什么?他说你给我读一读,读了我就知道啥意思了。名相不干生死事。我们都知道善星比丘会就讲三藏的,他讲的通达无碍,象提婆达多,讲经都是没有问题的,但是为什么会堕地狱呢?——发心他不管,烦恼他不除,天天他就想着跟佛比,想要把老佛给压下去,他要做新佛,你说怎么能不堕落?他再讲经,有什么关系呢?你讲的是名相。
我们学佛人要想知道有些名相,尤其是唯识宗的名相特别的多,你要真想系统地学习,就可以去这样的机构专门去学习,都没有问题。你说我遇到名相阻碍我的学习了,自己查一查,找周边的同参道友去处理处理,真处理不了了,真费功夫了,这时候可以相互地来帮助,要是说毫不用心,就麻烦了,解决现行烦恼是重要的。
为什么说五念门容易修持呢?它不象其他人说的你就念佛吧,一句佛号念到底。它没有这么简单,它就很有针对性地说你口业应该怎么做,身业应该怎么做,意业应该怎么做,智业应该怎么做,方便智业应该怎么做,修行方式已经交待的很清楚了,我们只要去实践,都不会出问题。
过去说一句佛号你念到底吧。这句话很好说,这个事很难做。但是现在说你口念佛,与佛光明相应——你就感觉到你知道口业念佛有什么内容了。意业思维,思维什么呢?——阿弥陀佛的愿望,愿一切众生往生彼国,止九界的倒见,同生一真。你知道你意业思维的东西了。观察,你知道你应该怎么观察了。他交待的很到位,不是泛说,说你一句佛号念到底吧,这很泛,就是是你不知道咋样搞。很多人说,哎呀,印光法师说念得清听得清,念着念着念不下去了。有的人说,数珠子,念到阿弥陀佛的“陀”字一拔就好了,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三天以后就拔不下去了。为什么呢?他没有发心的指导!
在五念门中,任何一个修法都彻底揭示了一个发心的作用,就是契合的作用。不管身业口业意业智业方便智业,你怎么作为,怎么契合,会有什么结果,它都讲到了。所以我们足以有实践的依据,实践的方法,与实践的成就的自我检验。如果这样我们还不去实践,那你还要什么样的方法呢?
这五念门中,我们自己去解决现行烦恼,实际是很方便的。好比说我这个人的思维,妄想特多,那我就用正思维,愿一切众生往生彼国,随顺佛愿去思维思维,我尝试着去思维。这教法是乘佛愿力来修持的,随顺佛的愿力,那我们先了解佛的愿力,持佛的果地觉为因地心,那我就去观察观察佛的果地觉是什么?去思维去寻觅。
以前我为了找到菩提心的准确的解释,或者说合适自己的解释,我在广化寺住的时候,查了很多书籍,抄了两本子关于菩提心的笔记,也没有搞明白,为啥呢?开始都是搞名词,总找不到跟自己对应的东西,什么无上菩提心、声闻菩提心、世俗菩提心、胜义谛菩提心,很多很多,记了很多菩提心,也没有搞明白。但在念佛中,在看到过去净土祖师讲“愿往生心就是菩提心”,心里一下就简单了,说这多简单!愿生就行了!啥叫愿生呢?就是佛说能生,你说愿生,那就契合了,没事了,没事了那就是菩提心,多好!以前找一大堆也不知道,看的眼花缭乱的,心也烦了,脑子也乱了,啥是菩提心呢?怎么也想不明白,越想越糊涂!算了,后来就不想它了,就念佛念佛,没有菩提心也有菩提心了。实践的过程中慢慢了解了。
实际一个名相的东西,要是真正扼住我们了,那还真是个好事,一查出来它,就会给你带来极大的方便,但是事不关己而就说这些名相,就很无聊,很容易说来说去就象斗口舌一样的,显本事显能力一样的,没什么意思。
慈法法师讲于放光寺戒堂
岁次辛卯六月二十八 2011年7月28日
- 上一篇:安居第七十三日(一):净土易行要当行
- 下一篇:安居第七十三日(三):不舍一切烦恼
相关阅读
猜你喜欢
精彩推荐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1
- 宗镜录卷第一
- 宇宙大学里,用心交出人生成绩单
- 佛教对「临终关怀」的看法
- 宗镜录一百卷(第一卷~一百卷) 宗镜录序
- 七佛传法偈(三)假借四大以为身,心本无生因境有; 前境若无心亦无,罪福如幻起亦灭。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2
- 大般若经要解——般若的观行
- 佛教对「女性问题」的看法
-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 第一卷
- 心经的人生智慧—《心经》者何
- 定慧之路 第一讲
- 占察善恶业报经 1
- 《大乘百法明门论》讲记之一
- 七佛传法偈(七)法本法无法,无法法亦法;今付无法时,法法何曾法。
- 佛教对「自杀问题」的看法
- 七佛传法偈(二)起诸善法本是幻,造诸恶业亦是幻;身如聚沫心如风,幻出无根无实性。
- 二课合解 第一讲
- 十二因缘法
- 慈悲三昧水忏讲记卷上(1)
- 七佛传法偈(一)身从无相中受生,喻如幻出诸形像;幻人心识本来空,罪福皆空无所住。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3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6
- 心经的人生智慧—人生的大智慧
- 妈妈的乳汁
- 四圣谛讲记 第一卷 苦~轮回之苦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4
- 修习止观坐禅法要 1
- 《无量寿经》之八相成道(一)
- 《圆觉经》讲记 第一章 文殊菩萨章
- 《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序品第一节录
- 印光大师传奇 第一章 早年坎坷
- 摩诃止观卷第一上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10
- 印光文钞全集 增广印光法师文钞卷第一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5
- 心经的人生智慧 解脱痛苦的原理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8
- 宗镜录卷第二
- 妙境法师主讲:八识规矩颂讲义(1)
- 身外之财终舍离,所造之业如影随
- 佛法的中道观
- 明心见性是怎么来的?利根是天生的吗?
- 学习佛陀冥想静坐,就可以悟道成佛吗?
- 佛性不分南与北,为人不与比高低,广修福慧获法喜
- 深着虚妄法 坚受不可舍
- 人为什么要摆脱痛苦和烦恼,目的是什么?
- 什么是不善业,为什么要远离一切不善业?
- 当业障现前时怎么办?随缘了业,究竟解脱
- 出家人与在家信徒要保持距离,才能更好地度化众生
- 如何面对喜欢吃喝玩乐,做不如法事情的朋友?
- 每个人的福报都是自己修来的
- 人与人之间的相处,要保持一定的距离
- 佛教对世界的认识——因缘因果
- 护念他人善用心,学佛慈悲须践行
- 如何报答佛陀的恩德?依教奉行就是对佛最好的报恩
- 真正完美的人生,需要具足这八种圆满
- 只有无漏的福德,才是真正的功德
- 印光大师是后世佛弟子学习的榜样
- 无论哪种供养,都离不开善用一颗欢喜的心
- 敬畏因果,努力修正自己的行为、语言和心念
- 一人独坐、内心空闲,无甚杂思
- 皈依三宝是踏入佛门的第一步
- 跳出三界得解脱
- 如何呵护发起普利众生的愿心,使发心不消退?
- 人与众生的关系,是佛教伦理的核心和主体
- 每个念佛人在极乐世界都有一朵莲花
- 佛教是宿命论吗,我们这一生的努力有用吗?
- 为什么有人对佛法深信不疑,有人却生不起信心?
- 什么是外道?心外求法是外道
- 学佛人多拜几个师父,去极乐的几率也就越大,对吗?
- 为什么说皈依三宝就可以找到依靠?
- 善事要尽心尽力去做,恶事则要毫不犹豫的断除
- 佛号代表佛智与法界
- 一念净心的宝贵性!
- 佛教所说的业报是什么意思?业报的意思
- 极乐世界的神秘面纱
- 造什么业就感什么果!
- 地狱到底有多苦?都是自招的业报
- 学法就是为了导正心念
相关名词
推荐内容
热门推荐